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鄉創業故事:創業鋪就脫貧致富路
- 操家齊
- 1223字
- 2021-01-27 15:09:28
農民創業的意義
幾年前,我到杭州旁邊的一個鄉村調研,遇到一位小姑娘。她對我說,她最喜歡山核桃成熟的時候。我問她喜歡吃山核桃嗎,她說她才不喜歡吃山核桃呢,她喜歡那個時節是因為爸爸媽媽會在那時回家收山核桃,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了!這件事情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也堅定了我要為農村農民做點事情的決心。據民政部統計,2018年全國留守兒童有697萬,他們不得不與父母分離,在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度過不完整的童年。他們的父母不是不想和他們的孩子在一起,而是他們的經濟收入不足以支撐他們在一起。
要想改變這個現狀,必須要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光靠打工的收益,只會城里留不住,鄉村回不去。一條比較可靠的路徑,就是創業。無論是留城創業還是返鄉創業,都會為他們打開一扇希望之窗。農民要擺脫階層固化,實現縱向提升,教育是一條可靠的路徑,但對多數在現實中生存的農民來說,創業是實踐證明相對更寬闊的大路。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浙江無數的農民,從擺小攤,做裁縫,做鞋匠,紡線織布,走街串巷“雞毛換糖”起家。他們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一些人成為資產上億的企業家,更多的人擺脫了窮困的命運,過上了相對富足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人創業失敗,但至少一批人的境遇有了實質性的提升。
2015年以來,中央高度重視農民工創業工作,將其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內容。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工創業的文件,這對于推動農民工創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各地農民工創業開展得如火如荼,這種現象令人鼓舞。
當然,創業必然意味著風險。我們的政策不僅要鼓勵農民創業,還應該站在農民的角度,幫助他們優化創業環境,盡量降低風險。一些地方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民工返鄉創業上,這種想法是好的,因為這樣對于鄉村擺脫凋敝局面,促進鄉村振興,大有裨益。但相對于農民工在城市創業,返鄉創業的風險無疑更大,因為城市的創業資源更豐富、市場需求更大,而鄉村相關資源比較匱乏,還要面對不規范的問題。農民工要想返鄉創業成功,無疑將面對更多的風險因素,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公共資源的投入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不少農民工在城市創業成功再反哺家鄉,在家鄉投資興業,帶動更多的鄉親致富,這種路徑也未嘗不是一種可行的思路。
寧波大學操家齊博士利用寒假時間組織20多位學生走村串戶,對幾十位創業農民工進行深度訪談,聽到了來自一線的聲音,觀察到了中央政策在鄉村的實施場景,形成了20多萬字的訪談資料。農民的話語非常樸素,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他們陳述的是他們認為需要的,是他們的真實行動與真實困境,雖然不那么“高大上”,但中國40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正是這種來自億萬農民擺脫貧困的原始動力聚合在一起,才成為推動中國偉大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成立伊始,就立足鄉村細節研究,以觀察各類政策在鄉村的實施場景為特色,“青蘋之末,前沿洞察”,這本訪談正是落實研究院理念的第一本書,雖不完善,但是一個好的開始。
是為序。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