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有錢就有糧
“花生油?”
鄭錦納悶,他記得糖業書籍上說過,脫色處理最早是加入牛乳,中國人用的方法是雞鴨蛋的蛋清,作用原理是用蛋白質去除掉里面的雜質,
花生油有蛋白質嗎?
納悶歸納悶,他決定繼續看下去,蔗液煮成稀糊狀后取出注入“瓦溜”,
這東西是個圓錐體形,上大下小,高約1尺多,底尖端有小孔,用禾草塞住,擱置在一個大瓦缸之上,讓其慢慢的結晶。
含有大量雜質的糖液會順著茅草從下面的小孔慢慢流出,最后在“瓦溜”里只剩下純晶體的糖。
鄭錦問了一下,知道一個瓦溜能夠出赤砂糖10公斤。
但是看起來這種糖的顏色非常的深,比平常所見的一般的紅糖還要深一些,近乎所謂的“黑糖”。
瓦缸里流下來的東西,顏色發黑,鄭錦知道這就是“糖蜜”了,
蔗汁在熬煉過程中,隨著砂糖的不斷結晶出來,最后留下的就是深色母液,這種母液里依然含有不少糖,但是卻無法采用較好的手段將其分離出來,
一直到20世紀七十年代以后,才有技術能回收利用其中的糖分。
再早之前,糖蜜作為一種下邊腳料,就只能走綜合利用的道路。
最有前途的一種作用便是用來釀酒――朗姆酒的原料正是糖蜜。
工人們說這漏下來的他們稱為“潲水糖”,可以繼續熬制成一種黑砂糖,也能用來制作食品,但是無法外銷了。
但在鄭錦看來,制作黑砂糖遠不如做朗姆酒實惠。
“這里有做白糖或者冰糖的嗎?”
幾個工人聽了都只搖頭,徐聞這里幾乎無人做白糖冰糖,各家糖寮里都是做這樣的赤砂糖,
還有一些也有做糖磚的,
方法是把按照制赤砂糖的煮熬方法把蔗汁煮至糊狀后,取出倒入大鐵盆中,用木棍頻頻攪動,至結晶后即倒入方格糖框中,用刀切成塊狀則為磚糖。
磚糖用干蔗葉包裝在大竹籮里,每籮為50塊。
鄭錦算了下整個制糖過程,計算下來,這間糖寮日產赤砂糖大約在100公斤左右,規模真是小得可憐。
一圈觀看下來,雷州的制糖業可以借鑒的地方實在不多。
一開始東寧的制糖廠其實也與這里差不太多,但不知不覺間,已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隨后,鄭錦又讓人把附近的幾戶蔗農都帶來了。
鄭錦一一詢問了他們的情況,這些蔗農的種植面積都非常小,小得不過十幾畝,大得也才三四十畝。
根據他們的說法,每畝大概能出糖三石多,他們種了甘蔗,收獲之后就送到這里來代加工制糖。
這家糖寮對來料加工采用分成的做法:糖寮分四成,蔗農分六成,
有的地方則是付錢加工,產品都歸蔗農,算下來兩邊的成本都差不多。
當然,也有蔗農干脆將甘蔗收割后,便全部以原料價格賣給糖寮,得錢雖然少了些,但也不用再操心賣糖之事。
回到徐聞城后,鄭錦對新任命的徐聞縣令莊文烈吩咐道:
“徐聞的糖寮太多了,干脆合并撤銷,進行集約化生產,把甘蔗都運過來統一加工處理。容易上規模,甘蔗渣利用起來也容易……”
至于其他的改進方面,遠不是僅僅是加工設備和生產工藝的問題,在糖寮里他已經查看了用來榨汁的甘蔗,居然是竹蔗。
這是中國原產的一種甘蔗,雖然是專門的榨糖品種,在含糖量上卻還比不上“昆侖蔗”――雖然后者實際上是果蔗。
即使在雷州這一種甘蔗得天獨厚的地方,竹蔗的含糖量也不過9%,遠低于一般現代制糖品種普遍14%的標準,
所以在品種上,徐聞的甘蔗就急需改進才行。
莊文烈三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年輕時就中過舉人,后為鄭成功軍中文吏,以有精明能干之名。
打下徐聞后,鄭錦便向老爹求派縣令、主簿等官吏,鄭成功便委任了莊文烈,至于其余的佐官,則讓鄭錦自行任命。
鄭錦也試過這莊文烈的才能,確實不是庸人,也就放心了許多。
莊文烈此時將鄭錦說的都一一記下,隨后遲疑了一會,還是說道:
“世子,我觀徐聞農戶多種甘蔗,糧產未免不足,據下吏說每年都要向外面購買大量糧食,價格還十分昂貴,竟要二兩一石!
如今我鄭軍有十余萬之眾,糧食一向不算充足,這里卻大種甘蔗,是否有些舍本逐末?”
鄭錦笑了笑:
“這點勿要多慮,此處糧食不夠,到別處買就是了,這絕對是劃得來的。”
似乎看出了莊文烈仍有疑惑,鄭錦便多說了幾句,
“從徐聞產出的糖,以后可以運到安南國(越南)去銷售。他們那里不種甘蔗,糖價會很高,但安南素有糧倉美譽,米價則向來廉價。
據我了解,那里的糖大概七、八兩銀子一石、米價則不過每石五十錢?!?
莊文烈愣住了,露出一副難以置信的神情:
“果然是每石不過五十錢?竟有如此之賤價的糧食?”
要知道,廈門、瓊州等地,糧食價格雖較徐聞便宜,但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也是有過每石一兩以上的。
莊文烈還從未聽說過有低于每石百錢的糧食!
鄭錦點了點:“安南多肥沃土地,糧食又能一年三熟,價格自是低得發指了?!?
其實以前要想去越南鄭主的地盤買糧,并不算容易的事,
一是鄭主對糧食的出口進行了管制,要征收不少稅,此外外來商船進入鄭主地盤的港口,還要交納每年一千兩的費用。
相反,廣南阮主則專門開放了一個城池專給華人貿易,
那座城池即為會安城,位于越南中部,距峴港30公里處海邊,原為占婆國的對外貿易港口,古稱“大占??凇?,后為廣南阮氏所攻占。
隨后,阮主便讓會安城開放為華人能自由交易的商埠,一度讓此城的名聲直追馬六甲,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商埠之一。
不得不說,廣南阮氏確實是有頭腦的,極擅于吸引華人為他做事,除此之外,前文就有提到他們后來還利用華人開發了湄公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