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人體奧秘(2)

  • 奧秘小百科
  • 子夜
  • 5532字
  • 2014-05-16 11:26:18

人體血管圖

血管遍布全身每個角落,任何部位被刺破了,都會流出鮮紅的血液來,可見血管是無處不在的。由大血管分出小血管,小血管分出細血管,細血管再分出毛細血管……全身密密麻麻地布滿了縱橫交錯的血管網。

說來也許令人難以相信,一個七尺男兒身上的血管,大大小小竟有1000多億條。假如將它們首尾連接起來,長達10萬千米以上。10萬千米有多長?能夠環繞地球兩周半!

血管有動脈和靜脈兩大系統。動脈是“動”的,我們在腕部、肘部、頸部、大腿根部以及頭上、腳上等處都可摸到它的跳動。

血液從心臟出發,通過動脈血管流向各處。它的“流速”依據心臟的收縮或舒張而有不同。例如在大動脈管里,有時可快到每秒鐘走1米遠,有時每秒卻只能走0.16米。大動脈的管腔一般是25毫米,管壁厚度可達2毫米左右;毛細動脈的管腔有的僅0.01毫米,管壁自然是極薄的。

靜脈血管同樣有粗有細。不過,總體說來,靜脈的管腔要比動脈粗些。例如,大靜脈的口徑有30毫米大,可以放進一只乒乓球。

靜脈里的血流是在平穩地流動的,它的任務是將動脈送往身體各處去的血液匯集起來,再送向心臟。

動脈和靜脈互相連接,使血液無法“越軌”流到血管外面來,這才保證血液循環往復運行。

我國古人已知道動脈血和靜脈血是有區別的。《內經》中提到:當刺破血管時,有的血管“刺之能射”,有的則“不能射”。為什么血液的噴射情況不一樣呢?古人認為是“陰氣”與“陽氣”的數量不同的緣故。現在知道,這是血管組織和血液壓力不一樣所致。但無論如何,這種發現畢竟比西方人早得多。

血小板知多少

看過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個情節:女主人公幸子不慎小腿被鐵絲扎破,流血不止,差點送掉了性命。人們不禁要問,幸子的皮膚只不過受了一點輕傷,為什么就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后果呢?

原來,這與幸子血小板減少有直接關系。在一次事故中,幸子受到大劑量放射性同位素鉆-60的輻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血液內血小板的數量顯著減少,每立方毫米血內僅有4萬個血小板(正常人為10萬~30萬個),幸子的皮膚已出現了瘀血斑,于是皮膚受點輕傷便會流血不止,以致威脅到生命。

人體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固體成分中的一種,體積很小,直徑只有紅細胞的1/3至1/2,形狀不規則。血小板的本領很大,是血液中的“防汛部隊”,人體一旦受傷流血,它們就會涌向前去,執行“堵壩”的任務。血小板止血的本領主要來自體內含有的血小板因子。人體受傷時,血小板自動破裂,把血小板因子釋放出來,致使血漿中的凝血酶元變成凝血活酶。這種酶能使血漿里的纖維蛋白元變成許多細絲,并編織成網,將血細胞網住,因而使血液凝固成塊,將傷口堵住。同時,血小板的表面還有一種粘著力,使血粘聚在出血的傷口處,逐漸形成血栓,將傷口封住。另外,血小板還是許多生物活性物質的攜帶者,其中與止血有關的有5-羥色胺、腎上腺素等,它們隨血小板攜帶到損傷的血管處并釋放出來,都能引起局部血管壁平滑肌收縮,促進止血。血中血小板的數量一旦顯著減少,便會引起血液凝固障礙而流血不止。

臨床上,除放射病之外,惡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和慢性血病等疾病也會引起血小板減少。醫生常通過檢查血小板的數量和形態,來幫助診斷多種血疾病。外科手術前,也要檢查血小板的數量,以防因血小板過少而造成手術中流血不止。

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平均壽命還不到10天。但是,它的新的“接班人”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出現,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保持相對的平衡。

心臟“永不疲倦”

在人的一生中,心臟是永不停止地跳動的。它像一臺神奇的“水泵”,每分鐘跳動60~80次,每分鐘可以使5公升血液順利地通過心臟。一個60歲的人,心臟就已經跳動了20多億次,通過心臟的血液有1.5億公升之多。可以說,心臟是生命的“發動機”,人體的“太陽”。

如果心臟停止了工作,我們的血液就無法奔流,新陳代謝就不能進行,腦這個人體的司令部也會完全失去作用,人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難道心臟就不知道疲倦嗎?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心臟的“永不疲倦”之謎,正在逐步揭開。

有的科學家認為,心臟收縮的時候從一端擠出血液,接著放松,從另一端吸進血液。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臟的一次跳動。心臟不斷地收縮和舒張,血液才能川流不息地運行。

心臟解剖圖

心房和心室都會收縮和舒張,但所用的時間不同。心臟每跳動一下大約要用0.8秒的時間。在這0.8秒鐘里,心房收縮只花去0.1秒;舒張的時間倒有0.7秒;心室收縮只要0.3秒,舒張時間卻有0.5秒。這些科學家指出舒張就是放松,而放松實際上就等于休息。因此,看起來心臟好像是在不停地工作,其實,它的大部分時間卻處在休息狀態。它既會工作又會休息,勞逸結合是很出色的。睡眠的時候,心臟的跳動次數從70次減到55次,它的休息時間自然也就更多了。

另一方面,心臟的跳動為的是給身體各器官輸送必要的養分,但在大量血液不斷流經心臟的同時,它本身也獲得了更多的營養。由于心臟始終有充足的養料,所以顯得身強體壯,永不疲倦地工作著。

也有的醫學家認為,心臟所以能“永不疲倦”地跳動著,是因為心臟激素在起作用。

20世紀60年代初,醫學家們在解剖尸體的時候發現,在人的心房組織里有一種極細微的顆粒狀物質,但由于這種顆粒太小、太少,當時的技術條件又有限,人們沒有能深入研究下去。直到1981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臟研究所的伯德博士,才下決心揭開它的秘密。他從幾千只小白鼠的心臟中提取到幾毫克這種物質,接著,又把這種物質注射到小白鼠的靜脈里,發現小白鼠的心臟產生劇烈的收縮,血容量上升,小便也增多了。由于這種神奇的物質來自心臟,又能使心臟產生強烈收縮,所以,伯德給它起名叫“心臟激素”。

不久以后,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拉雷赫博士,又進一步研究了心臟激素的組成、結構及其作用。

科學家們發現,心臟激素是由碳、氫、氧、氨等元素化合而成的,是一種肽類化合物。別看它的結構并不復雜,但作用很大,幾微克的心臟激素就可以持續維持血液的體內循環。當人攝入過量的鹽或血量急速上升的時候,心臟就會很快分泌出心臟激素,使人的血量和血壓恢復正常。科學家們指出,別看它在血液中的量少,少到用現代儀器幾乎偵察不到,而它的作用卻大得讓人吃驚。

現在,心臟激素已經用在腎功能衰弱、心臟病和高血壓癥的治療上,而且有一定療效。但心臟激素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它的化學原理是什么?現在仍然是個未知數,科學家們正在繼續探討。

重要消化器管——胰島

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中,分布著無數大小不等的島嶼,它們成為鑲嵌在藍色海洋上的顆顆寶石。在人體的某些部位,也存在著許多神秘的“小島”,它們支配著人體的生命活動,胰島,就是其中的一種。

胰島,位于胰腺之中。胰腺位于胃的后方,是消化器官,而胰島卻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胰島在分泌胰液的胰腺腺泡組織之間,聚合成一堆一堆的細胞群,猶如海島一樣,因此被生理學家命名為“胰島”。

胰腺解剖圖

成人的胰島約有170萬個,數量可謂驚人,而每個胰島的大小,也同海島一樣,千差萬別。每個胰島的功能也大不相同,各司其職:有的分泌胰島素,有的分泌胰高血糖素,有的分泌一些其他激素,如胃泌素等。這些激素對人體產生著不同的影響,有的我們已經認識,有的我們知之甚少,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胰島素是人體中重要的內分泌素,它是一種小分子蛋白質,由20~30個氨基酸組成,主要功能是調節糖、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維持血糖的正常水平。它可以促進營養物質的合成和貯存,調節機體的能量供應,使糖轉化為糖元貯存起來;它可以促進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減少脂肪組織釋放脂肪酸和產生酮體;它還可以促進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糖的利用,節約體內蛋白質的消耗,幫助人體生長。

胰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恰好與胰島素的作用相反。它可以促進肝糖元的分解,使血糖升高;它可以促進脂肪的分解;它還可以增加糖在心肌中的積聚,從而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血輸出量,提高血壓。

在正常情況下,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保持動態平衡,以維持生命。但是,當胰島發生異常時,動態平衡遭到破壞,人體就會發生嚴重的疾病。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島功能失常、胰島素相對或絕對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人類能耐熱本領很強

烈日炎炎,驕陽似火,在沙漠戈壁中一隊商旅正在行進中。這是非常艱辛的旅途:沙漠里的氣溫常常高達40多攝氏度,又沒有足夠的水,終于,有些人再也邁不動自己那疲乏的雙腳,一個、兩個、三個……有一年,一下子就倒斃好幾千人。

事后查明,他們全都死于中暑。

死于中暑的人都屬“熱死”。“熱死人”的事件幾乎每年都有報道。

盡管我們有良好的體溫調節本領,但這種本能畢竟是有限的。所以,盛夏季節要防止陽光直射頭頂,努力搞好防暑降溫。與此同時,夏日也不能老呆在空調房里,也要主動地去適應熱,通過發汗來維護和強化機體的散熱功能,尤其是青少年。

一般地說,人體的耐熱本領還是相當強的。我國吐魯番地區的最高氣溫曾超過49℃,有些國家的氣溫可達到五六十攝氏度,然而大家仍能活下來。英國的布拉格金和琴特里兩位物理學家,為了實驗,首先在面包房里短期忍受過160℃的高溫。帶進面包房里的牛肉和雞蛋燒熱了,物理學家卻依舊好好的。

炎熱的沙漠

根據試驗,一般人在71攝氏度環境里能堅持1小時;82℃為49分鐘;93℃時為33分鐘;104℃時僅能堅持26分鐘。1764年蒂勒特在巴黎科學院的報告稱,有個婦女在132℃的爐子里堅持了12分鐘。1828年有個人在比利時,曾在℃攝氏度的高溫下呆了5分鐘。《軌道上的生活》一書中描寫了過去前蘇聯宇航員接受80℃的耐熱試驗。一次試驗下來,加加林體重減輕了1.35千克,有的伙伴竟減重4千克。

按照美國航空醫學專家的說法,如果穿上厚實的冬季飛行服,人的耐熱極限達270℃!不過要注意,以上試驗是在嚴密的醫療監護下進行的,我們切記不宜輕易仿效。

相比之下,體內生熱就受不了了。超過正常體溫通常就是有病。體溫若超過42℃,體內的某些蛋白質就可能疑團,生命自然難以維持,所以體溫計的最高度數也只有42℃。1980年7月,51歲的美國亞特蘭大居民瓊斯,體溫一度達到47.5℃,他竟幸免于死。最驚人的是紐約的一位消防隊員,他在救火時受了重傷,體溫曾經高達64.4℃,居然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人有超強耐寒機能

人類的搖籃在哪里?科學家的看法傾向于:在熱帶地區。生理工作者也說:人本質上是熱帶動物。如果讓人赤身裸體地躺在二十六七度的房間里,時間一久他就會感到寒冷。在北風怒號的隆冬季節,就難免“路有凍死骨”了。

但是,人能適應環境,經過鍛煉,耐寒的機能就會增強。接近南極的火地島,空氣中充滿水分,水像冰一樣寒冷。然而,當地人可以不穿多少衣服正常生活。8名挪威大學生在一次耐寒試驗中,赤身躺在布床上,只蓋一層薄的睡袋,而周圍的溫度接近冰點。第1周,他們的腳凍得劇痛,簡直無法熟睡,后來慢慢地就適應了。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也有較強的適應寒冷的生理功能。他們在屋內點燃動物油的情況下,最冷的天氣里也能光著上身酣睡。而像企鵝那樣嬉戲于冰河的冬泳愛好者,世界上又何止萬千!

南極企鵝

1981年,由于工作人員的疏忽,一個15歲的英國男孩被反鎖在一間冷凍倉庫里。這個少年靠堅強的意志,在原地不斷跑步,一直堅持到第二天庫門被打開。

當然,任何事情都是有極限的。科學家認為,如在零下40攝氏度時赤身,即使身體最強壯的人,也活不到15分鐘。

前些年,倫敦舉行過一次科學討論會,探討因艦船失事落水的人能生存多久。研究表明:水溫在0℃時,人可忍受15分鐘;5℃時,1小時;10℃時,3小時;25℃時,1晝夜多。(讀者朋友切記不可盲目仿效,以上數據都是在嚴密的醫療監護下測得的)有位名叫弗里索辛的小伙子,遭海難后在冰海中漂游5小時后才被人救起,專家解釋他能活下來的原因說:他體重140千克,有一層得天獨厚的脂肪。

有一年,人們發現一個少女跌倒在雪地里,送往醫院后一測量,她的體溫只有16℃,可她竟被救活,而且日后生活正常。根據現有資料,她是世界上有過最低體溫而活下來的人。

關于口吃的多種說法

從人類開始使用語言起,就存在著口吃現象。自古以來,曾有許多人研究和探尋給人們造成語言障礙和精神痛苦的口吃之謎。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提出,口吃是人的四種基本情緒發生混亂的結果。100多年前,有位普魯士外科醫生,試圖用割去一部分舌頭的方法來治療口吃,結果只是給這些人造成了更大的痛苦。

第一次對口吃進行系統研究的人,是60年前美國愛俄華大學的溫戴爾·約翰森。他是因自己深受口吃之苦而立志研究這個問題的。但是,由于他確信自己無論在神經上還是生理上都沒有缺陷,因此只提出了一種觀點:口吃是人在兒童時期模仿口吃者講話學來的。但是,他從未能證明這種觀點。

據統計,每100人中就有1~2名口吃者。在口吃者中,大約有1/5的人是暫時性口吃,一般發生在2~7歲期間,成年后口吃自行消失。另外4/5的人是持續性口吃。迄今為止,許多矯正口吃的方法都有助于增強講話的流利性。但經矯正后,通常表現為講話速度較慢。

從特點上看,口吃者講話中充滿了快速的重復和突然的停頓。由于聲音的產生要求大腦、呼吸系統、聲帶、舌、腭和唇的協調配合,因此,生理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出是哪一部分器官失常造成了口吃。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口吃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口腔送氣不足,不能把要講的話語連續發出。還有的人提出,口吃是大腦兩個半球爭奪對語言控制的沖突造成的。但是,這種推測一直無法證實。相反,口吃者的大腦與正常人是沒有區別的。事實上,正常人偶爾也會出現表現為口吃的語言障礙,而且這種現象與口吃者一樣,通常都是出現在一句話開始時或換氣之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县| 海盐县| 沙雅县| 陈巴尔虎旗| 宁城县| 万山特区| 诸暨市| 杭锦后旗| 泰安市| 安康市| 阳城县| 漳州市| 平远县| 日土县| 黄陵县| 洛川县| 福泉市| 青神县| 车致| 民乐县| 澄江县| 雷波县| 四子王旗| 陇西县| 冕宁县| 竹溪县| 沭阳县| 吉木萨尔县| 独山县| 凌源市| 贵定县| 鄂尔多斯市| 吉木乃县| 遂宁市| 榆社县| 阜阳市| 蒲城县| 彭州市| 凉城县| 长寿区|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