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值得借鑒的主要思想和經驗

以上研究的思路、方法、結論、建議等,為研究西部重點城市的空間優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其中一些分析方法的運用、分析的視角、針對不同類型城市的分析,能夠為本研究借鑒。

一、城區空間結構是重點研究對象

城區內各功能區空間組合狀態,或者各構成要素的空間分布模式,以及由此確定的土地、產業、人口、就業、交通、社會關系、生活活動的空間結構分布合理與否,應是研究的核心對象。由于現代城區中的各種功能已經通過現代交通、信息網絡等工具廣泛延伸到周邊,郊區已成為獨立功能區并與中心城區不可分割,從而將城市行政轄區、周邊城市乃至城市群聯系起來,形成密切分工協作關系,因此郊區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城區空間結構優化,也需要納入分析框架中。考慮到城區與行政轄區內各縣區的空間關系,本身就是都市區研究對象,應與城區放到同等位置研究。而都市區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空間關系,是城市體系結構或區域結構研究的對象,可以作為城市空間結構的分析對象。城市空間結構可以分為城區空間結構和城市形態結構。城區空間結構一般表現在城市密度、各功能區在城市中的布局兩個方面,城市形態結構則表現為各類城市組團在空間上的布局。

二、優化內容為形態和功能布局合理化

盡管城市空間形態有同心圓、扇形與多核心三種,但“圓形城市”是基本形態,“點狀形成—軸向擴展—內向填充—再次軸向伸展”則是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20世紀初,單中心城市結構作為城市最主要的城市結構之一被大多數城市采用,伴隨城市規模的擴大,中心城區隨之集中了過多的城市功能,進而產生市中心擁擠、通勤時間長、環境質量下降等新的城市問題。單中心模式被逐漸打破,多中心城市結構是國內外大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新城—協作式成為空間擴展的主要方法。單核攤大餅式向外拓展,是我國過去大城市空間拓展的主要模式。在城市快速成長階段,由于中心區吸引力大,空間拓展動力主要來自中心區。圓形的空間結構之所以呈團狀、星狀、帶狀等,是因為快速交通方式的出現,以及地形條件限制,使各種用地類型的價差縮小。傳統制造業郊區化集聚是城市空間結構整合的重要趨勢,中心城區向現代服務業主導轉變是城市空間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開發區建設導致的經濟快速增長帶動了城市的蓬勃發展,圍繞產業發展形成與之匹配的居住、商業、教育、文化等功能分區,完善了城市空間結構。在選擇城區空間分析指標時,不僅要考慮建成區面積和各功能區的布局,還要注重分析人均建成區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萬人擁有公共汽車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等,以考察空間結構是否符合綠色、集約等要求,是否符合“資源節約、低碳減排、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的精明增長道路。優化的方向是形成密集的組團,組團與組團之間用綠地隔離,組團內部應盡可能實現職住平衡。具體可以參考英國經濟學家智囊團的全球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建設部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零點集團、中國宜居城市報告以及一些學者提出的指標等,來構建城市宜居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三、產業發展是空間調整的根本動力

工業化及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產業布局指向變化推動各種生產要素在城市空間流動組合,是城市空間結構形態演變的根本原因,阿隆索的競標地租曲線則是這種動力作用的結果。無論是總體上追求分工、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還是企業考慮土地成本、生產成本、勞動力可得性、市場接近性、運輸成本等因素,主導性的動因是產業結構變化。企業生產成本逐漸增加,促使市區制造業外移,形成新的工業區和為之服務的住宅和服務區,推動城市以市中心為圓心向外擴張,或者呈軸狀延伸或多中心并存。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由于更依賴社會網絡和近距離溝通,愿意支付更高租金以留在中心地區。城市軌道交通的出現,為大城市朝著多中心分散組團式結構發展創造了條件。城市的產業功能、公共服務設施功能、居住功能的空間演變關系也圍繞中心城區呈同心圓式圈層擴散,然后在交通走廊的引導下向“同心圓+軸向拓展”演變。管理體制和政策引導,也是政府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對城市空間結構調整的引導。

四、優化空間結構有多種手段

由于不同城市的發展條件、發展規模、發展方式、發展階段存在較大差距,并不存在統一的空間結構形式可以完全效仿,各城市只能根據自身的情況,在借鑒其他城市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空間結構優化模式,采取與此相適應的手段。在現有的手段中,政府利用規劃引導各類功能區布局,是空間優化的最主要手段。規劃建設新城,或者依托已有的開發區建設新城,形成具有綜合性和獨立性的中心,是城市空間調整的重要途徑。隨著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城市的用地結構和布局正在發生較大變化,國土部門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也非常大。無論是市場手段還是行政手段,在優化的基本原則方面,都要求提高土地開發密度,推進功能混合開發,確保空間緊湊。政府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有的從改變交通布局著手,有的從土地政策調整著手,有的從行政區劃調整著手,有的以重要公共服務功能布局調整為主,充分利用可以掌握的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信息等,引導企業、居民在城市中的流向,促進城市空間集約增長、理性增長。其中,各類規劃,房產稅、開發費等影響土地和房屋建設開發的政策措施,以及基礎設施投資,是促進城市空間結構的重要手段。

五、評價優化的標準應從實際出發

城市空間拓展方式是非常復雜的,無論是經濟學的解釋,如聚集效應分析、地租分析、地方公有財政理論分析,是基于土地利用的解釋,如級差地租、精明增長等,是經濟結構演進的解釋,如對商業中心內部結構的研究、城市商業等級體系研究、城市商業中心地等級結構演變模式研究等,還是景觀學、社會生態學、區位論學、行為學等,乃至利用GIS和遙感技術、分形方法、細胞自動機技術以及城市自組織研究,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單獨地作為城市空間優化分析評價的依據。因為即使是同一個城市,其發展階段不同,空間拓展的模式也不盡相同,需要采用幾種方法進行分析評價和相互印證,即評價標準也需要“因地制宜”。城市空間是一個復雜系統,必須選擇適用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評價。許多專家學者從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等角度,開展空間流、空間運輸聯系、空間結構、空間組織與城市經濟區等研究,呈現多視角、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特征。目前,將空間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之中,是新經濟地理學的創新之一,核心邊緣理論已成為空間經濟的主要分析工具。特別是在討論集聚擴散與城市群空間組織方面,可以提供很大幫助。但在新經濟地理學的相關模型中,對集聚形成機制與作用方式的理論解釋仍偏簡單。分形理論一般被認為可以很好地揭示城市系統的復雜空間演化規律,已成為當前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但在實際運用中,各地更多地運用這些理論,選擇一些關鍵性指標進行分析。雖然簡單地用幾個指標來評價其優化程度,很難科學反映其合理性,但如果納入的分析因素過多,就缺乏可操作性。圓形城市5個同心圓區域的空間布局,城市在空間形態上不是均質分布而是沿主要交通線呈扇形分布,商業位于中心位置、工業區分布于交通線周邊等經驗總結,是分析單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其中,人口密度及其梯度是最重要的分析評價因素。市中心向外半徑3英里(約合4.83千米)的區域內,是否分布了城市30%以上的就業量,是判斷單中心城市的標準。而現代城市除了存在CBD核心之外,還存在多個不同的偏重于某一專業化的地域性中心,需要引入行業集聚效應、地價、房租、通勤成本、環境要求、地質條件等因素進行分析。雅典憲章、馬丘比丘憲章、華沙宣言、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都是分析空間結構的重要參考。當然,從基礎、結構、效益、質量四個維度建立評價模型進行量化評價,選取近百個指標,則是一種更深入、更復雜的探討,運用起來難度很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探索| 盐亭县| 台东县| 内丘县| 邵阳市| 永寿县| 巴林右旗| 鲁山县| 汉川市| 江川县| 云浮市| 江门市| 民乐县| 东乡| 霸州市| 卢氏县| 无棣县| 威海市| 锦州市| 贡嘎县| 梧州市| 连城县| 巴林左旗| 南充市| 井冈山市| 阳曲县| 庆阳市| 沁水县| 丹凤县| 花垣县| 和林格尔县| 秀山| 凤凰县| 乌审旗| 东台市| 宁陵县| 漯河市| 海城市| 阳西县| 汝城县|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