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味客家
- 客名君
- 3919字
- 2021-01-27 15:13:09
客家釀菜:萬物皆可“釀”
釀,是客家人烹飪的一種重要手法。
客家人做美食,很多技巧是很古老的,一代代傳下來,比如倒甕腌咸菜、西周宮廷搗珍法做肉丸、用土制酒曲釀酒、用木屑秕谷黃泥炙酒、用粗鹽隔紙包裹鹽焗雞等,原始而天然。從這里可以看出,千年的時光過去,人類在烹飪天然食物方面卻可以不用太大變化。
釀,在客家話里念作ngiong。客家人愛吃的釀豆腐,發音就跟“釀頭富”一樣,聽起來像釀造幸福和財富。
釀的繁體字為釀,由兩個字組成,“酉”和“襄”。“酉”的意思是酒曲。“襄”的意思是包裹、包容其他東西。“酉”與“襄”聯合起來,表示在谷物中間放置酒曲、用谷物包裹酒曲。所以,釀的本義,是用谷物包裹酒曲,不是簡單的包裹,而是這兩種食材加在一起可以創造出全新味道的美酒,這就是“釀”。
在客家話中,釀,引申為用一種天然的食材包裹其他切雜的食材,做成一道綜合多種食材、味道全新的美食。這里強調天然的食材,指不是加工過的食材(如餃子皮或粄皮),而是將原本天然形態的食材挖成“盅”,在盅里填入肉糜和蔬菜什錦。
《禮記·內則》里面詳細記錄了春秋時期國君和士大夫吃的菜,說魚肉春季用蔥、秋季用芥子醬調味,最后說到鵪鶉和雞肉,就提到了“釀”這個手法。“做鶉羹、雞羹、鴽(rú,一種像鵪鶉的小鳥),釀之蓼”,意思是作鵪鶉羹、雞羹、鴽鳥羹,需用蓼菜來“釀”。這個釀,被注解為“謂切雜之也”,意思是切碎融雜在一起。
此外,和釀酒一樣,釀菜的包容,是在一定時間中發生的,內外包容的食材,在晾、曬、蒸、煮、煎、炒的過程中,內外食材相互作用,味道就有了時間的厚度。
釀,是人間美味的開始。
在客家人的眼里,“萬物皆可釀”。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釀青椒、釀竹筍、釀豆芽、釀南瓜、釀絲瓜、釀蘑菇、釀腐皮、釀蓮藕、釀豆角、釀豬紅、釀雞蛋、釀腸、釀蝦、釀花甲、釀田螺、釀魷魚……名稱也可以倒過來,叫苦瓜釀、豆腐釀等等。
2020年2月李子柒做的客家胡椒豬肚雞,讓天下網友隔著屏幕流口水。這位心靈手巧的小仙女,做起客家菜也顯得非常熟練。她用的,就是客家人熟稔的“釀”法,把胡椒淮山紅棗放進雞肚子里,再把雞放進豬肚里,然后煮湯。煮的過程,就是三層食材之間的“釀”。
客家人傳統中又把這道菜叫作“鳳凰投胎”。實際上,客家人傳統豬肚雞,釀的層次可以更多,雞里面包鴿,鴿里面再包鵪鶉蛋。當然,釀講究食材味道的調和,要葷素結合,性質相近,陰陽相和,達到溫補的作用,味道要成體系,比如,客家人不會在豬肚雞里面包一條魚,那樣子,客家人叫“隔味”,是不相宜、不好吃的。怎樣做到相宜?這個就仰仗客家人的天賦和經驗了,味蕾也是有審美的。

釀番茄、釀燈籠椒、釀蘑菇、釀竹筍、釀南瓜花、釀花甲(圖蟲)

客家胡椒豬肚雞(圖蟲)

大埔憶子粄(圖蟲)
釀,在其他菜系中遠不如在客家菜中常見。客家人喜歡用釀法(當然遠不止此),有人認為此是從北方中原南渡的客家人對餃子的執念,其實并不僅僅如此。確切地說,客家人更多將餃子的理念融入帶餡兒的“粄”中,用稻米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粄。
比如馳譽大埔的憶子粄,潤如白玉的糯米粄皮包裹著用靚肉片、魷魚絲、豆腐干、香菇、筍片等做成的美味什錦。這種粄據說是明代大埔百侯一位慈母發明的。她的兒子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跟從師父投入鄭成功麾下,到臺灣抗擊荷蘭侵略者。母親思念兒子,每逢中秋就做這種粄祭月禱告。斗轉星移30年后當了將軍的兒子才從臺灣回來。這種放在蕉葉上蒸的粄,被人們稱為憶子粄。
不過,做粄用的米皮,是經過碾磨加工的形態。而釀,用的必須是食材的天然形態。
釀菜,更多是客家人對古代飲食方式的一種保留。除了前面說的《禮記》,還有宋朝的《夢粱錄》,記錄了一種蟹黃釀橙盅,“取黃熟帶頂大橙子,截頂去瓤,留少許汁液,將蟹肉、蟹黃、蟹油釀入橙盅,裝入小甑,以酒、水、醋蒸熟,用鹽拌而食之。”對生活很講究的宋朝人覺得蟹黃單獨吃不好吃,要釀著才好吃,“蟹黃不堪他用,止可供釀”。
客家菜里面最常見的是釀豆腐、釀腸和釀苦瓜。
釀豆腐屬梅州五華的最經典,五華人還特別會釀酒,畢竟是長樂燒的故鄉和瀘州老窖創始人的祖籍地。客名君曾經想過,為什么五華人那么會釀酒,做釀豆腐又那么好吃,可能跟南越王趙佗有關系。嘉應州當時是趙佗的領地,趙佗曾經在五華獅雄山長樂臺接受西漢的分封,在隔壁的興寧還挖出了全國罕有的完整一套編鐘,可見當時貴族在那里有盛大的夜宴活動,有活動則必然要把美食做好。趙佗享年103歲,可見這美食還要做得養生、健康。
釀豆腐在惠州、信豐一帶又叫豆腐角,因為常常把豆腐沿著對角線切成三角,然后中間用勺子一挖,填入混合了淀粉的肉和什錦,或蒸或煮或炸或燉之后,淀粉將豆腐和什錦香味連接起來。

釀菜、釀豆腐、釀苦瓜(圖蟲)
釀腸,將豬粉腸用粗鹽和番石榴葉去味,搓洗干凈后,填入酒糟、胡椒和五花肉等,有的也會加點糯米。然后封口,掛屋檐晾干,使之有著陽光的味道。釀腸常常被客家人當作節日待客的佳肴,既耐品下飯又濃香雋永。
釀苦瓜,則是將苦瓜挖空之后,填入什錦。苦瓜被稱為“君子菜”。為什么呢?因為苦瓜和任何菜相搭配,都不會影響其本味,其他菜也不會影響它的苦味。這種君子般包容、沖謙、溫潤的特性,在客家釀苦瓜中得到完美體現,而且包容其他美味的同時,會產生一種溫和的回甘,讓人回味無窮。
釀,天然的釀盅,里面容納多種精選的食材,食材味道要體現“和而不同”,這是釀菜好吃的根本原則。《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漢族推崇的文化精神,是多樣性的統一與均衡,體現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核心在于人的“心和”,即內在心性寬廣包容、通達平和,可以處理好相互關系。在《尚書·堯典》中主張用“和”的方式對待族群和邦國,體現了海納百川的氣魄。這也是遍及全球的客家人廣泛適應性的文化根源。
外面的釀盅要天然正直,道理何在?因為,天然自會保留本味,正直才能承載和包容不同。釀菜中的“和而不同”,意味著前提是堅守正道。君子之和具有一股中正之氣,并能矯正君父師長朋友之失,此與小人之同異也。前面說過,釀菜在宮廷或士大夫的美食中出現,那么釀菜體現的是客家人秉承的漢族士大夫情結。
五四之后成長的中國人,對于中國的傳統基本上是持否定態度的,也漸漸地很少人理解了,大部分中國人都變成純商業體質。科舉制度結束后,在過去的上百年里,士大夫精神失去了具體的現實依托,變得無所適從,尤其在商業和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在遍布全球的客家人中,還葆有這種世代相傳的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的價值觀是一個努力提高自我修養、自我超越的過程,《大學》: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士大夫的精神。客家人崇文重教,崇儒釋道,學有所用,實現自我價值,骨子里對于自身的道德追求,對于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沒有變過,只不過這個“國”和“平天下”的當代解讀已經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范疇,可理解為商域。所以你能看到很多杰出的客家商人,有著“商才士魂”,有著關心家國的社會責任感。客家人里面有很多這樣的鴻商巨擘,如田家炳、曾憲梓等,很多并不知名的客家人士也秉承這種價值系統。
這個被很多人認為過時的精神追求,實際上是一種偉大的智慧,但只有為數不多的人能擁有這種智慧。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合伙人、華裔投資家李錄在《窮查理寶典》這本書的序言中提到,查理可以說是一個“商才士魂”的最好典范。查理·芒格在商業領域極為成功,他和巴菲特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然而在與查理的深度接觸中,李錄卻發現查理更像中國的士大夫,他真正關注的是自身道德的修養與社會的終極關懷。

釀西葫蘆和釀洋蔥
查理正直善良,完全靠自我修養和學習,取得事業和財富的巨大成功,然后致力慈善,造福他人。孔子倡導的“內圣而外王”,通過自身的修行以達到圣人的境界,從而幫助他人,“平天下”,助力天下使更多人平安幸福。這是一種能力,一種德行,放在商業上也是價值。
釀菜的食材搭配,反映了客家菜對食材的極致要求,不管是釀盅還是什錦,都必須潔凈鮮美,以清山秀水原生態養育。就像查理說的,想要擁有優秀的配偶,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配得上他/她,因為優秀配偶都不是傻瓜。
此外,釀菜是一種食材包裹其他食材,從而創造出新的味道。《國語·鄭語》記載了史伯對桓公說的一番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思是,萬物的創生都以和為基礎。和而不同是儒家和道家共同的價值觀。《管子·內業》主張:“和乃生,不和不生。”《荀子·天論》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這是菜與菜之間、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相處規律。
君子尚義尚正,心底坦蕩,縱使與尚同的小人相處,也不會受其影響,依然能夠保持自己固有的平和與正氣,這就是“和”。
幸福的味道,是“釀”出來的。既然是“釀”,就要注意和而不同,就要給予時間和耐心。釀菜,也是極美的,因為包容而美麗,像綻開的花朵,中間的什錦像是花蕊,而釀盅則像花瓣,這是“和而不同”產生的美。
在2018年新加坡“金特會”上,有一道菜,名叫Oiseon,就是腌黃瓜盅里面填入香肉、蘑菇等餡料,再澆上酸甜調味汁而成。其實就是客家釀黃瓜的做法。
跟釀菜一樣,如果僅僅是一種菜,就叫“同”,則無法產生新的美味。所以,釀,也是一種方法論,包括在人際談判和相處中也是很有用的。和則生,同則絕,和而不同,生生不息,從釀菜到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如此。如果你苛求“同”,最終只能“茍同”,那是不符合規律的,那就無比單調并且不能衍生創造了。“同則絕”,這是個多樣性之下的規律。
客家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綿延傳承,充滿生機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和而不同”的品格。客家人遷徙到異國他鄉,“和而不同”,是兼具傳承性和適應性的法寶。
萬物皆可釀。客家美食,品味之下,原來烹小鮮,還真的如治大國,那么精妙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