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市場與政府的最初博弈

也許可以從1990年夏算起,中國股市開始了市場與政府持續的博弈。在滬深兩個交易所正在籌備建立之時,股票集中交易的前景為股票資產帶來更高的流動性和更強的賺錢效應。但在當時柜臺交易為主的情況下,一方面由于一些股票的分紅派息方案非常優厚,遠高于同期的銀行存款利息,投資者開始積極介入;另一方面由于當時的股份制企業非常少,股票發行數量有限,供求關系突然由冷轉熱,大批投資者涌向深圳和上海購買股票。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地方政府被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深圳市政府在1990年5月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取締非法場外交易;對買賣雙方各收取0.5%的印花稅;實行股票價格漲跌停板制度;增設交易網點,加強市場行情的披露和正常的宣傳引導等。盡管采取了這些措施,可是股票市場在投資者迸發的熱情面前迅速進入了第一個快速上漲的階段。

1990年5月25日到6月7日的20天內,深圳5種股票在柜臺交易[38]價格的增幅分別為:深發展100%,金田140%,原野210%,萬科380%,安達380%。股票價格的快速上漲,給最早進入市場的投資者帶來了巨大收益,同時也引起了政府的擔心。《人民日報》編發了《深圳股市狂熱,潛在問題堪憂》的情況匯編,指出股票市場使機關人去樓空,引致國家體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從7月3日起對深圳股市進行聯合調查。

在此之后,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出臺:5月28日,深圳限制漲跌停板10%;6月中旬,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制改革不再鋪新點”;6月18日,深圳將漲跌停板幅度縮窄至5%;6月26日,再將漲幅縮至1%,跌幅還是5%,從制度上限制市場只許跌不許漲;6月28日,深圳又規定賣股者需繳納6‰的印花稅;紅利所得超過銀行一年期利息部分,要繳納10%的個人收入調節稅;11月20日,深圳黨政干部響應紅頭文件的規定,紛紛踏入股市開始拋股[39]

在這些措施的作用下,12月8日起深市掉頭向下,自此開始長達9個月的下跌。9個月中,深市總市值抹去七八個億,只剩35億。

股票市場的蕭條對地方政府發展金融業的計劃帶來了沉重打擊,地方政府開始醞釀救市的措施。在連續9個月長跌之后,深圳市政府于1991年8月19日、21日、23日、25日和9月2日,連開了5次救市會議。會后,深圳市政府籌集資金2億元,從9月7日起開始絕密救市[40],深圳的領頭股“深發展”被一路打高。國慶節后,股民意識到有人托市,開始買進,到10月上旬深圳股市全面沖出谷底。

1992年2月1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放開延中和大飛樂二只股票的價格限制。此前的1991年8月17日,深交所已放開漲停板限制,市場波瀾不驚。1992年4月13日,上海證交所進一步放寬小飛樂、電真空、鳳凰漲跌為5%,一市二制。5月5日,除延中、大飛樂兩只股票沒有漲跌停限制以外,其余股票都放寬漲停至5%。

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全面放開股價。久受壓抑的上海股市豪情大發,上證指數從20日的616點直升到21日收市的1 265點;到5月25日更達1 420點。豫園商城股票在股價放開當日升到空前絕后的10 009元。

在股價放開以后,股民大量入市引發了報價和交易系統的堵塞,為解決股民買賣股票渠道不暢的問題,上海證交所自6月1日起組織20多家會員單位進駐文化廣場,專門接受客戶賣出委托,以抑制股價高揚。第一天因為股民恐慌性入場交易引發秩序大亂,開市半個小時宣布暫停。一周后重開“文化廣場證券交易大市場”,有8家會員單位進場接受客戶買賣委托,廣場內每隔5分鐘播報一次股票行情,委托點接受報單后通過電話報入交易所場內撮合。直到1993年12月24日,文化廣場大市場的使命才結束,這是中國證券市場早期發展和百姓投資意識突起的一個留影。

隨著市場的上漲,股票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為了保證股票發行的順利進行,當時滬深兩市的監管者——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深圳市分行設計了股票認購證和新股認購抽簽表等新的工具,即先發股票認購證和新股認購抽簽表,然后憑認購證搖號或抽簽認購股票。

當時由于改革開放的春風迅速吹起,股份制改造速度加快,原定的發行額度大大增加,僅上證所1992年全年要發行的股票就由10多只一下增至近50多只,于是股票認購證和新股認購抽簽表價格暴漲,一時洛陽紙貴。

股票認購證和新股認購抽簽表的發行表明,證券市場從此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認購證和新股認購抽簽表的發行及隨后“8.10事件”的發生,代表了股票市場開始由冷轉熱,由少數人關心和參與的邊緣市場迅速成為整個社會都關注、越來越多人參與的熱點市場。

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出現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場面,并發生了被稱為“深滬交易所建立以來第一起集體違法犯罪事件”——震驚全國的“8.10事件”。[41]

當時深圳有60萬常住人口,為了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涌進的認購大軍估計超過150萬人。8月7日下午開始,各售賣點前就擺開了長龍,到9日早晨,售表窗戶打開不到半天就宣布已經售完。盡管下午4時下起了傾盆大雨,但站隊的人們仍不愿散去,到了10日上午還有人在排隊。而這天早晨出版的深圳各報已宣布500萬張新股抽簽表9日發售完畢,并稱發售過程體現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

沒有買到的人們互訴自己的委屈,人們交換各自的所見所聞。由于發售網點前炒賣認購表很猖獗,100元一張的表炒賣到300—500元,香港新聞媒體當場捕捉到炒賣鏡頭并迅速播放。人們開始憤怒了,憤怒的人群中有人寫下了“下午到市政府評理”的字句,更有激進的人打出了“反對貪污、要求公正”“反對欺騙、要求公平”“嚴懲不貸營私舞弊者”“吃多少,吐多少”等標語,開始了游行示威。

8月10日晚,深圳市長助理出面會見請愿者,并宣布了市政府5項通告,宣稱:政府將徹底查清舞弊者,歡迎大家舉報。但人們仍不散去,大批的人群涌向市政府大門,堵塞了深南路。晚上警察與武警出動。午夜12時,警察與示威者開始發生沖突。

8月11日凌晨,深圳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宣布再增發500萬張認購兌換券(合計50萬張認購申請表)。當晚,市長鄭良玉發表電視講話。深圳市8月成立了聯合調查小組,9月擴為聯合清查辦公室,調用了黨政干部130名,市長鄭良玉牽頭,作出了以下調查結果:“今年8月9日,我市在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中,不少發售點的工作人員、監管人員和執勤人員都不同程度地犯有營私舞弊的錯誤……到12月10日止,已清查出內部截留私買的抽簽表達10萬多張,涉及金融系統干部、職工4180人……”。

深圳“8.10事件”,催生了兩個結果:

一是更為規范的股票發行制度開始建立起來。當證券市場第一次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市場基本制度安排的不滿后,有益于市場“三公”原則的發行制度建設開始了。

“8. 10事件”后的青島啤酒發行就采用了無限量發行抽簽表。從整個社會上看,成本加大了。于是,1993年10月,青島海爾把中簽單和銀行存款合二為一,減少了紙張和工作量。1993年11月,濟南輕騎采用金額保證金存入定額定期特種儲蓄存款的方式,雖然更方便,但對小散戶和外地人不利。1994年6月,廣東星湖采用全額預交、比例配售、余款即退的方式。這和濟南輕騎有同樣的缺陷。1994年6月,哈歲寶和瓊金盤上網競價發行,降低了費用,覆蓋更廣,資金鎖定時間更短,登記過戶量也更小,但競價方式帶來發行價波動較大。1995年1月,儀征化纖上網定價發行1億元新股,這成為其后新股發行的主要方式。

第二個結果就是中國證監會在“8.10事件”過后兩個月誕生。這也許是市場發展本身顯示了對于統一監管的要求,中央政府從此開始著手接管證券市場的主導權。

1992年10月12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成立,主任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兼任,副主任劉鴻儒(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周道炯(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委員陳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洪虎(國家體改委副主任)、王春正(國家計委副主任)、金人慶(財政部副部長)、俞曉松(國務院經貿辦副主任)、馮梯云(監察部副部長)、華聯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張思卿(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劉山在(經貿部部長助理)、劉敏學(國家工商總局局長)、金鑫(國家稅務總局局長)、湯丙午(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殷介炎(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

證券委的辦事機構是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簡稱CSRC)。1998年證券委與證監會合并,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統一的政府監管機構。

在中國證監會成立前一個月,從原來人民銀行分出來的三大商業銀行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為主要發起人,成立了三大極具政府行政背景的證券公司:華夏證券有限公司、南方證券有限公司、國泰證券有限公司,注冊資金各10億元人民幣。它們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有了國家級的參與者,在中國證券市場未來的發展歷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山县| 新沂市| 浦北县| 修文县| 衡东县| 镇赉县| 甘孜县| 巴林右旗| 新巴尔虎右旗| 七台河市| 张家界市| 渑池县| 华阴市| 遵义市| 开远市| 望奎县| 翼城县| 皋兰县| 遂平县| 方山县| 西贡区| 七台河市| 盘山县| 高碑店市| 大竹县| 西和县| 夏邑县| 松阳县| 林州市| 沭阳县| 永福县| 怀宁县| 夹江县| 崇文区| 五常市| 靖安县| 红河县| 芜湖市| 江油市| 肇东市|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