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 許瑛國
- 3282字
- 2021-02-04 18:08:50
引子——這是為什么?
請青少年的父母們讀一讀下文,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假小子考上清華大學
A是獨生女,媽媽對其百般疼愛,但從不嬌慣,生來吃的是國產普通奶粉,喝的是白開水,穿的大都是同事們送來的舊童裝,玩的是朋友孩子玩過的玩具。
A生來性格開朗,頑皮好動,生下幾個月就表現出男孩的特點,而不像女該。早晨穿的干凈衣服到晚上已經是臟兮兮的,一件新衣服穿不了三天就開了洞、裂了口。因此,鄰居的叔叔阿姨們給她起了個雅號“假小子”。對于這些,媽媽并不在意,沒有按傳統的女孩標準規范女兒的言語和行為,而是讓她順其發展。
媽媽對女兒寄予很高的期望,因此從小加緊了培養。為豐富女兒的文化科學知識,擴大眼界,從上幼兒園到小學畢業,每個節假日都帶她離開小家,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母女倆走遍了北京的大小公園和郊區旅游景點,反復進出在北京市各博物館和文化展覽會。在這些活動中,媽媽沒有要求女兒寫一篇游覽作文,也沒有規定其記參觀日記,母女倆只是不停地交流、討論,甚至是沒有結果的爭論。女兒在高興時也記過參觀日記,寫過游覽感想。無論女兒寫的水平如何,媽媽都充分肯定,必要時提點建議供女兒參考。
做媽媽的比較關注女兒的生活,特別是飲食,從女兒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到小學畢業,六年的時間里,每天早起,為女兒準備早餐,從沒有隨意給女兒吃早點。中午在學校用餐,晚上盡量調理好女兒的飲食,做到營養合理搭配。
媽媽沒有給女兒請過家教,也沒有讓其參加任何形式的輔導班,只是指導女兒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教給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供大量的課外讀物給女兒閱讀,豐富知識。
功夫不負有心人。女兒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走完了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路,最后終于考進了清華大學,實現了母女倆的愿望。
“假小子考上了清華大學”成了一段時間內鄰居們議論的話題。
“校園十佳”的悲劇
B男,17歲。因某集團公司作為企業支持辦學與某市重點高中成為協作單位,B作為該公司職工子弟進入該重點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習。能進市重點中學讀書,家長和本人都感到非常自豪,下決心努力學習,準備考大學。B熱愛班集體,關心同學,經常為集體做好事,在學雷鋒活動中被評為“校園十佳”。應該說B是個品德好、純樸、善良的好學生。
但是,由于B的學習基礎比較差,重點校緊張的學習氛圍,高起點、高密度的課堂教學,令他很不適應。上課經常聽不懂,又不敢問老師和同學,怕別人看不起他;想很好完成作業,可經常不會做,又不敢也不愿意去抄別人的作業。學習困難、成績差,使B非常著急。他加倍努力讀書學習,力爭擺脫學習困難。由于基礎差,努力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導致他精神緊張,心理負擔重,內心很痛苦。
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去,就不加分析地繼續施加壓力,不斷教導孩子:能到市重點校學習不容易,一定要十分珍惜;還批評孩子努力不夠,要求B停止一切業余活動,把學習放在首位。父母又重新分工:母親每晚陪讀,父親負責學習參考資料,需要什么就去買、去找……B從小是個聽話的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嚴格要求,就是在學習困難大、精神極度緊張、心理壓力大的情況下,仍在對自己說:“是我用功不夠,我要更加努力,把學習搞上去,不辜負父母和老師的期望……”漸漸地,B出現了異常行為:在課堂上一反過去沉默的狀態,總是嘮嘮叨叨,經常和老師“抬杠”,說老師講錯了,要求重講。同學們制止他的行為,他一反過去謙虛的態度,不要別人管,“你們不敢說,我敢說,我實事求是……”鬧得老師同學哭笑不得。
細心的班主任最早發現了B的反常行為,幾次告訴家長孩子出現了心理障礙,并分析了原因,希望家長不要再給孩子施加壓力,勸告家長帶孩子去心理咨詢。家長錯誤地認為,心理障礙就是精神病,因此,不相信孩子有心理問題,不聽班主任的勸告。結果,B的心理障礙越來越嚴重,發展到整夜不眠,極度興奮,堅持讀書;和父母打鬧,要自己讀書,不要母親陪讀;半夜到學校打鬧,要求住校讀書;經常大鬧課堂,使教學無法進行;到書店拼命買書,不管是否有用……在這樣的情況下,經學校領導一再動員,家長才帶B去醫院求醫。專家告知,B由于學習困難、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又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治療,已發展成為精神分裂癥。到此,家長才同意孩子住院治療。從此B再也沒有走出那個醫院的大門。
不該發生的慘劇
C本是個聰明、活潑、可愛的孩子,從小就愛說、愛唱,小嘴靈巧得像黃鸝鳥。上幼兒園時能背誦許多唐詩、宋詞,受到周圍人的贊揚和羨慕。這為父母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時也強化了其父“望子成龍”的思想?!拔业暮⒆颖葎e的孩子強,長大了要干大事業,絕不是一個凡夫俗子。”因此,對C加緊“培養”。
其父的“培養”方針就是嚴加管教,學習上不斷加碼。在幼兒園時就讓C背詩詞,學識字,學計算……上小學后,要求更高了,管教更嚴了。C放學后,除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外,還要完成父親留的大量作業。C只要回到家里,根本沒有玩的時間。父親也不允許他同別的小朋友來往,更不許下樓,若有違犯,輕則訓斥,重則痛打一頓。所以,C經常乘父親不在家時趴在窗戶口,眼巴巴地看著小朋友們在樓群里跑來跑去,有說有笑。慢慢地,C以往的天真、活潑和歡樂不見了。他心里難受,也煩惱和困惑,有時還有怨恨。他不明白,為什么別的孩子放學后可以自由地玩,他就不行?為什么念書一定要考大學?爸爸、媽媽沒有上過大學,不是也在工作嗎?他想不聽父親的話,但他怕父親,苦于年紀小,不敢正視父親的威嚴。就這樣一天、一日、一年、兩年地忍著……
終于,他小小的身心支持不住了,開始反抗了,在家里直接反抗會挨打、挨罵,到學校就我行我素,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接下茬,搞惡作劇,擾亂同學們學習,不是把這個同學的筆拿走,就是把那個同學的書扔在地上。同學都紛紛告他的狀。當老師找他談時,他滿不在乎,還把父親對他的要求一一背給老師聽。他經常在老師教育他時說:“別說了,別說了,不就是好好學習,考大學嗎?還有什么?……”老師對他無可奈何。
而在家里,他卻時時受到父親的管制,完全失去了自由,不許看電視,不許看課外書,不許玩,不許在十點前睡覺……只許學習,學習,再學習。在C的意識里,父親的字典里只有“不許”??赡苁亲裱恕拔飿O必反”這個規律,他在父親的嚴格管制下,并沒有走進父親為他設計的“藍圖”,而是沿著另一條路,向著另一個方向,越走越遠。
上初中后,C的行為表現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本加厲,愈加惡劣。他處處顯示自己的力量,不聽老師教導,同社會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抽煙、喝酒、偷東西、打群架等,多次受到學校的處分。這時的父親已無力管教他了,C反而開始向父親示威,在家里把父親視為仇人。父親煩他不爭氣,沒出息,他恨父親逼他走到了這一步。沒有錢花,他伸手向父親要,不給就破口大罵:“你老東西生了我,就得養我,你想讓我上大學?我不想上!我沒錢花,你就得給我,不給我我拿刀捅死你……”
有一天,他對下班回來的父親說:“給我500元錢,有急用?!?/p>
“500元?沒有。又和你那些狐朋狗友去吃喝?”
“這次是有用,我一個哥們兒打架被人砍傷,住院了,錢不夠,向你借點,以后還你?!?/p>
“打架砍傷了?活該!還讓我拿錢?我的錢是給好人用的,給這種人用,一分沒有?!?/p>
C這時滿腔怒氣,一時間,以往父親罵他、打他、嘮嘮叨叨地逼他學習的情景一齊涌到腦海里。他當即從腰里拔出一把尖刀,當的一聲插到桌子上,吼叫著:“你給不給錢?”
“不給。”
“你不給,今天我就一刀捅死你!”
“你敢!”
這時的C完全失去了理智,拔起尖刀就向毫無準備的父親的胸口刺去。父親慘叫一聲,當時就倒在血泊中,一命歸天。因血壓高臥床的母親,聽到動靜掙扎著從里屋走出來,看見老伴兒躺在血泊里,兒子手拿尖刀,滿身是血,站在那里發呆,頓時血壓升高,腦血管破裂,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爬起來。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就這樣毀滅了。
同樣是母親十月懷胎;同樣是啼哭一聲,赤條條來到這個五彩繽紛的社會;同樣是在父母的無限關懷和期望中成長,為什么短短十幾年,還沒有真正走向社會,A、B、C三少年的結局就有天壤之別呢?您讀了《父母——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之后會得到滿意的回答,對您教育管理好下一代會有一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