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交通運輸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之一,作為區域內部和區域間人流、物流、信息流及技術流的載體,對區域經濟發展、優化產業布局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交通運輸體系在區域經濟大系統中起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日益凸顯,各類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也日益依賴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單一的交通運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國交通運輸不僅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而且交通運輸方式、規模也不斷發展,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相互配合、分工協調,形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共同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局面。

(一)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構建

交通運輸的發展直接影響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運輸業的發展水平,進而影響一國或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呈螺旋式不斷上升的關系。一方面,交通運輸設施的不斷完善能提高運輸能力,改善區域間的運輸聯系,使貨物和旅客的運輸與周轉更便捷和高效,減少區域空間距離的束縛,從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交通支撐,實現空間位移以擴大區域活動范圍,從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上升時,會對當地的交通運輸提出新的要求,使該區域加大對基礎交通運輸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運輸設施的發展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前,世界各國交通運輸的發展與完善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實現運輸設備和運輸工具的現代化,即巧妙利用世界新一輪技術的革新發展,在交通運輸業中廣泛采用新技術、新產品,提高運輸設備和運輸工具的效率。另一方面,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科學銜接、分工協作,即通過信息化、智能化,將單一的運輸方式不斷銜接,促使各類交通運輸方式朝著分工協作、協調配合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統籌發展。交通運輸發展兩方面的有機結合,促進了交通運輸水平的不斷提升。

人類交通發展歷程中,最早發展的是陸路交通,其次是水路交通。水路交通與陸路交通的相互銜接為工業發展,特別是沿江、河、湖、海的工業和城鎮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科技發展和工業化對交通水平需求的提高,公路、鐵路、航空、油氣管道等交通方式不斷崛起,直接影響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隨著交通運輸方式的不斷發展,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廣。20世紀,國內外學者在研究交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中,普遍認為“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影響的基本方式是通過促進交通干線經濟帶建設,進而改變經濟空間結構”,并通過歸納總結提出“交通經濟帶”這一概念,認為交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可以用交通經濟帶來表現,即“以交通干線為主導,由交通干線和沿線一定范圍內經濟區域(主要由交通干線的吸引區域決定)所形成具有某種特性結構(優勢產業結構、資源結構、技術結構)的帶狀區域”。交通改變生產力布局、區域經濟空間格局從而得以表現。

交通運輸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對交通運輸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和發展是交通運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效果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時,能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反之,當某地區交通運輸建設發展與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時,則會阻礙區域經濟發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與發展應綜合考慮某區域的區位地理特征、交通發展基礎、產業結構與布局、人口分布與貨物運輸流向等方面的特點,有計劃、科學合理地構建各類交通運輸子系統,以系統集成各種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優勢,具有“綜合性”“集成性”的特點。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經濟總量不斷持續增長,區域間聯系日益頻繁,原有單一的交通運輸方式已難以滿足區域間快速、高效、經濟和安全的運輸需求,為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迫切需要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而這也成為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為西南沿邊地區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1988年,鄧小平提出“兩個大局”的偉大戰略構想,即一個大局是東部沿海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加快對外開放,使之先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當東部地區發展到一定時期,如20世紀末全國達到小康水平時,國家要集中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沿海地區也要顧全這個大局?!皟蓚€大局”的思想對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黨和國家領導集體先后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率先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發展規劃,這些都是國家根據不同經濟區域的地理位置、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市場格局等因素,為了引導區域間加深合作,促進區域間各項要素的流動,更好地挖掘區域經濟發展潛力,促進全國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而相繼提出的。

隨著“兩個大局”思想的不斷深入,1999年9月,為不斷縮小東西部地區間差距,實現地區協調發展,更好地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良性發展,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并先后制定了西部大開發的“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以及“十三五”規劃,每個規劃都對西部地區提出新的發展要求。西部地區囊括了我國十二個省區,擁有廣袤的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開發潛力較大。西部地區是我國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同時大部分省份處于國境線邊沿,復雜的區位條件、豐富的資源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促使西部地區成為我國的生態屏障和資源保障,但同樣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人文、交通條件、社會經濟發展基礎等,發展長期落后于東、中部地區,使西部地區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更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

西部地區分為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西南地區的情況較之西北地區更為復雜,既屬于民族集聚區域,又屬于與東南亞地區接壤的邊境區域,不僅要處理好民族工作,還需要處理與東南亞國家地域緊密聯系的文化、宗教、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挑戰與風險。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面臨六大新形勢,其“新”表現在:追趕跨越發展“新起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目標”、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新任務”、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維護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新要求”。為應對這些新形勢,要求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強創新引領支撐,提升創新驅動的增長動力;推進綠色永續發展,筑牢支撐發展的生態屏障;立足資源稟賦條件,發展有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瞄準暢通網絡提升密度,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促進成果協調共享,努力實現脫貧攻堅決定性勝利和公共服務全方位提升”等六個方面進行突破。西南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還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已經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但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在“新常態”經濟發展背景下,西南沿邊地區在“十三五”時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將挑戰轉化為機遇,更好地促進西南沿邊地區又好又快地發展成為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西南沿邊地區發展對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提出新的發展要求

西南沿邊地區包括廣西、云南、西藏三個核心?。ㄗ灾螀^),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深入實施,國家在規劃指導、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優惠扶持、財政支出、項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東、中部地區也通過產業轉移、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帶動西部地區發展,但西部地區依然存在基礎設施落后、教育質量低下、人才層次低、產業結構水平低、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低等多種問題。以廣西、云南、西藏為代表的西南沿邊地區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核心?。ㄗ灾螀^),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我國政治穩定、維護周邊外交安全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倡議、沿邊區域重點開放開發等各項政策的全面實施,對交通運輸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國家出臺《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快發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2015年的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交通運輸部明確梳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規劃中的重大項目并率先啟動,提出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入落實“走出去”戰略。2017年,《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成現代化交通網絡和比較發達的城鄉支干交通網絡。全面提升民航、水運、通信、環保、管網等設施保障能力”。西南沿邊地區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地帶和北部灣經濟圈的中心位置,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交通建設照顧政策。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背景下,迫切要求西南沿邊地區利用邊疆戰略位置與民族集聚特點,發展聯通國內外、通達主要及相鄰省份、覆蓋城鄉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促進區域各項要素的自由流動,有效加深區域內部、區域間聯系和合作程度,最終實現整個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穩定,以及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

西南沿邊地區幅員遼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地理環境險峻,城鎮間距離較遠。目前交通以公路、鐵路、航空為主,但由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自然條件脆弱等原因,造成交通運輸體系不健全、集疏運結構失衡、規劃銜接不足、運輸管理條塊分割等問題,西南沿邊地區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整體水平較低,還處于“瓶頸”階段。為適應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倡議、陸海新通道戰略,以及沿邊沿疆地區開放開發等系列政策,西南沿邊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等在不斷推進,其客貨出行規模和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升級,對便捷、高效、環保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需求逐漸提高。因此,探索建設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增強西南沿邊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意義非凡。

二、研究意義

從區位經濟理論來看,交通運輸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和經濟布局的關鍵因素。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方式是通過交通運輸干線產生的集聚作用和擴散作用,帶來交通干線沿線地區各種要素的流動,從而促使產業、資源在某區域集聚,改變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形成“點—軸”“中心—外圍”等多種空間格局,并通過區域發展戰略帶動區域整體發展。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和布局影響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規劃,決定了對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最終決定交通運輸體系的規模、數量,制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和發展的合理性、科學性直接影響區域內、區域間各項要素的流動,決定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作用于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和經濟布局,兩者相互促進,呈循環耦合式發展。本書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視角,針對性研究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戰略問題,這對邊疆穩定、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和諧、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理論意義

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既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又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兩者互相作用帶來的產業特性和空間特性,一直是經濟學家、地理學家、社會學家等關注和研究的重點。經濟學家側重交通經濟帶形成對區域經濟效益的分析,集中對交通運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地理學家側重研究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帶狀分布空間特征,測度由交通運輸帶來的空間可達性問題,強調交通運輸導致城市之間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相互作用等。盡管不同學科的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在區域經濟和區位理論中,交通優勢一直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區位優勢,對區域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規模和空間布局具有促進作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與區域經濟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一方面,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通過改變區域間可達性來加強空間經濟聯系;通過改善資源要素的流動效率、方向、方式、方法等為產業發展提供原材料,促進產業集聚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加速要素流動來引導新型城鎮化與城市群的發展;通過帶動沿線地區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最終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另一方面,某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空間格局通過資金、人員、技術等要素投入,制約或促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和發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與影響機理不是單向、可分割的,而是存在反饋與反哺的內在邏輯機制。了解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為進一步研究綜合運輸體系與區域經濟空間格局協調發展的模式奠定了基礎。

自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12個?。ㄗ灾螀^、直轄市)經濟社會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社會民生保障不斷完善,人均收入、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南沿邊地區存在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貧困人口眾多、產業結構極度失衡、自我發展能力薄弱等問題,其經濟社會協調均衡發展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提高、祖國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的關鍵所在。西南沿邊地區以廣西、云南、西藏為主體,既屬于民族聚集區,往往也是民族問題高發區,又在地理位置上與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接壤,具有地緣特點,使西南沿邊地區成為我國遭受文化安全威脅的前沿陣地。如何對西南沿邊地區的民族特色和邊境地緣優勢進行合理開發運用,通過明確功能定位,建設發展具有內生拓展力的跨國經濟通道,突破封閉、半封閉發展模式,摸清沿邊地區發展落后的根源,將民族文化多樣性和邊境地緣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政策導向,大力建設基礎設施、投入各種人力資本,特別是覆蓋城鄉、互聯互通的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的差距,需要學者們深入探索。因此,研究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不僅豐富了通道經濟理論基礎,還注重探索西部地區形成跨國通道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戰略,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均衡發展、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對逐步實現國家整體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社會意義。

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在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下,更注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增長。將主體功能區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結合,從一般開發到重點開發,破除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瓶頸”,以改善民生為核心,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注重經濟發展質量提高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不是簡單的經濟增長、總量增加和經濟開發等,最終要實現加速發展,縮小與東中部、西部各省區之間的區域差距,實現區域內外均等化發展,將開發與開放結合,加強與沿線周邊國家的經濟交流,形成有層次、有秩序、有重點、有差別的對外開放格局,既能承接東中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又能通過內生增長形成自身的優勢產業,承載跨國大通道建設功能。本書綜合運用經濟學、地理學、系統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西南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格局和交通運輸發展情況,歸納、梳理、總結、分析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戰略機遇,基于區位、通道等理論,從促進經濟增長、制造業集聚兩個角度實證分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西南沿邊地區的影響,并在理論與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和實施保障措施,將進一步豐富區域經濟學、交通經濟學的戰略理論及研究方法。

(二)實際意義

1981年,我國發布了《國家干線公路網(試行方案)》,開啟了交通規劃的新開端,隨之先后發布了《國道主干線系統規劃》(1992年)、《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2004年),以及2013年發布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等國家級干線公路網規劃,并發布有關鐵路、航空、水運等交通運輸方式的規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公路水路交通“十五”發展計劃》 (2001年)、《公路水路交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2005年)、《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2006年)、《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布局規劃》(2007年)、《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2007年)、《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年)、《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年)、《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年)、《交通運輸標準化“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年)、《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發展綱要》(2016年)、《“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2017年)等,各項交通運輸規劃對西南沿邊地區各?。ㄗ灾螀^)的交通運輸建設進行了規劃指導。本書在綜合考慮國家、區域交通發展戰略、區域政策的要求下,思考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區域發展政策也在不斷發展調整中。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政策層出不窮,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到1980年,通過財政手段實施均衡發展的區域政策,實現均衡發展;第二階段:1980—1992年,以效益為中心的區域發展政策,通過在沿海地區加大基礎建設投資、實行開放政策和財政政策等手段,讓沿海地區先富起來;第三階段:1993—1999年,區域協調發展政策,通過國家投資與布局、財政和開放政策、區域合作政策和扶貧等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第四階段:2000年至今,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和平崛起等政策,“十三五”時期我國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等發展規劃。目前,我國國民經濟整體實力不斷提高,但東西部發展差距明顯,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縮短地區間和城鄉間的差距成為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任務。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如國家啟動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規劃建設的“五橫四縱四出境”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覆蓋西南地區,伸向東南亞。“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中,提出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其中多條通道涉及出境通道。組織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都強調了對外經濟、跨境合作、空間布局和互聯互通等政策,通過南海經略、西部崛起、西北通衢等促進國家形成新的空間格局。因此,按照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固有規律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當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交通運輸系統作為服務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條件,近年來交通網絡規模、基礎設施裝備水平、運輸質量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和擴展,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問題也逐漸凸顯,如交通需求與供給矛盾造成的交通擁擠、事故頻發、環境污染等問題,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程度上的差異,交通建設與管理機制的脫節、區域行政機制的管制,直接引發交通運輸結構性問題。對于擁有優越地理區位條件的西南沿邊地區,為推進多重區域發展政策實施,建設兼顧運輸和經濟功能的大通道刻不容緩。通過大通道建設,進一步改善西南沿邊地區的區位條件,加強區際、區內的相互聯系,縮短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空間距離,加速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勞動力等向效益更高的發達地區流動,工業和高附加值產品、資金、產業等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流動,通過交通運輸干線的集聚作用和擴散作用,最終帶來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技術共同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整體提高,加強沿邊地區與中心城市的聯系,從而為區域整體協調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從戰略高度構建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和保障措施,為各級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和借鑒,對提升西南地區交通運輸體系整體功能,促進大西南經濟圈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同時深入研究根植于沿邊區位戰略的民族特性,為民族政策的落實創造條件,對增強民族團結和穩定、維護國家安全,推動西南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部灣經濟圈等對外交流與合作,創造互動互惠的國際環境將產生積極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兴市| 津南区| 永昌县| 英超| 博野县| 永善县| 咸宁市| 炉霍县| 若尔盖县| 鸡泽县| 宣威市| 银川市| 广丰县| 香河县| 正镶白旗| 攀枝花市| 宿州市| 濮阳市| 鹰潭市| 吉木萨尔县| 饶阳县| 泰和县| 台南市| 延长县| 黑龙江省| 深水埗区| 牙克石市| 泸定县| 和静县| 汉寿县| 阜新| 平江县| 密云县| 德令哈市| 西华县| 开江县| 都昌县| 永修县| 阿图什市| 万荣县|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