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大數據:邁向共建、共享、開放、個性的未來教育
- 方海光
- 979字
- 2021-02-03 16:26:03
推薦序1 大數據時代,教育的未來
“大數據”現在很熱。有人甚至說掌握大數據的人可以像上帝一樣俯瞰整個世界。當然,若有這樣的人,大數據就不叫大數據了。
大數據概念太新,在這個領域,我其實算是外行。聽說所謂大數據(bigdata)之“大”,指的是數據量大到難以用當前的信息技術有效地處理。對難處理的東西進行處理,當然是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而且大家相信,大數據里蘊含著寶貴的、有用的信息。于是,大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各行各業更加意識到,誰對大數據的挖掘更為深刻,誰就將搶占未來先機。
這本書,說的是教育大數據。
在信息時代,什么都可以用數據來表示。有些可以用小數據表示,有些則要用大數據表示。比如說,一個班里的考試成績算是小數據,但把一個學生成長過程中多年的作業情況都放在一起,從這個數據集中分析他的成長過程,這就涉及到大數據了。研究大數據,就是設法在海量數據里抽取有用的信息,變大為小。數據量看上去很“大”,但本質的東西可能很“小”。怎么從大量的數據里提煉出本質?就是要靠數學,回歸到數學工具。信息時代的本質是數學時代,大數據分析需要數學基礎。
未來的教育和學習將進入大數據驅動的新時代。大數據時代,教育將從“用經驗說話”轉到“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教育從業者通過大數據來分析學習進程和結果,進一步改善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有助于實現“改善學習成果、促進自主學習”,有利于大面積地提升教與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素質。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對教育大數據的三層理解:全學習過程、教育大數據系統和教育大數據共建共享思想,并用通俗易懂、頗有趣味性的語言和豐富的實際案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書中講了可汗學院的學習分析系統、學生利用Knewton實現適應性學習、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自適應學習過程等案例,并詳細介紹了教育大數據處理方法、過程和工具。此外,作者從系統科學的角度對教育大數據發展的社會環境、教育大數據的技術體系框架、教育大數據的應用服務以及教育大數據的載體及應用場景進行了闡述。
作者方海光博士是位年輕有為的學者。他在移動學習、智慧教育、教育大數據等領域耕耘多年,有諸多研究成果和佳作面世。這本《教育大數據》是他的新近力作。讀來觀點新穎,案例豐富,語言幽默,可讀性強,可供關心大數據的研究者參考,更值得廣大一線教師、學校管理者和相關行業內人士閱讀瀏覽。
2016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