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宋史
  • 陳振
  • 3814字
  • 2021-02-07 11:18:49

第三節 宋初對黨項的征討與妥協

一、黨項的臣服與獻地

唐末,黨項首領拓跋思恭參與征討黃巢起義有功,賜姓李,封夏國公,授定難軍(治夏州)節度使,轄夏、宥(皆在今陜西橫山、靖邊境內)、綏(今陜西綏德)、銀(今陜西榆林境內)四州,成為西北的割據政權,思恭后裔遂世有其地。唐亡后,對五代政權均表示臣服,后漢時靜州(今陜西米脂境內)又歸屬定難軍,黨項李氏遂有五州之地。

宋朝建立,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也表示臣服,并為避宋太祖父趙弘殷諱,改名李彝興。建隆元年(960年),北漢侵宋,宋太祖詔令諸藩鎮會兵抗擊,李彝興派兵進援麟州(今陜西神木境內)。建隆三年,李彝興又進貢馬匹,宋太祖也遣使賜予玉帶。乾德五年(967年),李彝興死,宋追封為夏王。其后,李氏子孫承襲者,也都受宋任為定難軍節度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攻滅北漢時,定難軍節度使李繼筠還曾派兵助攻北漢。宋和定難軍李氏一直保持著君臣關系,近似于“獻地”前的泉、漳割據政權陳洪進與宋的關系。

不久,李繼筠死,弟李繼捧承襲,依例先任定難軍節度留后,引發了李氏家族內部的矛盾。太平興國七年五月初,綏州刺史、李繼捧的叔父李克文上表稱:“繼捧不當承襲。”(1)并請宋遣使至夏州,諭令李繼捧入朝。宋太宗即以李克文為權知夏州事,而另派尹憲為同知夏州事,想乘機控制夏州地區。

同月中旬,定難軍留后李繼捧到京朝見宋太宗。夏州李氏“自上世以來,未嘗親覲者”,這次李繼捧率家族入朝,宋太宗非常高興。而李繼捧自“陳其諸父、昆弟多相怨”,并表示愿留京城,“遂獻”夏州地區。宋太宗將之視作泉、漳陳洪進之后的又一次“獻地”(2),授李繼捧為彰德軍(治相州,今河南安陽)節度使,但并不赴任,只是奉朝請。并遣使前往夏州護送其五服以內的親族來京,以期徹底消除李氏在夏、銀地區的勢力。十一月,李克文來朝后,授澧州刺史,仍權知夏州事;李克憲為單州(今山東單縣)刺史,來京的十二人都授以官職。

二、宋對黨項的征討與妥協

當李繼捧家族內遷并改任新職之際,其族弟銀州蕃落使李繼遷,時年十七歲,不甘內遷喪地,偽稱出葬乳母,率數十人,北奔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后雖也進貢馬匹,但不奉宋詔,意在繼續割據夏州地區,勢力日益強大。宋廷遂以尹憲為夏州知州,改升李克文為博州(今山東聊城)防御使,李繼捧出任崇信軍(治隨州,今湖北隨州)節度使,李克憲為道州(今湖南道縣)防御使,并皆赴本任,而另派通判,實際掌權。

雍熙元年(984年)五月,夏州知州尹憲偵知李繼遷正率族屬部落在地斤澤,于是派都巡檢使曹光實率精騎乘夜發兵奔襲地斤澤,殺數百人,燒帳四百余,擒獲李繼遷的母、妻以及羊馬、器械等以萬計。但是,李繼遷只身逃逸,西北戰事從此而起。

雍熙二年二月,李繼遷已重新集聚部族,并向曹光實偽降。曹“光實信之,且欲專其功,不與人謀”(3)。而李繼遷則預先設伏兵于葭蘆川(今陜西佳縣西北),當曹光實率數百騎前往受降時,伏兵突發,曹光實戰死。李繼遷遂占有銀州。四月,宋將李繼隆、袁繼忠、田仁朗等率軍數千出擊,李繼遷大敗后退出銀州。

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986年),李繼遷決定投靠遼朝,以取得遼朝的任命,建立在西北各部族中的威信。這年二月,遼圣宗任命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4),李繼遷得到了從宋朝得不到的官職,從此開始倚遼抗宋。

面對西北地區日益嚴峻的形勢,端拱元年(988年)五月,宋太宗采納趙普的建議,重新任命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允許仍割據夏、銀地區,并賜姓名為趙保忠(為便于行文,仍稱李繼捧),以期收撫李繼遷,且與遼爭奪對黨項李氏集團的控制。

李繼捧到夏州后,向宋太宗申奏李繼遷愿意歸順,宋即授李繼遷為銀州刺史。然而李繼遷實無心降宋,且宋朝所授官職也遠低于遼朝。遼朝又于次年三月以宗室女封為公主出嫁李繼遷,進一步拉攏他。

淳化元年(990年),李繼遷與李繼捧作戰,李繼遷戰敗,中箭而逃。李繼捧請朝廷出兵征討李繼遷,宋太宗即任命翟守素率軍前往夏州以備進討。李繼遷則于十二月對遼偽稱已攻下宋的麟州(今陜西神木北)、府州(今陜西府谷)等地,遼朝即封李繼遷為夏國王。

淳化二年,翟守素率軍到達夏州,李繼遷又假意歸附,宋太宗即于七月間賜他姓名為趙保吉(為便于行文,仍稱李繼遷),升為銀州觀察使,并授其子德明為管內蕃落使。李繼遷并不真心歸順,反與李繼捧勾結,進攻靈州(今寧夏靈武)。十月間,李繼捧在李繼遷的勾引下,也臣服于遼,遼封李繼捧為西平王。

淳化五年(994年)初,“時夏州趙保忠(李繼捧)與繼遷連謀,朝廷患之”,宋太宗派李繼隆為河西行營都部署,率大軍進討。李繼捧即先攜母、妻等家人及吏卒出居城外,并請求罷兵。宋太宗即命李繼隆攻李繼捧。李繼捧向李繼遷通告宋軍進攻的消息,李繼遷卻夜襲李繼捧。李繼捧逃回夏州城中,為部屬趙光嗣幽禁,趙迎李繼隆進入夏州,李繼遷則已率部逃走。李繼隆在奉詔隳毀夏州城,移其民于他州后,押送李繼捧回京并退兵。七月,李繼遷又獻馬并表示歸順,宋太宗也遣使招撫。

至道元年(995年),李繼遷派謀主張浦進京,意在取代李繼捧繼任定難軍節度使以割據西北。但宋太宗欲使其遠離銀、夏地區,授他保大軍(治鄜州,今陜西富縣)節度使,并任張浦為鄭州(今河南鄭州)團練使而留在京城,實是將其扣留以剪除李繼遷的羽翼。李繼遷于是拒絕接受詔命并繼續與宋為敵,進攻清遠軍(今寧夏同心東北),為宋將張延擊退后,又圍攻靈州。

至道二年初,宋派白守榮、馬紹忠率軍護送四十萬石糧食前往靈州,并命靈州知州田紹斌率軍迎援,但因白守榮延后一日才到,致被李繼遷率部包圍。白守榮不聽田紹斌提出結陣徐徐前進的意見,率軍出戰以邀功,卻為李繼遷擊敗,運糧役夫棄車而逃,大量糧草為李繼遷所奪。四月,宋太宗任命李繼隆為兵馬都部署率軍進討;七月,又派王超為都部署率軍隨后前往征討。李繼隆軍行十余日不見李繼遷軍,遂退兵(5),張守恩部則遇敵怯戰而退;只有王超、范廷召二路與李繼遷軍相遇于烏、白池(今陜西定邊與寧夏鹽池間),大小數十戰,雖屢屢獲勝,但傷亡亦多,無力追擊而退兵。李繼遷戰敗退兵并撤靈州之圍,其時靈州被圍已長達兩年之久。

至道三年正月,宋太宗再派傅潛、王昭遠準備分路進討李繼遷,當三月初大批糧草運達靈州,戰事即將進行之際,因太宗的去世而中止。而李繼遷因此又向遼報捷,遼遂封李繼遷為西平王。

同年十二月,新即位的宋真宗召宰相、執政商討西北李繼遷事宜。副相李至詳盡分析利害關系后,主張放棄銀、夏地區,為宋真宗所采納。遂乘李繼遷遣使修貢,表示愿為宋朝藩屬之機,于同月中旬,重又賜其姓名為趙保吉,并授以定難軍節度使,以默允割據一方來換取其臣服與邊境寧靜。隨后又放還張浦。

但李繼遷雖接受詔命臣服于宋,卻仍不斷侵擾宋邊境,不久戰事又起。駐防西北的宋軍“窮討則不足,防遏則有余”(6),志在防守而非征討。

咸平四年(1001年),李繼遷雖然以趙保吉名義遣使貢馬,以示臣屬于宋,但侵擾更甚。八月,真宗任命文臣張齊賢、梁顥為涇原等十三州、軍安撫經略使、副使,以鎮撫西北邊境。

九月,李繼遷率部進攻清遠軍,安撫副使、副都部署楊瓊未及時救援,加上“朝廷素不留意”西北防務(7),清遠軍遂被攻陷。清遠失守,靈州即陷于孤危境地,朝中大臣卻仍為是否堅守靈州爭論不休,真宗也猶疑不決。當咸平五年三月中旬,終于決定派王超為都部署、石普為副都部署,率軍前往援救時,靈州已在知州裴濟堅守兩月之后失守,裴濟戰死,王超等得知確信后即不再進兵。

咸平六年十一月冬,李繼遷又攻陷涼州(今甘肅武威)。但李繼遷在還兵途中,遭到臣服于宋、受宋任命為朔方節度使的蕃部首領潘羅支所率數萬部族兵的邀擊,中箭受傷,大敗而回。

李繼遷連年征戰,且腹背受敵,士卒死傷眾多,農牧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次年(宋景德元年,1004年)初,他因傷重不治,臨終之際囑其繼承人、長子李德明(趙德明)奉表臣服于宋。

景德二年六月,李德明在平定西部以后,遣使奉表臣服。宋真宗召見駐延州(今陜西延安)守將張崇貴面授議和方略。宋政府許諾:授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四萬兩、帛四萬匹、緡錢四萬貫、茶二萬斤;給內地節度使俸祿;允許“回圖往來”貿易;放開鹽禁等五項。要求李德明承諾:自立誓約;歸還靈州;轄區限于原平夏地區(原定難軍節度使轄區);遣子弟入京宿衛(實是人質);送還被俘的宋方官吏;遣散蕃漢兵及被扣押的人口;如與蕃部發生侵擾,要向朝廷報告等項。真宗命張崇貴在延州與黨項進行談判,李德明派謀主張浦與張崇貴面議,但不肯承諾宋方提出的條件(8)。宋真宗即改命前宰相向敏中任鄜延路都部署兼延州知州,負責繼續與李德明的議和事宜。

景德三年五月,李德明又遣使入貢,請求宋方先任命他為定難軍節度使等,其他條件暫緩商議。此前宋朝已放棄收回靈州條件,但仍堅持其他關鍵條款,并收回邊境貿易、開放鹽禁的承諾。向敏中一味求和,請求真宗再作讓步,真宗最后只好表示同意。

同年九月,李德明進誓表。十月,宋封李德明為西平王、定難軍節度使,給內地節度使俸祿,并賜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茶二萬斤。李德明則除了表示臣服以外,什么也沒有承諾。宋真宗終于以封王授官及賜錢物的方式,換取了西北邊境的相對平靜。


(1) 《長編》卷23,太平興國七年五月癸巳。

(2)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參見《長編》卷23,太平興國七年五月、十一月。

(3) 《宋史》卷272《曹光實傳》。

(4) 《遼史》卷11《圣宗紀二》。

(5) 《宋史》卷257《李繼隆傳》。

(6) 《長編》卷49,咸平四年十月丁未。

(7) 《長編》卷49,咸平四年九月己丑。

(8) 《長編》卷60,景德二年六月甲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阳县| 石嘴山市| 乐都县| 洛阳市| 榆树市| 盱眙县| 修水县| 萍乡市| 赤壁市| 鲁甸县| 武功县| 大理市| 张家界市| 新化县| 潍坊市| 韶关市| 庆安县| 多伦县| 田阳县| 六枝特区| 深泽县| 屯昌县| 吉首市| 基隆市| 龙门县| 九龙城区| 清新县| 延庆县| 格尔木市| 昌图县| 敖汉旗| 桂林市| 高邑县| 遵化市| 兰溪市| 阆中市| 凉山| 通化县| 高唐县| 青川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