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鄉創業故事:創業鋪就脫貧致富路
- 操家齊
- 1998字
- 2021-01-27 15:09:38
種桃人
受訪者基本情況
性別:女
年齡:41歲
籍貫:安徽六安(施橋鎮高山村)
婚姻狀況:已婚
文化程度:初中
創業類型:種植業
訪問地址:訪問者家中
本次訪談是在拜年的時候進行的,訪問者與我本人有親戚關系,恰巧他家種植了桃園,也算是農民工創業的一種,與我本次的訪談主旨比較契合,就對她進行了采訪。去的時候男主人不在,去六安拿貨去了。(他家本身是做水管維修的,現在的主業仍然是這個,種植桃園算是副業)早上去的她家,下午才有空接受訪談,因為當天來的客人比較多,我也不太好意思詢問,等下午客人漸少,我才對她進行訪談。以下是訪談記錄:
訪談員:桃園種植做了多久了?
受訪者:到今年為止有八九年了。
訪談員:除了桃園,還有沒有在其他行業創業過?
受訪者:沒有了,以前就是做工。
訪談員:為什么選擇種植桃園這個行業呢?
受訪者:人家介紹的,說種桃子賺錢,我們就種這個了。
訪談員:那么剛開始種植桃園的時候有什么困難嗎?
受訪者:那時候困難肯定多,什么都不懂。
訪談員:那是怎么解決的呢?找專業人士嗎?
受訪者:找了,得別人帶著干,不然靠我們自己摸索,根本沒辦法做好,都是別人帶著做的。
訪談員:這些專業人士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政府機構請過來,還是別的種植戶呢?
受訪者:是蕭縣那邊的種植戶,他們那邊搞桃園比較早,那里的人有種植桃樹的經驗,我們就請他們過來教我們怎么做,我們這邊的氣候不錯,種植桃樹也容易存活,結的桃子又大又甜。
訪談員:政府有補助方式嗎?比如無息貸款?
受訪者:款沒貸過,這都是我們自己賺的錢投進去的。
訪談員:種植桃樹沒有借過親戚的錢嗎?
受訪者:借過,但不是用來種桃園的,是辦其他事的。桃園這個項目沒有借過錢,都是自己打工賺的錢投進去的。
訪談員:那政府的補助形式是什么?
受訪者:政府是一畝地補助一些錢,除了桃樹,之前的油茶也補助了。
訪談員:是一次性給的嗎?
受訪者:一次性的,我家種植了七八十畝桃樹,政府一次性補助了七八千塊錢。
訪談員:這中途有沒有什么虧本的?
受訪者:剛開始都是虧本,頭三年桃樹要長,不結桃子,肯定不掙錢,就是近兩年才有點起色,不過賺得也不多,主要看桃子的行情。
訪談員:您的桃子一般銷往哪些地方?
受訪者:銷往上海,因為那邊桃子價格高一點,賺得也多一點。
訪談員:怎么運過去呢?
受訪者:自己開貨車運過去。
訪談員:我之前聽說您家養過牲畜,那個項目賺錢了嗎?
受訪者:之前是辦過一個養雞場,但沒掙到錢,還賠本了。本來我們除了養雞場還搞了一個魚塘,聽人家說這樣能循環利用,但是辦雞場太麻煩,結果折本了,魚塘還在管理,不過也不賣,只是放些魚苗,讓它自己生長,平時來客人會用漁網捕捉幾條待客。
訪談員:您的桃樹樹苗都是從哪里搞來的?
受訪者:也是蕭縣,我們的很多東西都是從蕭縣那邊引進過來的。
訪談員:準備把桃園的規模擴大嗎?
受訪者:已經擴大了,去年擴大的,原來沒有這么大。
訪談員:我們這附近有多少家種桃園的?
受訪者:那就多了,很多家都在種桃園。
訪談員:種植桃樹比較多的有幾家?
受訪者:我們村有三家,規模和我們家差不多,也有七八十畝。
訪談員:那這么多家都種桃園,競爭是不是很大?
受訪者:我不知道別人的情況怎么樣,反正我們家是賣往上海的,跟本地的桃子不存在競爭。
訪談員:那您是自己聯系的買方?
受訪者:對,我們自己聯系,自己運輸過去賣。
訪談員:政府除了之前的補助,現在有沒有什么好的政策?
受訪者:好像沒有了。
訪談員:那咱們桃園收獲所得需要給政府交稅嗎?
受訪者:我們沒交過稅,應該不要交稅吧,要交稅的話上面應該就來催了。
訪談員:那政府應該是給免稅了。您平時打農藥、摘桃子、除枝剪丫不需要雇人嗎?
受訪者:要。
訪談員:一般一次雇多少人?
受訪者:最少要四五個人,多的要十個,再加上我們自己家人也在忙,一年到頭都要雇人。
訪談員:這些雇人的成本高不高?
受訪者:大概一年要15000塊錢。
訪談員:還有農藥化肥之類的共需要多少錢?
受訪者:這些要四五千塊錢。
訪談員:今天的問題差不多問完了,如果還有別的問題微信問您吧!
受訪者:好,還有什么事情你再問我。
后期補充:
訪談員:您認為您創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受訪者:也不算成功吧,畢竟還沒賺到多少錢,我們也還在摸索中,不過別人給我們的幫助還是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再加上現在桃子也比較吃香,我們這兒氣候好,種的桃子比外面的桃子好賣點嘛,更有競爭力吧。
訪談員:您覺得還需要政府的哪些幫助?
受訪者:政府的幫助已經不少了,不能什么事都去找政府,我們現在也在逐漸賺錢,算是比較滿意的吧。
訪談員手記
這次調研發現了一些問題:很多農民能夠享受到優惠的政策卻不知道自己正在享受,很多農民都知道一些顯性的政策,比如發放補助,但是一些隱性政策卻不太知道,比如我發現很多家都沒有交過稅,但他們應該是享受到了免稅的政策而沒有意識到,還有些政策他們也不愿意去了解,或許也是相關部門沒有宣傳到位,使得他們沒有渠道了解到這些政策。
(訪談員:寧波大學法學院 胡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