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負面情緒:5步解開情緒綁架,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 水木然 白芷娘魚
- 7810字
- 2021-02-04 17:00:45
步驟一:不要與負面情緒做斗爭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35歲已經成為一個行業的瓶頸期代號,很多企業都會選擇性地裁掉一批35歲左右的人。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難道35歲很老嗎?還是35歲的人能力不行?
其實都不然。35歲在職場中恰恰是一個轉型期,在公司如果你35歲還沒有做上小領導的位置,那么必然你的同齡人甚至比你小一些的人會坐上這個位置。那么,一方面出于管理角度考慮,新上任的領導會選擇培養一批自己的隊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性價比的考慮,面對同等的工作質量,公司更愿意選擇年輕人。
如果你恰好在這個時期被公司裁掉,且在一段時間內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么你必然在心理上會有許多負面情緒,比如:擔憂、焦慮等,但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感受。如果你討厭這樣的感受,逼自己忽略這樣的情緒,那么你可能會做出一些消極的事情。
有些人在這種情況下會選擇整日在網吧待著,或者成天在家睡覺休息,從而逃避和忽略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時間一久,你的精神狀態就會麻木,對外界的信息變得不再敏感。麻木實際上就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不愿意觸碰外界事物,從而關閉自己的感官神經。
當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開始麻木時,痛苦的感受力會減弱,但同時也感受不到快樂。麻木的人生通常是渾渾噩噩的,像行尸走肉一般。
實際上感受負面情緒是一種開悟的過程,不要去抵抗負面情緒,去充分體驗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感受,從而進行深度思考。那么,35歲的瓶頸期就會變成你人生的轉型期。
你要知道外界的一切都是不值得依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才可以讓自己依靠。所以當你被迫離開熟悉的崗位時,你正好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自己并不擅長這份工作,又或者這份工作并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跟著你的直覺走,重新出發,換一份你喜歡的工作,嘗試一些新的環境。不要逼自己做不擅長又不喜歡的事情,這樣你一定做不好。
就像一個喜歡說話,喜歡交際的人,整天在公司處理報表,那么他一定會覺得既枯燥又無聊,自然也就不愿意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對于工作也就沒有了激情。那么這時候你可以聽從自己的感覺,換一份銷售性質的工作。可能你會覺得目前的工作是自己的專業,如果換一份符合自己性格的工作不一定能夠勝任。其實這樣的擔憂完全是多余的,因為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要么是熬年限,要么就是榨干了自己的激情。只有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你才會愿意鉆研下去。
人的能力也是有感情的,它也有自己的喜好。把自己的能力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那么你的能力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當你的能力放錯了位置時,它就會讓你產生負面情緒,如果你不去正視它、面對它,而是刻意選擇抵抗它、消除它、忽略它,那么你一定會感受到更加痛苦。
你一定要清楚負面情緒是什么,它就是你思維的暗示。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行動,負面情緒就會轉變為正向的情緒力量。
其實在積極心理學興起之前,心理學是病理式的,以治理為導向的。這種治療式的思維在大眾的內心已經根深蒂固。大家有了消極情緒就會尋找對抗方案,怎么辦?怎么治療?但是這種治療式的思維,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并沒有使得抑郁癥患者數量減少,反而是大大增加了。
在第1章里我們提到過,積極情緒和負面情緒是可以彼此獨立存在的,它們是同一個思想上的兩個不同維度。對抗負面情緒,并不能帶來正向的情緒和感受,相反,你可能會變得更加痛苦,或者呈現出更麻木的狀態。但是麻木的狀態如果持續時間太長,那么自己內心必然也會感受到厭棄,甚至也會受到周遭人的厭棄。
所以本章中,我要帶領大家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解,而不是對抗。當你能感受到自己的負面情緒時,你只要待在那兒不動,去感受負面情緒給你帶來的直覺,然后順著自己的直覺走,把負面情緒積攢的能量轉換成走向正面思維的動力與激情,那么不僅負面情緒會消失,而且你會借此走向一個更高的維度。
這里我要介紹兩種由負面情緒轉向而來的積極體驗:
感官享受:
指機體消除內部緊張感之后的一種主觀體驗,是人感覺身體放松的一種狀態。這屬于感覺類的體驗。舉個例子,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事情,會選擇運動,運動會刺激人的感覺,當你完成跑步運動后,身體就會感受到被舒展開來,大汗淋漓后也會感覺精神很放松,從而享受到感官的愉悅。但是這種感受是淺層的,它并不能維持很長時間。
心理享受:
指個體打破了原先的固有思維,超越了個體原有的狀態。例如,當你被迫辭職后,重新去審視了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從而找到了一個更適合你的領域,你便開始了新的人生體驗。又或者當你曾有著深信不疑的目標,然而無論你使出多大的勁,都無法達到你所設定和追求的目標時,這時候你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把原先設定的目標進行延伸,找到目標背后的目的,此時重新出發,根據新目的來設定新的目標路線。這是一種直覺類的體驗,類似于豁然開朗的感受。這種感受是更深層次的,也是持續效果更長久的。它能帶領你走向更高的境地。
那么,怎么做才能達到“心理享受”的體驗呢?
方法1:停止抱怨外部環境
不要抱怨他人,就算自己當年很慘,因為抱怨于事無補;更不要抱怨自己,只有改變自己對生活的設想,才可以真正解除痛苦。
——安東尼·羅賓
沒有人能承諾和擔保你一生下來就享受陽光燦爛的平等。你去看看動物界,就知道平等是多么罕見了。平等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是維持大多數人安寧的策略。你明白了這件事,就會少很多憤怒,多很多感恩。你已經享受了很多人奮斗的成果,你的回報就是繼續努力,而不是抱怨。
——畢淑敏
你抱怨的人并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變成你喜歡的人,外部的一切環境也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變成你想要的樣子。那么既然如此,你的抱怨又有什么積極意義呢?
相反,抱怨不僅沒有任何積極作用,它甚至還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它會培養你養成翻舊賬的習慣。
當你在抱怨中,你會不可避免地回憶過去而忽視當下發生的事情。事實上,過去的回憶并不一定是真實的,你會不覺地把自己當下的情緒夾雜進過去的記憶中,從而加深了痛苦的感受。而過去發生的一切,又都是不能改變的,因此翻舊賬只會讓你對過往耿耿于懷。
它會讓你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人。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因此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當你抱怨時,你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會讓他人感受到。沒有人喜歡悲傷、不幸和痛苦,因此你的抱怨也會讓周遭人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從而令人感受到厭棄。而當你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人時,別人對你的討厭你也能深刻感受到,這樣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你討厭環境,環境也討厭你。
它會讓你成為一個懦弱的人。
人的勇敢是體現在當你感覺環境在變化時,你能夠積極打破自己,而不是打破環境。打破一只杯子是很容易的,而打破自己的思維是很困難的。一旦你養成了抱怨的習慣后,你總會把一切歸咎于環境,從而忽視自己內心的成長,逃避現實,逐漸讓自己成為一個懦弱的人。
它會讓你變得敏感而多疑。
抱怨周遭的人和事情會使你自己進入到受害者模式中,你同情自己,感覺自己十分可憐,好像別人都在欺負你。你會在與人的相處中變得越來越敏感,你害怕自己會再次受到傷害,總是懷疑周遭發生的一切也許會傷害到你。
它會剝奪你體驗不適感的背后意義。
所有讓你不舒服的事情,背后都有著你看不見的價值。情緒的不舒服就好像你得了感冒一樣,它會使你去反思自己為什么會感冒,是最近太累了導致抵抗力下降,還是因為最近天冷了而衣服穿得太少而導致的著涼,又或者是最近去了什么擁擠的人群中被傳染了病毒。這樣反思可以提醒自己在行為上注意一些。
情緒的不舒服也是如此,只有你真切體會到了這種不舒服感,才能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并從中找出原因進行更正。而如果你用抱怨去掩蓋這樣的感受,那么你永遠無法體驗到不適感的背后意義。
既然你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么多關于抱怨帶來的負面影響,那么接下來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讓你減少抱怨:
1.牢記抱怨的危害
很多人無法停止抱怨是因為不知道抱怨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麻煩和后果,就像沒有人會喜歡吃過期的食物,人們深知食用過期的食物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傷害。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同樣的,你可以反復閱讀上述由抱怨帶來的危害并牢記心中,告訴自己抱怨是會傷害到自己的,為了讓自己避免被傷害就必須要停止抱怨。
2.減少說話
當你正處在負面情緒之中,往往自身會選擇通過言語去發泄情緒,因為說話是沒有場景限制的。假設你采用砸東西,或者大喊大叫等行為,那么你可能需要一個特殊環境,而說話則不受限,你可以隨時隨地發消息、打電話,或者直接抓住周邊的人聊天就可以吐露自己不愉快的情緒。但是當你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你難以保證自己說的話不是消極的、負能量爆棚的,而這樣做就會開啟發泄甚至是抱怨的按鈕。因此當你感到不開心的時候,盡量減少說話,不要把負面情緒傳遞給他人。
3.抓住事物的優點和好處
每件事情的發生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如果你總是看著壞的方向,便會忽略好的一面,總是陷入壞心情中。如果你試著換一種思維方式,把目光轉移到這件事情的正面意義上,那么你的精力也會減少在消極面的停留。
研究表明,當人們把精力都集中在事物的積極面中,甚至會忽視掉事物不好的一面。比方說,當你進入一家大型企業中,你會有很多上升空間,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你也會面臨復雜的人際交往,如果你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對自己的價值提升上,那么你就不會對周遭人的一言一行那么關注和在意了。同樣與一個人相處也是如此,只要你抓住他的優點,只看他的優點,只和他的優點相處而不是念念不忘他的缺點,那么任何人對于你而言都沒有什么好抱怨了。
4.把目標定的更容易一些
如果你告訴自己從今往后,我再也不要抱怨了,那么很可能是無法做到的,甚至你會很快就忘記這件事。因為“從今往后”這個概念太寬泛了,并不實用。你可以把目標定得再精確一些,更貼近實際一些。
比如你規定好自己今天上午不要抱怨,那么到中午的時候,你再回憶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如果做到了就給自己一個獎勵,可以是一頓美味的午餐。午餐過后你再定一個目標讓自己下午也不抱怨,那么到了晚餐時間,你再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這樣每次定時定點的獎勵就會讓自己更容易去達成這個目標。通常一件事重復3個月后,人就會形成習慣,久而久之,你會很快養成不抱怨的好習慣。
方法2:避免回憶傷痛
在本書的上一章節中提到過,過去的記憶是有偏差的,尤其對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當你回憶過往會不自覺地夾帶現在的情緒,給記憶潤色,而之后當你再回憶時,你的記憶不僅會帶有過去的情感潤色,還會繼續帶上你現在的情緒,因此越回憶,回憶可能就越不真實。
在以往的心理學研究中有一種追溯論,指你現在的負面狀態一定與過去的經歷有著某種相關的聯系,因此在以往的理論中,心理導師會讓你盡可能地回憶過去的不幸,并去研究這些不幸的往事,從而下定論你現在的負面狀態是由于過去的經歷導致的。而這樣的方法不僅沒有使得人們走出負面情緒,反而使自己對過往和現狀產生了極大的憎恨。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就如同當你切菜的時候一不小心割傷了自己,隨后自然無可避免地就會感受到疼痛。但這時候心理醫生告訴你,“來,你再割傷自己一次,我們來研究一下整個事件的發生始末?!边@無疑是一種二次傷害。
很多現代心理研究學者都提到過“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把一個人所有的性格問題都歸咎于原生家庭。你現在過得不開心,你現在工作不順利,你現在婚姻中遇到了麻煩,大家都會先去研究你的原生家庭,并試圖在那尋找到答案。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即便你是孤兒,人們也可能會說由于你在成長環境中缺少了父母的愛,導致你在職場上出現了人際交往的障礙。而如果你是一個有著社會地位且事業較為成功的孤兒,那么人們也可能會說,由于你在成長環境里沒有受到父母的約束,因此成長得非常自由,導致你與他人的思維模式不同。由此可見,無論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人們都能把你現在的狀態歸咎或歸功于原生家庭。這就仿佛一年四季你就只穿一件衣服,下雨了也不打傘,天熱了也不換短袖,一切生病就只怪天氣。天氣下雨,所以著涼,天氣太熱,所以中暑。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是這里卻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即便你是一棵不會說話的樹,但是你也會根據天氣的變化而選擇發芽或落葉,更何況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把現在的問題歸咎于過去的外部環境和處境,那么當下的問題永遠都不能解決。因此,回憶過去的傷痛是毫無意義的。
畢淑敏說過,“人的記憶是非常奇怪的東西,我們希望它記住的東西,它虛與委蛇,給你一個過眼煙云,我們希望它遺忘的,它執著著、死心塌地地銘記?!?/p>
其實很多人并非有意去回憶傷痛的過往,但是它就是會在不經意間出現,跑出來影響你的心情。如果你不能識別它,那么你就會被它緊緊地捆綁住,因此你必須要學會識別當下的感受,去感受當下的情緒,靜靜地處在那個狀態然后找出它的根源。
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回憶在暗處,而你在明處,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在不經意的回憶中迅速走出來呢?
1.想一想你現在正在做什么
有時候當你一個人走在路上時,眼睛里明明看著的是前方的馬路,然而腦海里就會浮現各種各樣的畫面,當然也包括令你傷痛的回憶。這時候你只要有意識地去關注你現在的感受,然后告訴自己你現在正在走路,馬路旁有什么,前面有什么,還有多久能到達目的地,只要你短暫地問自己幾個問題,傷痛的回憶就會立刻被打斷并隨之消失。
2.把“過去的痛苦”一詞換成“成長”
人與詞匯之間是有互動的,比如當你讀“開心”這個詞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什么樣的狀態是開心的,你不會把開心和痛苦的感受混淆,畢竟這兩個詞匯所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因此當你在回憶“痛苦”時,你便會感受到不舒服,比如悲傷的情緒。那么,你只要把“過去的痛苦”一詞在腦海里換成“成長”,你就能對這段回憶釋然。當這段回憶不能再對你造成影響時,它就會跑開。
就好像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你不去對這段“傷痛回憶”進行回應,它也就會覺得沒有存在的意義,便會自動消失。此外人們對于“成長”一詞,通常是抱著中立的態度,因為每個人都會成長,成長是一件普遍的事情,也是每個人必經的事情。因此,當你把“過去的痛苦”一詞換成“成長”后,即便痛苦的回憶想要在你腦海里興風作浪,你也會以平常心去看待。
方法3: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
人們對抗負面情緒時并不會用現實的武器,而是會用思想的武器,無論你是尋求外部的原因還是追憶過去,其本質都是因為你想太多了。
一個人如果愛思考,在大多數人眼里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習慣。但是事實上我們所認為的困難以及由思考帶來的負面情緒都是思考的產物,
當我們認真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就會冒出來很多問題。比如下班前領導突然來了這樣一句,“明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宣布,大家記得帶好身份證?!比绻阏J真去思考這句話,你會去想明天是什么日子?最近公司有發生什么事情嗎?為什么要帶好身份證?諸如此類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無解的,因為這句話并不是出自你口,你無法理解說這句話的人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很多情商管理課會教大家去揣摩領導的意思,但是當你去揣摩別人的心思時,你就會忽略了當下自己應該做什么。實際上很多事情并沒有什么背后的意思。但是當你過度解讀這些東西時,你就會回到上述的誤區中,開始回憶過去不好的事情,從而又引發了新的負面情緒。
此外,人有時候會在過度思考中極力去獲取成就感,尤其當你認為你想通了一件事后而產生的興奮和刺激感,這種醍醐灌頂或是細思極恐的感覺會讓你上癮。最后總是習慣性地喜歡想太多,但是很多事情自己又想不通,于是便陷入糾結的情緒中,緊張而焦慮。
實際上這種狀態是不可取的,因為想太多的問題就會制造問題。很多事情本沒有什么問題,當你覺得這是一個問題的時候,它可能就成了一個問題。然而人們對于問題的態度總是會尋求解決方案,但是對于一個本身就不是問題的問題,又怎么能夠尋求到解決方案呢?這種思維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自虐模式。
你所認為的想通一件事,無非是在你的認知范圍里尋求答案,但是真正的答案或許并不在你的認知體系里。也就是說,你對于一件事的看法總是處于你的角度,而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單由你的角度而發生的。即便你認為你尋找到了答案,很多時候這個答案要么是片面的,要么就是完全錯誤的。
在認知心理學中有這樣的研究發現:人類90%的認知都是無意識的。意思是我們的想法和思緒大多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想法,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大多數不是主觀推動的,而是被動的意識。這種被動的意識可能來自你身邊的人,也可能來自社會環境,總之,這種意識并不是你真正的想法。
比方說,當你在公司完成了今天的任務時,并且也已經到了下班的點,但你發現周遭的同事和領導沒有一個準備起身離開,他們都在敲著鍵盤。這時候,你可能會想“我是不是不應該走,別人都沒走我第一個走會不會不太好?”,又或者你會認為“是不是自己還有哪些工作沒有做完,是不是自己遺漏了公司群的公告?”這些想法都是你無意識產生的,都是突然冒出來的,并不是你通過深思熟慮后的認知。而這些想法之所以會冒出來,是因為普通社會性的職場認知,即:領導走了,同事走了,那么我也可以走了。如果大家都沒走,我走了,那么所有人都會注意到我,而這種“注意”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好的事情。
因此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會過度思考實際上也是受外界的影響,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人際交往即需要照顧到別人的感受。那么,既然思考是不可避免的,怎么才能做到盡量避免過度思考呢?
1.注意自己當下的感受
思考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緒,可以說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來自于你的想法。所以當你感受到自己的現狀是痛苦的、緊張的、焦慮的,那么你就要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確的。人的想法并不一定都是正確的,錯誤的想法必然會導致負面的情緒。而當你置身于此想法的當下時,你很難辨別自己的想法是否是正確的。但是此刻當下的感覺是真實的,因此要時刻注意自己當下的感受,如果感覺不對,要先暫停思考。因為你并不知道哪一種想法才是正確的,否則你又怎么會想太多呢?換一種思維方式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很難,也許你會走進另一個思維的深坑,那么此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暫停思考。
2.讓自己行動起來
人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運轉著,暫停思考對于很多人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能夠自由控制自己思維的人并不多,而且大部分的人甚至不知道暫停鍵的按鈕在哪。其實想要讓自己的大腦暫停一會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行動起來。比如,當你在質疑現在能不能下班時,你可以直接詢問一下,今天還有別的事情嗎?我可以下班了嗎?那么問題很快就會得到解決。另外很多時候其實并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你只是在咖啡館里喝茶時突然想起了最近發生的不愉快的事件,于是陷入了深度思考,審視自己最近的行為,然后越想越不對。這時候,你已經感受到了不愉快的情緒,那么怎么辦呢?很簡單,你可以站起來走一走,或者伸個懶腰,讓自己動起來,保持動的狀態一分鐘以上,那么你會很快忘記剛剛在想什么。讓自己動起來就是一個思維的暫停鍵。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的意識和想法會隨著機體的行動而改變,也就是說心理學不單單是對意識的研究,同樣也可以追溯到對行為的研究。所以只要改變自己的行動狀態,那么意識也會跟著改變。
任何行為都有兩面性,包括思考。你可以在思考中成長、成熟,變得更有智慧,但是過度的思考同樣也會讓你變得多疑、敏感、焦慮甚至是痛苦。那么我們該如何把握這個度呢?
你只要記住,正確的思維方式會讓我們感受到舒服、輕松和愉快,這是走向智慧的方向,而當你的想法讓你產生糾結、緊張、焦慮、憎恨等一系列不舒服的感受時,你必須要按下暫停鍵,停止過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