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宋史
  • 陳振
  • 11675字
  • 2021-02-07 11:18:48

第一節 統一戰爭

一、吞并荊、湘

荊南(治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高氏,在五代時閩亡前的諸割據政權中最為弱小,又處于四戰之地,而能自立數十年,除對內注重保境安民,恢復農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還在于高氏對外采取四向稱臣的策略。高氏對他國的俯首稱臣,獲得了其他國家的賜予,但更主要的是荊南所處的軍事要沖的戰略地位,其實際上還成為南方相鄰諸國間的緩沖區,故而諸割據政權也不想看到荊南為他國吞并。

五代后期,荊南統治者節度使高保融,“性迂緩,無才能”(1),“御軍治民皆無法,高氏始衰”(2)。宋朝建立,荊南臣服。建隆元年(960年)八月,高保融死,其弟高保勗繼之為荊南節度使。高保勗“政事不治”,“淫泆無度”,大興土木,造成“軍民咸怨”(3),高氏政權日益衰落。

荊南地處長江中游,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占有荊南,對南取湖南、西討后蜀、東攻江南(南唐),極為有利。因此,奪取荊南遂成為宋太祖統一戰略中優先考慮的目標。建隆元年八月荊南節度使高保融死后,宋太祖派兵部尚書李濤前往吊唁,乘機探聽虛實。但宋太祖以為時機尚未成熟,遲疑之下,直到次年九月才下詔以高保勗為荊南節度使。建隆三年十一月中旬,高保勗病死,長子高繼沖立。時值衡州刺史張文表叛亂,湖南割據者周保權向宋求援,宋太祖想乘機吞并荊南、湖南,于是派盧懷忠以吊唁高保勗為名,先往荊南了解情況。臨行前,宋太祖對盧懷忠說:“江陵人情去就,山川向背,我盡欲知之。”盧懷忠深知太祖的用意,回來后報告說:“高繼沖甲兵雖整,而控弦不過三萬,年谷雖登,而民困于暴斂。南通長沙(今湖南長沙,借指湖南割據政權),東距建康(今江蘇南京,借指南唐),西迫巴蜀(借指后蜀),北奉朝廷,觀其形勢,蓋日不暇給,取之易耳。”(4)于是宋太祖決定乘出兵湖南之際,以借道為名先取荊南。

湖南割據者周行逢自后周時以武平軍(治朗州,今湖南常德)節度使,制置武安(治潭州,今湖南長沙)、靜江(治桂州,今廣西桂林)等州軍事,擁有今湖南及廣西部分地區。雖“盡心為治”,“條教簡約,民皆悅之。然性多猜忌”(5),部下稍有違忤,必遭殺戮。宋朝建立,隨即臣服。

建隆三年九月,周行逢病死。子周保權繼位,年僅十一歲。周行逢臨死前,對部屬說與他同時起兵的十人,都已被殺,只有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張文表還在,他死后張文表必然叛亂,應派楊師璠討伐,如不勝,則歸附宋朝,以免遭殺戮。

同年十月,張文表果然據衡州叛亂,偽裝前往朗州奔喪,途經潭州,襲殺守將,據有潭州,自稱權武安軍節度留后,并向宋太祖奉表,以期得到宋朝的承認。周保權隨即派楊師璠率軍抗擊,一面向荊南求援,同時上表請求宋朝派兵鎮壓張文表。宋太祖遂詔周保權為武平軍節度使,以確認其藩屬地位,隨后又派趙璲前往湖南宣諭,允許張文表歸順,并命荊南發兵救助周保權。

次年,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初,宋太祖派盧懷忠與其他軍官統率步騎禁軍數千人,前往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隨后即以原殿前都點檢、現任山南東道(治襄州)節度使兼西南面兵馬都部署慕容延釗,任湖南道行營都部署作為南征主帥,以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與前兩次鎮壓李筠、李重進時,幾乎全用中央禁軍做主力不同的是,這次除數千禁軍外,主要是調集十一州地方軍,其中半數為節鎮,其余亦多為防御使州的軍隊,這樣,既可保證南征的兵力,又能達到削弱上述境內地方軍的目的。

同月末,宋軍大舉南征的消息傳到潭州,張文表即派人向前來招撫的宋使趙璲表示歸順,趙璲也派人到潭州撫慰。此時,正好湖南周保權所派軍隊攻占潭州,為切斷張文表與宋的關系,隨即以張文表謀反為名將其處死。湖南周氏割據政權自行平定了張文表的內亂,而宋大軍才剛剛開始南下。

二月上旬末,宋軍到達荊門(今湖北荊門),荊南節度使高繼沖派人前往犒師,李處耘乘夜率輕騎數千襲占江陵。高繼沖被迫投降,荊南平。

宋軍在平定荊南后,日夜兼程向湖南首府朗州進發,大敗周保權軍于岳州(今湖南岳陽)北三江口,攻占岳州,湖南軍望風奔潰。三月下旬末,宋軍到達朗州,守城軍縱火焚燒州城后出逃,宋軍進入朗州。周保權出逃,后為宋軍俘獲,湖南平定。

荊湖平定以后,宋太祖對歸順宋朝的地方官,采取一律留用的政策。高繼沖仍任荊南節度使,而派心腹王仁贍任荊南巡檢以實際控制荊南地區;荊南支郡復州(今湖北天門)、黃州(今湖北黃岡)也仍任原荊南高氏政權的部屬為長官。六月,王仁贍即被改任為權知荊南軍府事,成為荊南節鎮事實上的長官。

對湖南地區,除潭州、朗州、衡州三要州分別派呂余慶、薛居正、李昉任權知州外,其他十余州長官全都留用。另外創設“通判”一職,“時以偽官初錄用,慮未悉事,故有是命”(6),實際是用來監察留用官員(以后發展為州、府的副長官)。

此次出兵南征,實際歷時不過兩月,除偶有小規模戰斗外,幾乎是兵不血刃,從而加速了宋太祖統一戰爭的步伐。但此次南征起用名位很高的宿將慕容延釗,其猶有故習,對部屬管束不嚴,時有擾民之舉,都監李處耘自以為是太祖心腹,又是二府大臣(樞密副使),對慕容延釗違紀軍士、部屬擅自處置,遂引起雙方不和,互相奏告宋太祖。李處耘于同年九月被罷免樞密副使,貶為淄州(今山東淄博南)刺史,以安撫尚在湖南的慕容延釗,“處耘懼,不敢自明”(7)。慕容延釗班師,并未受到責罰反而以功加封檢校太尉。但宋太祖在以后的統一戰爭中,不再任用名位已高的故帥宿將,改任名位較低的將領為統帥,以便控制。

二、西滅后蜀

宋軍迅速占領荊湘,引起后蜀帝孟昶的驚恐,“欲遣使朝貢”以示臣服(8),因遭到臣下的反對而作罷。而宋太祖曾多次向翰林醫官穆昭嗣詢“問蜀中地理”,早“已有西伐意”(9)

乾德二年十一月,后蜀派密使前往北漢,欲勾結北漢以攻宋。途經宋京開封時,后蜀密使向宋告密,宋太祖看罷密信后高興地說:“吾西討有名矣。”(10)隨即任命名位較低的宿將王全斌為西征軍(北路軍)的主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帥,樞密副使王仁贍為都監;又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光義為偏師(東路軍)主將,樞密承旨曹彬為都監,分路進討。

同年十二月,宋北路軍連克興州(今陜西略陽)、西縣(今陜西勉縣西)、三泉(今陜西寧強西北),擊敗蜀軍數萬,主將保正、李進被俘,宋軍遂進至嘉川縣(今四川廣元東南)。后蜀軍燒絕棧道,退保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宋軍分兵修復棧道,乘勝攻占利州(今四川廣元)。蜀軍三戰三敗,都統王昭遠、都監趙崇韜等退保劍門關(今劍閣北)。

宋東路軍自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沿長江西上,連敗后蜀水軍,殺俘以萬計,俘其主將袁德弘,奪得戰船二百多艘。十二月,宋軍直逼后蜀江防重鎮夔州(治今重慶奉節白帝城)。蜀軍于夔州附近的長江上建浮橋,上設戰棚三重,夾江兩岸排列戰炮,用以封鎖江面,阻擊宋水軍前進。宋軍乘船到離浮橋三十多里處,舍舟登岸,進而攻占浮橋,然后再乘船上行,直至白帝廟(時州治所在地,今重慶奉節東)西。后蜀寧江軍(夔州)節度使高彥儔派兵出戰,為宋軍擊敗,宋軍乘勝攻入城內,高彥儔兵敗自殺,川東門戶夔州遂為宋東路軍占領。

次年(乾德三年)正月,宋北路軍派偏師經劍門關東的來蘇小道,到達嘉陵江東岸,建浮橋以渡,宋軍偏師遂進至劍門關南,與王全斌所率主力合力攻破劍門關,蜀軍主將趙崇韜、王昭遠戰敗被俘。時后蜀太子孟玄喆率領援軍剛到綿州,聞訊后棄軍逃回成都。后蜀帝孟昶聽從“使相”李昊的勸導,即于初七日派使臣將降表送往魏城(今四川綿陽東北)的宋北路軍軍營。王全斌隨即派人將后蜀降表送往京城開封,同時派先頭部隊趕往成都進行撫慰。

正月中旬末,王全斌率宋北路軍主力到達成都,后蜀帝孟昶出降,后蜀亡。宋軍征討后蜀的戰事遂告結束,前后歷時僅二月余。二月初,宋太祖以副相呂余慶任權知成都府,以控制巴蜀地區。

三、掃平南漢

南漢后期是諸國中政治最為腐敗的割據政權,但由于遠離中原,加上荊湘的阻隔,得以安處廣南。宋朝建立,南漢也不表示臣服而稱帝如故。此時,宋軍雖已南吞荊湘、西平后蜀,但仍無力顧及南漢,只是要求南漢歸還五代時侵占湖南的桂(今廣西桂林)、賀(今廣西賀州東南)等州,并表示臣服即可。因而命南唐后主李煜兩次致函南漢進行勸告,但均遭到拒絕,而且南漢末帝劉在給李煜的回函中,還出言不遜。南唐后主李煜只得將其回函呈報給宋太祖,說明勸說無效,宋太祖遂決意出兵。

宋滅湖南后,曾以呂余慶任權知潭州。呂余慶調離后不久,潭州自武安軍節鎮降為防御使州。乾德元年(963年)八月,以潘美任潭州防御使,控制湖湘。南漢又乘湖南周氏滅亡之際,出兵侵擾桂陽(今湖南桂陽)、江華(今湖南江華西北),均被潘美率軍擊退。朗州也自武平軍節鎮降為團練使州,以尹崇珂任朗州團練使,控制湘西地區。

乾德二年九月,宋太祖以南面兵馬都監丁德裕為統帥,率潘美、尹崇珂及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張勛等所部地方軍,進攻南漢的郴州(今湖南郴州),南漢軍戰敗退保韶州(今廣東韶關)。這是宋軍首次進攻南漢的轄區。宋軍攻占郴州,即以張勛任郴州刺史,控制湘南。

南漢軍雖敗退,但仍不時侵擾宋境。開寶元年(968年)九月,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王繼勛奏稱,南漢主劉“為政昏暴,民被其毒”,“又數出寇邊”,“舉兵侵道州”(11),請求出兵進討。宋太祖時正征討北漢,不想兩面用兵,遂有前述命南唐后主兩次致書南漢末帝劉之事。

開寶二年,宋太祖征討北漢無功而返,尚望南漢臣服。兩次致書遭拒后,開寶三年九月,以潭州防御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尹崇珂為副帥,道州刺史王繼勛為都監,發湖南十州地方軍討伐南漢。

九月下旬,宋軍大舉南下,在擊敗萬余南漢軍后攻占富川(12),進至白霞(今廣西鐘山西)。南漢賀州守將向末帝劉告急,劉即派內太師龔澄樞率軍救援,龔澄樞得知賀州已被宋軍圍攻,不戰即逃回廣州。劉另派大將伍彥柔領兵沿賀江乘船北上,結果在賀江中游的南鄉(今廣東懷集西)岸邊遭到宋軍伏擊,南漢軍大敗,千余人被殺,伍彥柔也被擒斬,梟首于賀州城下。宋隨軍轉運使王明立即率所部丁夫數千人,填埋城壕后直達賀州城門,南漢守軍大懼,即開門投降。宋軍揚言將順江而下直取廣州,南漢主劉即派馬步軍都統潘崇徹領兵三萬屯守賀江,宋軍卻已轉而西攻昭州(今廣西平樂)。

十月,宋軍攻破昭州東南的開建寨,殺敵以千計,守將亦被擒,南漢昭州刺史田行稠、桂州(今廣西桂林)刺史李承進,相繼棄城而逃,宋軍遂克昭、桂二城。十一月,宋軍又東進攻占連州(今廣東連州)。南漢在五代湖南馬氏敗亡時侵占的領土,已全被宋軍占領。

十二月,宋大軍繼續東進,進攻粵北重鎮韶州(今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領兵數萬,設象陣于蓮花山(今廣東韶關南)下以抗擊宋軍,宋軍以強弩射象,象中弩箭后向后奔逃,踏死南漢將兵無數,南漢軍遂大敗,李承渥只身逃竄。宋軍攻占韶州,擒南漢韶州刺史辛延渥,辛延渥即遣使勸南漢主劉歸降。劉派李承渥率軍六萬于廣州城北的馬逕設防,以竹木為柵抗拒宋軍。

開寶四年正月,宋軍又東占雄州(今南雄),南克英州(今廣東英德),大軍直趨廣州,到達馬逕,屯兵雙女山(今廣州西)。駐屯賀江的都統潘崇徹以所部三萬降宋,而駐防于馬逕的郭崇岳本非將才,軍隊又都是韶州、英州敗逃南來的散兵游勇,皆無斗志。南漢主劉遂遣使奉表至潘美軍營乞降。

二月初,劉復又反悔,命南漢軍繼續頑抗,宋軍渡江進攻,南漢軍戰敗,將領植廷曉戰死,郭崇岳退守戰柵。宋軍夜遣丁夫縱火焚柵,南漢守軍潰亂奔逃,都統郭崇岳死于亂兵。二月初五,宋軍抵達廣州近郊白田,劉出降,南漢亡。

三月,以潘美、尹崇珂同知廣州鎮撫廣南,二人后以功升領節度使銜。

四、攻取南唐(江南)

自荊南、湖南、后蜀、南漢先后被宋攻滅以后,南方割據政權僅剩南唐、吳越和偏處一隅的泉、漳。其中南唐在五代中葉曾經相當強大,是后唐以后唯一能征服其他割據政權的國家,一度南并閩、西取楚,達到全盛時期。后周世宗多次南征,歷時數年,才迫使南唐臣服,去帝號,稱國主,割江北地予后周。宋太祖當時作為后周將領,親歷征戰,深知南唐國力,未易輕取。加以自宋建國,南唐即臣服,其后又謙恭有加。南漢對宋有不臣禮,南唐后主李煜奉宋太祖之命二度遣使致函,規勸南漢臣服于宋,以期共守封疆,長期割據。

宋于開寶四年二月滅南漢,同年十一月,南唐后主李煜為表示對宋恭順,免遭南漢之禍,“于是始去唐號”,“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唐國印為江南國印”,“賜詔乞呼名”。次年二月,又貶損制度,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御史臺為司憲府,樞密院為光政院,諸王降封為國公,其他官號也作了相應的改易。但南唐君臣深知宋太祖統一之舉勢在必行,因而“雖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禮,而內實繕甲募兵,潛為戰備”(13),隨時準備抗擊宋軍。

宋太祖也深知南唐遠非荊、湖、蜀、漢可比,于是積極拉攏吳越,一為免南唐、吳越聯盟以抗宋,延緩統一進程;二為爭取吳越與宋聯軍進攻南唐,以牽制南唐抗宋的兵力。

開寶六年四月,宋太祖派翰林學士盧多遜為江南生辰國信使,實為探聽南唐虛實,歸朝時以“朝廷重修天下圖經,史館獨缺江東諸州”為借口,提出“愿各求一本以歸”。南唐后主李煜遂命人連夜抄寫送交,“于是江南十九州之形勢,屯戍遠近,戶口多寡”(14),為太祖所悉知。盧多遜以南唐衰弱可取,正合宋太祖心意,九月,遂升為副相(參知政事)。

南唐落第舉子樊若水(一作冰)不得志,于是想投靠宋朝以取富貴,遂在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南)附近以釣魚為名,用小船載絲繩往返長江兩岸,測量江面寬度。次年七月,進京向宋太祖獻建浮橋以渡宋軍攻取南唐之策。宋太祖遂派他前往荊湖,依其所獻之策督造船艦,以備攻唐時建造浮橋之用。

開寶七年九月,宋太祖派滅蜀戰后才升為節度使的曹彬為主帥,而以不久前升為節度使的潘美為副帥,南下江陵,做好進攻的一切準備。但是,宋太祖也感到“未有出師之名”,于是派使臣前往南唐,召后主李煜入朝,但南唐諸臣害怕后主被扣留,皆勸李煜不要入朝,李煜遂“稱疾固辭”(15)。十月,宋太祖正式任命曹彬為西南面都部署,潘美為都監,率主力由江陵東下;另以吳越王錢俶為東南面招撫制置使,率吳越兵為偏師由東向西攻南唐,同時派丁德裕為先鋒,實為監軍,使南唐東西兩面受敵。

宋軍自荊南東下,水陸并進,連克池州、蕪湖、當涂,進屯采石磯,擊敗南唐軍,俘千余人。十一月,宋軍于采石建浮橋,南唐軍多次出擊采石,先后戰敗,宋軍主力遂從浮橋渡江。

開寶八年正月,宋軍進攻南唐首府金陵(今江蘇南京),吳越兵也進至常州城下。宋軍雖屢勝,但由于南唐堅壁抗擊,歷時半年多,仍未能攻下金陵。直至七月間,宋太祖也“頗厭兵”,況“南土卑濕,方秋暑”,軍中疫病流行,宋太祖準備“令曹彬等退屯廣陵(今江蘇揚州),休士馬,以為后圖”(16)。眼看宋軍滅南唐的戰事行將半途夭折,此時,自揚州押解來京的貪官侯陟,為免己罪,在好友、副相盧多遜的指使下,上書言南唐即將被滅,應積極進攻,不宜罷兵。宋太祖以其新自南方來京,所言情況應屬實,遂令繼續進攻南唐,但宋軍實際上仍無多大進展。直至九月下旬,在吳越軍圍攻一月多以后,潤州(今江蘇鎮江)守將劉澄投降,潤州失守。南唐后主李煜“始謀遣使入貢,求緩兵”,同時聽從使者徐鉉的勸告,以此行“未必能排難解紛”,“要以社稷為計,豈顧一介之使,置之度外可也”(17),調令南唐將領朱令赟率軍十多萬自湖口(今江西湖口)來援。

徐鉉到開封覲見宋太祖后,歷陳南唐無故被兵之理,“上(太祖)與反覆數四”,而徐“鉉聲氣愈厲”,宋太祖終于理屈詞窮,便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之語申斥徐鉉,能言善辯的徐鉉也只得“皇恐而退”(18)。“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封建帝王的霸道躍然紙上。

開寶八年十月,朱令赟率號稱十五萬的援軍順江而下,卻于皖口(今安徽安慶西)大敗,朱令赟被俘,金陵援絕。十一月下旬金陵城破,后主李煜出降,南唐亡。

自出兵到滅南唐,歷時一年多,這是宋朝在消滅南方諸割據政權中絕無僅有的。而且南唐各地守軍也紛紛抗擊宋軍,堅守孤城長達數月之久。甚至在南唐亡后,后主李煜奉宋帥曹彬令傳諭各地降宋,仍有不少地方抗命拒降。江州(今江西九江)軍校胡則、宋德明率軍民堅守至次年四月下旬,城破后又進行巷戰,以致遭到宋軍的屠城。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劉茂忠與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屠令堅在南唐亡后,相約繼續抗宋,劉茂忠還常帶兵進攻已被宋占領的地區,直至八月間屠令堅死后,劉茂忠才附宋。南唐節度使郭載興擁兵自固于虔州(今江西贛州)直至九月中旬,其時南唐滅亡已十個月。與其他割據政權滅亡后,有些地方擁兵自重發生叛亂不同的是,南唐地方官是為忠于南唐李氏而長時期繼續抗宋。

五、討伐北漢

北漢建立者劉崇,為后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后周建立時,劉崇以后漢河東節度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尹自立為帝,仍稱漢,史稱北漢,宋時也稱東漢。北宋建立時,北漢帝劉鈞在位,對遼穆宗自稱男,是繼后晉高祖石敬瑭之后的又一個兒皇帝。北漢雖不強大,但依靠遼朝與宋抗衡,是宋朝統一戰爭中的勁敵。宋太祖不愿過早與遼為敵,在統一戰爭中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戰略。當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宋昭義軍(治潞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李筠反宋時,曾向北漢稱臣以求援,北漢也曾出兵助李筠攻宋。當年六月宋太祖平定李筠以后,十分重視與北漢接壤的潞州防務,隨即任命自己的“義社兄弟”、名望很高的李繼勛為昭義節度使,鎮撫宋漢邊境。此后宋漢間小規模戰爭時有發生,但對宋太祖平定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叛亂,吞并荊、湘等軍事行動,均未產生影響。

乾德元年(963年)吞并荊湘以后,宋對北漢逐漸采取攻勢。七月,安國軍(治邢州,今河北邢臺)節度使王全斌率郭進、曹彬等進攻北漢。八月,樂平(今山西昔陽)漢將王超、侯霸榮率所部一千八百人降宋。北漢派蔚進、郝貴超率軍與遼軍救援樂平,三戰皆敗,宋軍遂攻占樂平,建為平晉軍。九月,北漢與遼聯軍進攻平晉,宋太祖派郭進、曹彬率軍援救,漢遼聯軍遂退。

次年初,昭義節度使李繼勛率軍萬余人,進攻北漢遼州(今山西左權),大敗北漢郝貴超所率援軍于遼州城下,遼州守將率三千守軍舉城降宋。北漢、遼聯軍六萬進攻遼州,李繼勛、曹彬等也率六萬宋軍迎戰,再次大敗北漢、遼聯軍于遼州城下。四月,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光義率禁軍戍守潞州,以防北漢侵擾。同年十一月,王全斌、劉光義被調任征討后蜀北路、東路主帥,曹彬為東路軍監軍,宋與北漢邊境此后又處于相對平靜狀態。

開寶元年(968年)七月,北漢帝劉鈞去世,養子劉繼恩即位。八月,宋太祖即命李繼勛為主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黨進為副帥、曹彬為都監,大舉進攻北漢。九月,宋軍已進入北漢境內,北漢發生內亂,剛即位的劉繼恩被殺,弟劉繼元被迎立為帝。北漢隨即派名將劉繼業(即楊業,為便于行文,以下概稱楊業)率軍前往團柏谷(今山西太谷西南)扼守。北漢軍前鋒南下,剛進至洞渦水(今瀟河,在今山西榆次南),即與宋先鋒部隊遭遇,宋軍大勝,殺敵二千,俘戰馬五百,奪汾河橋,直抵北漢首府太原城下。李繼勛隨即率宋軍主力圍攻太原城,宋太祖諭令北漢帝劉繼元投降,北漢相郭無為乘機勸劉繼元降宋,均遭拒絕。十月,遼派西南面都統、南院大王耶律撻烈為兵馬總管,率諸道兵出雁門(今山西代縣),南下援救北漢。十一月,宋軍遂解圍退兵,北漢乘機侵入宋境,劫掠晉(今山西臨汾)、絳(今山西新絳)二州境內居民。

開寶二年二月,宋太祖乘北漢連遭二喪(劉鈞、劉繼恩),劉繼元又殺劉鈞皇后郭氏、囚北漢世祖劉崇諸子之際,決定親征以滅北漢。遂派曹彬、黨進各領兵先發,繼又任李繼勛為前軍主帥,后命彰德軍(治相州,今河南安陽)節度使韓重赟為北部都部署,阻擊南下的遼軍。

北漢仍以名將侍衛都虞候楊業等領兵屯戍團柏谷,抵御宋軍。楊業派陳廷山率數百騎兵南下偵察,適遇宋軍李繼勛所部,陳廷山即率部投降,楊業見眾寡不敵隨即率部退入太原城中,因而被罷免兵權。李繼勛所率宋軍進而包圍太原。遼朝冊封使韓知璠(范)至太原協助北漢指揮城守。三月,宋太祖以黨進、李繼勛、趙贊、曹彬所部軍隊分建東、南、西、北四寨,四面圍攻太原城,雙方戰斗異常激烈。

其時適逢遼穆宗于當年二月下旬被近侍所殺,遼景宗以宗室入繼帝位,一時無暇顧及北漢,雖分道出兵入援,但規模較小,多被宋軍擊敗,北漢雖援絕但仍堅守不降。宋軍于汾水筑堤引水灌太原城,宋水軍乘船攻城,北漢軍以積草漂塞入水口,遂即筑墻擋住洪水,太原城轉危為安。時已入暑,暑雨后宋軍多得痢疾,而遼將耶律沙所率援軍又快到達。李光贊即向宋太祖建議退兵,然后“屯兵上黨(潞州,今山西長治),使夏取其麥,秋取其禾”,通過削弱北漢經濟實力,自然能蕩平北漢。薛光化又建議“起其(北漢)部內人戶于西京(今河南洛陽)、襄(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鄧(今河南鄧州)、唐(今河南唐河)、汝州(今河南汝州),給閑田使自耕種,絕其(北漢)供饋。如此,不數年間,自可平定”北漢(19)。于是,宋太祖下令遷移北漢民戶安置于宋境,隨后即退兵。

宋軍此后采取淺攻輕擾戰略,搶收成熟的農作物,破壞北漢的經濟,俘掠民戶南遷,削弱北漢的人力資源,北漢從此日漸衰弱。而宋太祖的統一戰略重點再次轉向南方,數年間相繼削平南漢、南唐,南方割據政權僅剩助攻南唐的吳越和僻處閩東而又十分弱小的泉漳,暫時還未列入宋太祖的統一戰略部署。宋太祖在開寶八年末滅南唐后,再次將統一戰略目標轉向北漢。當開寶九年二月為攻滅南唐的將領論功行賞之際,宋太祖即對主帥曹彬說:“更為我取太原(北漢)”(20),表明了宋太祖下一步消滅北漢的決心。

同年八月,宋太祖決定討伐北漢,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黨進為主帥、潘美為都監,太祖“義社兄弟”楊光義任行營都虞候為主將,接著又任命駐守鎮州(今河北正定)的郭進作為偏師(北路軍)的主將。

同月下旬,宋太祖詔令分路攻擊北漢,郝崇信、王政忠率部攻太原西南的汾州(今山西汾陽),閻彥進、齊超率部攻太原南面的沁州(今山西沁源),孫晏宣、安守忠率軍攻太原東南的遼州(今左權),齊延琛、穆彥璋率軍攻太原西面的石州(今山西離石),而北路軍主將郭進與侯美率軍進攻太原北面的忻州、代州(今山西代縣),五路出兵,分攻太原四面各州,而以黨進率主力直攻太原。如此規模,這是此前后周、宋太祖征討北漢時所沒有的。

九月上旬末,宋軍主力郭進率部進抵太原城下,列寨攻城。至十月上旬,各路宋軍紛紛戰勝北漢軍。正當宋太祖躊躇滿志按預定步驟進行統一戰爭的戰略部署時,由于他的突然去世,使這次可能消滅北漢的戰爭悄然結束。

宋太宗在開寶九年十月奪位后,改當年為太平興國元年,于太平興國三年迫使吳越歸地、泉漳納土后,太平興國四年初再次征討北漢。

太宗任命潘美為主帥,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各率所部分攻太原城四面,米信、田重進分任馬、步軍主將。二月,又下詔親征,前往鎮州(今河北正定)督戰,北漢的沁州(今山西沁源)、汾州(今山西汾陽)、嵐州(今山西嵐縣北)等地紛紛受到宋軍的攻擊。北漢隨即向遼乞援,遼派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耶律敵烈為監軍,率耶律斜軫等部遼軍南下救援。三月,宋石嶺關(今山西忻縣南)都部署郭進,阻擊遼軍于石嶺關東南的白馬嶺(今山西盂縣北),乘遼軍渡澗未半之際,率軍猛擊,遼軍大敗,監軍冀王耶律敵烈及其子、主帥耶律沙之子等五員遼將戰死。由于耶律斜軫率部趕至,才擋住了宋軍的攻勢(21),雙方退兵,這是北宋對遼戰爭中取得最大勝利的一次戰斗,而且是由偏師郭進率部戰勝的。遼軍一時無力南援,宋太宗又加派王侁、劉文裕率軍分守石嶺關,北漢期待的遼援遂絕。而北漢又因宋太祖采取“盡驅其人民分布河、洛之間”,“而危困已甚”(22),經濟實力、人力資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軍事實力已大大下降,各州縣紛紛被宋軍攻占,宋太宗也到太原城外督戰。五月初,宋軍攻陷太原城外的羊馬城,遂直接攻至太原城下,北漢將領開始出降。五月初五,北漢末帝劉繼元在大臣馬峰的規勸下降宋,五代時留下的最后一個割據政權終于被消滅。而北漢國力實際上已十分衰弱,十州一軍共四十一縣,而戶口僅三萬五千多戶,軍隊亦只三萬,戶數尚不及此前“泉漳納土”時二州戶數的四分之一。

六、泉漳納土、吳越歸地

宋朝建立時,除北方的遼朝外,尚有南唐、吳越、南漢、后蜀、北漢、湖南、荊南、泉漳八個割據政權。宋太祖時已攻滅荊南、湖南、后蜀、南漢、南唐,在暫時保留吳越、泉漳的情況下,于末年企圖再滅北漢,最后才以政治或軍事的方式統一吳越與泉漳。然而由于太祖去世,征討北漢的戰爭半途而廢。宋太宗即位后,改變了最后的統一戰略部署,在征討北漢前,先以政治手段解決了吳越和泉漳割據政權。

宋朝建立時,泉、漳(今福建泉州、漳州)地區的割據者為留從效,時臣屬于南唐。南唐中主李璟以泉州為清源軍,任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泉漳等州觀察使,封晉江王。建隆元年(960年)十二月,留從效遣使奉表同時臣服于宋。建隆三年三月,留從效病死,部將陳洪進擁立張漢思。乾德元年四月,陳洪進廢張漢思自立,南唐遂以陳洪進為清源軍節度使,泉、南(漳州改稱)等州觀察使。同年冬,陳洪進以清源軍節度副使、權知泉南等州軍府事,遣使間道奉表于宋太祖以示臣服,并請頒降朝命。乾德二年正月,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任命陳洪進為節度使、泉漳等州觀察使,正式承認其為藩屬。開寶九年(976年)七月,陳洪進以吳越王錢俶已朝覲過宋太祖,而南方割據政權只剩下他還未朝覲而不安,乞修朝覲禮。同年冬,陳洪進已行至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得知宋太祖死訊,即回泉州發喪致哀。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五月,陳洪進再次出發來朝,八月初到京朝見宋太宗。但直到次年四月,仍無歸鎮消息,實同拘留。無奈之下,陳洪進只得采用幕僚劉昌言之計,于四月二十五日上表獻納所轄泉、漳二州地。陳洪進被移領武寧軍(治徐州,今江蘇徐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為使相。但并不赴本鎮,而是“留京師奉朝請”(23),史稱“泉漳納土”。

吳越自唐末錢镠據有兩浙以來,歷經五代,臣服于中原的所有王朝,采取保境安民之策。宋朝建立時,錢俶為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宋太祖加封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錢俶也遣使朝貢。

開寶七年(974年)十月,宋攻南唐時,錢俶被任為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親率吳越兵助攻南唐,在宋滅南唐的戰役中建有大功。開寶九年二月入朝,錢俶享受到作為臣子的最高禮遇,不僅是“劍履上殿,詔書不名”,而且夫人破例受封為吳越國王妃,甚至讓他與太祖弟趙光義、趙光美(廷美)敘兄弟之禮。當時群臣“皆有章疏,乞留(錢)俶而取其地”(24),但太祖并沒有這樣做,及時放他歸藩。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錢俶全力助宋滅南唐建有大功,此時即將他扣留迫其獻地,未免不義(25);更重要的是,在宋太祖的統一戰略部署中,吳越歸地是在最后進行的。開寶九年三月錢俶回國時,宋太祖將群臣奏請扣留錢俶迫其獻地的章疏封好后交給錢俶,對他說:“途中宜密觀”。其目的在于提醒錢俶,當宋滅北漢以后,最晚是在從遼朝手中贖回或奪回燕(今北京)云(今山西大同)十六州之后,錢俶能自請“歸地”,這樣統一進程可以進行得十分自然。

宋太宗即位,錢俶不僅隨即派其子錢惟演前來慶賀,而且于太平興國三年三月親自朝覲太宗。四月下旬泉漳陳洪進被迫“獻地”之后,錢俶深感不安,遂上表奏納所有將士及武器裝備,請求解除吳越國王封號、天下兵馬大元帥職名及相關的禮遇,只“求歸本道”,但宋太宗沒有允許。錢俶在不知所措的情況下,采納幕僚崔仁冀的建議,于五月初向太宗上表獻納吳越國土,史稱“吳越歸地”。宋太宗給予錢俶可謂最高的榮譽,移封淮海國王,雖然詔書中稱“其以淮南節度管內封(錢)俶為淮海國王”(26),但并無實際封地,只是留居京城奉朝請。


(1) 《新五代史》卷69《南平世家》。

(2) 《長編》卷1,建隆元年八月甲午。

(3) 《宋史》卷483《高保勗傳》。

(4) 《長編》卷4,乾德元年正月庚申。《宋史》卷274《盧懷忠傳》載盧懷忠出使在“會朗州軍亂”之后。按:張文表叛亂在建隆三年十月,消息傳到開封最晚當在十一月上旬,而十一月中旬荊南節度使高保勗死,依慣例宋當遣使吊唁,盧懷忠以吊唁出使荊南,系筆者推測,以盧懷忠的名位,可能只是副使或隨行人員。

(5) 《宋史》卷483《周行逢傳》。

(6) 《長編》卷7,乾德四年十一月乙未注。

(7) 《宋史》卷257《李處耘傳》。

(8) 《宋史》卷479《孟昶傳》。

(9) 《長編》卷5,乾德二年十一月;《宋史》卷479《孟昶傳》。

(10) 《長編》卷5,乾德二年十一月。

(11) 《長編》卷11,開寶三年九月己亥;《宋史》卷2《太祖紀二》,卷481《劉傳》。

(12) 原作富州(今廣西昭平),按富州在賀州西南二百余里外,宋軍不應南下繞行,富州當為賀州西北數十里的富川之誤。

(13) 《長編》卷12,開寶四年十一月癸巳;《宋史》卷478《李煜傳》。南唐雖已改國號為江南,為便于行文,仍稱南唐。

(14) 《長編》卷14,開寶六年四月辛丑。

(15) 《長編》卷15,開寶七年九月。

(16) 《長編》卷16,開寶八年七月。

(17) 《長編》卷16;《宋史》卷441《徐鉉傳》。

(18) 《長編》卷16,開寶八年十一月辛未。

(19) 《長編》卷10,開寶二年閏五月壬子、己未。

(20) 《長編》卷17,開寶九年二月庚戌。

(21) 《長編》卷20,太平興國四年三月乙未;《遼史》卷9《景宗紀下》,卷83《耶律斜軫傳》,卷84《耶律沙傳》。

(22) 《長編》卷20,太平興國四年正月。

(23) 《宋史》卷483《陳洪進傳》。

(24) 《長編》卷17,開寶九年三月辛未。

(25) 《長編》卷15,開寶七年十一月戊子。

(26) 《宋史》卷480《錢俶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郓城县| 天水市| 镇安县| 禄丰县| 工布江达县| 临颍县| 潍坊市| 简阳市| 平南县| 鲁山县| 洪雅县| 崇州市| 淮滨县| 东莞市| 南充市| 扶绥县| 合阳县| 武宣县| 嘉兴市| 沁源县| 剑河县| 客服| 吴堡县| 冷水江市| 永城市| 河北省| 景洪市| 石台县| 前郭尔| 黄梅县| 塔河县| 客服| 仪征市| 马公市| 马鞍山市| 尼勒克县| 台南县| 安远县| 上栗县| 潼南县|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