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姿百態看德國·國情篇(漢德對照)
- 桂乾元主編 彭彧 方宜盛編寫
- 1233字
- 2021-02-20 14:19:34
8 參考譯文
“德意志”和“德國”的來源
學習或研究德語的人或許經常會思考:Deutschland(德國)這個詞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它的民眾被稱為Deutsche(德意志人)?要回答這些問題并不容易。首先必須要弄清三個概念,即deutsch(德意志)、Deutsche(德意志人)和Deutschland(德意志國家),及其相互聯系。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持續了幾個世紀。這一點也反映在了deutsch一詞的意義及其歷史之中。與許多其他民族及語言的名稱不同,deutsch一詞并不是從一個部落或國家的名稱推導出來的,而是反向發展而來的:deutsch → Deutsche → Deutschland。
deutsch一詞的產生及其發展
居住在德、法語區交界地的居民首先注意到日耳曼各部族的語言有一些共同點。卡爾大帝領導下的法蘭克帝國當時包括了部分講日耳曼方言,部分講羅曼方言的部族。與講welsch(羅曼語)的人不同,生活在這個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的人把自己的語言稱為deutsch(德語)。這個詞的本義是“屬于人民或部族的”,作為語言這一層含義可能是在公元8世紀才出現的。
公元814年,卡爾大帝去世后不久,法蘭克帝國分崩離析。在瓜分各種遺產的過程中,形成了西部和東部兩個王國。在此期間,其政治上的分界線幾乎與德、法語區的分界線相吻合。后來在東部王國百姓的心目中,逐漸產生了一種“同屬一家”的情感,他們構成了一個共同體。
德國作為講德語的民眾的家鄉
在這一時期,deutsch一詞不僅指語言,而且還指說這種語言的人,即王國中所有講日耳曼語的部族。當這些部族后來建立起自己的王國時,他們就開始不但用這個詞命名自己的語言和人民,而且還用它來稱呼自己生活的國家。因為說Deutsch(德語)的地方就應該是Deutschland(德國)了。這個王國的西部邊界很早就確定下來了,而東部的墾荒移民一直到14世紀才停止。
德國在其歷史上的極長時間里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在“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框架內由許多領地國家構成的一個松散的聯合體。一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期間可謂路途漫漫。二戰以后幾個主要戰勝國把“德國”這個概念僅僅用在被他們所占領的德意志帝國上。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美國和英國的支持下建立起來,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則是在蘇聯的影響下成立的。由于“德意志帝國”這個國名帶有“侵略性的特點”而不能繼續沿用下去,因此“Deutschland”一詞作為替代,首次用以命名當時剛成立的聯邦共和國。
其他語言中如何稱呼德國人?
deutsch這個概念作為德意志民族、德語和德國的名稱在世界上不同語言中有相互類似的或完全不同的表達。這種多樣性一方面可歸因于日耳曼及德意志各民族那漫長而又不統一的歷史及其不同的政體上;另一方面,這些民族在歐洲移民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又同各種不同的少數民族進行交往,而這些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也給deutsch創造出了各自獨立的叫法。
因此就不難理解,法國人稱德國人為Alemannen(阿雷曼人),芬蘭人稱他們為Sachsen(薩克森人)。只有意大利人和荷蘭人接受了Deutsche(德意志人)這一稱呼。英國人稱德國人為Germanen(日耳曼人)。在俄語里,把德國的國名叫做Germanien(日耳曼尼亞);而對德國人的稱呼,俄語同其他斯拉夫語一樣,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一個詞,這個詞的本意是“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