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說話技巧篇》:成為有強大感染力的說話高手
- 卡耐基口才藝術與說話技巧
- (美)戴爾·卡耐基
- 11118字
- 2021-02-20 17:52:09
1.掌控說話的聲音
會說話的人,不光會塑造自己的聲音,讓它悅耳動聽,并且,他們的語氣、語調也非常有感染力,總會撥動人的心弦,引起別人的共鳴。
你說話內容的載體是聲音,你的感覺、你的心情和你的狀態,都是由你的聲音反映出來的,聲音在談話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話高手的聲音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的語調生動風趣,行為舉止得體,有著獨樹一幟的說話風格。
說話高手的特點都是由與他們有關的東西體現出來的。對于這些人來說,真正有價值的就是這些獨特的風格。你需要進行一連串重要的基礎訓練,才能夠擁有自己的說話風格。
我們在和別人談話時,要用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和很多發出聲音的器官。我們會做出像聳肩、揮手、皺眉頭這樣的動作,并根據不同的環境和談話內容變換語速或改變說話的音量和音調來發出不同的聲音。
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我所說的不是聲音的產生,而是聲音的效果,也就是聲音的物理性質。
我之所以強調說話的人一定要充滿熱情,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盡管我們無法改變聲音的產生,但是,我們的情緒、我們的狀態可以影響聲音的效果。所以,從剛開始說第一句話時,你就要表現得與眾不同。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越來越沒有生氣,是因為大多數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失去了曾經的純真和自然,不知不覺中陷入了一種習以為常的溝通模式。更顯而易見的是,我們變得越來越不會用手勢來表達想法,而且不會抑揚頓挫地控制自己的聲音。
總而言之,那個特立獨行、充滿個性的自我在慢慢消失,我們已經失去了最初與人交往時的那種鮮活和自然。
我們需要改正很多不正確的生活習慣,例如,我們習慣于說話速度很快或者很慢,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變得語無倫次。我在強調說話時要自然時,并不是說你可以隨意地遣詞造句,或者表達出來的東西無聊乏味。
我所說的講話要自然,是要你用詞語完整地表達出內心的想法。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說話高手有著充分的自信去相信自己可以再增加詞匯,再運用想象和措辭,相信自己能夠改變表達方式,并增強表達效果——追求精益求精的人們總是樂此不疲地這樣做。
對于想快速掌握說話技巧的人來說,第一步就是要學會形成自己的講話風格,你要時刻留意自己的音調、音量的變化還有講話的速度。
你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錄下你說的話,或者讓朋友幫你指導一下,當然,最好是由專家來給你指導。但是,這些都是你自己和自己說話的練習,和實際生活中的對話完全不一樣。假如和別人面對面說話時,你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到談話中,這樣才會引起對方的共鳴。
接下來,你要對自己的說話聲音有所選擇——這由你的個性、環境和你要表達的感情來決定。大多數情況下,你的聲音要清脆且響亮。要做到有自信、目的明確和善于表達,就要說話清晰,這樣,才會給對方從容不迫的感覺。
在大庭廣眾之下,假如其他人正在激烈地爭論著某個問題,你突然站了出來,大聲且簡短地說出一句話,這時,就會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怎樣控制講話的音量呢?想象一下,大家都能聽到你說話時的聲音嗎?我說的是你的音量是不是夠大而且清楚。如果你所處的環境是三兩個好友在促膝長談,那么,在這種談話中,你或許不難做到這一點。
實際上,假如現在你的聲音太大的話,別人反而會覺得你在吵架。不過,假如你面前有成百上千個觀眾,例如,在廣場上發表演說時,你就應該用盡全力讓更多的人聽到你的聲音。要是他們沒有聽到的話,你說的內容就會被他們忽略,他們是不會提醒你提高音量或讓你再講一次的。
所以,你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調整你的音量。
假如你平時說話聲音小的話,最好刻意地提高你的音量。因為說話聲音小就會給別人留下膽怯、不自信的印象。不過,說話時也別太大聲,只要對方能聽清楚就可以了,否則對方會覺得你粗俗。
別忘了,你所表達語意的變化是隨著重音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要強調一個重要的問題,想要引起大家注意時,你就要適當地提高音量了。誠然,有時候,說話聲音稍微小一點也能讓你達到目的。
在所有的環境下,變換音量都可以突出你講話內容的重點,請務必記住這一點。
讓我們看看林肯是怎樣通過變換重音來為自己擺脫困境的。
有一天,一位外國外交官碰巧看到了林肯正在低頭擦拭自己的靴子,他嘲笑著說道:
“您經常為自己擦靴子嗎,總統先生?”
“是啊,”林肯說,“你經常為誰擦靴子?”
林肯的這句話之所以使他脫離了被嘲諷的困境,并使對方處于尷尬的境地,就是因為他巧妙地轉移了對方的重音。要想營造一種幽默,化解不必要的麻煩,你就要學會巧妙地轉移別人的說話重音。
而且,聲音的高低會影響聽者的情緒,它是富有變化和層次感的。誰會愿意一直聽很高且尖銳的說話聲呢?還有,當你總是使用高音的時候,你的聲音聽上去會顯得十分單調。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悅耳且充滿活力,就必須在音量上有所變化。
當你想解釋某個觀點時,變音也有利于你更積極地傳達信息。這就像調節音量一樣,你對某一觀點的重視程度可以由略高或略低的聲音來表示。
我們在平時的談話中,聲音會時高時低不停地變化,就像海浪的起伏一樣。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沒有人真的明白,也很少有人關心這個問題。然而,這種方式不僅讓人感到愉快,而且也是一種很自然的方式。
但是,當我們在正式地談話時,我們的聲音就像一片沙漠一樣,變得枯燥、平淡而單調。如果你覺得你有以上特征,最好停下來反思一下。
我們在說話時,在調整音調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你對你講的內容充滿了自信,這一點你必須讓對方感覺到。當你的聲音顫抖或者猶豫的時候,對方會覺得你對自己說的沒有把握。如果你連自己說的都沒有把握,對方怎么可能感興趣呢?
第二,不要讓你的話聽起來好像在自言自語。聲音小或者說得不清楚,別人會不確定你想要表達什么意思。你在說話之前也許不想讓對方聽清你的話,但是他們聽到了一些,卻聽得不清楚,他們就會去想,也許你說了什么他們不喜歡聽的話。
第三,假如你的牙齒咬在一起,也許會更糟糕,你的嘴唇緊閉不動,就像腹語者一樣,那么,你肯定在用鼻音說話。發音模糊不清,是用鼻音說話導致的最大問題。你給對方的感覺是在抱怨,會給人缺乏生氣和非常消極的印象。
第四,要是你的聲音像飛機降落時的制動聲,對方會覺得你非常討厭,不愿意聽你講話。太高的聲音聽起來具有攻擊性,會給人一種你正在壓倒、脅迫他們的感覺,而這是他們所不愿意接受的。因此,當你想要大家聽你說話時,沒人會喜歡聽你的意見。
第五,也許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說話快要到結尾部分或者關鍵部分時,你的聲音漸漸小了下去,最后,變得什么都聽不清楚了,這樣會讓你的講話聽起來不完整。要記住,對方不想去猜測你最后到底講了些什么東西。
第六,如果想讓你的聲音聽起來好聽,就不要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當然,假如不得已的話,你必須采取一些方法來強調,而不要給別人留下你的發音不標準的印象。
第七,你的意圖最終都是通過聲音來表達的,不管它是什么。所以,假如傲慢、蔑視或者其他消極的情感因素出現在你的聲音里,聽你說話的人就會受到傷害,這樣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如果你把自己的消極情緒融入聲音中去,就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人們會把它想象得比實際情況要糟糕得多。
例如,你輕微的挫折感會被看作歇斯底里,你的失望會被看作絕望……所以,你要把正面、積極的感情運用在你的談話中,只有如此,方能以積極的方式去引起別人的注意。
2.語調的重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沒過多久,因為同事德瑪斯的緣故,我暫時停留在倫敦。一天,我溜達著走進了海德公園,走到了大理石拱門旁邊——我以前聽說有很多人聚在那里聊天或交流,我也想聽聽他們在說些什么。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其中三位主講人身邊聽眾的人數在明顯地變化著。剛開始,聽眾人數最多的,是那位鼓勵一夫多妻制的演講者,不過后來,他的聽眾人數在減少,而越來越多的人則圍在另外兩個演講者的周圍。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難道是話題的緣故嗎?
我研究了這個問題。
我注意到:那位鼓吹一夫多妻制的演講者的語調聽起來一點兒都不興奮,好像對找三四個妻子根本就沒有太大的興趣,因此,大家認為他講得枯燥乏味。另兩位有著對立觀點的演講者卻都完全投入到自己的演講中——他們揮舞著手臂,情緒激動,聲音很大且信心十足,散發著熱情和生氣,大大感染了聽眾們。
原來,聽眾人數的變化是由演講者不同的態度和語調引起的。
語調表達了話語中包含的情感,是說話人的語氣和聲調變化的結合。在談話的時候,比你說話的具體內容更多的信息是由語調表現出來的,也可以說,你說話內容的一部分就是語調。
例如,當你的話充滿了真誠的時候,你其實是在向對方說:“我所說的就是我所想的,我所想的就是我所說的,我這么做其實是對你的尊重。”如此一來,你所說的話會更加讓對方信任。
像這位鼓吹一夫多妻制的演講者的講話,我覺得你也應該聽過。他們對自己所講的話題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他們的語調缺乏激情,平淡、生硬,似乎是在有氣無力地照本宣科一樣。你能被這樣的說話方式吸引嗎?顯然不能。
很多人討論的話題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什么原因呢?事實上,我們想象的要比語調傳達的信息少得多。
語調向對方傳達著某種言外之意的感染力,就像說話者的表情一樣。當你和一個人打電話的時候,如果他的語氣平淡,就算他告訴你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你也會覺得好像開心不起來;如果他的語氣熱情洋溢,就算你看不到他的表情,也可以感覺到他很高興。
會說話的人,不光會塑造自己的聲音,讓它悅耳動聽,并且,他們的語氣、語調也非常有感染力,總會撥動人的心弦,引起別人的共鳴。聽說,一位中國藝術家朗誦菜譜就像詩歌一樣動聽,而一個意大利演員用悲愴的語調朗誦阿拉伯數字,聽眾聽了以后感動到熱淚盈眶。
你說的話變得聲情并茂,就是因為語調的變化。
相當多的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語調存在問題,他們覺得語調是天生的,就和嗓音一樣,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應該強調的問題是,對方會因為這種不當的聲音變得麻木,與此同時會轉移對說話內容的注意力,然后,沒有心思去仔細思考你所說的。而語調富于變化的聲音,則會造成完全相反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把更多的心思花費在尋找談話的內容上,但是,我們的語調最終把我們毀了,我們走入了這樣一種思維的誤區:
很多時候,當你接起電話聽到第一聲“喂”的時候,就從這一聲里,不用再聽別的,我們就能判斷出來男朋友是否還對我們有熱戀時的激情,媽媽是否昨晚睡了個好覺,好朋友是否已經通過了考試……
語調——一種聲音的變化,竟然包含了這么多的信息。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嗓音是身體的音樂,語調是靈魂的音樂”。我們傷心的時候,語調是蒼白無力的;一夜狂歡之后,我們的語調變得無精打采,毫無生氣;在海邊度假一個禮拜之后,我們的語調又重新變得活力十足,充滿彈性。
你有沒有留意過你聲音的語調?是平和舒緩的,還是慷慨激昂的,抑或是抑揚頓挫的?如果想讓你的聲音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效果,就要選擇合適的場合運用好你的語調。
3.使用富有韻律的語言
節奏,就是口語中有規律性的變化。語言之所以生動,恰恰是因為有了這個變化,要不然就會顯得呆板無味。
一位意大利音樂家,他在臺上不唱歌就能傾倒所有的觀眾,有的觀眾還因為他的吟誦而感動落淚。他能把數字有節奏地、富于變化地從1數到100,由此可以看出,節奏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做事干練、高效,那么,你就要拿捏好說話的節奏,說話節奏的魅力就在于此。
語速的快慢和說話內容的繁簡,是影響說話節奏的兩個主要因素。
假如你說話很快,說的時候別人聽不清某些詞語,別人就會難以理解你所說的東西;說話太慢,就會讓談話顯得太拖沓,太遲鈍。在談話過程中,你向對方傳達的信息,受到講話快慢程度的影響。速度過快,就像音調過高一樣,會讓人感覺到緊張和焦慮。
《記者眼中的林肯》一書的作者華特·史蒂文斯說道:
“他(林肯)會以很快的速度說出幾個字,但是,當遇到他希望強調的詞句時,就會拖長聲音,一字一句說得很重。然后,他會像閃電一樣,迅速地把整個句子都說完……他會盡量拖長所需要強調的字句,差不多和說其他五六句不重要的句子用的時間一樣長。”
請你試著說出下面一句話:“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們公司的這款商品。”當你在說這句話時,你可以先用平緩的語調說出“公司的”這三個字,然后停一下,用充滿熱情的聲音大聲說出“這款商品”。利用這種技巧,你肯定能收到想象不到的效果。
不過,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我也許并不反對你有意延遲說話的速度,用來突出這些或那些內容(由你的音調來決定)。但是,假如你的整個說話過程或者大部分篇幅都這樣,我建議你最好別這么做。這樣達不到你期望的效果,因為隨處可見的拖延,會給人以厭煩的感覺,最后使人無法忍受。
我們在談話中,必須明確這么一個目的:要想讓你的說話節奏明快,讓聽眾覺得你的語氣果決有力,你的社交語言就要盡量精煉、簡潔,盡量承載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如果你的說話節奏拖沓、局促,似乎總在躲避什么東西,那么,這些都是由于你空話連篇、滿嘴廢話引起的。
有些人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說得太多,而且持續的時間太長,結果反而沒有什么作用。知道了這些,你就不難理解這一點了。林肯在葛底斯堡的講話中只講了兩分鐘,全篇只有226個字,但是,他卻獲得了成功。雖然他的競爭對手愛德華·伊韋瑞特口若懸河地講了兩個小時,結果卻一敗涂地。
所以,你要確保自己表達的信息簡短、直接,這樣,你說的話就不會拖泥帶水。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要直接表達你的信息。要想使你所表達的信息聽起來更加清晰、明了,你需要盡快地直達主題,讓對方更直接地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很多人卻愛從側面去暗示,這樣做無疑會分散對方的注意力。
第二,盡可能用簡潔的詞匯。如果你要陳述重要的觀點,必須記住這一點:詞匯或句子越少越好。“我問你幾點鐘,你不用告訴我表的工作原理。”這句老話非常恰當地表達了我的意思。
話雖然這么說,但是事實往往并非如此。本來可以用短短幾句話就表達明白的觀點,許多人非要用很多的詞句,甚至于把故事、人物、數字都堆砌起來闡述他的主題——過多的修飾只會破壞你的表達,你需要盡量避免它。
一個父親教導第一次參加正式舞會的十幾歲的孩子說:“你也許不該在今晚的舞會之前、之中或之后喝酒。”
這個父親在說這句話時犯了什么錯誤呢?
第一,他用了“也許”這種缺乏說服力的限制詞或關聯詞,聽起來讓人不是很確定,他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你所肯定的是什么?對方可能弄不明白。
第二,何必加這么多像“之前、之中或之后”這樣的修飾詞語呢?這些詞語無非就是要說明不許他喝酒這一個目的。這樣會使人覺得你不堅決、不直接,而且,還會覺得你的表達不夠簡潔。
第三,確定你的中心思想。也許有多個主題包含在你說的話中,這樣會有什么結果呢?這會分散你和對方的精力。事實上,你能把一個主題講得很透徹都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是把每個主題都講透。假如非要這樣的話,跟對方討論各種話題必然會影響你主要觀點的表達,并且,每個主題你都只能點到即止。
此外,很多人喜歡重視細節的表述。這本身沒有錯,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這不能影響主題的表達。假如你在這些細節中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時間,那么,你的信息重點就不清晰。
大多數人都不愿意花費更多的努力、精力或者時間去分析、解讀你的觀點。永遠不要指望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因此,最重要的是通過你的表達,讓對方直接得到重要的信息。
控制節奏、表達觀點時,記住下面幾個關鍵點:
1.你可以適當地重復說話的內容,來強調相關的內容,但是,不要過于頻繁地重復。你必須確定自己是有意識這樣做的,而且盡可能讓對方也明白這一點,否則,他們會覺得你說話很冗長、煩瑣、無目標。
2.你得盡量簡單、清晰地表達清楚你的意思。
3.你可以對你的話進行修飾,但前提是必須讓對方明白你的意思。
4.通過肢體語言和表情增強感染力
科恩登在給林肯寫傳記時,用下面的這段文字來描述他:
“林肯會經常轉動頭部。當他想要強調一個觀點的時候,他的這種動作會特別明顯。有時候,這種動作會突然停止……他的動作會隨著演講的進行越來越隨意,最后到達完美。他的頭部動作屬于自己的特點,這讓他變得很高貴。”
“他鄙視浮華和做作……有時,為了表達喜悅,他會把雙手舉到大約50度,手掌向上,看起來好像要擁抱那種情緒。當他想表現厭惡時,例如對黑奴制,他就會高舉雙臂,握緊拳頭,在空中揮舞,表現出強烈的憤恨感——這是他最有效的手勢,表現了他最堅定的決心,看起來就像他要把這些東西都撕下來燒了一樣。”
“他總是站得很規矩,雙腳并攏,絕不會一腳前一腳后,也不會伏在什么東西上面。在整個演講過程中,他的姿態只有輕微的變化。他也絕不會亂喊叫,不會在臺上走動。”
林肯的肢體語言所表達出的信息非常豐富,奧古斯都·圣高頓還根據林肯演講時的姿態為他雕塑了一座雕像,就立在林肯公園內。當然,你必須要注意你的姿勢,不一定非要模仿林肯的肢體動作。
要知道,語言本身不如非語言信息所傳達出的信息更富有內涵。你的體態構成了你的一種肢體語言,它包括你的表情、姿勢、手勢及其所傳達出的信息。這種信息更具有說服效果和豐富的意義,可以展示你的個性魅力,并當作你獨特的形象深入人心。
當別人對你做出“生病了嗎”“累了嗎”這樣的評價時,你就應該知道問題的根源了。這類消極的猜測,也許是因為你表現給他們的肢體語言中包含了這類信息。當然,只注意這些根本不夠,如果想更加完善和豐富你的肢體語言,可以從下面幾點來做:
第一,面部表情。表情具有極其豐富的意義。人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心靈的外觀就是臉,在你的臉上寫著你所有的情緒——假如你不是一個能夠控制情緒的人的話。無論如何,你能夠且經常會通過表情傳達更多的信息。
表情有喜怒哀樂,可對說話的人來說,一般情況下,微笑是最重要的表情,它是縮短你和對方距離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當然,根據你的說話內容,還可以加入更多的表情。
第二,身體的姿勢。在講話前,聽的過程里,特別是在演講的時候,假如你不得不面對對方坐下,你就一定要注意坐姿。不要東張西望,那不像是對對方的談話感興趣,而更像是一只動物在找一個可以躺下來過夜的地方。
在坐著的時候,不要摸自己的衣服或是什么別的東西,這樣會讓別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別人會覺得你不穩重、缺乏自制力。因此,你一定要保持靜止的狀態,盡量控制住你的身體。
你要開始講話的時候,無論你是坐著還是站著,都請把胸膛挺起來,這樣會讓你顯得很有自信。你平時就需要這么做,不要等到面對聽眾時才這么做。
《高效率的生活》一書的作者羅瑟·古里柯在書中說道:現在,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能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的狀態。由此可以看出,有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身體姿態對于說話的重要性。他告訴我們,平時就需要留意這方面的練習,在說話的時候更要“讓自己的脖子繃緊,緊貼住衣領”。
第三,手勢。手是人類身體中最靈活的部分,手勢就是手的表情,它讓人類的肢體語言極富內涵。手勢語言,是運用手指、手臂和手掌的動作變化來傳遞信息的一種無聲語言,它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最早使用的一種交流工具。
它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泛、靈活、方便、多種多樣,不但可以輔助有聲語言,而且,有時候甚至還能替代有聲語言。因為這些,人們把手勢語言稱為人類的“第二語言”。
人們經常容易因為手勢而犯錯,因為它是最自由和最強有力的肢體語言。下面,我會著重講述手勢語言——你站著講話時的手勢。
在和別人講話時,你應該怎么樣利用好你的雙手呢?在準備講話的時候,你應該暫時忘記你的雙手,你不必擔心它會消失。它們應該保持一種最好的姿態——很自然地下垂在身體兩側。當然,當你需要的時候,你會想起來拿它們做出合適的手勢。
相當多的人站著講話時,要么手插在兜里,要么兩手交叉背在后面,或者放在桌子上,就這樣保持著一種姿勢,這么做可以減少緊張感。這個時候,你一點兒也不用在乎要擺什么樣的手勢。
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似乎這種姿勢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就連偉大的羅斯福總統有時候也這樣做。
我之前在授課的時候,就根據教科書里面所說的內容來輔導我的學員,使他們學會用各種各樣的姿勢。我養成了一些壞習慣,是因為我照搬了我的老師灌輸給我的那些理論。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自己第一次講課的情景:
老師讓我把手臂自然地垂在身體的兩側,手掌往后,全部的手指卷曲成一半兒,大拇指觸摸到大腿。接著,我把手臂舉起來,畫出一道弧線,這樣可以讓手腕優雅地轉動。然后,我打開食指,再打開中指,最后是小指。當我把這套看起來非常完美的動作全部完成后,把手臂放下,然后再放到身體兩邊。
我用這套生硬的動作來教我的學員,事實上,它在我講話的時候一點兒用都沒有。
有一天,我看見20個人一起在做這樣的手勢,看起來顯得非常可笑,他們就像打字機一樣機械地做著這些動作。其實,除了一些經驗以外,從來沒有一套適合所有說話者的標準手勢。所有人都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興趣來形成獨特的肢體語言的。你天生擅長的那一種,就是唯一有價值的手勢。
手勢是發自內心的,它和衣服完全不同,衣服可以穿上再換掉。一個人的手勢,則是只屬于自己的東西。
在說話的時候,政治家布萊安習慣于伸出一只手,讓手掌攤開;格雷斯頓則常常拍桌子或踩踏地板,發出很大的聲音;羅斯伯利則是把右臂舉起來,然后使勁往下揮動。這些演說家的姿勢強勁有力,非常自然,他們具有深邃的思想和堅定的信念。
行動的最佳表現正是自然和有活力。我們既不能邯鄲學步,也不能太刻意地讓自己做出一些姿勢。
很多年前,我非常幸運地聽到了吉普西·史密斯的傳道,他讓數以千計的人信奉了基督教。他使用的手勢一點兒都不做作,非常自然。你也能用這種方式做出你的手勢,只要你練習運用這些原則。
講話者的氣質、熱情和個性,準備的情況,以及講話的主題、對象和場合決定了這一切,所以,我不能舉出任何法則讓你去遵守。
既然已經這樣了,那么,只有那些你內心的沖動和欲望才是最值得信任的,這些東西給了你最重要的指導,我們只要隨心所欲地發揮就行了。不過,為了更好地提升說話的力度、塑造完美的形象,你還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老是重復同樣一個手勢,那會讓別人覺得很枯燥。
2.別用肘部做出急促的動作,改用肩部來做這些動作,這樣看起來要好得多。
3.不要太快結束手勢的動作。
5.學會運用更精致的語言
假如想要在辯論中獲勝,你必須要改善自己的話語,使它更加有分量,讓別人更相信你,因此,要采取各種各樣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就是一般所說的修辭。
假如你曾留意的話,就能夠發現,律師能言善辯的原因,就是因為經常使用修辭語。
我們經常用到的修辭有以下幾種,我在這里簡單地說明一下。
第一,比喻。比喻主要是運用兩者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這樣就會更容易被人接受,更生動形象,更具有說服力,也就讓人更加明白。
第二,夸張。在說話的時候,你要是想強調一些觀點,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適當地運用一些夸張。你有時候是否也會這樣做呢?如果你想讓對方快一點兒,你也許會跟他說,“但愿你完成的時候,我還沒變成‘木乃伊’”。你們雙方都清楚,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變成“木乃伊”的,不過,你卻把這個事實明顯給夸大了。
事實上,這種修辭方法會讓別人考慮到,他的某些做法也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這就好比用語言來刺激別人的神經。例如,你可能這樣說:“你這么做的話,就像是把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了。”而他必然也會明白你這么說的意思。
第三,反復。反復也是一種修辭方法,它以相同的節奏重復同一個意思。這種修辭方法不僅可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使他們明白你的主要觀點是什么,還能夠把你的主要思想和整個演講融在一起,這些就是它的好處。
打個比方,一個演講家這樣去談論某個部門:
“這個系統,它有著很差的公眾服務,然而政府雇員的數量卻遠遠超過了工廠。”
“這個系統,它有一個愛管閑事的政府,時刻都想要干預你的商業事務和個人生活。”
“這個系統,整個國家差不多一半的財政預算都被它給吞噬了。”
這個演說家通過這種反復的修辭方法使聽眾相信,這個部門的確有非常多的問題而需要改正了。
第四,引用。這種修辭方法是我們最常用到的,實際上,我們經常用“掉書袋”的修辭方法來加強說服力。經過事實證明,這種方法確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這本書里,我就總是引用著名演說家(例如林肯)和學員的故事來說明我的觀點。
有時候,我們只是選擇某人說過的一句話,甚至只是一個詞,并沒有打算引用一個冗長的故事。另外有一種情況也非常有效,那就是有時候我們引用一句古話(例如中國的古話)或者俗語來證明我們的觀點。引用會使你的話更有說服力,而且簡單有效。
第五,反問。當你闡述一個觀點的時候,你覺得這就是事實,而且,你也許不需要聽眾回答你的問題。這樣的話,你就會說:“難道不是這樣的嗎?”這種修辭方式就是反問。反問常常被用在結論和過渡句中,這種修辭方法是為了吸引聽眾更加關注你的問題。
然而,反問實際上的作用要比這個更大,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故事。
有一天,拿破侖對自己的秘書驕傲地說:“你知道嗎,布里昂,你要永垂不朽了。”布里昂不明白他什么意思,于是就問拿破侖為何這樣說。
拿破侖說:“你難道不是我的秘書嗎?”
布里昂明白了,勇敢地對拿破侖說:“請問,誰是亞歷山大的秘書?”
拿破侖無法回答,于是稱贊說:“真是個好問題!”
你理解了這段對話的奧妙嗎?拿破侖是想說,布里昂之所以會揚名四海,因為是自己的秘書。然而,布里昂卻反問了拿破侖這樣一句話,因為他自己不愿意靠別人出名。他問拿破侖這句話的含義是,偉人的秘書不見得就能出名。不過,布里昂沒有直接反駁拿破侖的觀點,而是用反問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因為拿破侖是他的上司。
反問有時候能表達更多的意思。如果你想說服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舉出例證進行反問,這樣比直接辯論更有說服力,就像拿破侖的這位秘書一樣。
第六,對比。同時列出兩個相反或者相對的事物就是對比。對比的確能夠讓你變得雄辯,可以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語句變得精彩絕倫。我們看一下《雙城記》的作者查爾斯·狄更斯是怎樣巧妙運用對比這種修辭手法的: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充滿信仰的時代,也是疑慮重重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富有希望的春天,也是充滿絕望的冬天;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都在奔向天堂,也都在走向地獄……”
聽起來怎么樣?是不是非常讓人感動?你是不是也希望你的話里能夠出現這么優美、這么能說服人的句子呢?你只要知道這種修辭方法有用并盡量去用就行了,而不用去管為什么它會出現這樣的效果,這些問題可以交給心理學家或者語言學家去解答。
如果你要鼓舞大家快點兒完成任務,你就可以說:“讓我們開始行動吧,不要空談。”
而當你看到大家在浪費糧食的時候,你可以提醒他們說:“此刻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在挨餓的人,雖然現在你已經是吃得很飽了。”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例子的話,你需要自己去發現和總結。
第七,排比。將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相同的句式排在一起,但不是表達同樣的意思,這就是排比。你以前也許看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不管你要講的內容是什么,排比對任何話題都適用,你總是能用得上這種修辭方法,這是它的獨特優點。
林肯在他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中的最后部分,運用了三個排比。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
“……我們在此下定決心,要讓那些死去的人不至于白白犧牲;要讓這個國家得到自由的新生;要讓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會從這個地球上消失!”
這三個排比對聽眾產生了非常大的感染力,使得本來平淡無奇的話語變得更加生動、有氣勢起來。
要想更好地表達思想,操控語言這門藝術,就需要掌握以上這些修辭方法。
因為這眾多的修辭方法,才讓你的表達變得更有說服力,你就不用因此而煩惱了。此外,你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圖書來學習更多的修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