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生命中的難題:走出內心匱乏感的怪圈

當夢中的王子現出青蛙原形時

從小,我們的大腦就被各類小說和影視劇植入了與自己夢中情人相遇的場景,在愛情觀成熟之前,我們開始編織與他相愛的畫面。我們對夢中情人的企盼和我們的年紀一樣日增月益著,心中理想的他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為什么每個人的夢中情人都如此不一樣呢?

在愛情的萌芽時期,我們的心中會生出一個造夢機器。它會不自覺地輸入種種需求,于是一個理想的情人就被制造了出來,雖然我們并不太清楚他是什么樣子的,但是總能在媒體上看到某些明星具備我們心中理想情人的特質,于是我們就會照著那個明星的樣子去尋找那個理想的伴侶。

但我們很難意識到那些需求是怎么冒出來,又是怎么被輸入大腦里的。它可能像我們深愛的父母,也可能和令我們厭煩的父母完全相反,或者它就像是理想中的我們。總之,這種種的特質讓我們著迷。當有一個無比接近這些特質的人出現時,我們就會被深深地吸引,如果恰好我們也符合他夢中情人的特質,美好的愛情就會發生。而此時,一場愛情的騙局也慢慢拉開了帷幕。

我們先開始騙自己。我們的內心渴望愛情的降臨,愛情讓我們覺得自己如此重要,覺得自己的心有地方安放,甚至能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完整的生命得以圓滿。于是,我們饑渴地企盼夢中情人的到來,這樣的企盼讓我們不顧一切。

當無限接近那個夢中形象的人出現時,我們便情不自禁地墜入愛河——閉上眼是他的樣子,睜開眼又開始尋找他的身影,每日每夜都思念著他的笑容和聲音。甚至從與他分別后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了肆無忌憚的思念,完全無法控制住心底的那股洪荒之力,任由自己被淹沒在這股思念之中。

“他的身材像我父親,那他一定擁有和我父親一樣寬廣的胸懷。”

“他對每件事都如此盡職盡責,完全不像我那個不靠譜的爸爸。我爸那些喝酒、抽煙、賭博的臭毛病,他也不可能有。”

“他出口成章,讓在人前說話都會臉紅的我感到無比榮耀,他肯定和我一樣,也對感情認真專一。”

看,雖然他什么也沒說,可我們卻任性地給他加了一堆優點和好處,這樣的任性讓我們如此知足和滿意,以至于我們完全看不到對方真實的一面。

接下來,為了能讓他也對我們另眼相看,我們開始采取行動。

開始每天去健身房跑一個小時;偷偷去拉了雙眼皮;去發廊做了新發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在他面前展現出自己最美麗的那一面。他喜歡溫柔的小女人,我們便把自己為了生存練就的尖牙利齒收起來;他傾慕知書達理的女人,我們便開始痛苦地惡補一直束之高閣的各國名著;他渴望溫馨的家庭生活,我們便苦練廚藝。我們表現出來的是我們認為能夠被對方認可的“最理想的另一半”的形象,同時,我們還要艱難地遮住在這些表面完美光環之下的本來面目。

如果說以上是美好的愛情,那么請往下看,我們是如何利用它來互相欺騙的。我們愛上的這個人是一個能讓我們覺得如此特別的人,他能彌補我們的不足之處。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吸引這個人來愛我們,我們也必須假裝自己擁有那些需要他來提升的素養。

那么問題來了,對方也在做著相同的事。于是,我們開始與幻想中的他(理想中的自己)交往,直到彼此撕下對方面具的那一刻。

這場騙局并不是我們的潛意識設計好的,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出于無奈。一個女孩如果有一個強勢的母親,那她的夢中情人可能就是一位好脾氣的男人,而一旦遇上這樣一個男人,她的愛情便無可救藥地開始了。可不巧的是,她遇上的那個男人,也正是因為從小在一個嚴肅苛刻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心中有壓抑著的憤怒,但卻為了生存,習慣性扮演一個溫順的“好人”。當熱戀期結束后,彼此的真面目就會讓對方覺得慘不忍睹。

我們經常說的“我愛你”這三個字其實也是一種欺騙。它不僅會讓我們在行為上互相欺騙,而且也是我們最擅長說的謊言。當我們在說這三個字時,與身邊的那個人其實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因為當我們說“我愛你”的時候,想要表達的是“我愛你,因為你如此富有,而我卻如此貧窮”“我愛你,因為你踏實勤奮,而我卻如此浮躁”。另外,在用這三個字結束爭吵時,我們想要表達的是“我愛你,如果你完全像我的父親那樣包容我”“我愛你,如果你按照我的意愿去做”。

總之,我們的“我愛你”都是有條件的——你要滿足我的需要。

當發現真相以后,我們開始把時間浪費在互相指責、爭吵和埋怨上,并用激烈的語言控訴對方:“你變得和原來不一樣了!”此時,其實我們心底是在叫囂:“為什么你和我想的不一樣!”

其實,當我們夢想中的王子現出青蛙原形時,我們應該感覺到幸運,因為真正的王子不會喜歡同為青蛙的我們。不過我們也是幸運的,接受現實,我們自己也不過就是青蛙而已。所以幸福的生活從真實地展現自己,接納愛人的本來面目開始。

愛情是一場“精心的算計”

有一個女孩向我抱怨說,男朋友讓她失望。原因是他們經常因為借不借錢、還不還錢的問題爭吵。雖然數額不大,但對方的言語令她十分失望。如果只是世俗地看,我們會說,就這么點兒錢還借來借去,并糾結于還不還的問題,說明感情本身就有問題;或者我們還會有這樣的評判:“男人怎么還向女人借錢”“這女人怎么如此心狠,不在關鍵時刻幫幫自己的男友”。

其實,一件事情要看到什么完全取決于每個人對自己經歷的解讀,我不想就錢應不應該“借”或者應不應該“還”來解讀這件事。我真誠地希望你也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透,看看我們自己在親密關系里都在做些什么。

其實,絕大多數的親密關系,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都只是一場貪婪的交易。

在戀愛初期,我們會依照各種條件來給對方評分排序。總希望對方樣樣都比自己好,或者至少某一方面要比自己好,就算沒有單項冠軍,總分值也要比自己高。男女都一樣,相同的評價體系,不同的評價標準而已。

男人的評價體系里總有對方的外貌和年齡,而女人的評價體系里總有對方的年薪和經濟實力。如果要考慮婚姻伴侶,則需要在以上的評價體系里再增加若干項目。比如女人的溫柔、賢惠、持家、孝順,男人的寬容、幽默、貌端體健。總之,無論在戀愛的哪個階段,我們的內心都會不自覺地進行著“算計”,但這樣的“算計”非常隱蔽,我們很難發現,即使有所察覺,我們也羞于面對。尤其在我們一股腦兒扎進“愛情”這旋渦時,更會徹底地忘記我們的“算計”。

這也是為什么“戀愛蜜月期”我們會感覺非常美好的原因。在這段時間,我們堂而皇之地冠以愛情之名,頭腦中的“算計”被荷爾蒙和多巴胺完全沖昏了。此刻,我們的頭腦完全被身體內抑制不住的激素控制著,感覺所謂的評價體系也消失了,我們只知道愛這個人。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我們所有的戀愛標準,在遇到那個人之后都不見了。我們的評價體系真的沒有了嗎?不,它只是被所謂的“愛情”掩蓋了。

在兩個人的“戀愛蜜月期”,愛情就像是精致的粉底,可以遮掩住一張長滿雀斑的臉。這個階段,對方可能會告訴我們:愛你的魅力,愛你的勤奮,愛你的寬厚。對方羞于告訴我們:愛你能給我提供穩定的生活,愛你能讓我少奮斗十年,愛你能讓我覺得出去有面子,愛你能改善我的孩子的基因。更沒有意識到:我愛你,是因為有時候你冷落我的感覺,和小時候媽媽冷落我時是一樣的;我愛你,是因為我只是需要一個人陪伴,我害怕孤獨。

我們是如此貪婪——想要一輩子享用對方的這些好、享用這份愛情。于是,我們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權力爭奪期。

我們不知道這個階段什么時候會發生,只知道每段戀情都會經歷這個階段,盡管我們不想面對,但我們必須要面對日益清晰的對方的赤裸靈魂。漸漸地,對方卸去了滿足我們期待的偽裝,我們也漸漸藏不住本性中的壞習慣。在彼此日漸清晰的坦誠相見下,雙方都覺得自己“上當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后,那些被我們扔到腦后的評價體系,一下子又冒了出來。即使對方還是初識他(她)時的樣子,可隨著了解的增加,對方的減分項多出了許多。隨著爭吵的增加,對方的減分項越來越多,直到原有的分值被漸漸扣完。可沒有人愿意承認,在戀愛中我們一直在給對方打分,只看到對方“怎么是這樣的人”或者“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

我們的“算計”被我們的失望掩飾,被我們的心痛掩蓋。我們只是自顧自地沉迷于失戀的劇本中,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劇本的故事線是自己的“算計”。

甚至直到最后分手時,我們也是算計著對方根本就沒有滿足自己想要的一切。更別提在這場關系里,對方付出多少,都在你心底里記著一本賬,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感情的。其實我們一直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吃虧。

可見,親密關系是我們自私自利最好的投射地。但自私也有其正面的積極意義,完全看我們自己怎么想。如果我們的男友,為了和我們在一起,虛報了他的收入——虛報是他的自私,可積極的意義是他為了想和我們在一起。我們發現后能不能看在他的動機上被他感動呢?

生而為人,很難無私。甚至可以說,人如果不自私,也無法成為夫妻。有哪個人不想從親密關系中獲得什么呢?只是,如果我們能承認現實,面對自己,也就不會總是算計著要對方為自己付出更多一些了,也不會要求對方無條件地愛自己了。就像認識到自己本就是自私自利的一樣,我們也會更多地理解對方,有了理解,就沒有了失望,也就真正接近了愛的本質。

放棄扮演感情里的受害者,盡早發現那個自私自利的自己,才是通向幸福生活的捷徑。

“三個月死”的愛情魔咒

“你知道嗎,這仿佛是一個魔咒。”玫玫用略顯夸張的手勢,在玻璃窗的反光下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她咬著嘴唇,牙部的動作牽連出眼角的細紋,雖然有落日的映射,但眼神仍略顯黯淡。

“你說我是怎么回事,從高中到現在,除了初戀時間久一點兒,其他的都沒超過三個月,你說我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那每一次讓你結束一段戀情的都是什么原因呢?”

“都不一樣啊。有的男人太自我了,到了三個月以后就暴露出來了;有的,跟別的女孩玩曖昧,被我踢出局了。其實這些男人一開始我都很喜歡,但三個月后發現對方不是我最初喜歡的那個樣子了。”玫玫翻著眼睛回憶著。

“或許是他們好的那些特質還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發現他們不好的那些方面讓你無法忍受。”我補充道。

“對對對!就是這種感覺。不過最后分手基本上也不是我一個人做出來的決定,好像是兩個人都覺得不合適了,于是就不了了之地分手了。你說現在的男人怎么就不能對感情堅定一點兒?”玫玫嘆了口氣,苦笑了一下。

已經32歲的玫玫,經歷過六七段正式或非正式的戀愛,但都卡在了神奇的“三個月死”。為什么會這樣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愛情的發展階段,接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在愛情里有一個著名的“愛情三階段”理論:刺激——價值——角色。

男女雙方最初的吸引主要是基于“刺激”的信息,如年齡、身高、外貌等因素;接下來會進入“價值”的探討階段,包括做人做事的態度和信仰;隨著感情的加深,最后會進入“角色”一致性融合的階段,包括為人父母、事業、居家等方面的一致性。

隨著階段的發展,雖然兩個人在一起的契合度越來越深,但分手的風險卻一直存在。既然一個人有優點也有缺點,為什么我們總是在戀愛初期因看到優點而相愛,而在三個月后又由于缺點而分手呢?其實這和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有一定的關系,那么它是如何運作的呢?我們來看看下面的這個實驗。

請對有以下特點的人做出判斷:

善妒、固執、挑剔、沖動、刻苦、聰明

我們愿意讓他做我們的伴侶嗎?答案是否定的,對嗎?那再看看下面這個人:

聰明、刻苦、沖動、挑剔、固執、善妒

印象好多了吧?這個人雖然不完美,但是他的聰明和上進吸引了你,是個不錯的伴侶人選。可是問題在于,這兩種描述只是以不同的順序提供了相同的信息,發現了嗎?

你不用責怪自己當初知人知面不知心。只是由于一開始相互吸引的刺激,讓你只把目光聚焦在對方好的方面。但這并不代表那些不好的沒有被你看到,只是你的潛意識選擇了忽略而已。我們對人的初始判斷會由于受首因效應和刻板印象的影響,忽略我們對其他信息的獲取,但這種心理效應很難讓我們不帶偏見地去接受一個人的其他信息。

隨著情侶間了解的深入,這些心理效應便慢慢失去了作用,此時我們便會發現更真實的對方。當然,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評判對方是否適合作為終身伴侶的可能性也比之前在首因效應的影響下更為客觀。對于對方來說,也是一樣的。

那為什么會有很多人在發現更真實的對方后,就直接選擇了放棄呢?

我曾經在一本心理學書籍上看到這樣一個公式:

值得擁有的程度=吸引力×被接受的可能性

這條公式對任何戀愛中的情侶都適用。試想,如果我們對一個男生從一開始的投入到三個月后的失望透頂,自然或多或少會有行為上的表現。當對方收到我們的語言或非語言的“失望信息”后,也會相應地對自己做出評價。如果意識到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不大時,也許會主動放棄或者在行為上有所退縮,用以保護自己。畢竟這個階段大家都是在試探,每個人都對對方的反應極其敏感,在捕捉到任何信息后,都會本能地做出保護自己的反應。

針對“三個月魔咒”,我在這里給出兩個建議。

第一,接納差異。大到信仰上的差異,小到一些雞毛蒜皮的行為,都需要保持這種心態——當我們發現對方與我們的節奏不匹配時,我們對那份不匹配的接納,比如,我們認為男朋友應該每天給我們打兩個電話才是正常的表現,但我們交往的這個男人就是喜歡兩天才打一個電話,我們不能單憑此點就做出這人值不值得交往的論斷或者對他的人品做出某種論斷,從而直接把對方“放棄”。其實在戀情中,更多的是放下自我,這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當然,接納差異不代表讓我們去更改自己的那部分差異,那樣只是暫時的委曲求全而已。想想我們自己堅持了那么多年的行為習慣和信念就這樣被改掉,多難為自己啊。即使現在改了,讓對方能接受了,也不知道它會在別的什么時候冒出來給我們和伴侶的關系添堵,對伴侶也同樣如此。所以,只需在共同的部分一起開心,保持住自己的差異部分,同時也接納對方的差異部分,這樣才會既快樂又不憋屈。

第二,給對方積極的肯定。許多人容易在關系深入后,就將自己的喜好都顯現在臉上,甚至直接表達出來。從真實的角度來說,這沒什么錯。不過,誰也不會喜歡一個總是對自己挑毛病的人。說白了,要讓別人喜歡我們,我們至少要多表達一些正向、積極的能量。比如真誠地贊美對方,認同對方,鼓勵對方。

一個人如果被持續地發現身上的閃光點并因此被贊美,那么他整個人的狀態就會變好,也會反過來更喜歡我們。其實,當我們持續地表達對對方的肯定時,也是在表達對我們和伴侶關系的肯定。另外,對方知道我們對他的接受度一直在提高,也自然會對這份感情更有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很多時候愛犯一個毛病,就是覺得對方的處理方式與我們不一樣就是不對的。在這里,我只想套用一句電影臺詞:小孩子才講對錯。就算真的是對方不對,對于情侶來說,我們只要給對方一個好的情緒就可以了。至于對錯,這是社會要去教他的,我們沒有這個義務。

誰在“動”你的男友

有一位女孩在群里向我求助,她想知道男朋友送禮物多久回禮一次才合適。因為前一天晚上被閨密們“指點”過——指責她回禮太頻繁不利于男人珍惜她。閨密們認為,戀愛期間要讓男人付出相對多一些才是正確的相處方法。

不得不說,閨密們的這些說法在現代社會似乎是比較主流的說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當然,對于當事人來說是否妥當,就另當別論了。只是問題并不在這里。這位女孩與她的閨密們就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據說閨密們列出了很多對女孩男友不甚滿意的地方(假設的確是站在了女孩的角度考慮)。這女孩大動肝火,并與她的閨密們發生了劇烈的爭執,最后不歡而散。女孩來向我求助的同時,也嚴重地宣泄了對閨密們的不滿,并且無助地表達了現在不知道應該怎么看待對男友的困惑。

我們在交友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我們一直視為知己的“閨密團”對自己的男友有諸多挑剔。雖說旁觀者清,有閨密們在也能多幾雙火眼金睛,但有時閨密們的幾句話卻讓我們非常難受。她們總是犀利地指出男友的問題,接著我們會向閨密們反擊,然后立志用自己的浪漫愛情去堵住她們的嘴。我想說,這也許是個完美的結局。

但很多女孩,也許會因為閨密們的直言,無意識地進入審問男友的狀態。盡管她表面上也在反駁閨密,也在誓死捍衛自己的愛情,可自己的信念卻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動搖了。“這樣的他到底值不值得我愛”的問題也會滲透到日后兩人的交往中。如果心心念念到男友的舉手投足,甚至一個微笑都要質疑的地步,總有一天會“心想事成”——讓這個男人成為不值得我愛的人。

那么在這樣的故事中,到底是誰“動”了我們的男友呢?

我經常會給她們舉這樣的例子,如果我對王菲說:“你怎么長這么丑!”她會如何回應我呢?她可能一笑而過,認為我莫名其妙,不再理我,對不對?但如果我這句話是對一個本身就很普通且因此也不怎么自信的女孩說,她會有什么反應呢?可能我的這句話就成了夜夜糾纏她的“惡夢”,接著我也可能被她拉黑。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的話對一個本身不存在的問題構不成攻擊。但對于后者,我指出了對方的軟肋,使得對方會感覺受到了攻擊。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本身沒有傷,也就不會有傷害。所以,到底是“誰”動了我們的男友呢?

我們本身就對身邊的這個人充滿了或多或少的懷疑,外界的一切聲音只是一面回音板,將你心底的這些質疑又反饋給了我們,而我們還要舉起錘子把回音板給砸了。其實,除了閨密,還有我們的父母、同事、朋友。如果我們心底對這份感情本身就有質疑,任何人以回音板的形象出現時都可能把我們的男友給“動”了。

那為什么會這樣呢?如果簡單地貼個標簽,就是自信的缺乏。再進一步說,就是一種不自愛的表現。相信經常會因旁人的微詞而對自己親密愛人產生反感和質疑的人來說,他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其他方面,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于是,“別人的意見”漸漸就主宰了他們的生活。

我們經常說,女人要懂得愛自己,其實愛自己的前提就是自信。自信是一種力量感的體現,當一個人力量感不足時,她會期待甚至要求周圍的其他人、事、物都按照她的想法和規則存在,若有什么不同的意見便會大發雷霆;相反,當一個人自我力量充足時,她便會無懼于外在事物對自我的沖擊。自信是信賴自己有能力實現所追求目標的一種內在價值,當自己越有能力時,也就會越愛自己。越來越多的自信能帶來越來越多的自愛。

那如何增強自信呢?自信的基礎是能力,但是能力往往需要經過肯定才能變成自信。中國人的成長環境普遍缺乏肯定,尤其是在父母那里,我們沒有學會關于“愛的肯定”。既然這樣,大家就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在“愛”里討要那份肯定。聽上去,這好像是一條悖論,因為往往我們越是要向外討要就越是得不到,就像上面例子中的那位女孩一樣。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愛中不依賴外力來練習,而是與親密伴侶來練習彼此對愛的肯定。

自信的練習,并不是讓我們變得麻木甚至不去看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最好的方法是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彼此依然能接納和包容,不讓它們干擾到我們之間的愛情。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們就可以在培養愛的能力的正確道路上前行。

對此,我給案例中女孩的建議是:

第一,如果你的閨密都是未婚并且單身,建議你少與她們談論或者不向她們請教關于兩人相處的問題。可以向已經結婚多年并且家庭幸福的朋友請教,相信他們的建議會讓你有不同的思路。

第二,當內心的質疑聲升起時,去聽聽那個聲音,是不是一直以來也是你自己的擔心和恐懼。是的話,就坦誠地把這份擔心溫柔地拿出來和男友攤牌。當然,你的那份擔心和恐懼也許只是你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而已,那是你自己的東西。與男友無關。如果不幸被你說中而男友也因此勃然大怒的話,那就看看你能不能去接納那個真正的男友。

第三,多在生活中給自己積極的暗示。愛的能力不是一天習得的,需要彼此互相支持、鼓勵。比愛情珍貴的不是你們兩個人之間互贈的禮物,而是你們在一起堅定地走下去的信心。

看見攻擊性后面隱藏的憤怒

確定要寫這個題目,原本是因為最近手頭的幾個個案給我的啟示。讓人難過的是,我在自己的工作白板上寫下這個題目的兩天后,上海當地爆出了這樣一條新聞:一男子手持玫瑰花向女子求愛,被拒后拔刀將其捅死。而當天下午我就收到了被害人是我一位朋友的消息,我足足懵了好幾個小時。網上的新聞里放上了當天的監控錄像,能看得見這個滿臉堆笑的男人手捧著玫瑰向我朋友走去。而當她拒絕并徑直轉身后,這個男人掏出了早已準備好的匕首直接從背后刺向了她,連著好幾刀。這段錄像反復地重播著,也像匕首一樣插在了我的心上。

玫瑰,匕首;討好,攻擊。

只是一個轉身的距離。

我最近的一位來訪者,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她在童年時因為父母離異而跟著父親生活,雖然父親也是愛她的,但似乎更愛她的后媽,偏偏她的后媽就是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那種“后媽”。于是小小的她,為了生存,只能做她后媽要求的所有的事情。可以想象,在農村,一個十歲的小姑娘在呵斥甚至凌辱中承包了家里的大部分農活,只為了換取一日三餐的情景。但這個姑娘一直不敢有任何的反抗。相反,在她的描述中,自己的父親和后媽都覺得她是個很安靜的姑娘,親戚鄰居都以懂事來形容她。姑娘長大結婚后,十年的婚姻生活,過得痛苦不堪。從一開始的琴瑟和諧,到老公的一次次出軌和家暴,再到老公徹底的冷暴力,她已經絕望到了谷底。

“我對他真的很好,他不應該這樣對我的。”她只有32歲,卻過得像40歲。

“你做了什么?他做了什么?”我看見她眼里悲傷的回憶。

“你知道嗎,他第一次出軌,我二話不說就原諒了他。”

“你是說,你連憤怒都沒有,你也沒有指責和怪罪他?”

“完全沒有。他跟我坦白后,我什么也沒說。我想總要維護他的面子啊,就不跟他計較了,我應該包容他。可是后來,他越來越頻繁地出軌,甚至經常不回家。有一次,我就突然向他吼叫,結果他就打了我。為了孩子,他做什么事情我都包容他,讓著他,但只要我臉上有一點兒不開心,他就會繼續打我。你看,這都是他最近打的。”

“你現在怎么考慮你們之間的關系?”

“我為他做了太多了。我是別人眼里的好妻子、好媽媽,他做什么我都忍著不吵。我對他這么好,他還要打我!我現在只想,只想……”

“你想離婚?”我試著讀出她想說的話。

“不,”她抿了抿嘴,頓了一下,說,“我想殺了他。”

我想,她想殺的應該不只是她的老公,還有她的后媽,甚至她的親生父親。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弱小無助,需要外界的幫助才能成長。但我們的父母可能并不是理想中的父母,他們或忙于事業,或偏心其他子女,甚至就像這位來訪者的父母一樣,還要對她進行凌辱。可是我們無法改變,為了生存,只能選擇討好。輕則為了迎合父母,他們喜歡好成績,因為這可以讓他們在人前炫耀,因此,我們壓抑自己想玩的心努力去獲得好成績,為了求得關注,我們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憤怒,只能處處扮演著乖孩子;重則委曲求全,就像這個來訪者。

最初我們只是為了生存,但時間久了,這就成了一張面具,死死地戴在了自己的臉上成為“自己”。關鍵是,自己也已經不記得有這張面具了。于是,面對朋友、同事、領導時,我們都一直用這張臉。

這是一張充滿討好的臉。自己的憤怒、恐懼和委屈都在這張臉下面隱藏著。但即使如此,自己依然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就好像陷入了一個怪圈——我們如果不討好別人,就會感到別人不愛我們;但我們的討好,卻又會讓別人越來越看不起我們;可有一天我們實在受不了了,我們把壓抑在心底的憤怒真的吼了出來,而別人就會逃走;我們太擔心別人會拋棄我們了,這種擔心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戴起我們討好的面具,立刻跪在別人面前祈求他能對我好一點兒。可這只是新一輪悲劇的開始。

幾十年來形成的討好模式,如果不去勇敢地看見并打破它,只會讓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有攻擊性。若我們繼續壓抑那份攻擊性,又將其轉化成原來的討好模式,那只是在醞釀新一輪的攻擊而已。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那可能是我們的生存方式,但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不能讓這個模式繼續在身上操控著我們自己。

所以,你不但要看見自己的攻擊性,還要看見自己的攻擊性后面所隱藏的憤怒,并恰當地把它釋放出來。如果你心里有大量的憤怒,感知到自己的憤怒,合理地表達憤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

此外,我還想說,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如果他是你的朋友或是一位追求者,請你在意識到彼此不合適的時候,及早地與他保持距離。也許你的善良會讓他有過度的依賴和幻想,一旦你被對方幻想成“理想父母”的替身時,你也可能要為他父母曾經犯下的錯而買單。如果的家人或伴侶是這樣的人,請用善良去發現那個“受傷的小孩”,用愛去撫平他曾經受傷的心靈,并且陪伴他慢慢建立邊界、鼓勵他勇敢說“不”,幫助他建立起成人的模式,這才是對他真正的愛。

得到愛的法則:先學會付出愛

“哎喲,感冒了多喝點兒水。”小A一邊對著鏡子涂口紅,一邊在微信上寫下了這句話,她沒有心思等到對方的回復,就關掉了這個對話框。接著,她皺起了眉,在自己的大學同學群里看到幾個媽媽在談論寶寶的教育問題。于是她開始搖著頭打著字:“你們這些當媽的,就是太焦慮,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要好好開發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天天耗費在奧數、英語和其他加分技能上!”然后把手機往桌上一扔。糟糕!她看了看手表,閨密的婚禮她已經遲到一個小時了,匆匆收拾東西沖出辦公室。迎面撞倒了正在打掃衛生的阿姨,連忙把阿姨扶起來,再三道歉后出了門。

“你為什么說我沒有愛?”小A坐在我對面,橫眉怒目。

“你有嗎?”我微笑地迎接她的怒火。

“你看我關心我朋友的身體情況,關心那些寶媽們被焦慮的媽媽帶偏,我對搞清潔的阿姨都很關心體貼啊!我哪里沒有愛了?”怒火已經蔓延到了我的邊界。

“感冒多喝水這種常識你不說,對方一個成年人能不知道嗎?你沒做過媽媽,能體會當媽媽面對孩子種種問題時的焦慮嗎?你能體會當家長的無路可選的那種無助嗎?好朋友的婚禮不應該早早就去幫忙,或者至少應該為她高興而準時到場嗎?撞倒了阿姨,然后把人家扶起來只能說明你有禮貌,如果阿姨無家可歸,你把人家帶回家住,那才是有愛的表現。”

小A鼓著嘴,滿眼的倔強:“那什么是愛?”

之所以能有上面的對話,是基于我對她的了解。而類似小A這樣的情況,在未婚男女中大有人在。很多人都在聊天中抱怨著:不知道見了多少人,就是找不到感覺;身邊的人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誰都不合適;相親前先看房產證、駕駛證、學歷證,結果還是能碰上人渣;經常把“××婊”放在嘴上,橫豎看不慣比自己有異性緣的同類。

眼熟嗎?你是否也是其中的一位呢?如果是,我只能告訴你:再這樣下去,沒人會愛你,你也不值得被愛,原因是你自己沒有愛。

什么是愛?這個問題,我們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吃過蘋果,他會問:“蘋果是什么?”所以,不知道愛是什么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本身就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但這個人在出生的時候,身上的愛是完整的,讓他缺愛的只是因為父母不懂得什么是愛造成的。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從小到大的經歷中,我們的腦海中無數次閃過這樣的念頭:他們是我的父母嗎?我是不是他們撿來的?或者我也是被收養的?而當我們產生這種念頭的時候,父母便會以愛的名義來“收拾”我們,他們嘴上說:“我是為你好!”但滿臉寫著對我們的憤怒,只是因為一丁點兒的小事情。可是我們無力抗爭,只能卑微地低下頭——在接受了父母憤怒表達的同時,也喪失了愛的能力。

于是,我們學會了必須不做一些事情,父母才會不憤怒,我們必須去做另一些事情,父母才會高興。而父母不會因為我本身這個人什么都不做而來愛我,因為我這個人本身并不值得得到他們的愛。

所以學習愛,需要環境的滋養。如果母親有對父親的愛,父親用他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他們再共同愛著眼前的這個孩子,那這個孩子從小就能學會愛,并將這份自小就習得的愛有力量地回饋給身邊的人。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學會“走心地愛”呢?

第一,就是要認識到自己缺愛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然后努力跳出這個怪圈。比如當看見母親對父親埋怨、挑剔時,記住那個畫面,在自己面對男友埋怨、挑剔時,想想媽媽的樣子,然后立即對自己喊停。接下來,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做一些與媽媽不一樣的處理方式,比如,溫柔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同時,學會主動付出愛。找一個生活幸福美滿的家庭,觀察和學習他們在生活中愛的表達和互相滋養的共性,學習他們如何對對方真真切切地付出愛,而不僅僅是流于形式;敞開心扉,主動對朋友付出關愛,朋友生病,如果需要就去幫忙,朋友有困擾時,設身處地地站在他的立場感受他的痛苦,而不是高高掛起地教導;如果覺得無處可學,可以去養老院做義工,在互動中學會給予愛。

第二,常懷感恩之心,不去計較自己愛的付出。如果給予是為了換取獲得,那只是在做生意。抱著這樣心態的人,可能對方也在做著相同的事,那我們仍然不能得到愛。對任何形式的回報都去感謝——感謝老板每個月發薪水;感謝同事偶爾的小小幫助;感謝路人的一個禮貌性的微笑。時時感謝之余,愛就會成為自然的回報。這時愛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不做作地發生。

第三,給自己足夠的愛,不期待完美的男人或女人。要求完美的人是非常不可愛的人,得到的也是對方要求完美地對他,在這種互動下,愛的力量自然無法流動起來。想想我們現在每天置身于污染的環境下,我們也不會說:“只有空氣干凈了,我才去呼吸。”一個對自己充滿愛的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都會有愛,就像在什么條件下都會呼吸一樣。

很多人寧愿在電腦前抱怨得不到愛人,卻從不去檢討自己是否付出過愛。不管你相不相信,得到愛的法則只有一條:要先學會付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平县| 东安县| 手游| 龙川县| 新乐市| 兰西县| 镇坪县| 扶沟县| 基隆市| 宁远县| 墨竹工卡县| 津南区| 凉山| 桃园县| 台前县| 贵阳市| 凯里市| 黄浦区| 屏山县| 乳山市| 祁东县| 腾冲县| 平潭县| 拜泉县| 凤翔县| 福建省| 安化县| 深泽县| 合江县| 交城县| 亳州市| 吴江市| 彭阳县| 鹿泉市| 莱西市| 四平市| 饶河县| 白银市| 巴中市| 上犹县|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