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任務的體系效能評估
- 燕雪峰 張德平 黃曉冬 韋正現
- 1229字
- 2021-02-22 15:00:04
第1章 緒言
效能理論是隨著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逐步成熟起來的一門多體系交叉的學科,在這方面研究和應用比較深入的是美國和俄羅斯。1940 年,蘇聯專家Ttyiaueb 的著作《空中射擊》的問世標志著空中射擊效能理論的誕生。20 世紀60 年代,現代武器系統效能分析的理論基礎初步形成,與此同時,空對空單目標、多目標射擊效能理論和空對地點目標、面目標、群目標射擊效能理論趨于成熟。60 年代初期,美國、蘇聯等國家相繼成立了專門的作戰效能分析研究機構,效能分析理論也隨之發展起來。航空武器系統效能分析理論逐步形成體系,空中射擊和轟炸的效能理論進一步完善,空戰效能理論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這一時期取得了許多效能分析研究成果。他們對系統效能分析量化方法的理論研究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半經驗理論(包括性能對比法、經驗公式法、專家評估法)和嚴格理論(主要包括概率統計法、幾何規劃法等),在近幾年已形成了基于模糊技術的方法,包括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評估及分析法等。
武器裝備系統的作戰效能是研制及使用該武器系統所追求的總目標,武器裝備系統作戰效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該武器裝備系統在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只有效能較高的武器裝備系統才能在現代戰爭中處于主動地位,發揮最佳的作戰能力,在強敵可能參與的作戰形勢下,贏得戰爭的最后勝利。
我國的效能分析研究起步比較晚,較系統地進行武器效能分析是20 世紀80 年代后期才開始的,歷史雖然不長,但發展較快,許多國防工業專家和軍事專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3 年由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作戰飛機效能評估》和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軍事運籌學》。從80 年代后期開始,我國國防科技界逐漸重視航空電子系統的性能評估問題,并且在性能分析的理論上有了重要的突破,對傳統的分析方法做了諸多改進,而且也提出了一些適合我國國情的新的理論。
隨著現代智能計算方法的發展,運用智能計算方法來評價系統的效能得到了廣泛的重視,遺傳算法、神經網絡、Petri 網及各種融合算法正逐漸在軍事系統中得到應用。目前國內外的發展趨勢是將科學理論、經驗和判斷有機結合,應用模糊數學、專家系統、系統工程、系統仿真、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分析方法和技術,探索研究武器裝備作戰效能分析方法。
近年來,隨著裝備技術、仿真技術、虛擬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武器裝備系統的作戰效能評估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并逐漸成為武器裝備系統設計、采辦、論證和作戰使用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對武器裝備系統進行作戰效能評估可以為武器裝備發展論證、型號方案論證、技術改造論證提供定量分析的依據。同時,結合特定的作戰背景對武器裝備系統的作戰效能進行分析也是確定武器系統作戰使用的重要依據。
武器系統作戰效能評估分析不僅能為裝備發展政策提供定量的根據,而且為作戰指導思想、戰術、戰法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礎,對改進訓練方法、提高訓練效果也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武器裝備效能評估已成為軍事學術界和裝備發展部門的一個“炙手可熱” 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