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弗朗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
一排排雪白的巨大風力發電機矗立在蔚藍的大海上,這是德國不來梅市海上風電碼頭的獨特美景。不來梅市是德國西北部海岸線上最大的城市,近百家風電、風能企業在這里落戶。2009年,德國久負盛名的科研機構——弗朗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以下簡稱“弗朗霍夫協會”)在不來梅市建立了最新的風能與能源系統技術研究所。
弗朗霍夫協會是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它被認為是和馬克斯·普朗克協會(以下簡稱“馬普學會”)并駕齊驅的德國最高水平的兩大科研機構之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據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二十五強榜單,法國原子能與可替代能源委員會、德國弗朗霍夫協會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在該榜單上名列三甲。弗朗霍夫協會專門向工業企業、服務行業和公共事業單位提供信息服務,實現科技成果的轉讓,為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工藝,協助企業解決自身創新發展中遇到的管理問題。1991年,世界上第一臺MP3播放器就產生于弗朗霍夫協會位于埃爾郎根的集成電路研究所。
(1)自身定位與組織結構
弗朗霍夫協會是聯邦德國政府在1949年為加快經濟重建和提高應用研究水平而支持建立的一個公共科研機構,成立之初其研究重點偏重于德國戰后急需發展的領域,包括礦業、機械制造業等,且主要面向巴伐利亞州的企業。1952年,聯邦德國經濟部和基金聯合會將弗朗霍夫協會列為除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和馬普學會之外的“第三根支柱”。
弗朗霍夫協會不斷發展壯大,擁有下屬研究院所共計72家,員工超過2.5萬名,每年研究經費高達23億歐元,主要服務對象為工業和服務業企業以及公共部門,在歐洲、美國、亞洲均設有研究中心和代表處。主要開展健康、安全、通信、交通、能源、環境等領域的研究,是當今德國政府重點支持的四大科研機構(其余3家為馬普學會、赫姆霍茨研究中心聯合會和萊布尼茨科學聯合會)之一,也是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
弗朗霍夫協會創造了一個大學、政府和企業三方合作的成功機制,這個組織中的每個合作者都發揮其特定的作用,都對這個組織有所貢獻。大學承擔基礎研究工作和培養學生的重任;政府機構進行應用性研究,并為弗朗霍夫協會提供財政支持以保障合同研究的最低成本;企業提供合作方式、制造條件和營銷思路;弗朗霍夫協會培養工程人員并致力于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方向的應用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技術的商業化方面創造了可觀效益。

圖1-1 弗朗霍夫協會組織結構圖
弗朗霍夫協會受獨立的會長領導,會長是執行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對整個機構的決策負責,受監事會監督。監事會由來自私有企業和公共部門的代表組成。總部對各研究所的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研究所所長由總部董事會任命。下屬研究所研究計劃、經費使用和人員聘用事宜都由所長負責,選聘人員是世界性的。各類工作人員待遇公開透明,加上外部審計制度,有效保證了經費不被濫用。
雖然,弗朗霍夫模式是大學、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共同體,但專利政策有利于弗朗霍夫協會本身。大多數工業合作研究受益于超過50年的幾千件技術專利,最大的獲利者則是弗朗霍夫協會本身。大多數技術創新的專利為弗朗霍夫協會所擁有,而不是企業或大學。弗朗霍夫協會的回報不僅僅來源于新技術或創新的商業化利益、政府等基金的支持,還在于能開發出可以占有市場的新工藝、新生產方法和產品。弗朗霍夫協會合同研究中的12%是國際合作,其中大部分工作涉及為歐盟所做的項目研究,這些項目旨在通過推動技術系統和流程的發展來提高歐洲產業的競爭力。
(2)借鑒與啟示
弗朗霍夫協會是目前德國乃至歐洲最具活力的共性技術研發機構之一,該模式已成為將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有機對接的典范。弗朗霍夫模式對于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首先,弗朗霍夫協會的融資模式是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三位一體。與其他私營研究機構相比,弗朗霍夫協會有其獨特優勢,最大優勢在于研究會超過70%的合同研究收入來自工業和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政府與國際組織科研計劃和項目的經費、委托合同經費),30%來自德國政府和各州政府的基礎經費(事業費撥款)。通過穩定的經費支持,可以確保其研究的前瞻性,降低某項目研究成果由于市場前景不明朗所帶來的風險,同時確保科研方向和隊伍的穩定性;爭取到的科研項目,可以保證產品的應用能滿足政府對社會效益的指引和預測,同時也引導研究所從事服務政府和公眾需求的研究。這種獨特的經費資助模式實現了弗朗霍夫協會“進行卓越的研究”的宗旨,保證研究水平和能力得到持續提升,面向企業服務的能力也不斷提高。
弗朗霍夫協會與商業顧問、會計師事務所、公共部門、私營風險投資公司等中介服務機構建有廣泛的聯系網絡,同時設有私人投資基金,支持科技人員攜帶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出去創辦公司,可作為協會分支、分拆公司、合作企業。在人員編制和創業融資方面有比較人性化的扶持,創業成功后企業對協會的反哺機制也比較完善。在工作開展中,重視專利;重視國際交流和國家合作,進行全球網絡化布局;與高校、企業、行政部門等建立戰略合作平臺;研究預測未來技術及產業發展趨勢,為各方決策提供戰略參考。
其次,研究機構與大學建立伙伴型的人力資源模式,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成為共性技術研發機構依托的重要力量。
如果說,政府的投資與支持是弗朗霍夫模式成功的第一大推動力,那么協會與大學的有機融合則是這一模式成功的第二大推動力。弗朗霍夫協會的每個研究機構都與當地大學建立穩定的聯系機制,研究機構提供了大學所不具有的企業和政府的研究合同、先進設備,以及擴充知識和接觸核心技術的機會;大學為研究機構提供技術人員,弗朗霍夫協會的研究機構因而獲得了低于商業成本的科技實力,而且相對穩定(流動性可預測),風險較低。學生攻讀學位期間就能獲得高超的技術能力,受到全面的商業技能訓練,處于商業的廣泛聯系之中,畢業之后便能快速融入產業。弗朗霍夫協會每個研究機構都是一個自負盈虧的實體,實行企業化管理,受一個代表研究機構、相關資助方和利益方的理事會管理。
再次,弗朗霍夫協會擁有廣泛的國際合作資源,為企業打通了向國外發展的通道。弗朗霍夫協會十分重視國際合作,在歐洲、北美、南美和亞洲都擁有子公司,還在全球各地設有33個代表處并擁有資深顧問,很多工作人員具有國際經驗,掌握相應的文化和語言能力。同時,對國外市場也有一定了解,也可以滿足跨國企業在國外的研究需求,為企業進入當地市場搭建橋梁。
弗朗霍夫協會具有面向企業需求的目標導向、尊重市場規律的運營方式、善于打通產學研主體的合作通道,高效凝聚各種創新資源,因而發展成全球最大、最高水平的應用科研機構,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為成功的非盈利共性技術研發機構之一,世界上最高效的技術轉移機構之一,為德國工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是德國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發展既靠市場推動,又靠國家大量投入。德國政府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建立非盈利性機構企業化運行的機制,是值得我們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