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報表閱讀與信貸分析實務(第2版)
- 崔宏
- 5字
- 2021-02-22 15:41:48
上篇 理念與框架
第1章 導論
1.1 銀行信貸管理與風險防范
對于商業銀行與風險的認識,現在流行說,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風險不可能消失,只能管理。銀行面對的風險種類繁多,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說法,主要是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當然,還有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如細化,還可生出許多風險來源。盡管風險很多,但依據當前我國多數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銀行面對的主要風險依然是企業的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可以定義為受信方拒絕或無力按時、全額支付所欠債務時,給信用提供方帶來的潛在損失。作為交易對手違約風險的一種形式,信用風險總是受到授信方的更多考慮。但構成商業銀行主要風險的企業信用風險,本身又來源于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商業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信譽風險、法律風險等)、管理風險(戰略失誤、運營失敗、資產損失、操作風險等)、財務風險(流動性風險、財務危機等)、道德風險,這些因素一起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
因此,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識別和發現企業的信用風險。要做到貸前科學評價企業的還款能力和意愿,爭取客戶但不忘充分揭示和預警風險,設計完善的授信方案;貸中獨立評審,科學規劃風險管控措施,正確做出信貸決策;貸后及時發現企業問題,及時預警,及時處置,確保資產安全。
風險說起來容易,管理起來卻很難。因為風險之所以謂之風險,乃是因為其不確定性和不規律性。在信貸實踐中,業內人士對風險也多“諱莫如深”:
你知道的風險越多,不知道的風險越多。
風險沒有完全一樣的,不能用一個風險解釋另一個風險,風險是個案的。
每一筆業務都是新的風險,如果風險真有規律,那么每筆業務風險總是例外處理。
風險程度可能與你認為的無風險程度成正比。
人的風險直覺沒有質的區別,就看你能否堅持。
此外,銀行對企業發放貸款之后,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廣泛交易的信貸資產二級市場為銀行提供充分的流動性,銀行信貸存在“套牢”效應。在這種條件下,銀行沒有辦法通過“一走了之”的方式規避企業信用風險,在多數情況下只能與企業“共存亡”。因此,商業銀行通過積極參與公司治理或強化對企業的監督,謀求對投資資產安全性的及時預警和及早處置,以保護自身權利。
其中,強化對企業的財務分析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1] 資料來源:屈建國,龍小寶.新信貸:銀行客戶經理業務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