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資本市場演進的基本邏輯與路徑作者名: 胡汝銀本章字數: 2469字更新時間: 2021-01-22 15:51:16
2.2 催生市場的契機
伴隨第一張飛樂音響公司股票的發行,當時國內最為活躍的媒體陸續刊出了下列署名文章[30]:《社會主義要有“資本市場”》,《上海要大膽成立證券交易所》,《設立證券交易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證券交易所立法的三個問題》,等等。
1988年3月,當時還在海外的一些學者,向黨中央和政府高層提交了《關于促進中國證券市場法制化與規范化的政策建議》。
1988年7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萬壽賓館召開了證券市場座談會,會議決定組建“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并起草《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10月,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提交了后來被稱為“白皮書”的《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31]。
1988年11月9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姚依林和秘書長張勁夫在中南海聽取了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有關《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的匯報。[32]
但因為當時中央政府面臨“雙軌制”帶來的經濟紛亂、“價格闖關”引起的社會不穩定,以及“反精神污染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引發的政治爭議,對于中國證券市場創設的初期研究以及在體制內、在中央層面上的實際推進很快就因“目前條件尚不具備”而被擱置。[33]
催生中國證券市場出現的契機來自經濟以外的因素。
1989年春夏之交,中國發生了嚴重的政治風波。緊接著,西方七國對中國實行了經濟制裁。為了沖破國際封鎖,黨和政府希望采取適當的市場和政府行為來重新獲得國際認可,樹立改革進程仍在繼續推進的國家形象和國際形象。
1989年12月2日,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兼市長朱镕基,就如何“深化上海金融體制改革”的問題舉行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受到邀請與會的有金融、學術界的部分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還有市府經濟智囊團高級金融顧問、上海交通銀行董事長李祥瑞,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龔浩成,上海市體改辦主任賀鎬圣。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鴻儒受邀專程從北京飛到上海參加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決定,上海要加大金融改革的步子,重現國際金融中心的風采,其中首要的工作是設立外資銀行和建立證券交易所。
會上成立了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三人領導小組,由李祥瑞、龔浩成、賀鎬圣組成。1990年初,三人領導小組在匯報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籌備方案中,建議1990年實現交易所的試運行,正式開業時間安排在1991年4、5月間。1990年2月28日,朱镕基對此批示“請抓緊一些,可否力爭今年開業”。[34]
上海證交所的建立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促進作用,以及對中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象征意義,為中央政府認同和支持。[35]1990年9月19日,上海市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聯合向國務院提交設立證券交易所的請示報告。國務院對此報告十分重視,僅僅過了十多天,10月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貴鮮批示同意。11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復同意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11月26日,在上海西南角的一個小賓館里召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大會。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舉行了開業典禮。
深圳幾乎與上海同時開始籌備建立證券交易所,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上海還準備得更充分和更早。但是,盡管深圳市決定深圳證券交易所在1990年12月1日開始試營業,直至次年4月,試運行5個多月以后,才正式得到中央政府的批文,對深圳證交所的地位予以“追認”。最終,深圳證交所于1991年7月3日舉行了正式開業典禮。
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個。因此,深圳證交所成立時,市場的大量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與深圳不同的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時,除“老八股”之外,還有1989年保值公債3種,1987年至1991年國庫券4種,工行債券6種,交行債券1種,中行債券2種,建行債券1種,另外還有上海石化、氯堿化工等企業債券14種。
與此同時,為證券交易所醞釀建立起了很大作用的北京“聯辦”(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后改名為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但仍簡稱“聯辦”),創辦了以國庫券流通交易、機構交易商為主的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STAQ),于1990年12月5日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36]
兩個證券交易所以及報價系統的建立,意味著中國證券市場基礎性制度安排的形成,是中國證券市場初期具有決定意義的制度創新。而這種制度安排,在前臺更多的是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中央政府卻只是幕后的推動者和認可者。這和中國改革由下而上的路徑依賴有關,也和當時的政治與意識形態背景有關。正因如此,最早的股票發行和交易以及國債的流通交易,更多的都是企業和個人的自發行為。在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民間的黑市交易是股票和債券二級市場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組成部分。[37]而柜臺交易則是地方政府和中介機構參與的結果。
在兩個證券交易所成立以后,一直到1993年之前,股市具體運作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基本上在地方政府和交易所的層次上展開,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地方性法規體系。
到1992年,滬深地方政府各自頒布和實施了規范本地股市運作的地方性法規,包括一些專項法規。上海主要有《關于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1984年8月10日)、《證券柜臺交易暫行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1987年1月)、《上海市證券交易管理辦法》(1990年11月)和《上海市股份有限公司暫行規定》(1992年6月);深圳主要有《深圳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的暫行規定》(1986年10月)、《深圳市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辦法》(1991年5月)和《深圳市股份有限公司暫行規定》(1992年2月)等。兩大報價系統也引進了做市商制度等規章,這些地方性法規和市場化的探索基本覆蓋了股市運作的主要方面,操作性強,為以后全國性法規的制定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借鑒。
但是,兩地市場的建立并非意味著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兩個證券交易所在成立最初到1992年前后,各自上市交易的企業仍主要是本地企業,發行上市也是如此。所以,兩個證券交易所建立之后的最初階段,仍呈現著地方性區域市場的特征。
總之,隨著滬深交易所的成立,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從民間的非正式制度安排進入地方政府主導的正式制度安排,從民間為主推動進入地方政府為主推進。1992年開始,證券市場迅速轉熱,開始引起中央政府的關注與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