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本書對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理論、分析和評價方法、研究進展和主要觀點進行了系統梳理,對西部重點城市包括的范圍,近年來空間結構調整的進展情況、主要特點、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西部重點城市在承接產業轉移背景下城市空間迅速擴大,演進動力、影響因素、建設方式、政策效應都具有特殊性的實際情況,從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趨勢、特點、布局等著手,注重借鑒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在城市空間結構調整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剖析重點城市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驅動下,城市空間變動的現狀及其特殊性,采取空間經濟分析、國內外城市演進的一般規律分析、部分典型城市發展經驗比較分析、城市功能和內在發展動力分析等方法,結合理論分析和典型經驗,對西部重點城市空間結構現狀進行綜合性評價,分析空間結構變化是否符合規律,是否符合西部地區城市發展實際,在空間結構上存在哪些問題,概括出優化的一般原則、思路和路徑,提出可以借鑒的模式和實施的建議,主要內容和觀點如下:

將空間結構范圍界定為中心城區空間、都市圈空間和城市群空間三類。由于中心城區空間是城市矛盾最突出的區域,目前反映較為強烈的交通擁堵、空氣質量下降、開發強度和產業布局不合理等問題,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因此空間結構優化分析重點針對中心城區進行,也包括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整個行政轄區。同時,考慮到西部地區一些城市開始朝著都市圈和城市群演進,快速交通將周邊區域與中心城區緊密連接起來,城市許多功能的配置,已不可能完全在中心城區獨立完成,因此也相應地將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范圍擴大到這類空間。

在研究西部重點城市空間優化時,需要充分考慮西部重點城市具有的特殊性,即快速推進,動力主要來自外部,地理、氣候和資源條件差,基礎設施滯后等特征,注重考慮這樣一些因素:西部重點城市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必須注重借鑒類似城市空間調整的成功經驗;西部重點城市受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大,必須注重空間對調整中外部產業植入這一主動力的分析;西部重點城市普遍為后發展城市,必須注重充分吸納東部地區城市在不同時期調整的辦法;西部重點城市發展已經步入新型城鎮化階段,必須注重將國家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要求體現在空間優化中;城市空間結構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必須將研究重點放在當前緊要回答和解決的問題上,尤其是超前進行規劃,圍繞承接產業轉移科學布局城區功能,保持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同步推進,走出一條新型城市化道路,避免重走簡單依賴“制造業或商業導向”的老路。

工業化及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產業布局指向變化推動各種生產要素在城市空間中流動組合,是城市空間結構形態演變的根本原因。無論是總體上追求分工、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還是企業考慮土地成本、生產成本、勞動力可得性、市場接近性、運輸成本等因素,主導性的動因是產業結構變化。企業生產成本逐漸增加,促使市區制造業外移,形成新的工業區和為之服務的住宅和服務區,推動城市以市中心為圓心向外擴張,或者呈軸狀延伸或多中心并存。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由于更依賴社會網絡和近距離溝通,愿意支付更高租金以留在中心城區。

盡管城市空間形態有同心圓、扇形與多核心三種,并且在這三種形式下演化出更多的形態,但“圓形城市”是基本形態,“點狀形成—軸向擴展—內向填充—再次軸向擴展”則是城市空間擴展的基本方式。過去大多數城市采用單中心結構,伴隨城市規模的擴大,中心城區集中了過多功能,導致交通擁擠、通勤時間長、環境質量下降等問題。目前多中心城市結構成為常見形式。無論單中心還是多中心,或者受到地質條件影響,城市有帶狀發展的表現,但基本形態仍然呈圓形,這一點不僅在國外城市研究中得到印證,在我們對國內幾十個城市的定量分析中,也發現了這一特征。只要未出現明顯的交通和空氣污染問題,中心城區建設應以圓形為首選形態。目前,網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城市巨型化、城市郊區化、逆城市化幾種趨勢并存和互動發展,將會產生更多的城市形態,甚至有可能發展出全新的城市形態,僅僅把握圓形還不夠。相應地,城市形態的規劃,要注意把握這些新的變化。

雖然不同規模的城市在空間形態、開發強度、建筑物容積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但在我國西部地區的重點城市中,城市普遍以單中心為主,開發強度偏低、容積率偏低、功能不配套、產城分離等問題比較突出。因此,要通過加快建設新區和產業園區,構建新的有規模的城市組團,促進超過200萬人口的城市朝著多中心轉變,而對不超過200萬人口的城市,應堅持單中心發展,這是集聚效應最好的形態。第一,要通過適當降低開發強度,騰出更多的綠地、公共活動空間和道路用地,提高城區的通透性。而對開發區、新城等開發強度過低的區塊,應提高開發強度。第二,要提高建筑物容積率,尤其是工業、教育、行政辦公用地的容積率。中心城區容積率還要適度提高,以總體容積率不低于2作為開發強度的重要控制指標,在此基礎上,分別確定不同功能區的容積率。核心區平均容積率不低于3,次核心區平均容積率不低于2,外圍區平均容積率不低于1。將中心連片城區核心部分密度規劃為四個等級:人口在200萬人以下的,按11000人/平方千米規劃;人口在200萬~400萬人的,按12000人/平方千米規劃;人口在400萬~800萬人的,按13000人/平方千米規劃;人口在800萬人以上的,按14000人/平方千米規劃。參考全國城市建成區2400人/平方千米的平均密度指標,將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分為三個等級:人口在300萬人以下的,按4000人/平方千米左右規劃;人口在300萬~500萬人的,按4500人/平方千米左右規劃;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按5000人/平方千米左右規劃。考慮到西部重點城市人口普遍在百萬人以上,今后十年還將繼續增加,因此應當按照特大城市的標準,參照平均容積率的要求,合理規劃人口密度。原則上城市核心區的平均人口密度不低于15000人/平方千米,超大城市適當再高一些。第三,城市功能布局規劃應逐步弱化功能分區,除了歷史保護區的土地利用需要作嚴格限定外,原則上只把土地利用劃分為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綠地和綜合城市用地。同時增加地下和地上空間開發,提高混合用地占比,保持建筑物的疏落有致和開敞,促進商業與居住功能的融合,大規模發展混合功能區,推動城市朝著緊湊型、精明增長轉變。第四,注意解決工業用地量大、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對有條件的產業園區,應促進其向產業新城發展,加快實現產城融合,提高城市的宜居、宜業水平。

充分依托以公共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為導向的軸向發展,是多中心建設的重要條件。西部重點城市不僅要學習借鑒深圳、上海等地建設城市交通的經驗,也要注重借鑒東京、香港、巴黎等城市堅持的“優先公共交通”的原則,使城市交通建設更有超前性。不僅要以軌道交通為中心,促進特大城市的居住功能、商業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娛樂設施等向軌道交通周邊區域集聚,也要提高公共交通的負擔率,強化軌道交通站點和周邊用地的一體化開發,將地鐵、快速交通的出入口與百貨商店、寫字樓、酒店等功能建筑直接相連。不僅要服務中心城區20千米范圍內的區域,還要建設快速鐵路服務城市50千米范圍內的區域,使快速鐵路直接進入市中心,與地鐵連通,從而令中心城區與郊區之間的聯絡更便捷,促進都市圈絕大部分的客運依托軌道交通布局。

改變街區過大和道路設置不合理的現狀,逐步構建適宜尺度的街區面積。在明確更新改造單元的基礎上,破除街區被眾多圍墻分割和栓塞,導致平均路網間隔較大、斷頭路數量多、車輛和行人出行不方便的現狀,通過調整單位、學校、住宅管理范圍和方式,調整街區尺度,擴大小型街區數量,增加路網密度,撤除多余圍墻,使每平方千米街區能有更多的交叉路口。在區域內部的街區,有效保留和延伸舊城路網形態,加密城市支路網,打通斷頭路,保持適宜步行的尺度,建設小街區,加強城市“毛細血管”的通行能力。

以科技功能、金融功能、文創功能、對外交往功能、交通樞紐功能為主,加快配置新興時尚的高品質功能,其產業相應以商務服務、信息服務、咨詢服務、大型商場、科研設計、教育體育、中高端醫療及文化娛樂為主,優化服務業集聚的區位條件,推進服務業用地集約化。其中核心區以CBD為龍頭,布局最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將一般性制造業、商品市場及一般倉儲物流、中等職業教育等產業功能向外圍疏解,禁止新布局低端生產性工業。讓中高水平的科學館、研發設計中心、學校、醫院、信息中心、音樂廳和劇院、體育中心、展覽館、文化藝術中心、新興金融和購物中心、高檔次商務和會展中心、大型文化產業城、“雙創”載體等成為主城區標配。結合這些功能打造、增設一些地標性建筑,形成有特色的建筑風格。

省會城市的規模原則上按照所在區域人口的約1/4控制,人口少的省份可按所在區域人口的約1/3控制,目前西部省會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標準。為防止特大城市出現交通、環境污染問題,采取多中心、組團式構建城區,用快速交通進行連接,是這些城市應對的辦法。對于規模更大的城市,如成都、重慶、西安等,可以將空間優化范圍擴大到都市圈,甚至可以擴大到城市群。而對于居于副中心地位的城市,在人口規模最多達到200萬人的城市,宜以單中心為主。在西部各省(區、市)(除西藏、寧夏、青海等個別省區)內,爭取培育1~2個副中心城市,以增強所在區域發展能力。鑒于這類城市一般為工業城市或其他專業性質的城市,在促進其向綜合性中心城市發展過程中,重點要配置服務業功能,同時促進制造業尤其是粗加工企業向外圍轉移。

空間優化是政府和市場共同選擇的結果,城市的發展具有追趕性,而城市規劃建設要求有一定的超前性,加之城市建設中涉及公共產品多,西部地區要發揮后發優勢需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發揮好規劃的引導作用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導作用。政府需要利用土地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金融政策甚至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來引導空間形態、功能布局、開發強度、建設密度、建設規模等。特別是在交通、園區布局、功能分區上,更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需要建立專門的機構,建立跨行政區的協作體制機制,來推進規劃編制、產業對接、市場共建、標準共定、交通互連等,確保城市空間結構調整朝著正常的方向進行。尤其是在政策制定、計劃和規劃審批、重大項目的統籌和協調、債權或基金發行、督促和監督等方面,以及通過大型文化產業項目、教育和醫療資源、綜合型文化體育場館等配置帶動城市更新中,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為適應更新改造需要,甚至可以設置專門的職能機構,以及進行適當的行政轄區調整。

產業承載空間優化,是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核心任務,必須在確定產業布局區位和演進方向的前提下,考慮居住、公共服務、行政、教育文化等功能的布局。產業承載空間的布局優化,需要從基本要素、功能結構、產城關系、體制機制四個大的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其中基本要素重在發現優化的短板,功能結構重在挖掘優化的潛力,產城關系重在促進服務功能布局合理化,體制機制重在創建優化的保障。

強調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嚴重和不宜居問題突出等矛盾,將全面優化生態空間布局上升為城市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西部各城市生態本底相對較好,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要充分借鑒國內外城市生態空間配置的經驗,通過同步規劃和布局生態空間,使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保持同步。

對空間布局合理化的評價,可以根據新型城鎮化六大特征,選擇與空間布局直接相關的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三個特征作為標志,確定九項指標進行評價,以此作為科學規劃和指導城區各種功能配置、對現有不合理的功能布局進行調整改造的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江市| 永寿县| 夹江县| 仁化县| 西和县| 乡宁县| 大新县| 岚皋县| 石嘴山市| 德惠市| 仲巴县| 元朗区| 万荣县| 容城县| 陇西县| 成武县| 梅州市| 睢宁县| 珲春市| 清水河县| 尚义县| 兴宁市| 禄劝| 四川省| 三门县| 临城县| 营山县| 大城县| 建水县| 大城县| 周至县| 东阳市| 湾仔区| 夏津县| 淳化县| 屏东市| 宿松县| 黄龙县| 左权县| 方正县|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