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生活的反思
- (德)阿多諾
- 411字
- 2021-02-07 11:16:52
26 地道英語
小時候,我父母結交過一些年長的英國女士,她們經常送書給我當作禮物,或者是給年輕人啟迪的讀物,或是有綠色摩洛哥皮革封套的袖珍本《圣經》。她們壓根沒想過我到底讀不讀。書里有大量顯眼的插圖、小標題和閑筆,還有一些無法辨認的字符,這些書讓人覺得感到難以接近,它使我內心里充滿了這樣一個信念:一般來說,這類物品根本不是書籍,而是廣告,也許就像我叔叔在他的倫敦工廠里生產的機器一樣。而當我真搬去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居住,并且對英語有了更多的理解后,這種信念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堅定了。勃拉姆斯寫過一首歌,歌詞來自詩人保羅·海澤,歌詞寫道:“心痛恒久遠/而幸福不過是次要”,在廣為流傳的美國版里,則改編成“哦,痛苦和永恒/二者結合即為極樂”。原始版本中古老的、激情洋溢的名詞置換成了熱門歌曲中的流行語,目的是拔高。在這種詞語變換中,文化就彰顯出了它的廣告性。
(1) 保羅·海澤(Paul Heyse, 1830—1914),詩人和小說作家,受巴伐利亞君主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