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國國防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無非兩件大事:一是生存與安全問題,二是發展與富強問題。只要國家存在,就必須建設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的強大國防。關注國防、了解國防、建設國防,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國防概述

國防,顧名思義就是國家的防務。它是人類社會安全與發展需要的產物,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安全保障,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的興衰榮辱。

概念窗

國防,是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一)國防與國家

國防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與國防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國防伴隨國家產生而出現。國防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肩負著三個基本職能而存在:一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二是從宏觀上保障發展本國經濟,以求得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三是抵御外國的侵略和顛覆,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有國無防就不能立國,國防虛弱就無力抵御外來侵略。古往今來,任何國家都需要建立鞏固的國防。

國防為國家利益服務。國防通過為國家和民族提供安全保障,達到為國家和民族利益服務的目的。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國家安全和穩定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國家將陷入戰爭與動亂之中,經濟建設無法正常進行,維護國家穩定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國家的核心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

國防受國家性質、制度和政策的制約。國防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服從、服務于國家利益。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利益需求,這些利益需求又是由國家的性質、社會制度和政策決定的。因此,國防必須服從、服務于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策,國家的社會制度和政策決定國防的性質和利益需求。例如,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追求全球利益,其國防政策具有擴張性和侵略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強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因而,我國的國防在積極防御戰略思想指導下,以反侵略和維護和平為目的。

(二)國防的基本類型

不同性質、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政策的國家,有著不同目標和不同特征的國防。目前,世界上的國防類型主要有擴張型、自衛型、聯盟型和中立型四大類。

擴張型。擴張型國防是以國家安全和防務需要為幌子,將其他國家和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對其進行侵略、顛覆或滲透。

自衛型。自衛型國防是以防止外敵入侵為主要目的。在國防建設上主要依靠本國的力量,廣泛爭取國際同情和支持,維護本國安全,促進周邊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聯盟型。聯盟型國防是通過結盟的形式,彌補自身防衛力量的不足,實現國家的安全與穩定。根據聯盟各成員國之間的關系,聯盟型國防又可分為一元體和多元體聯盟。一元體聯盟,是以某一大國為主,其余國家處于從屬地位;多元體聯盟,各聯盟國之間是伙伴關系,通過共同協商確定防衛政策。

中立型。中立型國防是在國際沖突或戰爭面前,嚴守和平中立的政策。奉行中立型國防政策的國家,有的采取全民防衛式的武裝中立,有的則完全不設防。

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致力于與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決定了我國國防是自衛型國防,與奉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國家的國防有本質的區別。

(三)國防的地位和作用

國防在國家職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其強弱與國家安危、榮辱和興衰息息相關。

國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為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家發展,世界各國從本國實際出發,努力加強國防建設,為國家的發展營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鞏固的國防不僅是在異常激烈、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贏得戰略主動的重要條件,也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國防是國家獨立的基本前提。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是國家獨立的重要標志,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的尊嚴是國防的重要職能。有國無防,或國防不強,國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民族復興就不可能實現,國家獨立必然受到挑戰。建設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是確保國家安全、獨立自主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

國防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國家只有有了鞏固的國防,國家的其他建設事業才能順利進行。如果沒有鞏固的國防,國家政權就無法穩定,經濟發展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因此,國家的生存、政權的穩固和核心利益的維護,以及國際地位的鞏固、形象的保持,都必須有一個鞏固且有效的國防。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

(四)現代國防的基本特征

現代國防是傳統國防的繼承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國防理念和實踐活動,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安全防務的整體性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科技的進步,國家安全利益不斷擴展,國家發展利益不斷延伸。現代國防的職能正在由維護地緣明確的“硬疆界”,擴展到爭取有利于己的“軟環境”;由保衛本土不受侵犯,擴展為在全球或地區范圍爭取政治、經濟和安全秩序的影響力與主導權;由打贏戰爭擴展到在戰爭和非戰爭狀態下都能保證國家利益的實現。一個國家只有經濟不斷強大、科技不斷發展、國防實力不斷增強、國防安全意識不斷鞏固以及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2. 國防力量的綜合性

現代國防力量是以綜合國力為基礎的綜合國防力。有了雄厚的綜合國力才有可能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同樣,強大的國防實力,也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力量的綜合。盡管軍事力量依然是國防力量的主體,但現代國防力量的構成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軍事力量,而是更加突出復合力量建設。

3. 國防手段的多元性

國家利益的威脅來自諸多方面,除了兵戎相見的“硬對抗”外,還有各種“軟傷害”的威脅。現代國防斗爭,不僅可以使用軍事手段在戰場上進行武力對抗,而且也需要通過政治對話、外交談判、經濟封鎖、心理施壓、軍備控制等非戰爭手段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激烈的較量。在某一時期、某一方面,需要根據情況的不同,選擇使用某一種手段,并與其他手段相配合,不能固守一種方式。

4. 國防建設的系統性

現代國防建設是一個以科技為龍頭,以經濟為骨干,通過總體性的戰略運籌,謀求綜合國防效益的有機系統。現代國防斗爭不僅重視數量優勢,更重視質量優勢,特別重視發揮整個系統的威力。因此,世界各國普遍著眼于從宏觀規劃上合理調整軍隊、準軍事組織和后備役部隊的比重,軍隊內部各軍種、兵種的比例以及如何在發展武器裝備、改進編制體制、強化軍事訓練、完善戰場建設等方面相互協調行動,發揮系統的整體效能。

5. 國防事業的社會性

國防不只是“軍防”,而是關系各個領域、各條戰線和每個公民的共同事業,與整個社會密不可分。隨著國防內涵的擴展,依靠國家和社會的綜合力量來建設國防,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中國有句古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古代尚有布衣曹劌論戰大敗齊師,商人弦高假命退秦師,今天更應牢記:“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

二、中國國防歷史

中國國防的歷史源遠流長。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演進和發展,中國社會先后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國防也經歷了屈辱與榮耀、衰敗與昌盛的歷史。它記錄了中華民族悲壯的過去,有著沉痛的教訓;也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充滿著中華民族的勇敢和智慧。

(一)中國古代國防

中國古代國防始于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止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歷經約4000年、20多個朝代的興衰更迭,呈現出興衰交替和曲折發展的歷程。

從我國整個歷史來看,古代前期,即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和盛唐,國防日趨發展,不斷強盛,直至鼎盛。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國防的產生。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國防才真正擔負起鞏固政權和抗擊外敵入侵的雙重任務。為鞏固國防,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設郡而治,筑路通郵,實施軍屯等。盛唐時期,非常重視國防建設,注重講武,苦練精兵,改良兵器,執行“懷柔四方、華夷一體”的防務政策,使唐朝北部邊疆出現了數十年無兵災戰禍的太平盛世。古代后期,即從中唐到兩宋、晚清,國防的基本趨勢是由弱到強,再從強盛走向衰落。具體到各個朝代,國防也大都由興而盛,由盛及衰。其間固然不乏極盛之前的短暫衰落,衰敗之后的一時復興,但終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趨勢和規律是沒有改變的。

中國古代國防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豐富的過程。一是建立了不同的軍制。軍制就是軍事制度,包括武裝力量體制、軍事領導體制、兵役制度等。在武裝力量體制上,一般區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中央軍通常由御林軍和其他較為精銳的部隊組成,擔任警衛京師和宮廷的任務;地方軍擔負該地區的衛戍任務,由地方軍政長官統率;邊防軍是戍守邊疆,并兼有屯田任務的軍隊。秦統一全國后,設立了專門管理軍事的機構,最高軍事長官是太尉。隋朝專門設立了主管軍事的部門——兵部。各朝代在軍事領導體制方面的做法雖然不盡一致,但皇權至上,軍隊的調撥使用大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人口狀況和軍事需要而發展變化,曾經實行過民軍制、征兵制、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等各種兵役制度。二是進行了以傳統防御工程體系為標志的邊海防建設。城池是中國古代國防建設中時間最早和數量最多的工程。長城是城池建設的延續和發展,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后經各朝代多次修建連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的萬里長城。古代海防建設始于明朝,主要是防御倭寇的入侵。三是發展了軍事技術。中國古代的軍事技術,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對世界軍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公元8世紀,唐朝發明了火藥并用于軍事,引起了軍事上劃時代的變革。四是加強了軍事理論研究,并產生了許多不朽的軍事著作,如《孫子兵法》和其他軍事理論著作,對于指導戰爭和加強國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識窗

近代中國被侵占了多少土地?

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協定,其中在1842—1911年間列強逼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上百個,以下是比較重要的條約。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1858年5月中俄《瑗琿條約》。沙俄侵占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

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條約》。沙俄侵占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

1864年10月據中俄《北京條約》條款簽《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侵占中國西部領土44萬多平方千米。

1881年2月中俄《伊犁條約》。沙俄通過此約及1882—1884年的5個勘界議定書侵占伊犁西面霍爾果斯河以西和北疆齋桑湖以東地區中國領土7萬多平方千米。

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據粗略統計,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的70多年間,列強通過各種手段侵占中國領土約160萬平方千米。

(二)中國近代國防

中國近代國防是一部充滿著孱弱、衰敗和屈辱的歷史。1840年,英國憑借船堅炮利,打破了清王朝緊鎖的國門。在西方列強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統治者奉行消極防御的指導思想,居安思奢,賣國求榮,結果是有國無防,大片國土被侵占,人民慘遭蹂躪和屠殺。

1. 清朝后期的國防

鴉片戰爭爆發后,西方列強大舉入侵,從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每況愈下,有國無防,內亂外患交織,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清朝后期的軍制。鴉片戰爭后,清朝開始實施“洋務新政”,成立了總理衙門。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后,清朝深感軍備落后,企圖通過改革軍制以加強軍事,遂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裁撤兵部,成立陸軍部。在武裝力量體制方面,清入關前,軍隊是八旗兵;入關后為彌補兵力的不足,將漢人編組成立了綠營。1851年以后,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廷號召各地鄉紳編練鄉勇,湘軍和淮軍逐漸成為清軍的主力。中日甲午戰爭之后,開始編練新軍。在兵役制度方面,八旗兵實行的是兵民合一的民軍制。甲午戰爭中,湘軍和淮軍大部潰散,清朝開始“仿用西法,編練新軍”。新軍采用招募的形式,在入伍的年齡、體格及文化程度方面均有較嚴格的要求。

清朝后期的邊海防建設。鴉片戰爭后,清廷朝政日益腐敗,防務日漸廢弛。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術性能落后,炮彈威力甚小且不能及遠。西方列強乘虛而入,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清政府先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敗,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上百個不平等條約,被侵占領土近160萬平方千米。當時中國1.8萬多千米的海岸線上,竟找不到一個中國自己享有主權的港口。國家有海無防,有邊不固,絕大部分中國領土成了西方列強的勢力范圍。俄國在長城以北,英國在長江流域,日本在中國臺灣、福建,德國在山東,法國在云南,中華民族美麗富饒的國土被西方列強撕扯得支離破碎。

2. 民國時期的國防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并沒有改變中國任人宰割的歷史。西方列強為維護其在華利益,紛紛扶植各派軍閥為自己的代理人,加緊對中國的掠奪。各派軍閥為爭權奪利,混戰不已,中國依然是有邊不固,有海無防。先是袁世凱稱帝,后有張勛復辟,各派軍閥以西方列強為靠山,割據稱雄,混戰不休。直皖奉三大派系軍閥先后竊據中央政權,賄選國會議員和總統,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二十一條》的簽訂和“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中國面臨被西方列強進一步瓜分的命運,從而激發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決心和勇氣。

以“五四”運動為標志,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展到了新階段。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革命的面耳為之一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味妥協退讓,出賣民族利益,使東北大片國土迅速淪陷。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入侵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高舉團結抗日的旗幟,與國民黨再度實行合作,組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作戰、敵后游擊戰場作戰和全民抗日作戰行動得以有力結合,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奮戰,終于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抗擊外敵侵略的徹底勝利。抗日戰爭勝利后,全國人民迫切需要一個和平安全的建設環境,但國民黨當局背信棄義,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經過3年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終于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創建了新中國,從此結束了100多年來中華民族有國無防的屈辱歷史,開始了中國國防的新篇章。

(三)中國國防歷史的啟示

我國數千年的國防歷史給了我們許多啟示,特別是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的近百年中,“倉促應戰—一敗涂地—屈辱求和—割地賠款”,成為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四部曲。堂堂中華,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何以淪為如此地步?不能不引起我們認真思考。

發展經濟是富國強軍的基礎。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于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他認為“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秦以后的漢、唐、明、清各代前期也都注意勸課農桑,發展生產,從而奠定了國防強大的基礎,造就了國防史上的偉業。與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敗,也都毫無例外地是由于經濟的破產,動搖了國家的基礎。

政治昌明是國防鞏固的根本。政治與國防緊密相關,國家的政治是否開明,制度是否進步,直接關系到國防能否鞏固,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鞏固的國防。我國古代凡是興盛的時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實行比較開明的治國之策。秦原為西部小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修政治、明法度、發展生產,國力日漸強大,奠定了統一中國的基礎。與此相反,凡是衰落的時期和朝代,都是政治腐敗、國防虛弱。唐朝中期以后,兩宋以至晚清都是如此。

科技進步是國防發展的動力。近代中國長期閉關鎖國,科技水平落后,武器裝備與世界列強相比出現了代差。古代的中華民族曾經以“四大發明”令世人矚目,但是到了16世紀,近代世界興起新的一輪科學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把中國遠遠拋在了后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進步,也就不可能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更不可能有強大的國防。

知識窗

日本奪走我國多少財產?

近代中國蒙受了許多屈辱,僅向帝國主義國家支付的戰爭賠款就達16億多兩白銀,其中日本攫取的最多。1874年發生琉球事件,中國向日本支付了折合銀元65萬元的賠款。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向日本支付了更多的賠款,僅軍費一項就有2億兩白銀,另外威海駐軍費150萬兩白銀。同時,中國為支付對日賠款借了三筆外債,其利息就達2.3222億兩,還有贖遼費3000萬兩,四項合計4.6372億兩白銀。根據《辛丑條約》,日本從中國的賠款中得到的賠款及利息折合銀元1.1831億元,中國實際支付9154萬元。綜合以上幾項,近代日本通過戰爭從中國攫取的戰爭賠款折合銀元達7.0259億元。日本利用這些賠款發展經濟、加強戰爭機器,而帶給中國的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災難。

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縱觀我國幾千年的國防史,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清王朝晚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進行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反而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于防火”,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斗爭實行鎮壓的方針,最終造成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組織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充分動員和組織人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擊侵略,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

撫今追昔,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些歷史的經驗教訓和啟示,我們永遠都要汲取。要牢記中華民族五千年興衰成敗的歷史,特別是要牢記近百年國恥凝聚成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訓,發憤圖強,鞏固我們的國防,建設我們的國家,讓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三、新中國國防建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防。60多年來,中國國防與時代偕行、與祖國共進。今天,國家發展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國防發展也同樣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加強,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速推進,軍事斗爭準備卓有成效,我軍已從一支陸戰型半機械化軍隊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具有一定機械化水平并開始向信息化邁進的強大軍隊,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為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中國式”的影響。回首走過的足跡、創造的輝煌,新中國國防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1953年。國家處在外御帝國主義侵略,內治戰爭創傷和經濟恢復時期。這一時期的國防建設主要完成了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解放了全國大陸和除臺、澎、金、馬之外的全部沿海島嶼,肅清了大陸上國民黨的殘余武裝,平息了匪患,建立了邊防和守備部隊,加強了海邊防的守衛。二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經過兩年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戰斗,共斃傷俘敵71.8萬余人,其中美軍29.7萬余人。迫使“聯合國軍”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輝煌勝利。三是建立、健全了統一的軍事領導機構和軍事制度。建立了全軍的領導機關和各級軍事領導機構,加強對全國武裝力量的領導;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海軍、空軍和各兵種部隊,逐步開始從單一陸軍向諸軍兵種全面建設過渡;建立了100余所軍事院校,為國防建設培養了大批現代化軍事人才;統一了部隊編制體制;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

第二階段是1953—1965年。這一階段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的重要時期。1953年12月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確定了我國國防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防御帝國主義侵略,保衛社會主義建設,保衛亞洲與世界和平。制定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提出了實現國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中包括精簡軍隊、壓縮國防開支、加速發展工業,為實現國防現代化打基礎;加強國防工程建設,在沿海、邊防和縱深要地建設防御工程體系;實行義務兵、軍官薪金、軍銜三大制度;大辦軍事院校,重新劃分戰區,完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加強動員準備,建立各級動員機構和動員制度。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體系。經過10多年的艱苦努力,國防體系建設基本完成,某些領域已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并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震驚了世界,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

第三階段是1965—1976年。這一階段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十分警覺地注意維護我國的安全,排除各種干擾,保持了軍隊的穩定,頂住了霸權主義的壓力。同時,對國防尖端技術的研究始終沒有放松,我國成功進行了氫彈試驗,并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國防科研取得了豐碩成果。

第四階段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改革開放在給13億人口的中國帶來歷史巨變的同時,國防和軍隊建設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下,同樣發生了歷史性巨變。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人民解放軍走上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依據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實現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即由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轉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在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現代化建設。確立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目標,開創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軍隊進行重大調整改革,裁減員額100萬,朝著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邁出重要一步。

20世紀90年代,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上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確立以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基點的新時期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實施科技強軍戰略,制定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把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作為軍隊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軍隊以軍事斗爭準備為牽引,加快武器裝備發展,加強軍兵種和快速機動作戰部隊建設,優化體制編制,裁減員額70萬,防衛作戰能力顯著提升。

進入21世紀,國防和軍隊建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貫徹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實現富國和強軍統一的戰略思想,全面履行新的歷史使命,增強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軍隊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積極開展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和軍事管理創新,不斷提高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核心軍事能力和實施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能力。

新形勢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國力的由大向強,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伙伴”越來越多,海外利益分布也越來越廣。中國國防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影響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當今的中國國防,已不僅僅是那條長長的邊界線,中國國防的范圍已經跳出有形的實體邊疆,向無形的利益邊疆擴展。近幾年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最高利益,瞄準“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國防實力上了一個大臺階。今后,我國國防將繼續堅持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引領,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強化練兵備戰,堅決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維護和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強化海空邊防管控,周密組織反恐維穩、國際維和、遠海護航等重要行動;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現代后勤建設和裝備發展;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促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平衡、兼容發展,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思考題

1. 國防的含義是什么?

2. 現代國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 如何理解國防的地位和作用?

4. 中國國防實踐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郴州市| 哈巴河县| 冀州市| 通州市| 新安县| 达日县| 嫩江县| 遂川县| 孟津县| 略阳县| 报价| 淳化县| 和林格尔县| 巴南区| 新丰县| 惠安县| 自治县| 和田县| 和静县| 集贤县| 德清县| 广安市| 青铜峡市| 桃江县| 陆川县| 邛崃市| 凌云县| 宁陕县| 黄龙县| 尼勒克县| 河西区| 连平县| 宁晋县| 丹江口市| 五家渠市| 永和县| 修水县| 博湖县| 万盛区| 彝良县| 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