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蔡氏古民居
- 愛上泉城
- 銘浩軒
- 810字
- 2021-02-03 14:27:25
蔡氏古民居,位于FJ省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氏古民居多為穿斗式木結構,主體建筑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筑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前后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墻之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種題詞。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棱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筑的大觀園”從遠處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一頭大一頭小,石埕上石板之間縫隙就像琵琶樂弦。
據民間傳說,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選址地點是一個九天仙女掉琵琶處,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稱為“琵琶”形村落。據稱:“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斷發出敲打石頭的聲音,就會財源滾滾。”蔡氏房屋建了40多年,鑿石聲聲,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身為成功商人的蔡資深,滿腦子卻是儒家思想,認為“久遠之業,商不如農”,把大量財富轉移到國內,在故鄉建起眾多大厝,組成民居建筑群,廣購荒地,組織兄弟子侄大力墾殖。為了提高家族的社會地位,他還熱心公益事業,慷慨捐資興學和賑災,1905年,受朝廷誥封資政大夫,妻子封二品夫人。
清朝同治乙丑年,蔡啟昌回到官橋漳里村,相中了村邊那片叫“漳州寮”的風水寶地,于是斥資買地,大興土木,建啟昌厝、攸楫厝等房屋,當時,許多建筑裝修材料都是從菲律賓海運過來,加之閩南獨具魅力的雕刻藝術和裝修風格,構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