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帝國的統一和榮耀

01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發布《求賢令》,他用優厚的待遇號召各諸侯國的優秀人才到秦國工作。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意思就是,只要能讓秦國富強,不僅可以做高官,還有土地、人口可以拿。這應該是最原始的股權激勵了。

《求賢令》傳到關東六國之后,很多優秀人才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感覺還不錯,于是收拾行李西行,準備去秦國奮斗。其中有一個人是魏國的臣子衛鞅。

衛鞅剛到秦國就走后門,他通過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經過三番五次的試探性聊天,他終于明白了秦孝公要的是國家霸業。這對法家學子衛鞅來說簡直是專業對口,可以和工作崗位無縫銜接,隨后幾年,秦孝公和衛鞅聯手發起了變法。

眾所周知,變法讓秦國走上了富強之路。比如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世卿世祿、啟動軍功爵等,正是這些調動人民積極性的政策,打造了強大的秦國國力。

徹底變法的秦國和六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家庭關系。大家不要笑,這點真的很重要,因為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百年后的歷史走向。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夏、商、周時代,維系社會運轉的是大家族,畢竟城外野獸多,土地畝產不高,想要生存就要抱團取暖,而大家最信任的關系就是血緣。當時遍地都是一個一個的家族,一般來說,某塊土地上生活的都是本家親戚。如果看到不認識的陌生人,肯定是走街串巷的盲流子[2]

這些家族為了更好地生存,便會互相聯姻,他們用這種方式筑起家族的護城河,在爭奪土地、水源、奴隸等事情上共同進退。于是,家族聯盟誕生了。

那時的人想要發展,一定要有家族背景。只有家族支持你,你才有可能做成;一旦家族放棄你,你就只能獨自闖蕩了。所以當時的人們很看重家族血緣關系,甚至愿意為了家族舍棄自己的生命。有了這樣的社會基礎,復仇就成了很常見的事情。

如果某人的長輩或親戚被殺害,他去復仇是不犯法的,反而會受到官府表彰,甚至民間輿論也會給予極大的贊美。這其實是一種自保手段,畢竟幫別人就是幫自己。萬一自己哪天被人殺掉了,子孫還能通過復仇討個說法。而復仇和爭奪一定會制造很多家族之間的矛盾,那么家族私斗也就不可避免。

家族、血緣、私斗、復仇是夏、商、周的主題,直到春秋戰國依然如此。王朝想要統治天下,首先要做的就是籠絡地方家族,而具體方法就是宗法和分封。比如姬家建立周朝成為第一家庭,然后把數十個同族親戚和功臣封到各地,讓他們建立國家,統治一片土地。而這批國家,就是諸侯國。

諸侯國成立以后,還要繼續向下分封本地家族。比如老王家族得到了50里土地,張三家族得到30里土地……他們則屬于諸侯國的卿大夫。而老王在自己的土地上還得繼續向下分封,叔叔劃五里,伯伯分八里,兒子女婿各封十里等。這些叔叔、伯伯、兒子、女婿就叫作士。從周天子到士,江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而分封的基礎就是家族血緣。

所謂變法不徹底的關東六國,他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家族封地的傳統,而徹底變法的秦國則是把家族打破了。秦國把那些幾百口人的大家族拆分成只有幾口人的小門小戶。也就是說,大平層被改成了小戶型。

變法之后,子女一旦成年就要離開父母,然后結婚生子,單獨成立家庭,夫妻倆經營三到五口之家。秦國不是廢井田開阡陌嘛,政府積累了數量龐大的國有土地,然后他們把一定數量的土地分配給小家庭,讓夫妻倆努力種田、織布。耕和織,便是小家庭的主要任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政府管理的都是三到五口之家,戶籍人口是不是就清楚了?每戶的土地數量是不是就清楚了?政府的權威是不是提高了?只要人口和土地數量弄明白了,緊接著就是人口動員力度的空前強大,以及賦稅收取能力的簡潔高效。這是一種“大政府,小戶口”的社會結構,它徹底顛覆了幾千年來的宗法家族社會。

秦國又在小戶口的基礎上配套了軍功爵。軍功爵不是單純的軍隊頭銜,而是政府開放的晉升通道,其中包括社會地位、官職、財富等。

一個士兵只要在戰場上砍下敵人的頭顱帶回來,就能得到爵位,外加一頃田地、九畝宅基地的獎勵。下次作戰再打贏,他還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獎勵。換句話說,土地和宅基地是可以疊加的,而且上不封頂。秦國士兵只要能在戰場上打贏,理論上爵位可以無限升級,政府獎勵的土地也是一路增加,直到封為徹侯[3],有戶口租稅為止。

而且秦國的爵位又和政府職位掛鉤。什么戰功就得什么爵位,什么爵位就做什么級別的官,一切都有明確的法令,你只要努力打仗就行了,別的不用管,政府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是軍功爵不能傳給子孫,一旦有爵位的人死了,就只能把分配的土地留給兒子,想要爵位還得自己去掙,皇親國戚也一樣。于是軍功爵通過合法途徑,擠走老貴族,扶持新貴族,除了君主,沒有人能長久站在舞臺中央,這就形成了社會階層的新陳代謝。

很多人說秦始皇不殺功臣是寬宏大量,其實主要是沒必要,功臣去世自然無法再威脅皇位了。完全沒必要和朱元璋一樣,費盡心機殺了幾萬人,最后搞得罵名滾滾。

除此之外,變法后的秦國還主張重農抑商。這里要說點常識,很多人覺得重農抑商就是不發展商業,其實不是這樣的,任何社會都需要貨物流通,是不可能缺少商業的,沒有商業簡直要退回到原始社會了。

所謂重農抑商,主要是不給商人政治地位。秦國法律規定,耕織致富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經商致貧者的老婆、兒子要抓去做奴婢,乍一看種田好,經商不好,但問題在于,種田致富的是少數,經商致貧的更是少數。這么一對比,還是大部分農民窮,大部分商人富,唯一的區別在于,農民很窮,但可以當兵做官,商人很富,但除了吃喝玩樂再沒其他作用。換句話說就是,窮農民的政治地位高,富商人的政治地位低。這才是重農抑商的本質。

說到這里,秦國變法就很明白了。秦國的拆分家族和授予土地培養了龐大的自耕農階層,這群自耕農可以為秦國提供豐厚的賦稅和海量的兵員,極大擴充了國家的執政基礎。作為回報,秦國用軍功爵開放上升通道,這樣不僅可以調動人民為國征戰的積極性,還能得到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

除此之外,秦國堵死了其他上升通道,只有種田才能得到政治地位,只有立軍功才能實現階層躍升,這樣一來,就把全部人口都綁架到了種田和作戰上。我們之前說的“力出一孔”,就是這個意思。

于是秦國把“小農經濟”打造成完整的閉環,國家、社會、家庭、階層、經濟、軍事都在其中。所有的生產力通過閉環向朝廷匯聚,然后通過戰爭向關東六國輸出,其戰斗力非常強大。

正面作戰交鋒,社會相對自由的關東六國在秦國這種戰爭機器面前毫無勝算,百年間逐漸被秦國攻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

02

我們經常說,秦國的功業是統一,但是回過頭來看,統一同樣也毀了秦國。

秦國的驅動內核是耕戰。只有不停地種田,人民才有政治地位,只有不停地作戰,由農民轉化而來的士兵才能實現階層躍升。

秦國只有一直走在擴張的路上,人民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秦國根本沒有大國富強和小民尊嚴的區別,它們是綁定在一起的,一旦天下太平,首先要面臨的是士兵得不到軍功,授田沒有了,爵位不升了,農民就不能愉快地轉型做官了。

作為成就秦國的中流砥柱,軍功爵已經不起作用了。生產力依然在閉環里匯聚,但是找不到輸出的目標了。

說到這里,我們不妨開個腦洞:如果沒有六國復辟,或者秦國的軍隊剿滅了劉邦、項羽,那么秦國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可以肯定的是,耕戰依然是秦國的驅動內核,但秦國的疆域已經北至長城,南到大海,由于人口和生產力的限制,秦國很難奪取草原和西域,也就是說,此時的秦國擴張已經到達邊界了,而秦國沒有科舉、工業,又不鼓勵商業,更加堵死了國內的階層流通。隨著時間推移,農民只能被鎖死在土地上,軍隊士兵沒有晉升空間,他們再也看不到希望。

既然向外的出路被堵死,那么秦國君民就只能在國內折騰。要么是朝堂掀起腥風血雨的權力斗爭,各級官員被迫選擇站隊,朝堂大哥倒下后,猢猻也被一擼到底,空出的位置迅速由其他人填補。這樣一輪又一輪,直到君臣的精力耗盡,才能得到暫時的休養生息。要么爆發內戰,軍隊干部為了前程,煽動參與政治斗爭的大哥動用武力,他們在內戰中重新獲取榮耀和軍功,就像西晉的八王之亂一樣,最后留下一片廢墟。

不管怎么選,秦國都不可能長久。體制決定了秦國是打天下的創業型國家,除非秦二世是有雄才大略的人物,能夠大刀闊斧地對內實行改革,廢除軍事管制,放開工商等其他利益渠道,把匯聚到朝廷的生產力緩緩流向基層,讓秦國人民可以享受到天下太平的紅利。

可秦國沒有等到那一天,甚至可以說,秦國根本沒有改革的意識。

問題是,不改革就沒有出路。秦始皇還活著時,對現實困境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知道敵國已經滅亡了,但他還是要不停地找敵人,讓精力過剩的人民和軍隊有奮斗的目標,進一步釋放匯聚起來的生產力。

先是一句“亡秦者胡”,秦始皇派蒙恬帶兵驅逐匈奴七百里。然后派任囂和趙佗帶兵南下攻取百越,一路打到南海岸邊。最后是筑長城、挖靈渠、修陵墓、修宮殿……反正是沒事也得找點事做。

倒不是說秦始皇瞎折騰,從國家長久來說,無論筑長城、逐匈奴還是開百越,他把秦國龐大的生產力都釋放出來了,用一代人做了三代人的事情。他做的事情都對,但秦始皇在釋放生產力的同時,順便也透支了國力。

因為百姓不可能永遠在宏大敘事中激情澎湃地唱戰歌,百姓也需要有一點自己的小生活。雖然軍功爵和耕戰給了秦國人上升通道,但百年時間走過來,秦國人也累啊,小戶家庭得到田地,正準備好好經營生活,還沒開心多久就又要打仗了,家里的男人作為士兵上戰場,田地只能由女人來經營,而女人身嬌體弱能種多少地?于是分配給小戶家庭的土地又被大面積拋荒。

從表面上看,秦國讓每個家庭都得到了很多土地,可由于生產力的限制,這些田地根本發揮不了作用,都是賬面數字。再加上各種嚴刑峻法,其實秦國人民是很苦的。

劉邦進入咸陽后,廢除嚴刑峻法并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結果是“大悅”,這直接讓劉邦站在了道德制高點。

秦國人民尚且如此,更別說六國遺民了。

03

六國遺民在舊制度里生活得太久了。那些早已被秦國消滅的大家族在六國依然遍地都是,人民依附于家族生活,找工作也得家族打招呼,個人和家族的聯系依然很緊密。因此,六國不是國家統治家族,而是家族拼湊成國家。

整個國家的結構相對來說有些松散,但是對人民來說,他們的生活也相對自由。這種事就是零和博弈。國家想要強大就要弱民,人民想要自由就要弱國,但走到任何一個極端都是死路。能夠長久富強的國家,都是在國家與人民之間找到平衡點,雙方都不越界,而這種默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培養出來。

秦國統一之后根本沒有想給六國遺民讓利,而是把六國當作“殖民地”,以一種征服者的姿態踏上了六國的土地。與此同時,秦國的制度也迅速在六國故土鋪開,殘存的大家族被拆分,原先的大部分官吏被罷免,各級主官都被換成了來自秦國的干吏和軍人。一句話,聽命令就行了。

六國遺民都懵了:“我們生活得挺好,秦國憑什么亂來啊?”他們早已習慣了家族互幫互助,習慣了“先家族,后國家”,習慣了來去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習慣了為父母復仇和私斗殺人。

秦國來了,以前的事情都不讓做了,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種田和服勞役。就算種田,他們也不習慣。原先他們想種多少田就種多少田,不用國家強制約束,量力而為就行。結果秦國來了以后,明確告訴他們要種多少田、交多少糧、服多少役,還不能偷懶。

六國遺民怒了。這哪里是人過的日子,根本就是把人當畜生啊!而且秦始皇把六國的史書和諸子典籍都燒掉了,只留下了一些《養豬指南》《果樹嫁接技術》等實用工具書。對秦始皇來說,這是大一統必須要做的,可對六國遺民來說,他們也需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漸漸地,六國遺民不認為自己是國家的子民,充其量只是秦國的奴隸。歸根結底,這就是兩種制度的沖突。

秦國人民活得很辛苦,但經過百年的浸潤,他們已經習慣了,他們愿意把個人與國家綁定在一起,為了國家富強而奮斗。可六國遺民沒有這樣的傳統,讓他們為國家富強奮斗,他們就覺得是被壓榨和奴役。

秦國沒有認識到這種區別,它像鋼鐵直男一樣直接壓上去,口中還說著:“服不服,不服的話我接著打。”六國遺民被按在地上摩擦,口中卻還在嘟囔:“我不服,我不服。”

蠻力可以把敵人打趴下,但絕對不可能使之折服。秦國強大時,天下人都在秦始皇的腳下顫抖,可是只要有一丁點兒機會,六國遺民就會起來反抗這種“暴政”。而且六國遺民對故國有很強烈的認同感,他們不覺得秦國統一有什么好處,反而特別懷念齊、楚、燕、韓等國號。他們不在乎君主是誰,但他們卻很在乎國號能否存在。如果沒有這個國號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他們總感覺自己就是亡國奴。

制度和國號,成為六國遺民心中的刺。當陳勝在大澤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時,六國遺民紛紛揭竿而起,他們不僅要推翻壓迫他們的暴政,還要恢復古老的國號。

三年后,劉邦入咸陽,項羽分封諸侯。秦國亡。

04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稱帝。

由于戰爭年代的利益置換,劉邦把關東六國的故地都封給了功臣,并讓他們重新樹起齊、楚、燕、韓的國號,統治六國遺民。具體怎么統治,就由你們自己商量著辦吧,朝廷也不怎么管。

而劉邦的漢朝統治秦國的故地依然用的是秦國的制度,只是廢除了很多嚴刑峻法,讓人民能喘口氣。平心而論,劉邦未必愿意這么做。秦始皇的大一統多牛啊,皇帝高高在上,朝廷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力,那種睥睨眾生的感覺多好啊。如果有的選,恐怕沒有人愿意放棄。

但劉邦的實力不足,他無法完全模仿秦始皇,只能學到一部分。

誤打誤撞,漢朝的國與民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漢朝重建了秦國的制度,包括三公九卿[4]、郡縣、軍功爵等都被繼承了下來,但它又不像秦國那樣強硬要求人民必須服從。

漢朝只要求人民按時交稅、按時服兵役,有功勞也給你爵位,但其他時間人民可以自由支配,種地也可以,經商也不攔著,想讀書也沒問題。在國與民的零和博弈中,局勢逼朝廷削減了權力,逐漸讓渡給人民,雙方力量達到5:5的比例,而不是秦國的9:1。

而對于六國遺民來說,他們也挺滿意。漢朝恢復了六國的國號,遺民們又一次找到身份歸屬,即便統治者是漢朝,但他們也不再認為自己是亡國奴了。至于國王是誰,完全無所謂。

后來劉邦滅掉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把關東封國基本換成了同姓王,六國遺民也無所謂。因為現在秦國嚴苛的制度沒有了,國號也回來了,六國遺民再也沒有不滿意的,他們以為又要繼續自古以來的美好生活。

這就是漢朝的“一國兩制”。關西是秦制,關東是六國舊制,漢朝不僅保留了各自的特色,還對秦國的高壓統治安裝了“減壓閥”,又在國家層面實現了相對平衡。漢朝人民嘴里說著不同的語言,卻一起站在漢朝的大旗之下,做著各自的事情,這些都是八年楚漢戰爭的成果啊。

都說漢承秦制,其實漢朝是秦國的修正主義,不是原汁原味的秦國制度。但正是這種修正主義,挽救了秦國的制度,如果不是劉邦變通,恐怕真的要退回到春秋戰國時代了。

九泉之下,秦始皇見了劉邦恐怕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夸獎做得好吧,可劉邦滅了秦國,讓秦始皇一生心血付之東流;但要說恨吧,恐怕也恨不起來。因為劉邦繼承了秦始皇的事業,把大一統和郡縣制都延續了下去。秦始皇唯一應該感到可惜的,應該是法家思想和焚書坑儒,劉邦非但沒有繼承下去,反而起用了儒生制定禮儀。這個心情,非常復雜。

05

劉邦用妥協的方式把七國故地的遺民重新拉回到一個飯桌上,雖然開始時大家都心存芥蒂,但好歹都在一個桌子上吃飯了,你吃羊肉泡饃,他吃燴面條,還有人吃魚肉、米飯,他們都覺得自己的飯是最好吃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的人吃膩了同一樣食物,便轉頭看向旁邊的人,恰好,此人也吃膩了,想換換口味,于是大家開始交換食物,嘗試之后才覺得:“哎呀,不錯啊”,原來以為很難吃的東西居然是人間美味。最后上菜時,大家決定干脆不用分人頭了,直接擺在桌子上互相吃吧。

秦始皇用強迫的方式也沒有讓大家吃下去的飯,被劉邦妥協引導,大家都愿意主動吃下去了。后來漢朝穩定下來決定休養生息,不再爭論“儒家好還是法家好”,朝廷和人民一起埋頭發展經濟。大家都知道,不管儒家和法家說什么,吃不飽飯的都不好。

經過文、景兩代帝王的治理,漢朝國力蒸蒸日上,只要勤勞肯干,基本都能吃飽穿暖,于是漢朝人民終于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漢人。

不久的將來,他們會站在漢武帝的大旗下,向著北方強大的匈奴發起沖鋒。漢朝既有大國崛起,也有小民尊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且末县| 崇义县| 绥滨县| 商城县| 安西县| 环江| 内乡县| 札达县| 察哈| 搜索| 古交市| 通辽市| 琼海市| 宣汉县| 扶沟县| 扶绥县| 广水市| 淄博市| 安平县| 西宁市| 浮梁县| 神木县| 祁东县| 新巴尔虎左旗| 淅川县| 兴宁市| 常山县| 临武县| 延安市| 木兰县| 凤冈县| 成都市| 图木舒克市| 平乐县| 图们市| 韩城市| 敦化市| 阳谷县| 高台县| 伊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