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風雨欲來
1657年是丁酉年,在這年的歲末,清朝舉行了規模浩大的科舉考試,
自從順治到京師后,面對新的統治形勢,清廷急需鞏固統治。
為此,漢臣范文程建議朝廷抓緊科舉考試,以此籠絡漢人士子,
他給順治奏折寫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請再行鄉、會試,廣其登進。”
順治當即采納,順治二年就進行鄉試,而且一切科考制,都沿續明朝。
不過頭幾年,科舉的規模實在有限,參加的人不算多,錄取的人也少,
直到近些年,隨著清廷的寶座愈發牢固,參加科舉的士子規模才逐漸加大,
1657年,參加科舉的人數更是達到了一個頂峰,
當時,參加順天鄉試士子就達5700人,光直隸各府縣就有四千人,國子監的考生有1700人。
但錄取率卻很低,正副兩榜只錄取206人,錄取率連四分之一都不到看,競爭可謂激烈。
順治帝本人也大為高興,參加科舉的人如此之多,正是我大清統治牢固的證明啊!
但誰也沒想到,順天府鄉試,卻發生了重大的舞弊案,狠狠的打了順治帝的臉。
生員陸其賢以銀三千兩,賄買考官李振鄴、張我樸得中舉人,致京闈發榜后“途謠巷議,嘖有煩言。”
這起科場舞弊案遷延半年,李振鄴、張我樸等處斬,多人流徙尚陽堡。
(尚陽堡是明長城下最北方的邊堡之一,向來苦寒貧困。)
順天府鄉試發生在十月,而在十二月,又有人奏參江南主考官方猷弊竇多端,以聯宗的緣故,取中少詹事方拱乾之子方章鉞為舉人。
有人刊《萬金記傳奇》,以方字去一點為萬,錢字去右旁為金,指二主考官姓,極盡其納賄作弊丑態。
此案,同考官十八人,全部處絞刑。舉人方章鉞等八人,各責四十板,家產籍沒入官,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寧古塔……
丁酉年這兩場科考舞弊案,牽連甚廣,在清廷內部造成了一定的動蕩,
據孟心史考證:“丁酉獄蔓延幾及全國,以順天、江南兩省為巨,次則河南,又次則山東、山西,共五闈”。
事實上,雖然科場舞弊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清代一朝,科場案卻接二連三的發生,對清代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而相對于其他省闈的鄉試案,順天府地處京畿要地,江南則是人文薈萃的賦稅重地,
因此,丁酉年幾乎同時在這兩地發生的科舉舞弊案,造成的影響尤其的大……
雖然有科場舞弊案的糟心事,福建、浙江的局勢也不太妙,但在1657年的歲末,清廷上下依舊是一派喜氣祥和,
因為京師現在更受矚目的,是孫可望歸順這件大事!
清廷對于孫可望的來歸極為重視,這年十二月,順治帝便特旨封孫可望為義王。
為了體現賞不逾時,清廷派內翰林弘文院學士麻勒吉為正使,禮部尚書兼內翰林秘書院學士胡兆龍、禮部右侍郎祁徹白為副使赍冊、印,專程前往湖南行冊封禮。
這里作一點對比也許更能加深了解清勝明敗的原因之一。
1649年孫可望統率數十萬貔貅之眾,以云南全省之地自愿歸附風雨飄搖中的永歷朝廷,南明君臣在封一字王上備極刁難;
而清廷對僅率數百人狼狽來歸的孫可望卻毫不猶豫地加封王爵。
不能不看到,清廷的度量和眼光確實比永歷朝廷高明得多。
但清廷之所以如此大方,不過是看到了孫可望的利用價值,
一旦他沒了價值,孫可望清廷也會毫不猶豫的棄如敝履。
按照歷史的發展,在永歷朝廷覆滅后,孫可望便被迫自請削去了王爵,不久后,便“意外的死于打獵事故“。
孫可望此人死有余辜,他受到清廷特殊的恩遇,靠的是出賣云貴川抗清事業。
他剛剛逃到湖南寶慶,就給清廷遞上了“愿取三省上獻,以大一統之盛事”的奏疏,
疏中避而不提張獻忠開創的大西軍事業,說什么“望以關西布衣,適丁明季喪亡之際,不自甘于轅下,遂稱藩于滇黔楚蜀之間”,
把自己打扮成逐鹿中原的英雄,他儼然以“國主”自居,把大西軍稱為“望兵”、西南抗清基地為“望土”,
恬不知恥地把同系張獻忠義子和大將的李定國、劉文秀說成是自己“恩拔”起來的人物,又把李定國等人反對他專橫跋扈、帝制自為的措施說成“以奴叛主”。
接著,他要求清廷發兵,“則滇黔蜀地愿盡入于皇上之版圖,兵馬將士愿咸奉皇上之軍旅”。
到湘鄉、長沙同洪承疇見面時,又如洪承疇奏疏所說:“偽王孫可望另有開列云貴形勢機宜,職方在查詢,再具密疏,恭請宸衷裁斷。”
他還同清經略洪承疇會同各提督、總兵進行圖上作業,“繪圖講究,有同聚米為山,明如指掌”。
為了取悅于清廷,孫可望不僅提供了永歷朝廷軍事機密等各方面的情況,獻上了“滇黔地圖”,還為清軍進攻提供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向導,
孫可望之所以如此賣力,是想清朝給他帶兵,親自討伐李定國一雪前恥,
十二月,清廷在孫可望的鼓動下,認為永歷朝內亂、人心未定,決定乘此有利時機,進兵云貴,開始部署進兵事宜。
當然了,以清廷的精明,是決計不可能給孫可望重新掌握兵權的,
順治命王、大臣商議后,最終決定:“以大兵分三路趨云南,指日奏功,無事可望再往”。
盡管清廷出于種種考慮沒有讓孫可望親赴前線,但還是充分利用了他過去在大西軍和永歷朝廷中的特殊地位,加強了政治攻勢。
擬定了在三路進兵時,讓孫可望遣人赍手書招諸將帥,先身說法,言他受王封,在清廷恩寵無比,諸將降者皆得予厚爵!
這一計次帶來的后果,或許不亞于千軍萬馬,
可以預料到,在孫可望的蠱惑下,將會有多少將領選擇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