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共和夢碎

◎ 民國共和新時代

◎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孫中山、袁世凱北京會見

◎ 孫中山修鐵路的宏偉計劃

◎ 民國議會選舉

◎ 宋教仁被刺

◎ 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

◎ 袁世凱大權獨攬

◎ “善后大借款”

◎  中日“二十一條”談判的國恥

◎ “籌安會”的鼓噪

◎ 袁世凱稱帝

◎ 蔡鍔云南舉義

◎ 皇帝夢碎

◎ 袁世凱之死

◎ 共和之路向何處去

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封建時代結束,民主共和時代到來了。中國社會看起來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新時代表現在哪里?黃炎培說:“封建帝制被推倒了。社會風俗和以前大大改變。具體來說:辛亥以后,1.很少見口頭上、書面上被稱或稱人‘大老爺’‘老爺’‘少爺’;2.‘磕頭’‘三跪九叩’‘打請安’沒有了;3.男子一律剪辮子了,女子裹腳從此解放了;4.鴉片風沒有一時消滅,但較辛亥以前漸減,大家認為這不是一件體面事。”(1)

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由宋教仁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8日由臨時參議院通過,3月11日公布實施。這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意義的憲法,第六條規定了人民享有的七項權利:

一、人民之身體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審問、處罰。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五、人民有書信秘密之自由。六、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2)

比起封建王朝,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雖然后來的歷史證明該約法并不能保證人民真正享受到上述權利,但革命使人民懂得如何去爭取這些權利,成為國家的主人。

1912年8月24日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日子,孫中山應袁世凱的邀請抵達北京正陽門火車站。火車站上軍樂齊鳴。孫中山出站后,在內務部總長趙秉鈞的陪同下,乘坐袁世凱專門預備的朱漆金輪馬車,沿著前清皇帝出入的御道由正陽門入城,前往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的迎賓館下榻,然后前往鐵獅子胡同的總統府拜會袁世凱。袁世凱在大門口相迎。兩人初次見面,談笑風生,相見恨晚。

8月28日晚上,袁世凱在總統府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孫中山和夫人盧慕貞。他在致辭中對孫中山大加贊揚,并舉杯祝酒時高呼:“中山先生萬歲!”孫中山在樂聲中起立答謝,頌揚袁世凱富于政治經驗,善于練兵,表示自己將極力振興實業,講求民生主義,希望十年后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然而這次宴會上出現了不和諧的雜音。北洋軍官在席上胡鬧,說“共和是北洋之功”,“孫中山一點力量也沒有,是孫大炮”。兩排的軍官都站了起來,還夾雜著指揮刀碰地板、蹬腳和杯碟刀叉的響聲。孫中山態度還是從容如常。(3)

孫中山在京25天,先后與袁世凱會談13次。孫希望袁世凱做正式總統:“國民屬望于公,不僅在臨時政府而已。十年之內,大總統非公莫屬。”

9月11日,黃興也到達北京,同樣受到袁世凱的熱情歡迎。孫中山、黃興都被袁世凱所迷惑,一致表態愿推袁為正式總統,號召人民給袁世凱以全力支持。

此時,孫中山最感興趣的是他的建國大計,特別是修建鐵路的計劃。孫中山提出:十年之內他負責建造20萬里鐵路,大總統練兵百萬,使中國富強起來。袁世凱微笑說:“辦鐵路事君自有把握,若練精兵百萬,恐非易耳。”他即授予孫中山修建鐵路全權,任命黃興為漢粵川鐵路督辦。袁世凱還頒發命令:授孫中山大勛位,授黃興勛一位及陸軍上將,孫、黃都拒不接受。如此給孫、黃大灌迷魂湯,一幅皆大歡喜的共和畫面頓時呈現。

孫中山接受籌劃全國鐵路全權后,即籌劃組織中國鐵路總公司。11月14日,中國鐵路總公司于上海開辦,設總務、測量、購地、材料、投標、稽查等十個處,并于上海五馬路(今廣東路)36號設立事務所。(4)對實業沒多少經驗的孫中山,在上海興致勃勃地寫他的實業計劃,還親手繪制了全國鐵路規劃圖。稍有專業知識的人看了只能發笑,孫中山的鐵路計劃真是空談。

首先,鐵路規劃必須綜合考慮地形地貌、交通布局、技術難度、投資額、運輸供求關系、材料和人工的籌措等各種方面。他一概不理會,僅僅是簡單地在地圖上將各城市用虛線連在一起,總長度達20萬英里,就算是鐵路網規劃了。以中國當時的國情,這根本不可能。

其次,“實業計劃”的根本性錯誤,就是將中國的發展完全寄希望于外國。一廂情愿地設想各國政府會拿出大量錢財借給中國,進行建設,而不附加要求。像中國這樣一個數億人口的大國,不立足于自力更生,而要依賴于外國政府給予援助,基本上沒有可行性。

曾參加孫中山組織的鐵道協會的張奚若回憶:“(孫中山)組織了一個鐵道協會,會員多是同盟會會員和后來的國民黨黨員。當時袁世凱為了排擠孫中山,乃叫他的交通部路政司司長葉恭綽在北京又組織了一個鐵路協會。后來鐵路協會竟要求取消鐵道協會,或與鐵道協會合并(實際就是要吞并鐵道協會)。過了幾天,鐵道協會開會。發言者都反對合并,大罵袁世凱。不料孫中山自己最后發言,卻主張合并。他舉了許多理由,分析得很清楚,大家聽了覺得也很合理,到表決時竟然大多數都贊成合并了!”(5)

孫中山視察京張鐵路

修鐵路的事搞了個有頭無尾,后來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通緝孫中山,罪名就是貪污腐敗。國家的公費花了幾十萬,鐵路沒造一公里!孫中山吃了啞巴虧,無話可說。

民國初期實行民主體制,多黨派的議會政治。又搞得如何呢?民國成立,各省政客蜂起,團體林立。當時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主急進。1912年8月25日,國民黨在北京湖廣會館舉行成立大會,孫中山到會發表演說。與會人士推舉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九人為理事,實際負責人是宋教仁。政治緩進的黨派主要有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原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死后,陳叔通、黃群發起民國公會;時北方有共和協進會,武漢有孫武、劉成禺等人組成的民社,三會合并成立共和黨,后梁啟超加入主持。民主黨前身為前清各省諮議局聯合會。臨時參議院成立時,以國民黨與共和黨人數最多,民主黨與共和黨互相提攜。

國民黨首領宋教仁是“議會迷”。他以為只要在國會中占據多數,就可以操控國家政治,監督總統的權力,實現民主共和的理想。因此組織國民黨參選,他是全力以赴。

宋教仁(1882—1913),字遯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孫中山的主要追隨者。民國之初,他才30歲出頭,才華出眾,精力過人,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袁世凱曾多次拉攏宋教仁,均被他拒絕。宋當農林總長時,有一天袁世凱見他身穿舊西裝,問道:“君著此服已幾年?”他答:“此服在日本時所購,穿已十載矣。”袁感慨不已,送他一本空白支票簿,可以自由支用。宋教仁略表謝意后,即以原簿奉還。袁世凱震驚于他不可收買,便暗動殺機。

1913年2月8日上午,各省當選的參眾兩院議員齊集北京象坊橋的眾議院,舉行國會第一次開會典禮。當時國民黨議員將近500人,在參眾兩院中均占絕對多數;共和黨議員不足200人,民主黨議員不滿百人,統一黨議員亦僅百余人。袁世凱見此情形,大為驚詫,派梁士詒、張一麐等四出活動,促使梁啟超、湯化龍、王揖唐把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合并為進步黨,來與國民黨相抗衡。

2月底,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合并為進步黨,公推黎元洪為理事長,梁啟超、湯化龍、張謇、伍廷芳、孫武、王揖唐等為理事,林長民為秘書長。進步黨倡導國權主義,與國民黨的民權主義相反。舊官僚中不滿國民黨的人,多數加入。

袁世凱信奉的就是槍桿子和錢袋子,有這兩樣什么都不怕。當了臨時大總統后,他有計劃地一步步穩固自己的統治,削弱革命黨的力量。

第一是裁軍。辛亥革命勝利后,袁世凱借裁軍之名,裁撤革命軍而保留擴大北洋軍。南京當時集中了近10萬革命軍隊,袁世凱將其視為心腹大患。臨時政府北遷后,袁世凱設立南京留守處,以黃興為留守。黃興天真地以為革命時代已經過去,沒有必要再保留大量的革命武裝力量。北京也停發了南京部隊的軍餉,只發少量的遣散費。黃興在南京是真裁軍,南京留守處所轄10余萬人的革命軍,至1913年3月裁撤得只剩1萬多人了。

袁世凱在裁減革命軍的同時,他在武昌起義后擴編的軍隊都原封未動,而且還在繼續擴充。如段芝貴在北京編練拱衛軍1師,馮國璋在直隸新募一個混成旅。北洋軍原來只駐扎于直、魯、皖、東北三省,到鎮壓二次革命后,袁系北洋軍除邊遠地區外,遍布全國各地。當孫中山和黃興發現袁世凱的獨裁野心后,想反抗卻沒軍隊了。

國民黨在國會取得多數席位后,宋教仁躊躇滿志,以為民主大功告成。控制了議會,就可以制定憲法,從而建立責任內閣,限制總統權力,國家就走向民主社會了。國民黨內也準備公推宋為國務總理。

1913年3月20日夜,宋教仁從上海返回北京。在上海北站,他同黃興、陳其美、廖仲愷、于右任等諸多送行者走向月臺時,一個刺客忽然出現,一槍擊中要害,宋教仁應聲倒地。車站頓時大亂,刺客趁機逃去。宋教仁傷勢嚴重,22日逝世,年僅31歲。

宋教仁案是民國歷史進程的一個轉折點,它標志著袁世凱獨裁面目的暴露,也標志著辛亥革命后共和民主夢的破碎。血的教訓使孫中山從修筑鐵路的幻夢中清醒,看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認識到“非去袁不可”。3月底,他從日本到上海,召集國民黨人開會,堅決主張立即興師討袁。在這個緊急關頭,國民黨卻顯得十分軟弱無力。黨內派系復雜,就是以前屬于同盟會的革命黨人,認識也不一致,黃興對武裝討袁缺乏信心,認為革命軍隊經過裁軍,已經沒有實力,因而主張“法律解決”。而孫中山憤怒之下,命令各地革命黨人不惜一切起兵,進行二次革命。結果只有李烈鈞、柏文蔚等江西、江蘇、安徽的軍隊響應。討袁軍號令不一,部隊素質差,二次革命不到兩個月就失敗,孫中山、黃興再次流亡日本。

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東京正式成立中華革命黨。他認為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是“袁氏統一,民黨不統一”,他直言不諱:“再舉革命,非我不行。同志要再舉革命,非服從我不行。我不是包辦革命,而是畢生致力于國民革命,對于革命道理,有真知灼見;對于革命方略,有切實措施。我敢說除我外,無革命之導師。”為此,他特別強調絕對服從:“凡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

加入中華革命黨,入黨的人要立誓“附從孫先生”“服從命令”和“如有貳心,甘受極刑”的幾句話。誓約要自己親筆抄一份,在名下打手模。有些人主張刪去“附從孫先生”“服從命令”兩句,認為這會損害個人的自由。不少人反對打手模,認為有辱人格,并且說:“革命這么多年,出生入死,到今天還相信不過嗎?”因而不肯入盟。(6)

此時,孫中山與黃興也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孫中山本不愿意讓位于袁世凱,是黃興主張退讓的。袁世凱暗殺宋教仁,孫主張立即興師問罪,黃興則堅持法律解決。這樣,孫、黃就無法合作了,1914年五六月間孫與黃討論組織中華革命黨,爭論更加激烈,形成了“孫文派”與“黃興派”。黨內爭論又夾有意氣之爭,孫中山明確希望黃興退居兩年,無礙中華革命黨事。黃興無奈,只好遠去美國。

孫中山的強硬做派,不免令同盟會的一些元老級人物感到寒心。中華革命黨成立后,除了陳其美、戴季陶、張人杰、蔣介石、鄧鏗、林森等人按手印宣誓入黨外,其他有影響力的革命黨人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吳稚暉、蔡元培、鈕永建等紛紛拒絕參加。就連跟隨孫中山多年的汪精衛,也對此不以為然。他們或遠走,或抵制,中華革命黨成立后沒有發揮什么重大作用。革命黨人再次分裂,孫中山更加勢單力薄,難以撼動袁世凱了。

殺的殺,趕的趕,關的關,袁世凱把對手一一掃蕩,可以隨心所欲地當正式大總統了。1913年10月6日,國會進行總統選舉。袁世凱派出大批軍警荷槍實彈,監視會場。同時收買洪幫流氓千余人,號稱“公民團”,將國會團團圍住,除外國人外,所有入場的人只準進,不準出。根據總統選舉法,當選要得四分之三多數票。第一次投票,袁世凱得471票,黎元洪得154票,都沒達到規定票數,只得進行第二次投票。結果袁世凱得497票,仍然沒有當選。時至下午,議員們希望休會吃飯,“公民團”堵住會場,大聲叫喊:“今天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就休想出院。”議員們別無選擇,第三次投票袁世凱才拿到507票。議長湯化龍大聲宣告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大總統。這時已是晚上9點,議員饑腸轆轆,“公民團”領了報酬一哄而散。民主選舉變成一場丑劇。

10月10日上午,舉行大總統就職典禮。袁世凱身穿陸海軍大元帥禮服,到前清皇帝登基的太和殿宣誓就職。他安然坐在御座上,儼然皇帝派頭。

袁世凱欲獨攬大權后,不再為政黨政治所束縛。他不但打擊國民黨,對于進步黨也只是利用一時。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于1913年11月4日下令取消國民黨國會議員資格。進步黨雖未被逐,但已成虛設。國會因不足法定人數,無形停頓。袁又下令取消國民黨的各省議會議員。上自中央,下至地方,所有立法機關至此已摧毀殆盡。(7)

袁世凱這個總統,當得并不容易。清朝給他留下個爛攤子,加上革命動蕩,國家積貧積弱,財政問題非常嚴峻。清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長江流域各省的賦稅,辛亥革命以后,各地紛紛鬧獨立,南方各省的賦稅大大減少,中央政府只能掌控北方幾省的賦稅,面對財政開支是杯水車薪。民初有大量“善后”工作要辦,各地有30萬官兵需要遣散,光遣散費就需要250萬兩以上。留守南京的黃興報北京國務院索餉,總理唐紹儀兩手空空。

袁世凱決定鎮壓南方革命黨勢力,關鍵是能否得到西方的援助借款。1912年6月,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接受俄、日的要求,組成六國銀行團與袁世凱政府談判。1913年3月美國宣布退出,變為五國銀行團。4月,五國銀行團答應借給中國政府2500萬英鎊,折合2.5億銀元。條件是銀行團在中國財政、銀行等部門派出顧問,監督財政開支;用全部鹽稅作借款的擔保。附加條件是十分苛刻的,意味著中國的財政主權完全交到洋人手中。

袁世凱深知“善后借款”的條件過于苛刻,國民黨占多數的國會肯定無法通過。為了得到貸款,袁世凱繞過國會直接簽了字。得到了這筆“善后大借款”,袁世凱的翅膀更硬了,鞏固了自己的實力,達到了鎮壓革命黨的目的。

袁世凱在鞏固其權力地位的同時,也在應付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蠶食和侵略。列強在清朝垮臺、民國初立時期,趁機分裂和侵占中國的領土和主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以英日同盟(協約國)為理由,強行派兵在煙臺登陸,接收德國在山東膠州灣的租界地,以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帶,中國政府無力阻止。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覺書”(備忘錄),并要求袁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復”。主要內容為:1.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2.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并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3.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4.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5.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等等。日本企圖將中國變成它的保護國,全面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主權。

從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95天內袁世凱政府與日方談判20多次,對日本的要求多有抵制。袁認為“二十一條”“太無理,令人憤恨”,采取各種辦法拖延時間,并向外界透漏日本的無理要求,以期英美列強干涉,并喚起國內輿論討伐日本。袁世凱的策略起到一定作用,日本代表作出一些讓步,刪去了對中國最不利的第五號要求。5月6日,袁世凱在《致各省電》中表明了立場:“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可讓與或租于他國,聘用日本顧問、中日合辦警察、軍械等為‘其制我死命最要之點’。在我國不宜因此決裂,蹂躪全局。但應盡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即收回一分之權利。”但日本政府向袁世凱發出最后通牒,軍艦開到渤海灣,增加山東、奉天兵力,關東戒嚴,擺出大戰一場的姿態。在敵強我弱的大勢下,開戰顯然不行,只得被迫妥協。(8)

在日本的脅迫下,袁世凱政府于1915年5月9日回應了日方的最后通牒,并于5月25日在北京簽署《中日民四條約》。與“二十一條”原案比較,中國損失有所減少,但仍然是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此后,袁世凱政府將5月9日定為“國恥日”。

作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在執政的四年中表現出一定的能力。國家的政局逐漸穩定,經濟開始復蘇,在內政外交上雖處于弱勢,但能折沖進退。可惜袁世凱晚節不保,居然演出復辟帝制的鬧劇,斷送了他的政治前途和生命。

袁世凱作為一個政治強人,他認為自己取得的成就,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結果。他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基礎,踢開國會,接連做出重大決策。所以從內心來說,他蔑視民主共和,希望自己的集權統治能更為穩固,甚至長久。當皇帝的念頭開始萌動,一系列策劃由此而生。

袁世凱當總統時,他也不懂共和體制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請來兩個政治顧問,一個是美國學者古德諾,一個是日本人有賀長雄。

古德諾(1859—1939),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1913年5月,古德諾來北京擔任民國政府的憲法顧問,袁世凱請他對中國適用何種憲法提供意見。古說他研究了中國的國情,中國有帝制的傳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鞏固國家政權,取代各省軍閥割據的松散局面。這也正是袁世凱的意思。

1915年7月,古德諾再次來北京。袁世凱請他寫一份備忘錄,就共和與君主兩種國體之優劣以及何者更適于中國,作一比較與評價,供政府作參考。古德諾寫了一篇備忘錄,給袁世凱提供私人意見。然而這篇備忘錄很快被譯成典雅的中文,以《共和與君主論》為題發表于8月3日北京《亞細亞日報》上。正是這篇大作,使古德諾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一個與袁世凱復辟帝制相聯系的惡名。

從古德諾的原文看,他論證了君主與共和體制的特點,主旨是告訴袁世凱:國家體制是為政治服務的,中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集權體制,來維護國家的穩定。在民主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共和反而會導致動亂。但是任何一種體制,都要得到人民的擁護,這是毫無疑問的。

《共和與君主論》中,古德諾只是從政治學角度論述了共和與君主體制的不同,并沒有勸袁世凱恢復帝制的用意。但是這篇文章很快被帝制派利用。8月14日,楊度等人組織籌安會并發表成立宣言,將民國成立以來政治動蕩、人民所遭痛苦,悉歸罪于共和政體,并援引古德諾的文章作為其立論的依據,頗為煽情地稱:“美之大政治學者古德諾博士即言:‘世界國體,君主實較民主為優,而中國則尤不能不用君主國體。’此義非獨古博士言之也。”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歷史證明,古德諾是被楊度等人利用了。楊度是鼓吹復辟帝制、擁戴袁世凱當皇帝的始作俑者。清末君主立憲,楊度積極參與,但皇族內閣的產生使楊度的希望破滅,于是民國建立后他改投袁世凱。掌握了袁世凱的心態,楊度寫了一篇《君憲救國論》,痛批共和之弊,吹捧袁世凱實行專政的成績。楊度認為,民主共和只能讓國家越來越亂,只有高度集權才能穩定國家。但是他還不滿足于此,希望袁世凱恢復帝制:“非立憲不足以救國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憲。”(9)1915年8月14日,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六人聯名通電全國,發表籌組籌安會宣言,打著“愛國”旗號,為袁世凱稱帝造輿論。

“籌安會”成立后,派出專員到全國各大城市進行活動,并通電全國各地文武官員和商會團體派代表進京,討論國體。袁世凱的親信們立刻表忠心。各省文武官吏函電交馳,無不附和。中央大員中除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張謇等沉默消極之外,楊士琦、梁士詒、陸征祥、章宗祥、周自齊、朱啟鈐等,都爭先恐后地勸進。地方藩鎮除馮國璋、段祺瑞、張勛等三人之外,段芝貴、龍濟光、張作霖、靳云鵬、倪嗣沖、湯薌銘、閻錫山、張懷芝等紛紛勸進,時稱“十九將軍聯名勸進”。

9月6日,袁世凱示意國體問題應“征求多數國民之公意”。梁士詒、楊度等收買各方“請愿團”,組成“全國請愿聯合會”。在鬧鬧哄哄的民眾請愿浪潮中,12月11日,參政院舉行所謂解決國體總投票。各省代表1993人全部投票擁護君主制,并“完全一致”推舉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當日假惺惺地將勸進書退回,表示不愿當皇帝。當日,參政院決定“再勸進”,15分鐘寫成長達2000字的第二次推戴書,當晚進呈。12日一早,袁世凱發布命令,接受帝位。13日,接受百官朝賀,大加封賞。31日,袁世凱下令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于元旦正式登上皇帝寶座。復辟帝制的丑劇達到高潮。

袁世凱稱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倒退。辛亥革命剛推翻了清朝,人們從封建帝制下解放出來,嘗到了民主共和的自由風氣。誰再想把人民拉回帝制,讓人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這不是發瘋了嗎?雖然共和制度不完備,國家也沒有過渡到穩定繁榮,但是一旦實行了民主,沒人再想去拜皇帝。袁世凱雖然在民國初期作出了一些貢獻,取得一些成績,但是他在“籌安會”這些文人的吹捧下利令智昏,倒行逆施,使他的統治迅速走向崩潰。

古德諾最先意識到自己的言論被人利用,1915年8月17日他發表聲明,明確反對籌安會把所謂“君主制政府優于共和制”之說強加于他的名下。恰恰相反,他認為“沒有哪一種政府形式在任何情況下都優于其他的政府形式”。

梁啟超的立場也很快變化。8月15日,他在上海《大中華》月刊發表了明確反對稱帝的長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申報》 《時報》迅速轉載,在全國激起強烈反響。

副總統黎元洪明確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世凱封黎為武義親王,黎堅決拒絕,并對陸征祥等說:“目前國情,以統一及安定民生為主。變更國體,即為違反約法,為國民公敵,不啻自掘墳墓。予當追隨國人之后,誓死反對。”(10)

全國各地陸續開展反帝制斗爭,云南率先舉起義旗。原云南督軍蔡鍔由北京潛回云南,與唐繼堯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四個團(旅)8000人入川,接連攻占敘州(今宜賓)、瀘州諸要地。

袁世凱開始不當回事,他以為北洋軍餉足械精,久經戰陣,云南“兵僅萬余,餉難月給”,只要大軍壓境,不難一鼓蕩平。護國戰爭是場罕見的“奇怪戰爭”。雙方實際上沒打幾場硬仗,明里暗里,或聲討,或調停,各種通電滿天飛,口水戰遠比實際戰斗激烈。蔡鍔原本打算用云南全部軍力,一年占領四川全省,然后東下三峽,直入中原,北上幽燕,推翻袁世凱。但唐繼堯把蔡鍔送上征途之后,便再無后援。北洋軍的大小軍閥都是盤踞一方的地頭蛇,為袁世凱去打護國軍,一不得人心,二損害自己的實力。馮玉祥等騎墻觀望,是多數北洋將領的心態。

袁世凱政權的崩潰像多米諾骨牌,1916年3月15日又發生了廣西陸榮廷宣布獨立反袁的大事件。3月18日,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湖南將軍湯薌銘、山東將軍靳云鵬、江蘇將軍馮國璋紛紛通電宣布獨立。這樣,北洋軍隊的一半,袁世凱已指揮不動了。

眼看袁世凱的帝制無法維持,各國公使紛紛向袁提出警告。袁世凱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日本的支持,決定派農商總長周自齊為赴日特使,以祝賀日皇加冕和贈日皇大勛章為名,希望與大隈重信首相密談。開始,日本政府表示歡迎周自齊,準備以親王禮接待他。不料中國國內形勢遽變,日本得到中國各地即將起義的情報,立刻改變態度。在周自齊臨行的前一天,即1916年1月26日,日本政府忽然通知中國政府:“不便接待中國特使,請延期啟行。”

袁世凱稱帝,幾十天內搞得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真是氣急敗壞。此時,徐世昌來信勸道:“及今尚可轉圜,失此將無余地。”英國顧問莫理循也告誡他:“除非立刻取消帝制,否則危險將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不得不面對現實。3月20日,袁世凱分別召見了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梁士詒等人,說明他的決定,又讓張一麐起草取消帝制令。21日,袁世凱在新華宮召集會議,楊士琦、朱啟鈐、梁士詒、徐世昌和段祺瑞等出席。袁世凱宣布撤銷帝制,并做出新的人事安排:“中央政事由徐菊人(世昌)、段芝泉(祺瑞)擔任,安定中原軍事,由馮華甫(國璋)擔任。”22日袁世凱對全國宣布撤銷帝制,“所有洪憲年號應即廢止,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從當皇帝到退位,總共83天。

袁世凱宣布不當皇帝,還想保留大總統,但是各地接二連三地鬧獨立。北洋將領也眾叛親離,不斷發通電,或請求、或逼迫袁世凱退位交權。連袁世凱最親信的四川將軍陳宦,也在5月7日宣布獨立。袁世凱老于官場,精于算計,沒想到在稱帝上栽跟頭,淪為千夫所指的獨夫民賊。袁世凱臨終曾對幕僚張一麐說:“吾今日始知淡于功名、富貴、官爵、利欲者,乃真國士也。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彌留之際,袁世凱嘆息:“楊度誤我,楊度誤我。”6月5日,袁世凱因尿毒癥不治去世,終年58歲。他囑咐家人把他送回老家彰德(今河南安陽)安葬。(11)

籌安會因鼓吹帝制,罪惡昭著,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譴責。袁世凱死后,“六君子”以帝制禍首罪,或被通緝,或避居家中。1918年3月獲特赦。

袁世凱死后,楊度為他寫了一副挽聯:“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

楊度自此消沉,退身滬上,以賣字潤筆為生。杜月笙發跡之后,以自己出身貧寒,想找幾位名士撐門面,請楊度當座上賓。值得一提的是楊度晚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秘密黨員,為共產黨做了很多情報工作。

袁世凱統治下的民國初期,在維持中國的統一局面、恢復民生經濟等方面是有貢獻的,民國初期的共和體制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袁世凱死后這個局面不復存在。北洋集團派系林立,沒有一個能像袁世凱那樣統領全局的人。無論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就軍事和政治實力來講,都能力有限。隨著新內閣的成立和《臨時約法》、國會的恢復,國內地方派系林立,互相爭奪地盤。再加上自護國戰爭以來形成的南北分治局面,民國再次陷入分裂混亂之中。孫中山革命不成功,袁世凱的執政也不成功,中國究竟向何處去?愛國的志士仁人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和尋找。弱勢的民國政府,沒有掌控輿論的強權和能力,這給新思想、新文化的產生提供了一個有限的寬松環境。


(1) 黃炎培:《我親身經歷的辛亥革命事實》,載《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8頁。

(2)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載榮孟源、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第3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頁。

(3) 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719頁。

(4) 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747頁。

(5) 張奚若:《回憶辛亥革命》,載《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165頁。

(6) 李書城:《辛亥前后黃克強先生的革命活動》,載《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212頁。

(7) 華覺明:《進步黨和研究系》,載《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112頁。

(8)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24頁。

(9) 《楊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7頁。

(10) 張國淦:《洪憲遺聞》,載《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46頁。

(11) 蘇全有、賀科偉:《袁世凱傳》,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9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赉县| 苏州市| 丹东市| 西和县| 龙海市| 吴旗县| 和顺县| 苏尼特左旗| 四川省| 桓台县| 临沂市| 邻水| 清丰县| 龙海市| 蛟河市| 荃湾区| 荔浦县| 巢湖市| 鄂尔多斯市| 扎鲁特旗| 鄂托克前旗| 格尔木市| 焉耆| 宾川县| 富裕县| 玉溪市| 平罗县| 象山县| 师宗县| 墨江| 莱芜市| 南雄市| 吉木乃县| 开封市| 名山县| 壤塘县| 个旧市| 信阳市| 凤山市| 灵川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