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料相同,顏色相近,紋路相似,雙絲薄染,再看裂痕,年代應該很久遠。”李顧說道:“應該是真品,我們成功找到剩余‘地圖'。”
“那真是太好了!”希迪歡喜道。
“‘地圖'這個名字容易與常見的導覽地圖混淆,我覺得既然在暗河里找到,那應該叫做‘河圖'。”利庫瑪說道。
“河圖?”李顧轉頭看向利庫瑪,二人面面相覷。
“我說錯什么了嗎。”利庫瑪滿臉疑惑。
“你不說的話,我可能還想不起來,河圖與洛書,傳說為兩大奇書,如今竟然被我們獲得。”李顧說道。
“那也不對啊,這兩本書被趙治稱為‘天書'與‘地圖',也就是說,它們原來叫這個名字。”希迪說道。
“既為傳說,那就是代代相傳,人們從未見過這兩本書,只知道改動過的名字,不清楚原先叫什么。”李顧解釋道。
“我們如今已經拿到‘地圖',那什么時候開始煉制?”希迪問道。
“我們先探究這兩本書,看情況再說吧。”李顧說道。
正值傍晚時分,天氣溫度下降了幾度,李顧穿上羽絨服。
李顧將這些‘地圖'絹帛整齊擺放在平坦的地底上,拿起照相機逐一拍攝下來。
他打開背包,取出一本筆記,這里面抄錄著‘天書'所有內容,絕大部分為晉安深山里所找到鐵片雕刻的文字。最后一頁內容為此前從隆余齋購買鐵片上抄錄而來。共有六十三頁,一萬余字。
整個晚上,李顧獨自在帳篷里研究這兩本奇書。到了深夜,他覺得身心有些疲憊,他從帳篷出來,隨意走在湖邊。
空中沒什么云朵,天上罕見的出現了月亮,倒影在湖泊上,秦慕蘭坐在一塊巨石上,望著波光粼粼的湖面,心里難免有些惆悵。
李顧看到秦慕蘭的身影,緩步向前,走到她身旁時,說道:“秦小姐,怎么還沒睡。”
“你也不是沒睡啊,研究透徹那些‘地圖'了嗎?”
“有點眉目了,剛才看到你出神的樣子,想念你母親了?”
“是有點想家了,不過其實也還好,我父母在我兩歲的時候就已去世。”
李顧聽到這話,瞬間愣住了,隨后問道:“那你母親?”
“她是我的小姨,她一生未婚,無兒無女,所以我從小就喊她叫母親,已經叫習慣了。”秦慕蘭解釋道。
“原來是這樣啊,我也是在單親家庭長大了,我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去世,父親也在幾年前。”李顧剛想往下說,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說法似乎不太準確。
“你父親怎么了?”秦慕蘭問道。
“沒什么,就是身體不太好。”李顧抬頭看著湖泊,岔開話題道,“今晚的湖面真漂亮。”
秦慕蘭知道他不想聊家里的事,便說道:“與這個湖泊相比,天上的月亮更加美麗。”
“我們各有所好罷了。”李顧起身走回帳篷,秦慕蘭則繼續坐在巨石上,欣賞面前的美景。
次日清晨。
李顧很早就起來,他來到希迪和利庫瑪所在的帳篷。讓二人做好準備,待到中午,他們就可以嘗試著煉制丹藥。
希迪和利庫瑪收拾一些物品,前往伏首山深洞。
片刻時,李顧折返回去,經過秦慕蘭帳篷時,他停下腳步,輕聲叫喚秦慕蘭,見她沒回應,怏怏離開。
李顧回到帳篷后,他翻看筆記本所抄錄的‘天書'里面所涉及的長生丹內容,對照‘地圖'的煉制方法,逐個字畫進行研究。
丹藥起源于道教的煉丹術,古代術士們練出來的丹藥專業的稱謂是外丹,指用爐鼎燒煉金石,配制成藥餌,做成金丹。
煉丹術在我國起源甚早,《周易》乃是早期有關煉丹之術的書,此書隱約參合煉制丹藥之法。
西漢武帝時,方士李少君“化丹沙為黃金”以作煉丹器,就是簡易的煉丹術。然而趙治煉制丹藥比他還要早幾十年。
東漢時期,魏伯陽編著了一部煉丹術的著作《參同契》,用陰陽論述金丹,被譽為“萬古丹經王”。
這是世界公認現存的最古老的煉丹書。實際上《參同契》是魏伯陽鉆研總結了前人大量的煉丹書基礎上撰寫而成。
魏伯陽把物質分為陰陽兩大類,提出要產生新物質必須陰陽配合,同類物質在一起是不會化合的,這很契合道家學說。他還指出如果是“藥物非種、分劑參差、失其紀綱”時,那就會“飛龜舞蛇,愈見乖張”。
到了晉代,葛洪編著有一本《抱樸子》,這也是有名的煉丹之書。他對當時流傳的外丹加以總結,將外丹分為神丹、金液、黃金三種,并稱金丹為藥,燒之愈久,變化愈妙,百煉不消,畢天不朽,人若服之,可令人延年益壽。
時值中午時分,李顧將煉制丹藥所需的材料和物品,裝入背包,來到伏首山洞內。
希迪和利庫瑪已將一大二小的完整青銅鼎擦拭干凈,使其表面的青銹全都消去,看起來與新鼎無異。
旁邊有很多木柴,足夠使用一整天,看這情況,這些柴火應該是他們到前面洞口外的山谷撿拾而來。
“你就用這些青銅鼎煉制丹藥嗎?這與晉安深山那個山洞里的爐鼎有極大的差異。”希迪說道。
“那些爐鼎是唐代以后新鑄造的青銅鼎,式樣復雜,只是為了鼎內蒸氣更好流通而已。”李顧繼續說道,“其實老樣式的青銅鼎才可以煉制更好的丹藥,因為在煉制過程中需要不停的調試。”
“原來如此,那我們現在就去架設好這些青銅鼎。”希迪說道。
“我只需要一個小的青銅鼎即可,其余兩個暫時不用,你們從洞外找來幾塊石頭將其墊高。”李顧說道。
半個時辰后,他們準備妥當,李顧將煉制丹藥的材料取出來,逐一擺放在地上,并用標簽注明。
希迪往青銅鼎里倒入清潔的山泉水,這是昨天他們在山谷的一處泉眼收集而來,水量達到鼎內三分之一的容量后,他便停止倒水。
李顧開始立方,此前尋獲的珍稀材料,除了鳳血外,均已被曬干并碾成碎末。
故而只需調配處方,按照‘天書'中隱含的秘方,李顧將煉制的材料配成為六劑方藥。
冥蓮,即長白山睡蓮,取自天山,配以刺樹、地膝、黃烏、龍葵、橘蒿、金術、黃精。
龍甲,即是千年龜甲,配以沉殼、烏藥、佛手、附子、蒲石、辛夷。
鳳血,即為祝神鳥之血,配以枳實、冬草、降香、腹皮、蘇子、豆蔻、天竺、牛膝。
虎手,即是遠古突牙虎掌,為津城城古董商商購得,配以南星、坤草、元胡、麥冬、琥珀、百部、旋復。
蛇鱗,即為冉遺魚鱗片,配以玉竹、五味子、遠志、夜藤、赤豆、佩蘭、厚樸、茵陳。
仙根,即是地仙之參,為長白山天池取得,配以烏梅、茜草、紫蘇、杜仲、澤蘭、條苓、白及。
李顧為了節省煉制材料,便于以后再次煉制丹藥,均以較小比例配方。
“你們在做什么?”李顧耳后傳來秦慕蘭的言語聲。“我們在煉藥。”李顧趕緊說道。
秦慕蘭看著地上的藥材,微微一笑,“煉藥?不會是煉制什么‘長生丹'吧。”
李顧有點尷尬,露出苦笑。
“那就是默認了,直到現在,我總算知曉你們此行目的何在。”秦慕蘭蹲下身子,默默看著這些藥材。
“李顧,現在可以生火了嗎?”希迪這時問道。
“我先行調藥。”李顧取出其中兩塊“地圖”絹帛,他按照圖中的方法調制藥方。
“煉制‘長生丹'不是需要水銀、硝石和明礬嗎?我怎么聞不到這些礦物元素的問道。”秦慕蘭突然問道。
李顧一邊調藥,一邊回答道:“漢代以后,各家道士不知受到何人影響,煉制丹藥時使用這些有毒的礦物質,導致許多服用丹藥者身中劇毒,乃至死亡,比如著名的雍正帝。”
“你的意思是說,這些道士煉制丹藥的方法不正確?”秦慕蘭不明所以,既然有那么多人中毒或死亡,為何還繼續用此法煉制丹藥。
“這些道士固執,甚至愚昧,認為前人煉制方法一定不會錯。”李顧輕蔑道。
秦慕蘭走到青銅鼎旁邊,看著鼎內的水,問道:“你們往里面倒入是湖泊里的水嗎?”
“不是的,湖水不太干凈,我們用山泉水。”希迪答道。
一個小時后,李顧調制完成所有藥方。他滿頭大汗,感覺心力交瘁。
只因“地圖”上的調制方法相當特別。調制過程需要凝神集氣,每一個步驟都要極為小心,正所謂“和合凝集,定將成敗”。
“希迪,你可以生火了,火候要適中。”李顧說道。
幾分鐘后,鼎內的水開始冒煙,李顧當即往里面放入鳳血藥方,蓋上頂蓋,添加一些柴火,高溫炙煉。
再過十分鐘,李顧打開頂蓋,放入蛇鱗藥方,撤去部分柴火,文火煅煉。
一刻鐘后,李顧叫希迪撤去全部柴火,并放入龍甲藥方,三分鐘后再放柴火進入鼎底。同時倒入山泉水。
經過半個小時,李顧叫希迪多添加柴火,他打開頂蓋后立即往里面放入仙根藥方。
時間過去五分鐘,李顧很快放入虎手藥方,并用木棍往里面攪動幾下,然后倒入半鼎容量的山泉水。
二十分鐘過后,李顧打開頂蓋最后放入冥蓮藥方,并讓希迪撤去一些柴火。
這一過程叫做“熬丹”,這是整個“水法”煉制丹藥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李顧讓希迪往鼎內倒入四分之三容量的山泉水,并蓋嚴實頂蓋,進行“封鼎”,開始“養丹”,以文火慢慢調養。
“養丹”過程整整耗費將近五個時辰,希迪逐漸撤去柴火,直至全部撤完止火。
李顧將鼎內的溶液倒出,留下整塊藥物,并讓其慢慢冷卻。這個過程叫做“澆丹”。
他讓希迪用冷水澆入鼎身,使其降溫,進行“釀丹”,最后將藥物制成丹藥。
秦慕蘭手里拿著一顆丹藥,驚嘆道:“這就是‘長生丹'啊!我先嘗一下!”
李顧趕緊攔住她,并說道:“先別吃,我們不知道吃下丹藥后,身體是否會發生變化。”
“沒事的,你們先試這吃下,我帶有保命藥物?”希迪說道。
“我倒是忘記這茬了。秦小姐,這顆丹藥我們各吃一半吧。”李顧說道。
“什么保命藥物?”秦慕蘭問道。“你就放心吃下吧!”希迪催促道。
李顧從秦慕蘭手里拿來丹藥,破開半邊,遞給她另一半。
二人同時吃下丹藥,幾分鐘后,他們的身體沒有出現什么實質變化,倒是精氣神提升不少。
“我覺得丹藥有點瑕疵,這些是半成品。”李顧有點失望。
“即使是半成品,那也是‘長生丹'啊!”希迪說道。
內洞外突然傳來一個聲音,李顧循聲望去,有一個身影緩緩走進內洞,身后跟隨百余人。
李顧愣了一下,隨后微笑道:“原來是九爺啊,你怎么有空在這個偏僻的山溝。”
“別廢話,交出‘長生丹',可以饒你們不死!”楊晉威脅道。
李顧依然面露笑容,“我要是不交呢。”
“我身后有一百多個兄弟,個個武力精湛,你們是逃不出這里的,不交出‘長生丹'的話,只好請你們去見閻王爺了。”楊晉叫喊道。
“閻王爺是誰?去見他做什么?”希迪問道。
秦慕蘭聽到這話,噗呲一下,笑出聲來,“閻王爺不就是閻王爺啰。”
她話音未落,突然間,山洞外傳來幾聲刺耳的撕叫聲,隨風聲音越來越密集,且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