第24章 第一份計劃
- 我家公子不上進
- 一只笨老虎
- 3038字
- 2021-03-01 23:43:56
在張天賜的連哄帶騙之下,終于教會了幾個人,有些意外的是,他們對這套體操的接受程度挺高的。
在張天賜的詢問之下,才知道這里也有一些煉體的武術,只是不會像張天賜這樣喊著一二三四。
夜晚,月明星稀。
如果不出意外,明天會是一個大晴天。
張天賜拿起炭筆,寫下了來到異世界的第一個計劃。
目前最重要的是改造李家村,把這里打造成自己的基本盤,李家村位置確實不錯,今天在河道里走了一圈之后,他基本可以確定上游有礦產。
李家村雖然離縣城有些距離,但后期改善一下河道的話,運輸應該問題不大。
如果能把李家村打造起來,是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四周群山環繞,有人進犯,只能沿著河過來。
乾朝已經十幾年沒有戰爭,這在冷兵器時代很難見,誰也不知道下一場戰爭會在何時到來,多做點準備總歸是好的。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怎么收服李家村這些人,不說讓他們對自己唯命是從,但最起碼不要讓他們跟自己對著干。
這其中有一個關鍵人物——李治胡,如果能得到李治胡的支持,困難會小得多。
梁慧蘭坐到張天賜身旁,手肘靠在桌上,托著腮幫子,眸光落在郎君身上。
認真起來的張天賜,有種淡淡的魅力,時而深思,時而奮筆疾書,加上英俊的面容,很容易就讓人沉浸進去。
可惜郎君寫的什么她看不懂,像是來自西域的文字,跟毛毛蟲一樣,毫無美感。不過郎君寫得倒是整齊,遠了看那一整面整整齊齊的文字,竟然有點賞心悅目。
花了一整個時辰,張天賜才停下筆,長舒了一口氣。
他喜歡寫計劃或者總結,一份好的計劃,能幫助自己梳理線索,培養大局觀,至于計劃本身,倒還是其次的。
將這份計劃折起來收好,放進裝書的柜子里,反正別人也看不懂,不用擔心被人看到。
“睡覺了!”腦子長時間轉動,難免會疲憊,完成計劃后,困意一陣陣傳來。
“哦!”燭光下,梁慧蘭小臉通紅。
次日清晨,張天賜早早從睡夢中醒來。
今早要去李二平家還牛,張天賜對這種牛很感興趣,除了耕地,應該還能用來拉車。
雖然速度比不上馬車,運力卻要強上不少,如果真能找到礦產,肯定能用得上。
李二平當初既然能弄到這種牛,那他一定有渠道。
再次見到張天賜的時候,李二平熱情了不少,昨天張天賜在田里大展神威的事他也有所耳聞。
他是沒有想到,平日里自己瞧不起的賠錢貨,還能發揮出常人難以相信的作用,急忙把張天賜迎進家。
李二平家的格局跟張天賜那套院子差不多,都是一棟主屋和和兩套廂房,房屋的大梁上桐油還未褪去,看起來應該剛翻新過。
不愧是祖上出過人的,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丞,在乾朝的官僚體系里還算不上正式編制,也沒有功名,但好歹也是能說得上話的,多多少少積攢了一點家底。
李二平家沒有仆人,廂房里住的是自己長子和次子。長子憨厚,當初李二平害怕家里出敗家子,給李二平取名“如實”,今年剛滿二十。
李如實雖然老實了一些,但家底殷實,并不愁找不到媳婦兒,十四歲便匆匆成親了,一年后誕下一子,這個月剛好五歲。
“快給張公子上茶。”招呼著張天賜坐下,李二平朝著大兒子使了使眼神。
張天賜也有意與李二平談一談,沒有推辭,等李如實斟上茶,輕輕抿了一口:“二叔,我有一事相求!”
李二平眉毛一動:“可是為了牛的事?”
“二叔不愧要比我多吃幾斤鹽,我這才開口,你就猜到我要說什么?”張天賜呵呵一笑,“既然二叔都猜到了,我也不拐彎子了,我想收購一些你家這種牛。”
李二平面露難色,手指在桌上敲著,沉吟了半晌:“這可不好辦,黑水牛長于高原,想要到高原上去,必須翻過嶺陽這十萬大山,山中才狼虎豹眾多,又有山賊常年盤踞,路上危險重重。就算真從高山族那里換到了牛,帶回來的路上怕是也要折損不少。”
李二平娓娓道來,嘴上雖說得危險無比,張天賜卻能聽得出來,他這是為自己增加砝碼。
“想來二叔肯定有自己的道道,小侄也不多問,不知道十五兩銀子一頭牛如何?”張天賜開了一個價。
普通水牛不過七兩,十五兩銀子翻了一倍有余,就算一次只能帶回來十頭,也足夠他大賺特賺。
李二平搖搖頭:“這生意可是用人命去堆的,十五兩銀子雖多,卻買不了人命。”
“我聽說,翻過青蔥嶺,那里有個大埡口,埡口常年如火爐,上面白雪皚皚,底下卻宛如盛夏,不知二叔是否聽聞過這個地方。”張天賜放下茶杯,笑瞇瞇地道。
在梁家的時候,他在《奇異志》上看到關于青蔥嶺的描述,翻過青蔥嶺,直直的通過埡口,便是青原。
張天賜猜測,如果嶺陽與青原上的高山人有來往的話,很大概率會經過那里。
果然,李二平神色微動,轉而哈哈一笑:“聽過自然是聽過,那埡口中盤踞著一伙強盜,早些年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可不是什么善人。”
“二叔,你忘了家父是誰了嗎,埡口中的強盜怎么回事誰還能比我更清楚?十五兩銀子,如果你能做最好,如果不能做那我只有另請他人了。”張天賜起身,作勢欲離開。
李二平微微一愣,青蔥嶺強盜是整個嶺陽縣百姓都知道的事,為非作歹數十年,人人都聽過其威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嶺陽附近的村莊從未遭受過匪患。
張天賜的父親在任時,就剿過幾次“匪”。
見張天賜要走,李二平一下有些急了,不復之前的淡然,急忙道:“行,十五兩就十五兩。”
從李二平家出來時,張天賜整個人神清氣爽,又解決了一件大事,緩慢踱步到一座茅草屋前。
屋檐下,李治胡坐在小凳上,挽著褲腿,露出來腳踝上,凸出幾個黑紅色的大疙瘩,看起來甚是嚇人。
幾根竹條在這個老人手中緩慢旋轉交叉,半個竹簍已經成型。
人年齡一大,眼睛就不好使了,只有在陽光底下,才能勉強看清手中的竹條,好在憑著多年的經驗,編起竹簍來一點都不手生。
張天賜走近了,老人才察覺到微弱的腳步聲。
“大爺,忙著編竹簍嗎?”張天賜樂呵呵地道,對于老人,保持著應有的尊敬。
李治胡一雙渾濁的眼睛里,帶著淡淡的警惕:“張公子有何貴干,我這小屋簡陋,也沒個地方好好招待一下。”
“不礙事不礙事!”張天賜笑著回道:“大爺,我來是有個事請你幫忙。”
“張公子但說無妨。”老人停下手中的動作。
張天賜自顧自地拉過來一張小凳子,跟著坐下,任由陽光揮灑在身上,說道:“我想在村子里辦一個學堂。”
李治胡的手不由得抖了抖,不太敢相信,心中的警惕之意更濃。
“大爺,你不用擔心,既然我落腳在了李家村,自然是李家村的人,多為村子里做一些貢獻,也是應該的。”張天賜見李治胡敵意很勝,說道:“而且,我又不是免費教村里的孩子,家里有孩子在我學堂里學習的,在農閑時必須幫我做工。”
“農家子弟,哪有資格學習?”李治胡不咸不淡地回了一句。
“誰說農家子弟就不能學習了,我不能保證他們能考上功名,但教會他們識字還是可以的。現在雖然難以考取功名,但百年之后呢,誰能保證一直沒機會。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早些準備,子孫就能少吃一些苦。”
李治胡不由得將半成的竹簍放下,心中對于張天賜的說法多少有些心動,就算考不了功名,多識幾個字也是可以的。
張天賜名聲不怎么樣,還有個氣跑先生的戰績,但好歹也是學過幾天的人。
張天賜看李治胡已經有些松動,從懷里掏出一袋鹽,放到李治胡手中,道:“這是孝敬您的,如果大爺你有意的話,替我張羅張羅,找幾戶靠得住的人家。”
這個事情不能表現得太急切,越是急切,越是讓李治胡覺得張天賜不懷好意,給了李治胡一袋鹽后,張天賜就起身離開,獨留下李治胡一人靜靜思考。
回到家后,張天賜帶著院子里的幾個人來到后山,找了塊比較平的地,開始挖坑。
一個早上過去,池子終于成型,長寬約三米,高一米左右。
挖好之后,用木槌將里面的泥土敲實,再插上昨天燒好的竹管,往里面放水。
等水池里的水都快漫出來,才往里面倒青岡子。
這些青岡子要泡上十幾二十天,泡好的青岡子,還要拿出來曬干,去掉表面的硬殼,再將里面的仁研磨成泥再泡水,這樣能有效消除青岡子的苦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