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崩潰前的改良

◎ 《辛丑條約》國恥

◎ 洋務派要求改革

◎ 五大臣出洋考察立憲

◎ 廢科舉興辦新學堂

◎ 魯迅、胡適接受新式教育

◎ 小站練兵軍事改革

◎ 立憲鬧劇

◎ 皇家內閣

◎ 搖搖欲墜的帝國

20世紀剛剛開始的時候,古老陳腐的清王朝,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屈辱和災難。

19世紀末,西方列強對中國不斷地侵略和掠奪,激起中國百姓普遍的憤恨。義和團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在華北各地拔電桿、毀鐵路、燒教堂、殺洋人和教民。慈禧太后聽信義和團能夠刀槍不入、殺光洋人,于1900年6月21日(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對英、俄、日等八國宣戰。義和團在北京城內攻打使館,給西方列強提供了侵略中國的借口。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倉皇出逃。紫禁城被洋人占領,各國軍隊在京城里大肆搶掠殺人,北京城變為人間地獄。這場災難被中國人稱為“庚子國變”。

打了敗仗,只能任人宰割。9月,慶親王奕劻與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北京與英、美、法、俄、德、日、意、奧以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11國公使談判。各國聯合提出一份《議和大綱》,得到慈禧批準,1901年1月15日,奕劻和李鴻章在《議和大綱》上簽字。李鴻章想盡快結束談判,要求各國早日撤軍,但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懲辦禍首,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否則決不撤兵。被逼到墻角的慈禧連續殺了120多個大臣,懲辦禍首的風波才逐步平息。接下來的賠款問題,前有《馬關條約》對日本一國賠償2億兩白銀的先例,這次各國獅子大開口,報價都遠遠超過了他們實際的花費和損失。

李鴻章心力交瘁,經過數月的討價還價,賠款總額最終被確定了下來:清政府共需向列強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以海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抵押擔保。列強的立場:四億五千萬中國人,“人均一兩,以示侮辱”。加上利息和外匯差價,清朝賠款總額累計高達9.8億兩白銀。

當年清政府全年的財政收入不到9000萬兩,9.8億兩相當于11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最終確定的賠款數額之高讓列強喜出望外,他們都承認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聯軍的損失”。

《辛丑條約》共有12款,另加19個附件,充分暴露了列強從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進一步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條約》規定以海關稅及鹽稅作為償還賠款之用,這兩項稅收是清政府最主要的財政收入。當年清朝海關總稅務司是英國人赫德,控制海關就能夠掌控中國財政。列強在北京劃定的東交民巷“使館區”,由各國派兵保護。北京城里建起一個個兵營,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凌駕于中國主權之上。根據條約,從天津大沽口到北京的沿線炮臺“一律削平”,準許各國派兵駐扎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12個戰略要地,這使得列強能夠隨時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使中國陷入了長期的貧困,標志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作為清王朝的統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不愿意看到朝廷在他們手里滅亡。痛定思痛,清廷高層思考怎樣實施變革,挽救危機。

幾年前的戊戌變法,就是學習日本明治維新的一次嘗試。慈禧太后的頑固守舊,使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剝奪了權力。避難西安期間,慈禧六神無主,光緒則于1901年1月29日發布了改革詔書。他指出:“我中國之弱,在于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牘相往來,而毫無實際。人才以資格相限制,而日見消磨。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1)慈禧同意光緒的意見,向臣下發布了“預約變法”的諭旨。

簽訂的《辛丑條約》

庚子國變的巨大劫難,也導致政局發生很大改變。一方面,大批守舊的王公官僚被殺被抓,頑固勢力一蹶不振;另一方面,東南地區當權的洋務派官員陳兵自保,展示了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實力。當塵埃落定,“圣駕回鑾”,洋務派重新進入王朝中樞。

洋務派更為清醒地看到時局的危急和變革的緊迫性。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往返電商,并參考了張謇、沈曾植、湯壽潛等人的意見,于1901年5月聯銜會奏《變通政治人才為先遵旨籌議折》 《遵旨籌議變法謹擬整頓中法十二條折》 《遵旨籌議變法謹擬采用西法十一條折》,史稱“江楚會奏三疏”,提出系統的變革方案。

第一疏論“育才興學”,指出舊教育培養不出新時代需要的人才,因為它窒息了士子的創造意識和個性,因此提倡教育制度改革,主張設文武學堂、酌改文科以變科舉、停武科、獎游學(尤提倡赴日本留學)。

第二疏論“致治、致富、致強之道”,整頓變通中國之成法,共十二個方面:崇節儉,禁奢華;破常格,官吏可直言進諫;停捐納;課官重祿;去書吏,改用委員;去差役,推行警察;恤刑獄;改選法;籌八旗生計;裁屯衛;裁綠營;簡文法。

第三疏論“采用西法”,分十一點:廣派游歷;練外國操;廣軍實;修農政;勸工藝;定礦律、路律、商律,修訂刑律;用銀元;行印花稅;推行郵政;官收洋藥;多譯東西各國書籍。(2)

這是清朝中具有實力的漢族大臣提出的最完整、系統的改革方案,這些措施表明:洋務派的官員已經接受了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派的政治主張,形成了共識。他們的立場是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一方面變革圖強,一方面維護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

怎樣改革呢?慈禧召見張之洞。張提出實行君主立憲,即仿照英國和日本的政治制度,在君主權威下實行議會體制,三權分立。

慈禧又問張之洞:那如何才能立憲呢?張答:日本之所以能夠先行立憲,是因為派了五大臣出洋考察,真正把西方政治制度搬了回來。

這次,慈禧認真地接受了。她派五位干練的改良派大臣出洋考察,其中之一是端方。1905年,44歲的端方迎來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時刻。朝廷任命他為五位出洋考察憲政的大臣之一。另外四位是:載澤、戴鴻慈、紹英、徐世昌。

9月24日,端方一行從正陽門火車站啟程,革命黨人吳樾準備暗殺,炸彈未及拋出就已爆炸。一場虛驚后,12月7日,端方和戴鴻慈秘密出發,率領團員33人,從秦皇島乘軍艦赴上海,轉乘美國郵輪“西伯利亞號”赴日本。端方、戴鴻慈一行考察了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丹麥、瑞典、挪威、奧地利、俄國,于次年8月回國。

這是一次艱苦勞累的旅程,在國外,考察團幾乎每天都早出分頭考察,晚歸匯總情況。面對一個與封建中國完全不同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體系,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無不令他們感到驚嘆和新鮮。考察團重點考察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的議院,戴鴻慈將其見聞詳細記錄在《出使九國日記》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議院的結構組成。各國議院大多分上下議院,美國“上議院議紳由各省選舉,每省兩人,任期六年。下院議紳由地方選舉”。二是議員資格、人數、任職年限、選舉辦法。三是議院辦事規程。雖然各國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規則,但基本原則是維持權力的制衡,將立法、行政、司法分開,即“三權分立”,他認為這樣的方法是最好的,所謂“歐洲各國,政制相維,其法至善”。

戴鴻慈出洋前任戶部右侍郎,在考察中特別注重財政。他會見了各國銀行家,從銀行主要設施、辦事程序、保密措施等方面進行考察。在日本時,他對橫濱正金銀行每一層的結構、設施都有記載。銀行的第二層可以憑欄觀察員工工作情況,“孰勤孰惰,舉無所逃”。這種開放辦公的方式讓他很受啟發,認為“凡衙署辦事之法,悉當用此為課吏之良法,不特銀行而已”。(3)

回國之后,各大臣都寫了考察報告,匯報他們考察各國的印象。五大臣考察最關注的,是日本立憲成功的模式。端方回國后上了一道長達近萬字的奏折《請定國是以安大計》,痛陳國事,力請仿日本設立預備立憲期。慈禧太后認真地看這個折子,默然不語。慈禧太后做夢也想不到,五大臣回國后遞交的一系列關乎清朝命運的建策,居然出自被朝廷通緝流亡海外的梁啟超和楊度之手。

這次考察沒有白跑,清朝開始了新政改革。第一步是改革教育,開辦新式學堂。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取得了勝利,這極大震驚了國人。大家認為日本能取勝,首先在于國民的新式教育。清政府模仿日本,引進西方的教育體系,建立新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學堂,培養有新知識的學生,在全國各地建立起足夠數量的新式學堂之后,于1906年廢除科舉制。這個持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教育和選拔制度被廢除,確實是劃時代的大事。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還產生了中國最早的學制《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學堂正規教育分為初、中、高三級。高等學堂之上還有分科大學及最高級的通儒院。從高等小學堂畢業到大學堂畢業的學生分別授予附生、貢生、舉人、進士的功名。中國現代教育因此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新式學堂迅速發展。1904年全國新式學堂總數為4222所,學生總數為92169人;1909年學堂為52348所,學生人數達到156萬。(4)各學校都在引進新派教員,傳授新思想、新知識,取代陳腐的儒家經典和古籍。這個時代的青年接受了新文化,思想開始啟蒙。

1904年,年輕的浙江紹興人周樹人考取了南京路礦學堂。這是一個培養采礦技術人員的中等專科學校。周樹人經歷了幼年時期家庭的敗落和貧窮,需要學個實用的專業,以便將來有穩定的收入養家。此學堂校長俞明震是個新派人物,經常讀梁啟超的《時務報》,考作文也是他自己出題目。有一次出題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不安地來問學生:“華盛頓是什么東西呀?”第二年,俞明震校長就帶領周樹人等一批學生去日本留學,這改變了周的人生,沒有學出一個礦業工程師,卻產生了著名的魯迅。(5)

幾乎同時,一個徽州績溪的鄉下孩子胡洪骍來到上海。他直接升到高年級,班級作文題目:《原日本之所由強》。從哪里說起呢?他回家問二哥。哥哥給他《明治維新三十年史》等一籃書,總算把作文寫了出來。后來讀《天演論》,懂得了“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道理”。他請二哥代為起個表字,二哥說:“就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適’字好不好?”后來胡洪骍發表文字,就用“胡適”作筆名。(6)

這兩位新文化的巨匠,都是受新式學堂的啟蒙成長起來的。

與廢八股、科舉同時,創辦新式學堂與“派士人出洋游學”的活動也大規模展開。清政府積極推動官費和自費留學,留洋回來的青年,比在國內上學的人當官機會更大,留學海外一時成為熱潮。更重要的是,多數人出國留學是為了呼吸新鮮空氣,尋找新思想。和洋務運動時留學歐美的方向不同,新政時期留學的主要方向是日本。1904年日俄戰爭中,日本打敗了俄國,中國青年受到震動,他們要去學習日本的強國之道。從地理上說,日本靠近中國,費用相對便宜。最重要的是日文當時漢字居多,不會說也會看,讀書更為方便。1891年底,留學日本的學生只有280名,到1904年底,留學生數有8000至10000人。

清朝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培養“尊崇孔教,愛戴大清國”的人,其中以“忠君”為最高目標。然而適得其反,接受新知識的青年,成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先鋒。

與教育同步進行的是軍事改革。中日甲午戰爭后,清朝將領們都知道八旗和綠營兵不行了。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創辦新式軍隊,按德國和日本的訓練方法,組建全新的軍隊。最早的是袁世凱小站練兵,1895年,袁世凱在小站督練新建陸軍。他在原10營近5000人的“定武軍”基礎上,又增募新兵2000多人,聘請德國教官,采取近代德國陸軍制度,組建步、馬、炮、工、輜等兵種,全部采用外國新式武器裝備,并制定新的營規營制、操典。袁世凱親力親為,努力打造一支全新的軍隊。

小站練兵是中國軍事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設置步、騎、炮、工、輜重等陸軍主要兵種,裝備新式步槍、火炮,組成多兵種合成的近代陸軍。仿效西方現代軍隊,按軍、師(鎮)、旅(協)、團(標)、營、連(隊)、排、班(棚)編制,并配備新式通訊與觀測裝備。注重征兵質量,制定士兵招募制度和標準,鼓勵有文化者從軍,大大提高了兵員素質。

指揮體系上,設立參謀營務處、執法營務處、督操營務處等正規參謀、軍法執行和訓練監督機構,提高軍隊指揮與管理效率。設立糧餉局、軍械局等完善的后勤保障機構,提高部隊軍事行動的保障能力。廢除跪拜等舊式封建禮儀,以文明軍事禮儀規范官兵的日常行為。

袁世凱最初在小站練兵時,規模并不大,陸軍總數不過7000人。但是他強調質量,兵不在多而在精。練兵同時,注重各級將領的培養。隨著落后的綠營兵的淘汰,新建陸軍成了一支異軍突起的武裝。在此基礎上,袁世凱又將新建陸軍擴編為北洋六鎮,所有高級軍官都出自小站。隨著北洋軍事力量的擴張,小站出身的軍人布滿全國,逐漸形成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為以后袁世凱篡奪政權打下了軍事基礎。(7)

袁世凱還創辦了武備學堂,每月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三之一作為獎學金,獎給那些成績優異的官兵。他注重培植親信力量,任命徐世昌為新建陸軍參謀營務處總辦,徐成為他最重要的助手。袁世凱親手提拔了一批優秀的官兵,其中有: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等,定武軍原來的軍官曹錕等,還有湘軍和淮軍里的舊軍人,如張勛等。這些人因李鴻章去世,湘軍、淮軍面臨解體,走投無路。袁世凱的收留令他們感激涕零,誓死效力。

袁世凱不但善于練兵,還善于籠絡軍官。北洋六鎮的統帶人員,幾乎全部成為袁世凱的親信。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北洋六鎮,幾乎成了袁世凱的親兵。北洋軍每天上下操集合時,官長都要問士兵:“咱們吃誰的飯?”士兵們齊聲回答:“咱們吃袁宮保的飯!”官長再問:“咱們給誰出力?”士兵們齊聲回答:“咱們替袁宮保出力!”袁世凱注重招募北方士兵,他們為人憨厚,具有濃厚的效忠意識。袁世凱目的非常明確:北洋六鎮的老板不是清王朝,而是他自己。這支軍隊聽誰指揮,為誰賣命,他的心里一刻都沒有含糊過。

袁世凱練新軍成為清朝各地效仿的榜樣,各地陸續開始操練新軍。他們穿著新式軍裝,作風與八旗兵截然不同。清政府本來想建36鎮新軍,因為經費不足,只建成了20鎮。清政府對軍權抓得很緊。1906年政府改組時,建立了陸軍部,由其統率全國陸軍。滿族官員鐵良被任命為陸軍部尚書,另兩位滿族官員被任命為左右侍郎。這樣,陸軍完全歸滿族官員統率。鐵良上任之后不久,陸軍部合并了袁世凱手下的北洋軍四鎮,只給他留下了兩個鎮(第二和第四鎮)。清政府直接控制軍隊,等于是袁世凱栽樹,他們摘果子。

清政府要把全部軍隊控制在滿族官員手中,1907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和直隸總督袁世凱被調到北京任軍機大臣。雖然進入朝廷中樞,但是這種提升意味著他們不能再直接掌控軍隊。張、袁就這樣被明升暗降地剝奪了權力。(8)

1908年光緒帝去世,慈禧選中3歲的溥儀(宣統帝)登基,其父醇親王載灃成了攝政王。醇親王一掌權,首先建立起一支新的宮廷衛隊禁衛軍,并委托其弟載濤和另外兩個滿族官員毓朗、鐵良進行訓練,載濤還去德國學習騎兵技術。攝政王打的如意算盤:內有宮廷御林軍,外有各鎮新軍,位子就坐穩了。

但攝政王的理想與現實差距甚大。北洋軍是袁世凱親自帶出來的,誰能服氣滿族王公的統治?清廷的做法引起了眾多漢族新軍官兵的反感,即便袁世凱被迫回家“養病”,依然與北洋軍部將保持著密切聯系,遙控指揮。當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新軍就成了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力量。

清朝新政的關鍵是政治體制改革,也就是在中國實行立憲政體。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頒布《仿行立憲上諭》。宣布官制、立法、教育、財政、軍事、警察制度都要改革,設立議會體制。清朝是真要變封建體制為新政了嗎?事實證明都是騙人的。在籌備立憲過程中,載澤曾給光緒帝上了一個密折,根據在日本考察時與伊藤博文首相的商討,確立了立憲后君主統治大權17條:包括公布法律、召集議會、發布命令、任免官員、統帥海陸軍、宣戰、締約、宣布戒嚴、大赦特赦、授予勛章、戰時及國家事變期間實行非常統治等。(9)這些權力條款完全承繼了封建皇帝的特權,哪有立憲的地位和職權在里面?

作為籌備立憲的第一步,1909年,各省舉行第一次諮議局的選舉。所謂諮議局相當于省議會,具有地方自治的作用。顧名思義,其核心在于還權于民,理該得到民眾的擁護,但實際卻不然。1908年,清廷頒布《諮議局章程》,明確規定“在本省地方有五千元以上之營業資本或不動產者;非本省籍男子年滿二十五歲,寄居在本省滿十年以上,在寄居地方有一萬元以上之營業資本或不動產者”,才具有選民資格。(10)

要知道,當時的物價,買個房子才幾百元錢,平民月收入不到10元。這種經濟條件的限制,就將絕大多數民眾排除在選民資格之外。所以,當時的諮議局選舉中,具有選舉權者極少。在1909年的首次選舉中,選民總數占各省人口總數比例最高的是直隸,只占到了0.62%;最低的是甘肅,只有0.19%;平均水平是0.42%。也就是說,99.5%以上的民眾,既無選舉權,也無被選舉權。這種制度的結果是,各級地方自治機構控制在了有權有錢的士紳之手,普通民眾只能被動參與士紳們主導的“地方自治”。

第一次各省選舉諮議局議員時,當選者多是40—45歲的士紳。但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士紳往往不參與。那些當選的人中,很多是投機客和野心家,聲望不高。在各省召開諮議局會議時,省里掌權的督撫與諮議局發生了沖突。督撫畢竟比諮議局權大,于是各省諮議局議員紛紛要求立即召開國會。1910年,北京一位年輕的學生張西曼目睹了各省諮議局議員前來請愿的鬧劇,寫了一篇《跪求兒皇帝立憲記》:

北京順治門外虎坊橋的湖廣會館,規模宏大,交通便利。1910年1月某日上午,當我們走到會館前面的大坪上,就看到一堆堆的車、馬、來賓和一些趕熱鬧的社會賢達,已經擠得水泄不通。門前松柏牌樓上高懸著大幅的“立憲救國請愿大會”的白布黑字的橫帔,大會內外上萬的人頭攢動,只聽得自上下連續揮拳亂跳地狂喊著:“跪求皇太后、皇上開恩,提前變法立憲啊!”“跪求召開國會啊!”一類時髦的口號。首席代表慷慨地說道:“我們各省諮議局代表們約齊到北京來,是向兩宮圣上聯合請愿,早定變法立憲和召開國會的日期。我們和那些康有為、梁啟超、孫文、黃興等叛逆的行動是絕不相同的。我們是大清皇帝的忠順臣民公推的全權代表,滿抱著忠君愛國的血誠,跪求皇太后、皇上發大仁慈,廣開天恩的俯順輿情,實行憲政,以救危亡。”(11)

在各地建立諮議局的基礎上,1910年9月23日,北京建立資政院。設立資政院是為了培養議員的能力,為成立兩院制的國會奠定基礎,它是一個過渡性的立法機構。10月3日上午,資政院開院典禮在京師法律學堂舉行。攝政王載灃、軍機大臣、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等悉數到場。22日,議員展開討論,會議結束時,全場起立,議員齊呼:“大清帝國萬歲!”“大清帝國立憲政體萬歲!”旁聽的《民立報》記者報道:“此次資政院表決此案時,自王公以及民選議員全體贊成,三呼萬歲,外人脫帽起敬,電告本國。”

清朝真的開啟君主立憲時代了嗎?事實證明,這不過是皇族的把戲。資政院作為中央諮議機關,預備立憲議會性質的機構,體制如下:總裁,在王、公、大臣內選任;副總裁,在三品以上大臣內選任,下設秘書廳為辦事機構。資政院議員分欽定、民選兩種,共200人。欽定議員包括清宗室王公世爵16人、滿漢世爵12人、外藩王公世爵14人、皇族宗室6人、各部院官32人、碩學通儒與納稅多額者各10人,以上均由皇帝委派。民選議員由各省諮議局推選,大多為地方士紳。

清朝的公卿大臣,一變為議員。民選的議員不過是擺設。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國會”,騙得了誰?1911年1月18日,一位名叫戴季陶的青年在《天鐸報》上發文,一針見血地指出:“將來之內閣,皇族內閣也。”

1911年5月8日,清廷的政治體制改革終于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皇朝中樞軍機處被撤銷,責任內閣取而代之,設外務、民政、度支、學、陸軍、海軍、法、農工商、郵傳、理藩等十部。問題的關鍵在于,內閣總理大臣及部長共13人中,滿族大臣占9人,其中皇族占7人,剛好超過半數,而漢族部長大臣僅有4人。關鍵部門全為貴族把持,載澤為度支大臣,蔭昌為陸軍大臣,載洵為海軍大臣,紹昌為司法大臣。(12)熱衷于君主立憲制度的楊度看到內閣名單時,震驚之余是極度的失望。清廷貴族是絕對不會放棄權力的,哪怕是表面文章都不會做。

不僅政治上如此,其他一切方面,清朝的腐朽都沒有改變。《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之后,政府財政已經破產。1903年,清政府的歲入已由8000萬兩銀子猛增到1.0492億兩,支出為1.3492億兩,赤字3000萬兩。1910年,清政府在試編下一年度財政預算時,竟然要求歲入2.9696億兩,歲出3.3865億兩,預計赤字竟高達4000萬兩。(13)

錢從哪來?當然從地方上搜刮。清廷的地方自治,在制度設計上有一種微妙之處,那就是:需要朝廷花錢的項目,往往放權讓地方自治;可以幫朝廷增收的項目,則不在自治范圍,一概仍由朝廷委派官員掌控。

按章程,教育、醫療、道路建設、水利建設,這類事關民眾福祉、需要朝廷(省府)拿錢來辦的事情,全部被下放給了城鎮鄉,由地方自治機構負責籌款興辦。那些可以帶來收入的賦稅、行政,以及事關地方司法、警政等項,則均不在“自治”范圍,不許自治機構插手。而且,地方自治須受地方官監督,“專以辦地方公益事宜,輔佐官治為主”。

所以,啟動所謂的“地方自治”后,清廷將內政上需要花錢的諸多事務,當成包袱扔給了地方自治機構,隨后又要求地方“自籌”自治經費,以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比如,《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規定:在征得地方官(知縣及以上)的許可后,可以在捐稅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征收“附稅”,或者單獨征收“特稅”(一般稱“自治捐”),當作自治經費——這些稅收名目的設立,并不需要問詢普通民眾的意見。

“自治捐”這筆稅收,各地情況不同,省里不好統一規定該收多少,可以由地方自治機構依照當地居民的收入多少來定。這就將“合法斂財”的權力,下放給了那些把控地方自治機構的地方士紳,使得地方自治公所的橫征暴斂,有了合法依據。

于是,以籌措自治經費為名,清末的地方自治機構開始想方設法從民眾身上榨取錢財,五花八門的苛捐雜稅蜂擁而出。真可謂“所有柴米、紙張、雜糧、菜蔬等項,凡民間所用幾乎無物不捐”。

這樣的“地方自治”不但沒有還權于民,反而加重了普通民眾的負擔,激起民眾的強烈不滿。

除了增加稅收,朝廷還大肆賣官。從康熙時起,朝廷就有“捐官”制度,即考不上進士功名的,出錢可以買個“候補”職位,等有了空位就可以上任。廢除科舉后,選拔官員一時沒了標準,各級官位按價出售,有錢的大戶都可以捐官。比如秋瑾的丈夫王廷鈞,就是家里給他捐了個官職,到北京去等候補上位。

清王朝腐敗到這種地步,什么能人也沒有回天之力,什么改革也挽救不了它滅亡的命運。此時,清朝的最后幾位政治主角已先后死去。心力交瘁的李鴻章,在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簽字回來后即大口吐血,兩個月后在北京賢良寺病逝,死前留詩曰:“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1902年,湘軍領袖劉坤一去世。1903年,榮祿去世。張之洞也于1909年10月4日病逝。支撐清王朝大廈的最后幾根柱梁接連倒下,只剩下一個袁世凱,還被攝政王奪去職權,被迫回老家“養病”。

除了用暴力摧毀這個腐朽的王朝,中國沒有別的出路。


(1) 《大清德宗實錄》第476卷,中華書局影印,第9頁。

(2) 周積明:《最初的紀元: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頁。

(3) 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岳麓書社1985年版。

(4) [美]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27頁。

(5) 《瑣記》,載《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95頁。

(6) 《胡適四十自述》,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頁。

(7) 張聯棻:《北洋軍的建立》,載《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25頁。

(8) [美]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頁。

(9)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74頁。

(10)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72頁。

(11) 張小曼編:《張西曼紀念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頁。

(12)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66頁。

(13) 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杭州市| 临澧县| 建瓯市| 西乌珠穆沁旗| 阳西县| 广西| 明溪县| 江川县| 特克斯县| 清河县| 绵阳市| 大新县| 望谟县| 鄯善县| 互助| 鄂伦春自治旗| 内黄县| 桂阳县| 民县| 平湖市| 萝北县| 鸡泽县| 泽普县| 淮滨县| 徐闻县| 平江县| 万安县| 神农架林区| 资源县| 兰溪市| 库尔勒市| 宜黄县| 芒康县| 宜章县| 西和县| 鞍山市| 白河县| 乐清市| 灵川县|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