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5000年:資本秩序如何塑造人類文明
- 彭興庭
- 1814字
- 2021-01-29 11:30:52
復雜社會的崩潰
北方權貴大批南下,強烈刺激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資源稟賦的變化,推動南宋商業革命向縱深推進。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在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的筆下,蒙元入侵的前夜,南宋的臨安宛如又一幅《清明上河圖》。
盡管蒙古人已經飲馬江淮,隨時準備“提兵百萬西湖上”[3];盡管國庫已連年空虛,不得不靠濫發紙幣維持運轉;盡管商業稅、專賣稅等間接稅種的開征使得農村日益凋零、農民日趨貧困;但這些似乎并沒有影響到杭州城內的豪奢生活。
衣服一定要用絲制作,特殊場合,還要在錦緞上繡上金花。宴會講究的就是排場,200道菜肴要一起上,還要100多種飲料、點心。由于房屋鱗次櫛比,火災隱患不斷,這里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城市消防隊。飽食寬坐之后,便是多姿多彩的娛樂:魔術、音樂、麻將、骨牌、煙花柳巷,臨安城內專業的澡堂就有3000多家,還有數以千計的茶肆、酒樓和勾欄(謝和耐,1995)。
蒙元入侵前夜的臨安,已經透出了中國的近代曙光。有人認為,如果南宋沒有遭遇蒙古的鐵騎,可能會產生工業革命。
但事實不會如此輕易。在1273年襄樊失守前,南宋軍隊曾多次戰勝蒙古,御敵于國門之外。在這之后,宋軍才開始崩潰,直到1279年,南宋在崖山海戰失利后悲涼謝幕。
外敵入侵只是壓死南宋這個復雜社會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中國歷史上,開國之初,皇帝們一般都會吸取上個王朝的教訓,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也能夠容忍并支持商業活動和資本積累。但這樣的黃金時代往往十分短暫。
因為,壓力和動蕩是任何一個復雜社會的恒定特征,像特權腐敗、氣候變化、外敵入侵、叛亂起義之類的危機,總是定期爆發于國家的某個地方。
為了增加農業產量,開墾更多荒地,必須增加人口和官僚機構;為了澄清吏治,必須增加監察人員,加大對官員的管理力度;為了賑災濟民,加強對河道的治理,國庫里就必須有充足銀兩;為了邊疆安全、平息叛亂,除了增加軍事投入,還要強化政治合法性,增強信息溝通效率,建立各種意識形態組織和特務機構……
由于系統內各部門相互關聯,當某個部分被迫朝增長的方向發展時,其他各部分也必須進行相應調整。這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復雜。
起初,這些對復雜社會投資的成本-收益曲線表現出可喜的增長。
但面對持續的動蕩和壓力,到達一個邊界后,邊際收益不可避免地遞減。美國學者泰恩特證明,一個增長的社會文化體系最終達到邊際收益曲線的一個點后,繼續進行復雜化的投資,也許能夠帶來回報的增長,但伴隨邊際收益下跌,終將進入一個崩潰性日漸增強的階段。
為了應付紛至沓來的危機,帝國只能不斷提高稅率、增加稅種、通貨膨脹,搜刮民脂民膏。最可怕的狀況可能出現,這些資源大部分投向軍備和官僚,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途徑。對官僚機構、特權階層、軍隊建設的投資,最終擠占其他行業的發展空間。于是整個社會陷入工商業停滯、產能下降的惡性循環。
當復雜帝國的運營成本太高,一個科層相對簡單的機構就會取而代之。

圖4-1 中國封建王朝的治亂循環
在中國,周期性的王朝更迭特別明顯。
費正清說:“中國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改朝換代的歷史,因而不斷產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復:創業打江山,國力大振,繼而長期的衰敗,最后全面崩潰。”
和所有復雜社會一樣,南宋的滅亡遭遇了邊際遞減后崩潰的魔咒。
首先,簡陋的融資制度無法滿足復雜社會的需求,資本積累成本越來越高。
南宋后期,出現了持續而嚴重的“錢荒”。1234年,宋蒙戰爭爆發,朝廷不得不維系一支龐大的軍隊。同時,對奢侈品的扭曲消費,導致巨額外貿逆差,貴重金屬和銅錢流向國外。為此,南宋和他們的“前任”一樣,選擇了一條飲鴆止渴的道路。為了應付財政危機,朝廷編排各種名目搜刮民財,征稅、加費、濫發紙幣。通貨膨脹帶來嚴重經濟危機,最終砸了自己的腳。宋理宗時期,年財政總收入的貨幣收入就達到了10650余萬緡錢。到了宋度宗時期,經過戶部系統征收的貨幣收入,以咸淳三年為例,僅5000萬貫左右。(黃純艷,2013)。
其次,不斷增加的社會投入并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南宋的商業繁榮除了制造奢靡之風,并沒有實質性地帶動產業的明顯進步。除了醉生夢死之外,南宋的商業資本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機會。
最后,復雜社會組織的資本形成效率日益低下。
南宋后期,官僚隊伍不斷膨脹,特權階層越來越多,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市井中彌漫著享樂的氣息,仿佛過著持續不斷的節日,而鄉間農民卻在艱辛、儉樸、單調的生活中摸爬滾打。
有限的增長隨著社會的復雜化而備受擠壓,并日益萎縮、崩潰消失。
南宋就像一個很大、很美卻又很脆弱的氣泡,輕輕一觸,就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