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部分 節(jié)氣習(xí)俗

漢宮春 立春日

[宋] 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fēng)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fēng)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zhuǎn)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huán)。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鞭春牛

鞭春牛可不是用鞭子打真牛,這是古時在立春日進行的鞭春之禮,也叫“打春”,自周代以來已延續(xù)了千年。目的是敦促人們及時春耕,給大家鼓舞士氣,莫要錯過農(nóng)耕的大好時光。春牛通常是用泥土制成,復(fù)雜些的,則是用竹子、木桿扎出牛的形狀,牛肚里放上五谷雜糧,然后糊上泥土,在土牛身上畫上與節(jié)氣相關(guān)的時辰圖案。鞭春牛時,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興致勃勃地前來觀看。春牛打破后,大家一擁而上,紛紛搶奪流出的谷物和土塊,分享迎春的喜氣。

迎春

古人把立春視為春天的開始,迎接春天的來臨可是一件大事,因此,“迎春”是立春日極其隆重的儀式。在周代,為了表示儀式的莊重,天子還要提前進行預(yù)演,稱為“演春”。立春當(dāng)天,天子和文武百官身穿青色衣袍,頭戴青色帽子,車上插著青色旗幟。眾人浩浩蕩蕩來到東郊,由春官宣告儀式正式開始,百官在皇帝率領(lǐng)下祭祀春神句芒,迎接春神歸來,祈求五谷豐登。

在我國古代民間神話中,句芒是春神、木神和東方之神,掌管草木的萌發(fā)生長,是主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神仙。相傳,句芒有著人的面目,鳥的身體,身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手執(zhí)二尺四寸長鞭,象征一年的二十四節(jié)氣。

報春

除了“迎春”,立春日還有“報春”的習(xí)俗。官府派人或請來民間藝人裝扮成“春吏”的樣子,他們之中有人手執(zhí)銅鑼,邊敲邊穿行于大街小巷,高聲喊著“春來了,春來了”;有人站在田間,敲著竹板,打著鼓,頌唱迎春的贊詞。即使這樣,春吏們生怕有人沒聽見,挨家挨戶去報春,為每戶人家送去春牛圖。春牛圖又叫迎春帖,通常是一張紅色的紙,上面印有二十四節(jié)氣名稱和牽著耕牛行走的農(nóng)人。人們恭恭敬敬地接過春牛圖,貼在大門上,一時間春的氣息傳遍村莊的每個角落。

人人都知道春天來了,那么古人為什么還要如此熱鬧地去報春呢?其實,報春的目的就如同鞭春牛,都是在提醒大家順應(yīng)時節(jié),要開始春耕啦。

戴春幡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中的詩句,說得正是立春時節(jié)戴春幡的習(xí)俗。無論是在宮中還是民間,年輕女孩兒們在這天都會用五彩絲帛做出花朵、春燕、春柳的樣子,戴在頭上裝飾自己的發(fā)髻。戴春幡、剪春勝、簪春花,把春日的朝氣佩戴在身上,人也煥然一新,是春日里最為浪漫和美好的習(xí)俗。

年輕的男子也要來湊湊熱鬧,他們故意將春花戴在自己頭上,惹得大家忍不住大笑。看來,春風(fēng)不僅使萬物萌動,也讓人們的心里開出喜悅和希望的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功县| 礼泉县| 年辖:市辖区| 弋阳县| 盈江县| 辉南县| 清水县| 五大连池市| 吉木萨尔县| 吴川市| 中阳县| 龙里县| 济阳县| 黎川县| 北碚区| 小金县| 牙克石市| 裕民县| 太仆寺旗| 徐闻县| 永定县| 常宁市| 大连市| 梧州市| 宽城| 延边| 元朗区| 中宁县| 子洲县| 大姚县| 乐安县| 山阴县| 岑巩县| 泰宁县| 巢湖市| 道真| 永城市| 临湘市| 夏津县| 巩义市|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