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與戰略論文集(2):治理與發展卷
- 門洪華
- 7928字
- 2021-01-22 19:59:43
關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三大國家戰略”內涵的理論思考(1)
周敏凱 王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經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但是面臨國內經濟增速調整、世界經濟疲軟引發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的挑戰;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牽制中國和平崛起,美國主導的TPP協議談判,更使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阻力重重。面對這一復雜背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全面估計國際與國內的挑戰與機遇的高瞻遠矚的戰略思考,提出國內與國際發展一盤棋的頂層設計。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及時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戰略思考,頂層設計了現時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式,首先,通過國內全面深化改革,創新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具體而言就是超越以往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新區的點狀與碎片狀的發展模式,創新以相對發達城市群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方式;其次,進一步對外開放,以基礎設施、交通建設為抓手,人民幣國際化為助力,合作國家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與合作共贏為準則,以創新國際經貿交往方式,積極參與新一輪自由貿易規則的制定。具體而言就是,以基礎設施協同建設為抓手,疏通碎片化的國內外經濟貿易市場的聯系,推動亞太與歐亞自由貿易區域建設。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頂層設計,以國內可持續發展戰略系列與國際和平發展戰略系列為兩大支柱,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等三大國家戰略為軸心,貫穿國內全面協同發展與國內外發展一盤棋的頂層設計理念,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夢”擘畫了一幅充滿希望的扎實、有效的宏偉藍圖。
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三大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
(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戰略構成與頂層設計理念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頂層設計,統籌國內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和平發展兩個大局,頂層設計兩大戰略系列:國內可持續發展戰略系列與國際和平發展戰略系列,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與“一帶一路”三大國家戰略為軸心。
國內可持續發展戰略系列的頂層設計,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為軸心,可依托的戰略系列主要有: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戰略(簡稱“開發區戰略”)、國家級新區戰略(簡稱“新區戰略”)、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等。
國際和平發展戰略系列的頂層設計,以“一帶一路”倡議為軸心,可依托的戰略系列主要有: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戰略(簡稱“自貿區戰略”)、亞太自貿區戰略(FTAAP)、人民幣國際化戰略與新型大國關系戰略等。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將三大戰略為軸心的兩大戰略系列協同起來,形成相互支撐互動、相輔相成的一套相對完整的國家戰略體系,展現了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的全國發展與中外發展一盤棋的設計理念,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體系最完整,戰略思維最全面、最亮麗的國家戰略設計。
(二)三大國家戰略的定位與相互關系
1.三大國家戰略的定位、戰略預期與一般特點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頂層設計中,三大國家戰略的戰略定位、實施范圍與戰略預期清晰明白。
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戰略定位是:國內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軸心戰略。主要預期是: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江黃金水道支撐的內河經濟帶,中國東中西部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實現沿江流域五大城市群的協同合作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戰略定位,也是國內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軸心戰略。主要預期是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它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新路子,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2)
顯然,這兩個軸心戰略的定位基本相同,戰略目標也都是引領國內經濟轉型升級,而且都與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國際和平發展戰略密切關聯。
“一帶一路”倡議的定位是:國際區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積極參與新一輪國際自由貿易規則制定的軸心戰略。它的戰略預期是:通過國際區域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協調國內沿線各地區與國際沿線各國的經濟貿易關系與中外經濟貿易政策,創新國際貿易規則,由中國與沿線各國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自由貿易一體化架構,促進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與世界經濟貿易自由化的新局面。
三大軸心戰略盡管戰略分工不盡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共同特點:
第一,肩負共同使命。探索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轉型升級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新動力與新模式,以及積極參與國際自由貿易規則的制定。
第二,戰略重點相同。三大國家戰略更關注經濟發展結構的優化與經貿規則制度的全面協調與創新;而以往的國家發展戰略一般注重地理空間的優化利用與開發。
第三,選擇路徑類同。從傳統的“點”狀發展方式,調整為由點連成的“線與面”的優化發展方式。國內發展方式創新表現為,從國家開發區、國家級新區的點狀發展方式,調整為由相對發達城市群帶動的更加寬廣的城鄉一體化的區域協同發展方式。國際方式創新表現為,從各國政府間、企業間雙邊經貿的碎片狀聯系形式創新為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戰略指導下,各國基礎設施建設與金融合作為主導,各國經貿制度相協調,各國政府、企業與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廣袤的歐亞自由貿易區建設。
2.三大國家戰略全面破題,引領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
2015年兩會結束后,中央開始對三大國家戰略全面破題。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簡稱“‘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4月中央召開長江經濟帶建設工作會議,審議2014年9月25日國務院頒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文件;4月30日,中央又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
第一,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長江經濟帶建設,采取南、北地區兩個經濟最發達區域一體化建設同時并進的形式,合力推進全國東中西地區協同發展,引領中國經濟全面轉型升級,同時也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夯實了與國外市場合作互動的國內經貿核心區與樞紐城市的寬闊、堅實的基礎。
第二,“一帶一路”倡議將國內兩大國家戰略引領的經濟發展空間,從國內進一步拓展到亞太、歐洲更加廣闊的國際發展空間,設計了“從中國的空間布局到全世界空間的大布局”,為國內經濟轉型升級開拓了更加開闊的國際發展空間,為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與世界經濟貿易自由化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一帶一路”倡議是十八大以來影響世界最重要的“中國的全球戰略”,(3)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4.0版本。
隨著三大戰略全面破題,國家相關政策開始顯現綜合效應,我國東中西部區域之間的合縱連橫已經開始,以點帶線、由線到面,新的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和城市群正在不斷涌現,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局面逐漸顯現,國際與國內經濟互聯互通經脈開始打通。
二、兩大國家戰略與國內戰略系列互動,引領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一)兩大國家戰略與國內戰略系列的互動關系
國內可持續發展戰略系列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為軸心,兩大軸心戰略的實施需要與國內戰略系列互動配合。
首先,“國家開發區”戰略的互動配合。“國家開發區”戰略是改革開放早期的制度創新,主要適應了20世紀80年代打破傳統行政管理體制束縛,優化少數重要城市與地區的投資環境與經濟結構,有利于引進外資與先進技術,并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經驗。這是一項有生命力的發展戰略。截至2015年5月,國務院陸續批準全國219個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符合國際水準、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開發區”是兩大區域一體化經濟的重要支點與基礎。
其次,“國家級新區”戰略的互動配合。“國家級新區”戰略是90年代新一輪開發開放和改革階段提出的制度創新。它實行更加開放和優惠的政策,肩負各項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探索工作,其目標是探索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局部地區聯動合作與新產業建設。截至2015年7月,國家建立了13個國家級示范新區。(4)“國家級新區”戰略不但在經濟貿易硬實力方面為國內兩大國家戰略提供支持,而且在自由貿易規則制度創新的軟實力上提供戰略支持。
如果將全國經濟轉型升級比喻成下一盤圍棋,那么現有219個“國家開發區”可比作棋盤上的一般的“星位”或子,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蔚然綴聯成夜空中的耀眼繁星;現有13個國家級新區可比作棋面上的關鍵子——“天元”星位,它們已長成夜空中的參、商、北斗等明星;而京津冀協同發展區與長江經濟帶則可比作囊括實子、氣位與空域的兩大塊棋面,儼然如夜空中璀璨的銀河,正在引領全國經濟轉型升級。
(二)兩大國家戰略引領全國新一輪可持續發展
國內兩大軸心戰略的實施,代表著中國最發達的東部地區都市群的率先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依托三地1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天津濱海新區為支點,形成面積達21.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1.1億的一體化經濟帶;(5)其中天津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之一。長江經濟帶戰略依托沿江11個省市、108個國家開發區、3個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與南京江北新區)為支點,形成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人口達2億多的5個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國內最大經濟帶。(6)
在最發達的東部地區都市群與一體化區域經濟的建設中,全國經濟轉型升級就有了明晰的方向與強勁的動力。
首先,中部地區六省可以依靠與東部發達地區毗鄰與經濟聯系密切的優勢,發揮本地區50個開發區與1個國家級新區的功能,對接東部發達地區經濟,承接它們的產業梯度轉移,乘勢崛起,同時可以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其次,西部地區12省、市、自治區也可以乘勢依靠本地區4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與4個國家級新區的功能,借助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巨大動能,加快傳統資源型產業向制造型產業的結構轉型。新疆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樞紐省份,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由國內市場向西部國際市場進軍的橋頭堡,經過的歐亞大陸橋建設也將為西部走出去提供交通便利的優勢。第三,東北地區三省可以利用毗鄰京津冀經濟一體化勢頭,依靠本地區2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與1個國家級新區的功能,以及各地經濟發展對重型制造業、現代農業等產業的需求增長,同時可以借助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重振“老工業巨人”的雄風。
三、“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戰略系列互動,奠定和平崛起的國際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國際戰略系列的互動配合下,必將奠定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條件。
(一)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戰略,為“一帶一路”倡議先行先試
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經濟的區域一體化趨勢加大,新一輪世界貿易規則正在醞釀。美國主導的封閉式的TPP與TTIP談判,公開將中、印、俄等一大批新興經濟體排除于談判桌外。為了積極參與新一輪國際經貿原則的制定,黨的十七大就明確提出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十八大強調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要“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2014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又強調,要“積極參與高標準自貿區建設”“加快與韓國、澳大利亞、海灣合作委員會等自貿區談判進程”。
2013年12月4日,商務部新聞辦公室召開“自貿區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姚堅在會上介紹,我國正在建設18個自貿區,涉及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簽署12個自貿協定。2013年9月國內第一個自貿區掛牌,即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率先掛牌。2015年4月21日,廣東、福建、天津三大自由貿易試驗區同步掛牌,形成由南到北四大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格局。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戰略的目標已經超越國內開發區、新區,它是要探索高標準的國際自由貿易規則,它主要采取國際通行的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與責任清單為主的“三單”管理模式。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首先是為進一步對外開放與“一帶一路”倡議先行先試;其次,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雁陣模式中,扮演領頭雁角色。以中國第一個自貿區上海自貿區為例,根據2015年4月20日國務院頒布的《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的通知》要求,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要堅持“繼續積極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探索不停步、深耕試驗區”的制度創新方向,深化和完善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形成與國際投資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創新體系,充分發揮金融貿易、先進制造、科技創新等重點功能承載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力爭建設成為開放度最高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園區。其次,上海試驗區建設的經驗與制度創新要求可復制,可推廣。顯然,上海自貿區建設的實踐已經獲得初步成功,它不但孵化了津、粵、閩三個國家自貿區,還承擔了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領頭雁角色。而天津自貿區、福建自貿區、廣東自貿區分別扮演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閩臺區域發展,粵、港、澳區域發展的領頭雁角色。
(二)亞太自貿區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呼應,推動形成世界自由貿易新格局
在2010年橫濱APEC會議發布的《橫濱宣言》首次正式提出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FTAAP)建設的倡議,“我們要求亞太經合組織采取具體措施,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2014年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委托中國給大會提交了《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路線圖》,并獲大會批準。2014年APEC會議《北京宣言》強調,建設亞太自貿區“已經得到了可以說是所有成員的一致支持”,成為APEC成員的一致愿望。
目前亞太地區有兩個自貿區協議談判在同時進行,一個是美國主導的TPP協議(跨太平洋地區經濟貿易伙伴關系協定),另一個是東盟主導的RCEP協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如果說TPP協議中國沒有被邀請,那么RCEP協議美國也沒有被邀請。而中美兩個世界上最大的貿易伙伴中任何一個沒有參加,這樣的亞太自貿區就不能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自貿區。
FTAAP與TPP和RCEP不是競爭關系,而是繁榮共生的合作關系。FTAAP更具包容性,更加注重通過建設一體化的基礎設施為區域內所有國家提供貿易上的便利往來。中國給北京APEC大會提交的《推動實現FTAAP路線圖》主張,在APEC框架下促進TPP與RCEP的互動,由FTAAP整合TPP協議與RCEP協議,建立統一的亞太自貿區。因為,只有在FTAAP框架下,中美兩國才可以共同參與新一輪自由貿易規制的制定,這是亞太地區國家的最佳選擇。然而,FTAAP能否成功,關鍵也在于中美自貿區談判能否順利實現。要實現中美自貿區談判成功,第一步就要看中美相互投資協議(BIT)談判是否能夠成功。
在中國積極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以及參與新一輪國際自由貿易規制制定的努力中,亞太自貿區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形成一對相互呼應的戰略支柱。“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西進戰略,它將活躍的中國經濟圈與亞太經濟圈、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連成一片,組合成歐亞自貿區;亞太自貿區戰略是一個東向戰略,它將亞太、澳洲、南北美洲連成一片,構成另一個自貿區。兩者東西相互呼應,合力推進全球經濟新秩序的建設,也給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全球寬廣的空間。
(三)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金融保障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人民幣國際化在資本項目可兌換、國際金融合作等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截至2015年5月末,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3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互換協議,在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7)全球已有166家境外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81家境外機構獲得RQFII試點資格;在中國香港、新加坡、倫敦、中國臺灣等地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初具規模,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已近2萬億元;中國港澳臺地區、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首爾、巴黎、盧森堡等地已經建立了人民幣清算中心。(8)人民幣已初具國際主要貨幣的計價、支付、投資、儲備的功能。截至2014年末,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第六大交易貨幣及第七大儲備貨幣,伴隨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以人民幣為主要融資手段的國際多邊金融組織,諸如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合作組織銀行等,正在建設與不斷完善中。
人民幣國際化能夠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堅實的金融服務;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沿線國家(地區)會更加普遍使用人民幣,必將擴大人民幣的國際流通范圍,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并最終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進一步削弱美元金融霸權的地位,改變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
但是,需要清醒估計人民幣國際化伴隨的風險,一旦國內資本市場擴大開放程度,中國政府金融監管能力、中國企業市場生存能力、各級政府廉潔自律程度與國家主權信用的可靠性都將遭遇拷問。因此,要對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遭遇的挑戰,以及對“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可能產生的影響有充分的估計。
(四)“一帶一路”倡議擘畫沿線國家合作共贏藍圖,奠定中國和平崛起國際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需要鍛造兩條基礎設施與交通建設的自由貿易通道:一條是陸上的自由貿易通道,另一條是海上的自由貿易通道。這兩條自由貿易通道的一端是充滿活力的由中國經濟引領的欣欣向榮的亞太經濟圈;另一端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又涵蓋了中東、北非、中亞、南亞廣闊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它的實施將助推中國從“有世界影響的地區大國”轉變為“綜合性的世界大國”。
“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導原則是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它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在充分發揮中國經濟活力、巨大消費市場與中國制造業與資金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區域國家經濟金融合作、基礎設施與交通建設的協同發展,將沿線國家與地區的經濟走廊、經濟開發區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銜接,從而將亞太、中東、北非、歐洲的自由貿易區域連成一片。“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設計既解決了眾多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不足與經濟發展難以持續的問題、歐盟發達國家資金與技術優勢無用武之地的困擾,也有助于解決中國產能過剩與資金過剩的問題,有助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真正實現沿線國家與地區的經濟貿易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目標。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國際經濟貿易層面,它在國際關系層面,堅持了中國的“韜光養晦”外交理念,以西進戰略避免了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東移的摩擦對沖,“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實施,有可能把“美國的亞太”轉化為“中國的周邊”,奠定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基礎。
當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也會伴隨一系列挑戰,包括經濟制度與政策、社會生活習俗、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大國地緣戰略博弈等方面的挑戰,需要綜合利用經貿、金融、外交、社會、政治的多種優勢條件,認真研究制定具體可行的對策,通過雙邊或多邊協商,合力加以解決,對此應該充滿自信。
綜上所述,隨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三大戰略全面破題,以交通基建與人民幣國際化為先行的實際操作開始提速,戰略設計一盤棋的正效應開始顯現,實現“中國夢”的藍圖已經清晰。事實將再一次證明:中國的和平崛起將是一個連上帝也阻擋不了的發展趨勢,繁榮強大的中國給地區與世界將帶來更多的機遇與福音。
(1) 本文刊發于《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10期,第40-44頁。
(2) 《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答記者問》,載《人民日報》2015年8月24日,第1版。
(3) 胡鞍鋼:《經濟地理革命與共贏主義時代》,載《光明日報》2015年7月16日,第7版。
(4) 《南京江北新區獲批,中國已有13個國家級新區》,新華網,2015年7月17日。
(5) 《京津冀一體化提速,首都副中心爭奪戰打響》,http://news.Hexun.com/2014-04-14/163896909.Html.
(6) 《長江經濟帶布局五大城市群》,http://www.ccud.org.cn/2014-09-26/114346778.html.
(7) 鄭楊:《上海要抓住人民幣國際化機遇》,載《解放日報》2015年7月7日,第14版。
(8) 簡容:《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載《東方早報》2014年11月4日,B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