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登陸
英國于1640—1649年內戰后脫穎而出,克倫威爾上臺后大肆擴軍,原本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衰落的英格蘭軍隊再一次開始令人生畏。
克倫威爾在歷史上的褒貶不一,但他對英國來說,無疑是個偉大的軍隊締造者,
作為島國的英格蘭原來基本沒有常備陸軍,克倫威爾以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軍隊為模板,并且更加強調高效與紀律性,建立起了“鐵軍”,數量超過了三萬。
海軍更是擴大了三倍多,由40艘主力艦擴大到了120艘,擁有當時世界最好的艦船與船員。
資產階級出身的克倫威爾是典型的重商主義者,他不能容忍荷蘭人壟斷全球貿易,
他很早就以護國公的名義,頒布了針對荷蘭的《航海條例》,英格蘭的利劍指向了同是海上強國的荷蘭。
于是英國同荷蘭殖民強國的斗爭不僅不可避免,荷蘭也開始到處排擠英國商人。
在俄國和波羅的海各國,在北美殖民地和東亞各國,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地區,荷蘭人倚仗自己的海軍優勢和商業資本,基本上壟斷了各國的貿易。
1649年,荷蘭又與丹麥簽訂條約,獲得貨船免稅通過松德海峽的權利,從而掌握這一地區的貿易優勢。
令英國人不能容忍的是,荷蘭竟然在英國水域肆意捕撈魚蝦等水產品,甚至把這些水產品拿到英國市場上高價出售,牟取厚利。
這些情況早已通過報紙的添油加醋,激起英國各階層的憤怒。
1651年,英國議會順利的通過了新的《航海條例》,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載運,或由實際產地的船只運到英國,
這就是說,英國不許其他有航運能力的國家插手境內的運輸。
荷蘭一向以商船多、體積大、效率高、組織完善而成為貿易中介國家、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
英國的新航海條例,顯然是對付荷蘭的,打擊它在英國對其他國家貿易中的中介作用。
于是荷蘭與英國之間的矛盾瞬間空前激化,荷蘭反對英國的航海條例,英國拒絕廢除航海條例,英荷海上大戰最終爆發。
1652年5月,兩國艦隊在多佛海峽發生沖突,與荷蘭的海上貿易發生沖突。而導火線卻是英國攻擊荷蘭商船,結果引發大規模的船艦行動,
7月8日,兩國正式宣戰。
雙方的交戰主要集中在多佛爾海峽戰區(包括北海在內)和地中海兩大戰區,其中又以多佛爾海峽戰區為主——這是由兩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幾乎每次海戰,雙方都要投入2—3萬名水兵、6000—8000門大炮,而其作戰次數之多恐怕亦是歷史上所罕見的。
據說有人作了次統計,僅在1652年5月至1653年8月的15個月之內,雙方艦隊作戰次數已經不亞于當時世界各海洋歷次戰役的總和。
1653年8月,荷蘭集中海軍力量與英國決戰被擊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制海權,使依賴貿易生存的荷蘭經濟癱瘓。
荷蘭隨后通過厄爾巴島海戰、里窩那之戰的勝利,也使英國在地中海的貿易完全陷入癱瘓狀態。
經過在地中海特別是大西洋的諸次戰斗,英國雖然有控制英吉利海峽的優勢,也同荷蘭一樣被戰爭拖得疲憊不堪,于是同意進行和平談判。
1654年雙方簽訂《威斯敏斯特和約》,荷蘭認輸,雖然沒割地,也沒賠款,但被迫承認了《航海條例》,
此前尼德蘭共和國海戰幾乎無敵,這次與英國交戰,卻多有敗績,國際威望大受影響。
不少國家汲取了兩國交戰的經驗后,對荷蘭的海上貿易都虎視眈眈起來。
總之,鄭錦出兵的這個時間點,就世界范圍內的局勢來說,其實是對他大為有利的,
至少巴達維亞總部顧慮重重之下,肯定不會傾盡全力與他們交鋒。
揆一與評議會眾人商議之后,便立即經行緊急備戰,要求各地加強偵察與武裝,不準華人在普羅民遮城販賣糧食,
他們還將所有華人頭家仕紳軟禁在熱蘭遮城中,嚴加看管,以免他們通敵。
此外,揆一下令實行“堅壁清野”政策,田間未及收割的蔬菜、瓜果、大樹,一律焚毀,但凡有不遵從的華人,一律格殺勿論。
最后,揆一立即派人向巴達維亞城的總督報告,請求援軍。
……
正月二十四日清晨,船隊陸續到達澎湖群島,由于揆一已提前將島上原本不多的守軍撤走,所以陸軍暢通無阻的進駐了島上的土城衛所。
鄭錦到各島巡視了一番,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可以說是臺南的門戶,遂點了一員將領留守。
大軍在澎湖島休整了一晚,次日清晨啟航,走到中午時,卻突遭大風,
澎湖到臺灣雖然只有52海里,但如遇逆風,這短短的距離,就宛如天線,要想通過十分的困難。
鄭錦只好率船隊返回澎湖,一連待了數日,到了正月二十七,逆行的大風這才停歇。
眾將見此,終于是暗松了一口氣,
根據鄭錦事先的調查,大型戰船要想順利的進入大員的鹿耳門港,必須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錯過時機,就要向后推遲半個月。
大風現在停下,正好能趕上下月初一的大潮,不至于耽誤時機。
鄭家的大軍已抵大員鹿耳門港外。
鄭錦當即命何斌坐于前頭,引導船隊繞過荷蘭炮臺,強行登陸。
此前,鄭錦已派人游說這附近的漢人村落,獲得了大部分村長的投效,
現在鄭軍便在幾千名漢人的協助下,不到兩個小時已有數千名戰士登上了岸。
大批戰艦和船只,也陸續駛抵熱蘭遮和普羅文查城(又譯作普羅民遮城,漢民稱之為赤嵌城)之間的海灣。
荷蘭在臺灣的兵力,只有一千多人,長官揆一和評議會率八百多名駐于沙洲上建立的熱蘭遮城堡,
海面則有以赫克托號為主的六艘戰艦,在大員灣對面的臺灣本島上的普羅文查堡,則派了四百名兵員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