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背景下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研究
- 唐紅祥
- 3438字
- 2021-01-22 20:10:04
第二節 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國內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等對交通運輸關注頗多,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理論、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交通運輸需求、綜合交通網絡規劃方法、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對策、發展戰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豐富的研究成果。
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理論的研究
國內學者就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概念內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陳汝龍(1989)、高家駒(1993)、羅仁堅(2003)、胡思繼(2005)等人闡述了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內涵和地位;歐國立(2008)從形式、功能和運作維度賦予綜合交通運輸多維含義;湯長保(2008)運用組織理論研究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結構演化,揭示運輸結構演化的內在機理;榮朝和、楊遠舟、毛保華(2010)論述綜合運輸體系框架及各子體系的關系。詹曉蘭(2014)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針對當前城市綜合交通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總結出新形勢下城市綜合交通發展的趨勢,提出與“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城市綜合交通規劃體系發展思路,以期實現交通資源的有效配置,促使構建城鄉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二、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
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在不同國家不盡相同,隨著交通運輸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國內學者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深入研究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張文嘗(1981,1990)通過研究,認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與經濟的空間聯系是中國交通運輸布局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應該著重考察既定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分布以及經濟社會的空間布局下,交通運輸網絡布局及相應的運輸能力供給問題。經過多年的發展,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形成了三種代表性觀點:第一種認為,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引致需求。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1995)提出“點—軸”空間結構系統開發理論,認為影響最佳產業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交通基礎設施。熊永鉤(1997)歸納總結提出運輸成本閾值理論,指出降低運輸成本能帶來經濟增長。第二種認為,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和區域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李善同、馮杰(2002)通過對基礎設施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得出結論:由于非平衡基礎設施發展,造成了地區間經濟水平不一。王榮輝(2006)通過研究發現,交通運輸能拉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增長,前者與后兩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任何一方的變化會帶來另一方的變化。第三種是對前兩種的綜合,稱為交替推拉關系論。韓彪(1994)提出了“交替推拉”關系,即按照交通運輸與經濟的不同發展時期,雙方起著不同作用。劉海洲等(2008)將交通與經濟的互動關系簡單歸納為一個系統動力學模型,指出交通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主要為兩個反饋回路。黃壽峰、王藝明(2012)采用新發展的非線性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非參數Tn檢驗方法研究發現,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呈現顯著的非線性動態變化趨勢,兩者互為因果。馮旭杰、孫全欣等(2012)以上海為研究對象,運用協整理論研究了客貨運量與第一、二、三產業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對引導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有顯著作用。于兆宇、張誠(2013)將協同度理論運用于鐵路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研究,構建了鐵路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度模型,通過實證模型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鐵路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度值進行測量,結論顯示物流與經濟系統在發展趨勢上呈現“協同效應”。
三、交通運輸需求測算的研究
交通運輸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國內學者不斷關注運輸需求發展趨勢,研究主要以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一方面通過總結歸納某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探究交通運輸需求的產生、規模與分布等的一般規律和特征,以及注重分析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技術特性、共性以及適用范圍等,對交通運輸需求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另一方面,通過對交通運輸需求影響因素的分析,利用多元回歸分析構建適當的數學模型來預測交通需求發展趨勢。國內關于運輸需求的研究主要是在國外研究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即結合國家宏觀政策、根據歷史數據,確定運輸需求的增長系數或者增長函數,也有少數學者采用定性分析。張國伍(1991)定性研究了運輸需求,包括交通需求的概念與產生,以及運輸供給與需求關系、客運量和貨運量與交通運輸需求等方面的關系。楊兆升、黎春蘭(1996)對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間復雜的耦合關系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運輸需求預測的綜合社會經濟模型。張國玉、劉謙(2006)基于對運輸需求的概念和特點的歸納總結,探討影響運輸需求的各種要素,為定量分析運輸需求奠定基礎。李娟(2006)改進傳統相關系數法對通道運輸需求進行預測。楊敏、陳學武、王煒等(2007)提出基于活動的交通需求預測方法,并將所提出的方法與傳統預測方法進行比較。馬綱、馬思紅等(2007)結合小波理論的灰色預測模型重新構建非平穩時間序列,采用灰色預測方法對分解序列進行預測。劉敬青(2008)提出基于投入—產出的貨物運輸需求預測方法。鄭淦文(2010)通過比較分析季節性指數平滑法、自適應模型與ARIMA模型,并將其運用于交通運輸需求中,歸納分析三種預測模型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為其他學者選擇運輸需求預測模型提供理論基礎。金雙泉、汪作為(2015)從空間、特征、服務三重維度和政策導向、新型城鎮化、區域一體化以及運輸綠色化多重視角,賦予綜合交通運輸需求新內涵,并從發展預測、需求模型、數據洞悉以及拓展研究四大板塊梳理出新時期綜合交通運輸需求預測的注意事項,其需求預測體系為綜合交通運輸需求預測體系的構建提供量化借鑒。
四、綜合交通網絡規劃、發展對策和策略的研究
為更好地促進交通運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國內逐漸興起有關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規劃、發展戰略等方面的研究。在綜合交通網絡規劃方法研究方面,1984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陸大道提出“點—軸”系統理論,并指出根據這一理論將以交通干線為主的線狀基礎設施看作一定區域的主要發展軸線,重點開發該軸線及沿線地帶內若干高等級區位點或點域及周轉地區。周和平等(2007)將連續交通網絡設計轉化為離散交通網絡設計,給出混合公路網絡設計方法,李中軒等(2008)提出中點極化網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有效配置方式,胡列格和程立勤(2008)建立了基于遺傳算法的公路網布局雙層規劃模型,并根據這一模型提出節點重要度法與交通區位線法融為一體的城市群公路網規劃布局新方法。在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對策方面,毛敏等(2004)提出建設區域性軌道交通來促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可持續性發展。趙航等(2006)指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建設,實現各層次軌道交通網絡一體化。劉中起和張伊娜(2006)提出構造長三角大都市圈的綜合交通體系。林源(2008)提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快速綜合交通系統構建的發展模式。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方面,王慶云(2005)從管理學層面提出交通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趙紅茹(2006)針對西安市提出構筑“一城多心”城市空間結構的交通發展戰略。孫啟鵬、王慶云(2009)站在社會經濟大系統的角度,提出了綜合交通戰略重點。林群、宋家驊(2011)提出以“樞紐城市”和“公交都市”為核心思路的深圳城市交通發展戰略。
五、西部大開發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研究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在這一背景下,在全國范圍掀起建設和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浪潮。國內學者對影響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鍵因素——交通運輸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費志榮、劉小明(2008)提出西部地區應加快建設綜合運輸大通道。崔敘、趙萬民(2010)基于西南山地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和道路交通系統特征進行分析,從選擇適應西南山地城市的道路網規劃指標,建立適應西南山地城市的道路網等級結構,結合地形和防災要求確定適應西南山地城市的道路系統布局、公共交通體系等方面,提出西南山地城市道路交通規劃適應對策。李冀鋒(2010)、張騰(2011)分別論述了西部地區交通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劉奕石、良清(2011)提出了西部交通建設的適度超前、跨越式、差異化等發展思路。同時,各種規劃也提高了西部大開發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構建,如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中強調西部地區要繼續加快構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適度超前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特別是在交通方面,要基本建成“聯通內外、覆蓋城鄉,功能配套、服務高效,運轉順暢、安全環保”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信息、能源基礎設施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