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啟高敏感孩子的天賦
- (日)長沼睦雄
- 3325字
- 2019-11-07 14:37:40
高敏感孩子的四個特性
在《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日文版的書末,收錄了艾倫博士最新的見解。她提到關于高敏感的研究,在近十年有了相當大的進展;尤其是艾倫博士整理出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的四個特征,非常值得參考,下面會介紹這段內容。
比一般人更敏感的人都擁有這四個特征,所以若不符合這四點,應該就不具有這里所說的“高敏感”的特質。而這四個特征如下:
D(深度處理:Depth of processing)
O(容易過度接受刺激:being easily Overstimulated)
E(情緒反應大,同理心很強:being both Emotionally reactive generally and having high Empathy in particular)
S(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being aware of Subtle Stimuli)
請牢牢記住這四個特征。
——《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日文版
研究長達二十年的艾倫博士斷言符合這四個特征才是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而這也是她對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的看法及定義。
以下便融入我的理解來說明這四項特征。
(1)深度處理(D)
容易過度接受刺激,能敏銳察覺細微變化,上述內容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但其實高敏感孩子會比一般人更“深度”地處理這些信息。
最常見的特征如下:
? 會提出逼近核心的尖銳問題。
? 會似懂非懂地使用大人們說過的話,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年齡。
? 有幽默感。
? 會去思考各種可能性而慎重行事,因此遲遲無法做決定。
? 會仔細觀察后再思考,因此會花費較多時間才會采取實際行動。
遲遲無法做決定、感覺困惑的表現,常被視為“膽小”“內向”“優柔寡斷”,但其實是因為他們在心里做著深度處理,所以才會有這種外在表現。
最近甚至有研究得出下列結論。
關于高敏感族深度處理的特質,有一項最新的資訊。Jagiellowicz等人曾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人類大腦的活動情況,并將兩張只有細微不同的照片展示給實驗對象看。結果發現相對于一般人只會觀察表面的特征,高敏感族更會觀察復雜的特征與細節部分,而且這時候其大腦的運作更活躍。簡單地說,就是高敏感族的大腦比一般人會更“深度”處理精密信息。
——《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日文版
我在為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診察時,也發現他們大腦讀取表情等信息的處理能力很強。
(2)容易過度接受刺激(O)
我常常用漁網來說明敏感的人接受到大量刺激時的狀態——網眼越大,小魚越容易溜走。偏偏對敏感的人來說,網眼非常小,不僅會網住小魚,還會網住其他東西,導致漁網越來越重,收網的時候當然會累到不行。
這就是過度接受刺激的狀態,身體和精神都承受著過重的負荷,所以才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到疲勞。
德國學者弗里德里希·格斯滕貝格(Friedrich Gerstenberg)曾研究過高敏感族容易過度接受刺激的情形。研究中,他讓被實驗者觀看電腦屏幕上出現的各種不同方向的L字母,然后判斷中間是否夾雜T字母。這是讓實驗對象進行有點難度的認知作業,借以做出比較。結果發現高敏感族比一般人能在更短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但完成后的疲憊感也比一般人強。
——《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日文版
即使是為了取悅高敏感族而安排活動或帶他們外出,他們也會因為疲憊而逐漸失去精力,最后甚至要求“回家”,這是高敏感族的一大特征——并非不快樂,純粹是過度接受刺激而疲憊不堪。其他還有下列特征:
? 過度興奮后,當天晚上會睡不著。
? 很怕痛。
? 會過度在意天氣的冷熱、弄臟的手腳、濕掉的衣服、不合腳的鞋子等。
? 很怕別人給他的驚喜。
? 受人矚目或被檢測實力時,就無法發揮應有的實力。
(3)情緒反應大,同理心很強(E)
高敏感孩子不只對事物很敏感,對情緒反應一樣敏感,所以愛哭、容易被嚇到、容易害怕,甚至鬧別扭。這都是因他們的情緒起伏比一般人來得激烈所致;而且這種敏感反應不只針對自己,也會對他人產生反應。
曾有一位媽媽告訴我,她三歲大的兒子會把眼鏡拿給她,還對她說:“媽媽,你在找這個吧?”她嚇了一跳,趕緊問兒子:“你在哪里找到的?你怎么知道媽媽在找眼鏡?”結果兒子回答她:“我看到你一邊打掃,一邊東張西望,就想媽媽應該是在找眼鏡。”高敏感的孩子就是有辦法觀察他人,察覺對方在想什么。
這種小地方能如此貼心,是非常美好的事;偏偏這樣的孩子對悲傷與焦慮等情緒的感受,同樣比其他人強。
? 他在旁邊看到我罵哥哥,居然就哭了,真是莫名其妙。被罵的人沒哭,他反而哭了?
? 因為爺爺生病,我心想這可能是最后一面了,便帶著孩子一起去醫院探望。之前也去看過爺爺,當時都沒事,這次他似乎感覺到緊張的氣氛,一靠近病房就全身定住,一直到最后都沒走進去。
? 家里的寵物過世讓孩子很難過,即使已經過了好幾個月,孩子還老是哭。
臨終關懷醫生森津純子,將高敏感族這種高同理心比喻為“音叉”。
無論是誰,每個人心里都有“能對他人情緒產生共鳴的音叉”,只是這種音叉的數量、大小和功能會因人而異;如果一般人對開心、悲傷、快樂、害怕等情緒的反應為十支小音叉,那么感覺豐富的人就擁有約一千支到一萬支大音叉。
——《正視孩子心里的煩惱》
每個人身體里面能產生共鳴的音叉數量都不一樣,把這樣的思考模式套在理解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身上,就會非常容易理解。
(4)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S)
第四個特征是容易敏銳察覺細微刺激,包括細微的聲音、淡淡的氣味、隱約的口味差異、人與物的細微變化等一般人不太會注意到的小細節,這種被大家視為“沒什么了不起”而容易忽略的芝麻小事,高敏感孩子都會很在意。
關于這一點,艾倫博士說:“有些人的知覺器官特別發達,但他們多數都不是因為知覺器官反應過度,而是思考和情緒的程度太高,才會察覺到細節部分。這也是和處理信息的深度做區別時,很難分辨清楚的地方。”
很多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高敏感孩子對芝麻小事產生敏銳的反應。
? 我家小孩對于常吃的食物,口味上非常敏感。前陣子他吃了一口煎蛋就喊“好難吃”。辛苦做的食物被孩子嫌棄,真的很讓人沮喪。
? 洗完澡后,如果不是他慣用的毛巾,他絕對不會用。就算給他一條新的毛巾,他也會全身濕答答地大吵:“我要原來那條!”
? 我換了一個新的沐浴海綿,結果小孩直喊“好痛”,根本不用。可是舊的已經丟掉了,很想叫他別太夸張。
? 我們家的衣服都要把標簽剪掉,因為小孩說刺刺的會痛;如果沒有剪干凈,好像更會刺激他的皮膚。再好的名牌衣服,到了我家連牌子都沒有。
? 我家小孩對氣味很敏感,即使在商店或公共交通工具里,照樣會大聲嚷嚷“好臭,好臭”,還一副快吐了的樣子,讓我深感困擾。
其他還有對食物里的化學成分有反應,或對藥物敏感,只要照處方箋上的指示服藥,藥效就會過強,等等,這些都是高敏感孩子的特征。照顧高敏感孩子真的很辛苦,但有時也會有另一面。
? 每次我去弄頭發回來,兒子總是比丈夫早一步察覺到我的發型變了,還會對我說:“媽媽,你這樣很好看。”
? 只要看到我們夫妻快吵架了,孩子就會哭著說:“爸爸,你不要欺負媽媽……”多虧了他,我們夫妻才會因此停止爭吵,也體會到什么叫“孩子是家庭生活的潤滑劑”。

高敏感孩子不一定內向
感覺敏銳的人,很容易給人一種“內向消極”“神經質”“芝麻小事也會在意”的印象,但其實不見得如此。事實上,有些人是高感覺尋求者(High Sensation Seeking, HSS),喜歡追求刺激。
其特征如下:
? 好奇心旺盛,喜歡新事物。
? 喜歡冒險與追求刺激。
? 不喜歡無所事事。
一般認為在所有高敏感族當中,內向型的大約占七成,外向型的占三成。高感覺尋求者乍看似乎和高敏感族正好相反,但其實也有人是同時擁有這兩個面向,尤其是大人,在人前會表現出高感覺尋求的一面,但是一人獨處時就會恢復原本的高敏感特質。
不過,孩子正好相反,在外面會表現出高敏感的特質,回到家后,反而會因為放松而變成高感覺尋求者。
我認為與其在意“孩子是不是高敏感孩子”,不如多去觀察孩子對刺激的反應,以確認他們的高敏感因素、高感覺尋求因素占多大比例,這樣更有助于理解孩子。
依特質的表現方式,會有下列不同類別:
A型[HSP(+)/ HSS(+)]
? 容易激動。
? 容易被嚇到。
? 喜新厭舊。
? 會追求新體驗,但不喜歡冒險。
B型[HSP(-)/ HSS(+)]
? 充滿好奇心,很有干勁。
? 比較沖動,動不動就想冒險。
? 容易感到無聊。
? 對細微狀況不太注意,也沒興趣。
C型[HSP(+)/ HSS(-)]
? 懂得自省,且喜歡安靜的生活。
? 不做沖動的事。
? 不冒險。
D型[HSP(-)/ HSS(-)]
? 好奇心較低。
? 非自省的人。
? 不太深思熟慮,只是平淡地過生活。
簡單地說,高敏感傾向與高感覺尋求傾向都較低時,好奇心也會較低,也不太會深思熟慮,屬于無趣的人。由此可見,高敏感其實也是一種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