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新文化運動的基調與民國初年攝影的生態

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1]

辛亥革命(1911—1912)的爆發表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破產,清廷的反復無常,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讓大多數人相信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統治,以革命暴力的方式,仿效西方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才是中國唯一正確的出路。而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讓這種努力變得充滿困難和未知。其中最主要的阻礙之一,就是長期以來在封建制度和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禁錮下,廣大民眾遠遠落后于共和所需的思想文化素質。對于那些接受過西方文明熏染的新興精英知識分子來說,“中國的改變必須是政治上的,因為制度禁錮了人們的創造力;中國的改變必須是思想文化上的,因為儒家思想沒有提供關于科學的思想與方法……大多數人相信:簡單地學習技術無濟于事,必須從思想與文化上改變中國人。”[2]這種觀點也體現在經歷了“幻燈片事件”的魯迅寫在《吶喊》的自序文字中:“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圖2-1 梅蘭芳《春香鬧學》戲裝照,佚名攝,1920年

曾被視為“奇技淫巧”的攝影本身就是西方“賽先生”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因而受到新興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推崇和重視。一時間,大批報刊、攝影畫報和新聞機構涌現出來。特別是上海和北京,成為宣傳革命和提倡新知的重要陣地,同時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攝影作品和攝影記者。顯然,在這個特殊的救國存亡的歷史基調下,中國攝影的發展總體來說獨立性、自主性和學術性較弱,對攝影的本體思考不足,更多地體現為強烈的工具色彩。

隨著攝影力量的壯大和攝影文化生態的豐富,攝影的多元化思考和本體化探索成為可能。而且,在中國強大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文人士大夫藝術體系,以及民國初年的特殊政治語境下,這種思考和探索就顯得尤為可貴。雖然這些思考和探索在今天看來也許并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突破,這些民國攝影先行者所面臨的困惑和爭論時至今日也沒有停息,但我們依然不能無視劉半農、郎靜山等人的巨大成就和貢獻,他們基于對攝影和藝術的摯愛,基于對中西方文化不知疲倦的思考與實踐,既充盈了自己的人生,豐富了中國攝影本體和本土化的理論及實踐,又用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浸潤著這個社會,有力地響應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說。

注釋:

[1]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版,第443頁。德先生,即democracy,民主;賽先生,即science,科學。

[2] 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導言,第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明星| 大姚县| 十堰市| 筠连县| 保山市| 九龙城区| 松阳县| 广丰县| 灌南县| 五寨县| 庄河市| 鄂尔多斯市| 阳朔县| 鄱阳县| 桃源县| 肇东市| 神池县| 襄城县| 会宁县| 蒲江县| 磐石市| 屯昌县| 康保县| 博兴县| 武山县| 贵港市| 布尔津县| 始兴县| 廊坊市| 岚皋县| 远安县| 樟树市| 昂仁县| 肇东市| 甘泉县| 梅河口市| 汉寿县| 罗甸县| 辽源市|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