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陸海經濟一體化評價與發展戰略研究
- 唐紅祥 王立新 許露元
- 2152字
- 2021-01-22 20:08:59
第五章 中國陸海經濟一體化綜合評價
第一節 中國陸海經濟一體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指標并非越多越好,關鍵是其在評價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任何指標體系的設計都應該涵蓋為了達到評價目的所需的基本內容,能夠反映對象的全部信息。因此,目的性是出發點。
(二)可行性原則
在選取指標的時候,應該選取有穩定的數據來源、易于操作、具有可測性、能夠符合客觀實際水平的指標。指標含義應該明確,數據要規范,口徑要一致,資料的收集應該簡便易行。對于定量指標來說,應當能夠通過某種途徑,如查閱公開出版物(各類統計年鑒),可以獲得反映指標水平的數據資料。對于定性指標來說,應該能通過一定方式,轉化為某種可量化指標。
(三)代表性原則
選取的指標要有代表性,能夠客觀地反映研究對象某一方面的特性。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選擇能夠全面反映研究對象各個方面的指標。
(四)獨立性原則
選取的每一個指標要內涵清晰、相對獨立,同一層次的指標應該不相互重疊,相互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指標體系要層次分明,簡明扼要。整個指標體系的構成要緊密圍繞研究目的展開。
(五)科學性原則
指標體系中每一個指標從計算內容到計算方法都必須科學、合理、準確。指標體系的建立一定是在對評價體系進行充分研究的科學基礎上,能夠真實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
二、相關指標體系研究回顧與啟示
關于中國陸海經濟一體化的實證研究,現有的文獻主要從“陸海一體化”“陸海統籌”“陸海聯動”等主題展開。如孫才志等(2012)運用能力關系模型從資源、產業、科技與環境四個角度構建指標體系對環渤海地區海陸一體化程度進行分析。蓋美等(2013)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運用關聯度、耦合度模型對中國沿海地區海陸產業耦合情況進行分析,并從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增長、產業效率四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于麗麗等(2017)利用耦合模型和耦合協調模型對中國沿海地區海陸經濟一體化進行實證分析,并從海陸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經濟效率和發展潛力四個方面構建海陸經濟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徐靜等(2019)對中國陸海統籌的績效進行實證研究,從敏感性和應對性兩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以上文獻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基礎,但仍存在可以改善的地方,這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一是現有研究使用的指標體系過多,對某些方面的度量存在過多的重復。二是有的文獻采用的指標,其數值變化很小或者沒有變化,當采用客觀賦權方法的時候,會影響權重的設置,從而影響陸海一體化的分析。三是部分指標之間存在較大的相關性,這會影響評價的效果。四是某些指標不是所有地區都有數據,用其進行評價,科學性不足。基于此,本書將對現有的指標進行改進,彌補現有文獻的不足,建立客觀科學的陸海經濟一體化指標體系。
三、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借鑒已有成果并結合研究需要,本書從經濟關聯、產業聯動、資源共享、環境共生、交通互通五個方面構建陸海經濟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框架。
陸海經濟一體化在宏觀上首先表現為陸域經濟與海洋經濟相互關聯,兩者的經濟規模、經濟結構與經濟效率存在相關性。因此,選用陸域經濟與海洋經濟的生產總值、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與生產效率來度量。
陸海產業聯動是指陸海產業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陸海三大產業的相互關系表現為,陸域產業的發展是海洋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海洋產業發展能推進陸域產業向更高層次、更大產能發展,陸海產業良好的聯動可促進陸海經濟共同發展。為此,直接選用陸域與海洋產業的三大產業的增加值測度產業互動關系。
陸海資源共享是指在陸域資源系統和海洋資源系統因陸海經濟一體化形成與發展的陸海經濟系統內,相互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形態轉化與價值增值的過程。資源包括自然資源與生產要素資源。由于各地自然資源分布不均,難以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因此本書用生產要素的共享來反映。考慮數據的可得性,選用陸域與海洋經濟的就業人數來度量勞動要素,選用固定資產投資來度量資本要素,用科研機構內部經費支出來度量技術要素。
陸海環境共生是指陸域生態環境系統與海洋生態環境系統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推動彼此一體化。對于海洋生態系統而言,加強環境保護與合理利用海洋自然資源,對于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陸域生態系統來說,目前需要加強環境污染治理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由于海洋自然資源分布不均,本書選用沿海各省份的漁業捕撈產量來度量海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用海洋生態保護區的面積與人均海岸線度量海洋環境保護狀況。與此對應的陸域生態系統,選用人均耕地面積、環境污染治理總額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來度量陸域生態環境系統的共生狀況。
陸海交通互通是指陸域交通基礎設施與海洋交通基礎設施之間形成的互聯互通態勢,新復合型的陸海交通基礎設施涌現的情形。海陸交通基礎設施互通最終將會表現為陸域交通與海洋交通的運輸量增加。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書選用沿海地區的海洋貨物運輸量與海洋貨物運輸周轉量、海洋港口貨物吞吐量與旅客吞吐量來度量海洋交通基礎設施運輸能力;用鐵路與公路加總的貨運量、客運量、貨運周轉量與客運周轉量分別代表陸域貨運量、陸域客運量、陸域貨運周轉量與陸域客運周轉量。
綜合以上分析,構建的陸海經濟一體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5-1所示。
表5-1 陸海經濟一體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