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分析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夷狄:指當時的楚國、吳國、越國等國家,這些國家國君有權威,政治有秩序。《春秋》云:“內諸夏,外夷狄。”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這里指魯國。“王者政教之所及也,夷狄在四遠為外國,故謂諸夏為中國矣。”亡:通“無”。
關于本章的解讀,主流譯注均認為孔子是感嘆華夏正統魯國的綱紀不如夷狄國家,其中有兩個朝代根據政治需要給出了不同的解讀:
其一,西晉時期,中原地區遭到游牧民族入侵,政局混亂,很多學者不愿意接受少數民族皇帝的統治,認為中國哪怕沒君主,但文化禮義仍然具有優越性。所以把這句話解釋為:夷狄之國,即便有君,也不如華夏無君!
其二,清朝時期,雍正帝為了維護政權的正統性,編了一本《大義覺迷錄》,其中提道:“圣人之在諸夏,猶謂夷狄為有君,況為我朝之人,親被教澤,食德服疇,而可為無父無君之論乎?”意思是,夷狄之君也是圣人承認的正統之君。
【譯解】
孔子說:“夷狄之國尚且有君臣秩序,不像華夏文明之國反而目無君長。”
【邏輯】
君臣秩序是治理國家的基礎,魯國無視國君,目無禮法,社會已無規矩制度可言,國家衰亂,或自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