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磨盤山
- 我老爹是鄭成功
- 比目魚
- 2049字
- 2021-03-26 21:16:56
第227章 磨盤山
1659年二月二十一日,清軍渡過怒江逼近騰越州(今云南騰沖),
這里是明朝西南邊境,山高路險,“徑隘箐深,屈曲僅容單騎”。
李定國估計清軍屢勝之后必然驕兵輕進,決定在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盤山沿羊腸小道兩旁草木叢中設下埋伏,
他以泰安伯竇名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武靖侯王國璽為三伏,
“埋地雷谷中,約曰:敵盡入,初伏乃發;然地雷,二、三伏乃發。首尾擊之,敵盡矣”。
埋伏的軍隊攜帶預先制作的干糧,以免造飯冒出炊煙被清軍察覺。
部署已定,清滿漢軍隊在吳三桂等率領下,果然以為明軍已經望風逃竄,逍遙自在地進入伏擊區。
就正在這一決定勝負之際,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卻叛變投敵,把李定國設下埋伏的機密報告吳三桂。
吳三桂大驚,立刻下令已進入二伏的清軍前鋒后撤,向路旁草木叢中搜殺伏兵。
明兵因為沒有得到號令不敢擅自出戰,一時間傷亡很大。
竇名望迫不得已下令鳴炮出戰;二伏、三伏軍從也應聲鳴炮,沖入敵軍,雙方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清將固山額真沙里布等被擊斃,明將竇名望等也戰死。
李定國坐鎮山阜之上,聽見號炮次序不對,知道情況有變化,派后軍增援,終于擊敗吳三桂所統來追清軍。
但因兵將損失嚴重,決定離開騰越州(今云南騰沖),令定朔將軍吳三省斷后并收集潰卒,自己率領主力前往孟定。
因為盧桂生的叛變告密,使李定國部署的磨盤山戰役未能取得預定效果。
而盧某人因在關鍵時刻有“功”,被清朝賞了個云南臨元兵備道的官職,用無數人的鮮血,染紅了頭頂的官帽子。
這場驚心動魄的磨盤山戰役,是李定國統率明軍給予占有明顯優勢的清軍最后一次沉重的打擊。
清廷因損兵折將,大為惱怒,經諸王、大臣會議后,于第二年六月懲罰統兵將領;
多羅信郡王多尼罰銀五千兩,多羅平郡王羅可鐸罰銀四千兩,多羅貝勒杜蘭罰銀二千兩,都統濟席哈革除所有功勛,副都統莽古圖、傅喀、克星格也受到處分,
而征南將軍趙布泰,更是成為了處罰最嚴重的那個,直接被革職為民。
從清廷對三軍主帥的處分情況來看,磨盤山之役戰斗十分激烈,清軍的傷亡肯定相當大。
李定國在兵勢已如強弩之末時,在內部出了叛徒告密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組織和指揮這樣一場勇猛的阻擊戰,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證明他不愧是明清之際最杰出的軍事家之一!
……
朱由榔和小朝廷的文武官員在平陽侯靳統武護衛下,由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市)退到盞達土司,第二天行至布嶺,距離中緬邊境已經不遠了。
馬吉翔認為只要進入緬甸國境,就可以保住身家安全,
但他又擔心永歷帝及文武官員不愿入緬,竟決定勾結武將孫崇雅,在夜半時分大肆劫掠,
如此一來,既能大賺一筆,又能逼迫眾人入緬,可謂一舉兩得。
孫崇雅是靳統武的部將,本已感到前途黯淡,又有馬吉翔的慫恿,乘機發一筆國難財,何樂而不為?
于是在這天晚上,馬吉翔、孫崇雅等人縱兵大肆擄掠,
在夜色籠罩之下,亂兵的搶劫連永歷皇帝也未能幸免,最后光著腳上了“不了山”躲避,直到天威營等兵趕到,才在深夜竄到銅鐵關(指銅壁關和鐵壁關),
隨行的文武官員在流離當中又遭搶劫,苦不堪言;不少將士也在混亂當中若鳥獸散。
潤正月二十六日,永歷帝等人白到達曩本河,距緬關不過十里,黔國公沐天波先派人去通知守關緬兵。
由于歷史的原因,明朝鎮守云南的沐國公是緬甸當局熟知的人物,守關緬兵紛紛下馬以禮相待。
當他們得知隨永歷帝避難緬甸的文武有近兩千人馬,要求“必盡釋甲仗,始許入關”。
永歷帝同意了,“一時衛士、中官盡解弓刀盔甲,器械山積關前,皆赤手隨駕去”。
這一舉動曾經遭到一些忠于明室的人士的指責,認為自動解除武裝是“墮緬人計”,
就當時形勢而言,緬甸當局接受南明皇帝入境避難,而要求解除隨行人員武裝無可非議。
問題在于朱由榔貪生怕死,在李定國等人還在云南西部邊境地區組織兵力抗擊清軍時,就在馬吉翔之流竄撮下流入外邦,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他以為這樣一來,清朝就可以放過他們,從而茍且偷安,實在是太過目光短淺了。
作為實權人物的李定國在兵力不足以保衛昆明時,對朝廷的去向可能作了不正確的決策。
他沒有堅持取道建昌入據四川,即便形勢危急還可以順長江而下同據守夔東的抗清義師會合,而贊成了馬吉翔等人向中緬邊境撤退的錯誤主張。
然而,決策西撤并不等于同意流亡緬甸。
事實上他自己當時沒有入緬,由他指派的護駕隊伍靳統武所轄兵員,也只是到關為止,沒有跟隨永歷朝廷進入緬甸。
當他接到靳統武的報告,緬甸當局禁止南明軍隊入境,永歷帝下令隨行人員自動解除武裝后,“慮緬情叵測”,派高允臣趕去,企圖追回永歷帝和隨行人員,
不料,高允臣一入緬境,即遭到緬方殺害。
從復明事業來看,永歷帝慌不擇路地進入外邦避難,標志著旗幟半倒,給各地的復明志士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層濃厚的陰影。
對李定國、白文選等人來說,既要在窮山僻壤的邊境地區繼續抗擊清軍,又要擔心在緬甸的永歷帝的安全,弄得顧此失彼,心力交瘁。
總之,現在西南的局面是云南全境已基本被清軍掃平,永歷帝逃入緬甸避難,而李定國、白文選則依舊在滇西邊境頑強抗清。
且清軍在經過磨盤山一役后,損兵折將十分嚴重,且各部明軍流落四處,要想穩定新征服的地方,絕非一朝一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