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太多了
- 呂叔湘
- 1171字
- 2021-02-20 09:50:44
書太多了
《未晚齋雜覽》小引
從中學時代起,我就愛亂翻書。讀大學的時候開始學著聚書,十多年之后,漸漸地滿了五六個書柜。我買書只管對我有用,或是我喜歡,不講究版本罕見或是裝幀精美。可也有不期然而然地成為珍品的,例如初版的《吶喊》、《彷徨》,全套的《語絲》。可是“俱往矣”,都讓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給毀了。從此灰心,決計不再聚書。同時,掙的錢漸漸地連吃飯也不太夠,住家又搬來搬去,哪還有條件藏書?
解放以后,生活安定了,可是工作煩雜,顧不上看閑書,更沒有逛舊書店的閑情逸致。這以后,趕上“文化大革命”的三部曲。一,“牛棚”,二,“干校”,看書,除了《語錄》和《人民日報》,都是“犯錯誤”。到了三,“解放”,那倒是清閑了,除了內心深處。業務,有時候讓干,有時候不讓;不管讓不讓,自己不想干,知道將來還用不用得上呢!這就得找些可以一看的東西來“宰時間”。琉璃廠去過幾回就不再去了。第一,當時的規矩,好書放在里屋,不是部長級不讓進;第二,這里邊的書的標價讓你張不開嘴;第三,線裝書占地方,不是寒齋所敢延納。這樣就轉移目標到西文舊書店。一個月去一兩回,一回拿回來少則三四本,多則七八本,價錢公道,多半在一塊二毛到兩塊之間,可說是惠而不費。一晃就是六七年,居然塞滿了兩個書柜。當然,多數是常見的普及本詩文集和小說,可是因為當初在學校里讀書要趕時間,不想取巧也得取巧,現在重新咀嚼咀嚼也頗有滋味。也有一些各式各樣的“雜書”,有曾經聞名的,更多的卻是連作者帶書名都生疏,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買回來的。在這些雜書里邊很有些不太有名而頗有點意思,可以作為閑談之一助。《讀書》的編者多次要我給寫點什么,我是一再推辭,后來他不再提起,大概是不存希望了,可我倒想試巴試巴了。先得聲明,我這些“雜覽”用得上八個字,叫做“不今不古,有西無中”。有西無中的原因,頭里已經說了。為什么又不今不古呢?不古是因為一談到古典著作就免不了要參考前人的論述,我離隊太久,趕不上了。并且當今之世,除了莎士比亞,別的古人似乎也很少有人感興趣。至于不今,是因為我沒有機會看到當代的著作,嚴格說是我太懶,不去向人家借,或者上圖書館去找,目光局限于自己的書柜,而這些書很少是40年代以后出版的。
還得說一說“未晚齋”。四十年前我曾經寫過幾篇雜覽性質的文字,有位教授先生說,此人不務正業,寫些不三不四的文章。此后我就給這類文字加上“髟齋雜覽”的副題,“髟”者不三不四之謂也。有朋友看見這個怪字,問我何所取意,我笑而不答。現在無須跟人賭氣,這個齋名兒用不上了。改個什么名字好呢?年紀大了,有些事情,像阿拉伯文或者迪斯科舞什么的,學起來太晚了,至于讀點有益的書,做點有益的事情,應該沒有太晚的時候吧,于是題為未晚齋。至于這些“雜覽”都是否符合“未晚”的要求,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理所當然的應該是讀者而不是作者。是為引。
1985年新春試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