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感光度測定
▼實用感光度測定的意義
攝影是一個通過感光材料對光的感應來記錄被攝體的亮度和顏色等信息的復雜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可能產生曝光誤差,使我們不能正確記錄被攝體包含的信息。可能產生誤差的環節大致有以下幾種:膠卷的實際感光度與標稱感光度的誤差,測光系統的誤差,相機光圈、快門的誤差,鏡頭、濾光片透光率的誤差,底片加工的誤差,放大照片的誤差等。
我們知道,在整個攝影過程中,負片或反轉片完成質量的高低決定了攝影的最終結果,而這個過程又是不可重復的,一旦底片出現問題,有的場景可以重新拍攝,而有些場景卻永遠不會再出現。因此在拍攝前,將攝影過程看成一個系統,進行實用感光度測定,是非常必要的。這個過程能把所有未知因素變成已知因素,把誤差變成可計算的部分,從而實現有把握的拍攝。
▼什么是實用感光度測定
實用感光度測定過程俗稱“試片”,實際上是將攝影過程的各個環節固定下來,發現誤差,確保調整誤差以后按照同樣的攝影過程拍攝可以獲得準確的曝光,所以,實用感光度測定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測定過程中,首先應將感光材料、攝影器材和沖洗加工工序固定下來。假如我們在實驗階段發現某一膠卷過度曝光2/3級可以得到最好的影像,那么在實際拍攝中,如果用同樣的器材、同一批號的膠卷,我們只要將膠卷的感光度降低2/3級,就能得到最好的影像,那么這個膠卷實際使用時我們認定的感光度(比生產廠家標稱的感光度降低了2/3級),就是膠卷的實用感光度。
▼簡單的實用感光度測定方法
完整的實用感光度測定是一個非常復雜煩瑣的過程,并且需要特殊的專業儀器,但由于我們是進行人像攝影,因此可以針對我們的攝影主題將這個過程簡化。
準備工作
為了使實用感光度測定有意義,必須保證實用感光度測定所用的膠卷與實際使用的膠卷有相同的性能(最好為同一批號),并保證在實際拍攝中使用相同的測光表及相機等器材,最后還必須保證使用相同的沖洗條件。
拍攝時首先要選擇典型的主體和環境,由于人物是我們拍攝的主體,我們只要選擇人物頭像和基本色譜板作為主體就可以了。基本色譜板是為了給影調和色調的再現提供客觀的比較。在取景框中,我們將這兩個主體盡量充滿畫面。如果在室外進行,可以將天空、建筑、植物等常見的景物包含在內。
布光方式
以前側光為好,因為這種角度的光線可以更好地觀察到人臉的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影調變化,并與實際拍攝情況也比較接近。光比也比較接近實際拍攝的范圍(1∶2—1∶4之間)。
確定曝光量和拍攝
我們以基本色譜板的18%灰的部分測光,注意測光范圍不要超出18%灰的范圍,然后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作為基礎曝光組合。然后以這個基礎曝光組合為中心,以1/2級曝光為變量,梯級增加或減少曝光量拍攝一組照片,為了使拍攝條件不至于混淆,可以在拍攝時將拍攝條件一起攝入畫面(圖2-1)。
沖洗和放大
按照標準的實際拍攝時將要使用的沖洗條件沖洗試片。照片放大時將18%灰板置于一旁,將每張試片放大一張照片,要求畫面中18%灰的部分的密度與18%灰板的密度相同。此時,我們就基本完成了簡單的實用感光度的測定實驗。
▼如何評估實用感光度測定結果
由于攝影影像的作用對象是人,所以對攝影影像的評估就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進行。

圖2-1 實用感光度測定
主觀評估主要觀察整個畫面的影調和色調,特別注意人像的還原,比如臉部肌膚的質感、影調過渡關系、頭發的層次還原等。此外,對照片顆粒性和色彩的評估也是一種主觀評估。
客觀評估主要觀察基本色譜板的還原情況,特別注意消色色階的還原(圖2-1)。假如照片中消色色階的消失界線由暗部向中心偏移,說明沒有利用膠片感光特性曲線的直線部分,向曲線的趾部偏移,膠卷曝光不足;如果照片中消色色階的消失界線由亮部向中間偏移,說明影像向膠片感光特性曲線的肩部偏移,膠卷曝光過度。
因此,正確的評估要結合這兩方面因素,挑出綜合質量最好的一張照片,然后按照其拍攝條件,換算成膠卷感光度的變化,得出本次實用感光度測定的結果。比如我們認為曝光量+1/2的照片質量最好,我們就把比膠卷標稱感光度低1/2級的感光度認定為該膠卷在我們使用的攝影系統里的實用感光度。
▼使用一步成像膠片預測拍攝結果
我們在人像攝影中經常會用一步成像器材來預測拍攝結果,好處是幾分鐘之內就可以看到影像,攝影者可以及時發現曝光以及光比、遮擋、漏光、投影等照明問題。一般我們使用的可換后背的120相機都有與之匹配的一步成像后背。
但是運用一步成像器材并不能取代實用感光度測定,一方面是因為一步成像的感光材料與實際拍攝的感光材料的構造和顯影情況完全不同,而且前者容易受當時溫度的影響,所以它對最后的影像質量沒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一步成像的畫面面積非常小,一般只有8.5—10.8厘米,其對細節的表現也不具備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