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春秋與戰(zhàn)國

東周時代的歷史,又和西周不同了。西周以前,我們大概只知道一個天子之國的歷史;其余諸國,都只知道一個國名。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知道許多國的事跡了。此其故,一由于周代的衰微,一亦由于諸侯的強大。由周代衰微,所以會盟征伐之權,不在天子手里。研究這時代的歷史的人,就不能不兼采列國的史事。亦因諸侯強大之故,其國的聲明文物日益進步,而可供采取的史料和其流傳的機會都多。

春秋戰(zhàn)國之界說

我國歷史上,確實的紀年,為周朝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至公元前七七一年而西周亡。周平王的四十九年,即魯隱公元年,為公元前七二二年,孔子因魯史作《春秋》,起于這一年。自此到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卒的一年,稱為春秋時代。春秋以后為戰(zhàn)國,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滅齊統(tǒng)一天下止。

周代中央權勢之衰微

周代為什么會衰微呢?這自然和東遷是大有關系的。周居陜西渭水流域,本是最肥沃之地,而其直轄的地方,又從豐、鎬跨據(jù)到洛陽。幅員既廣,形勢亦好。東遷以后,函谷關以西,[1]周朝不能恢復,版圖削小,實力微弱,對于諸侯,自然無權過問;同時諸侯又日益強大,自更不肯服從了。

諸侯強大與五霸

春秋戰(zhàn)國時大國
春秋
戰(zhàn)國

諸侯為什么會強大呢?談到這個問題,我們先須把春秋戰(zhàn)國時的地圖看一看。把地圖一看,便知道這時候所謂強國,多在沿邊之地;而其時的二等國,如魯、衛(wèi)、宋、鄭、陳、蔡等,則多在今豫東、魯西一隅。這是為什么?我說:其(一)因沿邊之地,多與異民族雜居,以競爭磨礪而強。其(二)則開化較晚的民族,多不知寶貴土地,而其人口的密度亦較小,和他們雜居的國,以此易于開拓而大。

既然強大,就要爭做霸主了。大家都知道,春秋時代,有所謂五霸。你道這五霸是誰?

原來古代的中國,雜居的民族很多,而以漢族的文明程度為最高。漢族的根據(jù)地,是黃河中下游。所以所謂“中原”,實在只是豐、鎬以東,泰岱以西,晉陽、涿鹿以南,陽城以北之地。這便是周朝和當時二等國的一個集團。其齊、晉、秦、楚、吳、越等國,初時都是在沿邊之地與異族雜居的。雖然同是文明胄裔,而既居夷狄之地,總不免雜有夷狄之俗。[2]齊、晉兩國,開化較早,所以從春秋以來,從沒有被視為夷狄。秦、楚、吳、越,就不然了。所謂民族,本是以文化為標準的,并非有什么種族的成見。我國人從古就深知此義。所以《春秋》之義,諸侯用夷禮,就當他是夷狄;用中國之禮,就當他是中國。這個并不是孔子一人的私見,大概當時的風氣是如此。所以同是一個國,當其未進化時,可以夷狄自居,及其已進化后,就以中國自居,而且以攘(rǎng)夷狄自任了。尊王攘夷,是當時霸主很重要的責任。因為(一)有一個共主,列國間的秩序,到底要容易維持些;(二)而野蠻之國的侵擾,又是文明之國的公敵。

五霸的第一個是齊桓公。他的聲威最盛。當時有種山戎,曾侵犯燕國;又有種狄人,把衛(wèi)國打破。齊桓公都曾去救他。這時候,楚國開始要侵略中原,像鄭國等,已有些怕他。而楚國開化未久,中原之國,還有些當他夷狄排斥。齊桓公也曾興兵伐楚,因其請和,和他結盟而還。齊桓公的稱霸,是春秋初期的事。桓公死后,宋襄公出來,要想做會盟之主。然而宋國較小,力量不甚足,到底給楚國打敗了。直到晉文公出來,才把楚國打敗,稱為霸主。從此以后,中原之地,就是晉、楚兩國互相爭衡。大抵偏于北方之國,如魯、衛(wèi)、宋等,多服于晉;偏于南方之國,如陳、蔡等,多服于楚;而鄭則為二國的爭點。雖其間秦穆公也曾和晉國相爭,打破晉兵,然而仍只做得個西戎之長。直到楚莊王出來,把晉國打敗,而其威勢才及于北方。楚莊王之后,晉、楚依舊相爭。后來宋國有個向戌出來提倡弭(mǐ)兵。請晉、楚二國及其屬國,都在宋國結盟。從此以后,晉楚的兵爭以息,吳、越兩國繼之而起了。吳國當強盛時,曾打破楚國的都城。楚國靠了秦國的救兵,才得復國。吳國因此進而干涉北方的事情。然而國力未免疲敝,到底為越國所滅。這是春秋末期的事。

國際禮法

當時的霸主,形式上還是受命于周天子的。論其實際,則是因其國強大,為諸侯所服,而天子乃加以錫命。所以所謂霸主,其實是由力爭而得。周室衰微,諸侯對于天子,多不盡朝聘之禮,對于霸主卻不然。霸主的責任:則列國之間,有什么公共的事情,他就出來號召同盟之國,共籌辦法;而且要發(fā)號施令,主持其事。同盟之國,有受他國侵略的,亦要號召各國,出來救援。同盟之國相互間的爭執(zhí),他要出來評判是非;內部的問題,也要起而矯正。所以有一個霸主,列國間的秩序,亦可維持若干。

但是到戰(zhàn)國時代,列國間的形勢,又不然了。這又是為什么呢?這實在由于競爭的更形劇烈。從封建入于統(tǒng)一,是世運進化的自然,并非人力所能強為。當春秋時,列國間的競爭,固然已很劇烈。小國滅亡的,亦已不知凡幾了。然而二等國如魯、衛(wèi)、宋、鄭、陳、蔡等,還能自存,各大國間,還有個緩沖。到戰(zhàn)國時,則此等國益形削弱,先后滅亡,大國的競爭,就都變成直接。而且世運日進,各大國的兵力,愈形雄厚。各地方的風氣,亦漸漸齊一,可用同一之法統(tǒng)治。于是列國的競爭,就非復互爭雄長的問題,而是互相吞并的問題了。然則誰能吞并誰呢?

秦之強大與六國

當戰(zhàn)國初期,秦國的形勢還很弱。黃河以西的地方,還有一部分,為魏國所據(jù),然而(一)晉分為趙、韓、魏三國,力量較弱。(二)而秦國的地勢,易守難攻。(三)又其人民的風氣,最為樸實強悍。(四)又得秦孝公,用商鞅,行變法之令,使其人民都盡力于農(nóng)戰(zhàn)。而秦國的形勢就獨強。

約縱連橫

秦國既然獨強,六國都不能敵。于是有約縱之說,合六國以御秦。主持其事的,最有名的是蘇秦,然而六國心力不齊,不能持久。又有連橫之說,使六國都西面事秦。主持其事的,最有名的是張儀。其不能持久,亦與合縱同。而列國又于其間互相攻伐。紛紛擾擾,和戰(zhàn)不定。秦國則取遠交近攻之策,次第蠶食諸侯。到公元前三世紀之末,而六國遂為秦所滅。

◎秦兵俑和武器示意

六國之滅亡

秦滅六國的經(jīng)過,是如此的:他出一支兵于河北,先逼著魏國,從安邑遷都到大梁,[3]進而攻取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間的要點上黨。[4]自此南下而滅魏,東北出而滅趙,又滅燕,就把滅燕的兵,回轉來滅齊。其出河南的兵,則攻破韓國的要地宜陽。[5]韓國和周朝,就為所脅制,先后滅亡。出長江流域的兵,逼著楚國,遷都到從前陳國之地,又遷徙到壽春。[6]也到底給他滅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六國皆滅,古代封建之局,至此而告終。

[1]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南。這是一條狹路的東口。現(xiàn)在的潼關,是這條狹路的西口。

[2]雜居的異族,一時未能同化。自己也有時為和他們和同起見,采用一部分夷禮。

[3]安邑,今山西安邑縣。大梁,今河南開封縣。

[4]上黨,今山西晉城縣。

[5]宜陽,今河南宜陽縣。

[6]陳國的都城,在今河南淮陽縣。壽春,今安徽壽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喀什市| 纳雍县| 辽阳市| 双柏县| 南召县| 柳林县| 台东县| 晋江市| 清水县| 云阳县| 长泰县| 利辛县| 福建省| 汾西县| 武邑县| 客服| 安泽县| 沙田区| 阿坝| 阜平县| 冀州市| 和顺县| 临安市| 久治县| 闻喜县| 嵊泗县| 嘉黎县| 商洛市| 西盟| 西城区| 武邑县| 景宁| 定兴县| 五河县| 买车| 永城市| 伽师县| 密山市| 分宜县| 古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