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登基,承繼大寶,史稱后周世宗皇帝。
新主臨朝,遠在太原的北漢皇帝劉崇有了想法,他以為柴榮不過市井出身一小子,無甚真本事,自己光復中原的時終于機到了,于是聯合契丹一同出兵伐周。世宗聞訊暗道:“好賊人,我正欲取爾首級,不想你自己送上門來。”
于是召集文武商議對策。
翌日臨朝,世宗率先與群臣道:“今北漢無故來犯邊境,朕有意親征討伐,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金階之下宰相馮道出班奏道:“陛下《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陛下乃九五至尊,社稷安危系于一身,豈可臨危受險,還望您慎思之。”
世宗很是不屑反問道:“那依愛卿之意,寡人當如何御敵?”
馮道道:“陛下當避其鋒芒,先派遣大將,沿境固守要隘。北漢國小而貧敝,全賴契丹之援。然契丹士卒不習中原水土。久必生變。屆時陛下再派人出擊,則可輕取之,又何必急于一時呢。”
世宗道:“今老兒劉崇無故侵犯,若我一味守而不戰,南方諸國豈非也都以為寡人是好欺負的?”
馮道道:“打仗打的是實力,由他們說唄,又不會少塊皮肉!總比傷兵損將要好。”
又道:“再者汴梁剛就瘟疾,損耗國力,如今民力尚有不濟。還是以守為上。要知道北漢雖不足懼,但契丹勢大不可小覷。”
世宗聞言,心有不平:“契丹胡虜,何足為懼?唐太宗在時,南征北戰,東討西征,中原眾梟杰,竇建德如鷹,王世沖似熊,東西諸強番,高句麗似虎,西突厥如狼。試問哪個是他契丹能比的?更何況北漢劉崇手下不過烏合之眾?太宗皇帝能勇驅陣前,殺敵蕩寇,使天下歸心,四方來降。寡人為何不可?依寡人之見,我今滅賊,易如泰山壓卵。”
馮道道:“陛下所言甚是,竇建德、王世充,劉崇不及,西突厥、高句麗,契丹不如,但陛下您終究不是唐太宗啊?即便劉崇是危卵,可惜陛下也不是泰山啊!”
世宗好不氣惱,心說老兒馮道,寡人只說以唐太宗為楷模,沒想要與之相比,誰讓你當著眾文武,把丑話揭在當面,你簡直倚老賣老,為老不尊。要不是看在先帝的份上,必要定你個輕慢之罪。即便礙于情面,不便當場發作,世宗也不是饒人的主兒。當即高聲道:“唐太宗所以能戰必勝攻必取,皆因身邊不乏忠臣良將。而寡人呢,卻沒有他那么好的福分了。身邊常伴左右者,不乏楊雄(先事漢,后降莽)之輩,王朗(先事漢,后事魏,被諸葛亮罵死那一位)之流。于太宗實不如也!實不如也!”
又道:“朕意已決,老愛卿不必再勸,我看您年事已高,就不要隨朕遠征了。就在朝為先帝修建陵寢去吧。也好彰顯您身為臣子忠貞之節。”
人言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世宗這一番言語,聽來似乎語帶恭敬,實則字字句句如針似芒,含沙射影,直指馮道其人,為臣不守忠節,生平歷宦四朝,九易其主。
“這,這,老臣領命……”,噎得他臊眉耷眼、退歸本班。眾臣見宰相尚且如此,便識趣不再勸諫。
世宗見無人再有異議,于是下諭詔告天下,皇帝親率大軍出征討伐北漢,不日啟程。期間趙匡義的哥哥趙匡胤身為禁軍宿衛將軍,帶領義社諸位結拜兄弟,奉命隨軍護衛皇帝。程子逸也應召從軍,參機軍事。
大軍則吉日啟程,路上無話,這一日來在高平和前線守軍會合。前線將士見皇帝親臨陣前無不歡心鼓舞。世宗更是親自作了站前動員:“諸位將士,今劉崇老賊聯合契丹,無故犯我邊塞,奪我城池,殺我百姓,實不義之師,今朕率領諸位討伐,是興正義討不義,以有道伐無道,必能無往而不勝,期間更賴諸位陣前用命,殺賊蕩寇。如今決戰在即,在此寡人向諸位將士保證:臨陣功必賞,罪必罰,死傷皆有體恤,家小必受厚待。三軍兒郎,封妻蔭子,報效國家,正待此時!”三軍上下聞言無不振奮,振臂高呼道:“萬歲!萬歲!萬萬歲!”又道:“誓殺賊寇,收復河山!”
之后世宗又主持了陣前會議,聽取前線匯報,部署作戰計劃。其間細節暫且不說。
單說趙匡胤,是夜酉時,輪到他巡查營房,行至半途,突然見馬前一道金光亂竄,那金光時大時小,或隱或升。在馬前晃了一圈,朝西南向而去,趙匡胤策馬追趕。追到附近一座山下,金光不見蹤影,他環顧四周,只見周圍林深幽靜,于是心生退意。正此時,那金光又突現眼前,嘭的一聲巨響,將馬右前足旁的一塊大石擊得粉碎,那馬兒受了驚嚇,撒開四蹄往山上狂奔。趙匡胤連連勒拉韁繩,奈何全然無用,胯下寶馬徑直跑到山頂懸崖邊上,眼見要跌落,一個急停把趙匡胤掫落懸崖。
周營之中,義社兄弟見大哥巡營久去不回,便一同出來尋覓,營房周圍走了一圈,還是不見蹤影。兩軍開戰在即,軍務緊急,眾人商議,留下石守信、王審琦繼續尋他,其余眾人回營復命。
二人如何找尋趙匡胤暫且不表,再說翌日,雙方對圓高平城下,三軍列陣齊整。雁別翅排開人馬,劉崇帶手下將軍張元徽,出馬立于門旗之下,喚柴榮馬前搭話。
世宗帶大將史彥超出陣,彼此打量了一番:原本同朝為臣,如今非要爭你死我活。劉崇揚鞭大罵:“販傘之徒,爾隨郭威老兒叛反大漢,謀朝篡位,真乃大逆不道。”
柴榮道:“昏君劉承祐殺我全家,是他不義在先。我父揮師討逆,受舉國擁戴,承繼大統,乃上合天意,下順民心。此其正朔也。”
又道:“爾今一把年紀,卻屈膝認契丹主作叔,勾結外虜,犯我邊境,實為大逆也,寡人勸你趁早歸降,莫要自取其辱。待等被寡人生擒活捉,再拜祖宗為時晚矣!”
劉崇聞言大怒:“呸,小兒休逞口舌之能!”回頭命張元徽道:“速取柴匪首級來。”
張元徽舉手中長矛,催馬向前,直奔柴榮而去。
史彥超見主上有險,舉大刀策馬迎戰,二人刀矛并舉戰在一處。
劉崇柴榮趁此時踅馬各自回歸本陣,為二將觀戰助瞭陣。
再看張史二將你一來我一往,戰了不過十幾個回合。張元徽便堪堪不敵,撥馬敗去。周軍隨后掩殺。
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到在柴榮近前提醒道:“陛下,我觀漢軍人馬,敗而未亂,恐其有計啊!”
世宗仔細觀望,果真如此,這才急忙令人鳴金,嘡啷啷,嘡啷啷,鑼聲不停。
然而此時先頭樊愛能、何徽部已經殺入巴公原(今山西高平玉井村),正往前跑著呢,突然聽路旁“叨嘮叨嘮”數聲炮響。隨即從兩翼殺出兩路人馬將周軍懶腰斬斷。緊隨炮聲,佯敗的漢軍也殺了個回馬槍,樊何二將見勢不好,拔馬便逃。留下眾周軍,被圍當場,死的死,降的降。
中軍世宗見狀大罵:“懦夫要壞寡人大計!”
不過此時方顯他英主本色。他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為防敗勢擴大,他冒著矢石,帶領中軍人馬,正面與敵軍接戰!這才穩住陣腳。雙方很快陷入鏖戰之中,只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奈何此時漢遼聯軍人多勢眾,戰至不久世宗就身陷重圍之中不得脫身。這時突然自敵陣外殺來一員將軍,見他揮舞手中盤龍金棍,漢軍兵馬挨著便死,碰到便亡,一時橫沖四面,力掃八方,如入無人之境。直殺的漢軍人仰馬翻,連滾再爬,哀嚎慘叫,落荒敗走。他又舉大棍高聲激勵周軍將士道:“主上危難,我等當誓死以報君恩,三軍兒郎,建功立業正待此時!將士們隨某家一起殺啊。”
眾將士聞言深受鼓舞,一個沖鋒解了世宗之圍。
世宗向身旁張永德打聽:“救朕者何人!”
張永德答:“小將軍趙匡胤是也!”世宗由此深愛其人。
——那趙匡胤為何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此時而來?書中交代,趙匡胤跌落懸崖,以為必死無疑,未想半懸空恰被那金光拖住,再睜眼觀看,已置身于一山洞之內,洞頂盤踞一只赤須龍,那金龍口銜金珠,見匡胤入洞,他自洞頂浮游而下,圍在趙匡胤周圍上下不停飛騰游走,匡胤稀罕那金珠,便拿手中鑌鐵大棍探向金龍追夠,奈何身行不及他迅速,屢屢撲空,那金龍也似在有意戲耍匡胤,待他心神懈怠,就又故意放慢了動作,銜著金珠在他眼前晃悠,誘著他再去夠奔。如是者數次下來,趙匡胤漸漸看出內里的門道,原來那金龍的動作雖然迅速,但實則有規可循,細細體會到其中玄機之后。他竟然耍出一套棍法將金龍牢牢困在洞府當央,手上動作再一加緊,那金龍躲閃不及,口中金珠正被大棍戳中,嘭的一聲炸裂開來,隨之金光瑞彩流蘇而下,滿洞生輝,匡胤只覺一陣炫目,再看手中鑌鐵大棍,霎時盤上一條金龍,煥彩熠熠。這時又聽洞內喑啞蒼聲道:“今你主上陣前臨危,還不前往搭救更待何時?”趙匡胤私下尋覓卻不見人影。這時聞聽洞口高一聲,低一聲連連召喚:“哥哥何在!哥哥何在!”
趙匡胤一聽便知,正是自己兩位結拜兄弟石守信和王審琦,于是高聲應道:“二位兄弟,為兄在此,為兄在此!”石王二人聞聲找到洞口,順下數條藤蔓,搭手相救,待趙匡胤出了山洞,已經日正中天,他和二人講述了自己在洞中的經過,二人聽了驚得目瞪口呆,雙手傳閱他手中盤龍金棍。石守信道:“哥哥您受神龍授藝業,饋贈寶棍,將來必成大器。若得富貴勿忘我等兄弟才是!”
趙匡胤聞言朗聲大笑:“三弟你可真會玩笑,你我軍前效力,當下光景死生尚在難料,何談后事啊?”
又道:“不過那金龍曾叮囑我說主上有難,叫我速往搭救,神明所示必然不虛,你我當速速前往前敵護主才是!”
于是兄弟三人快馬趕赴前陣,恰遇前文世宗被圍,于是共同出手相救。
再說兩軍陣前,周軍劉詞部后續趕上,逐漸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
殺紅了雙眼的趙匡胤正面直接鋼上了張元徽,二人戰至十數回合,趙匡胤一招黃龍掫鱉,奔張元徽下盤打去,張元徽忙用長矛向外撥打,不想是一探棍,匡胤順勢一招黃龍轉身,向他頭上打去,張元徽躲閃不及,被打了個萬多桃花開,死尸栽倒當場。漢軍見主將喪命,更是全無斗志,兵敗猶如山倒。被周軍一陣掩殺,死傷殆盡。亂軍之中,劉崇慌忙換上士兵的行裝,騎上黃騮馬想要趁亂逃跑。這時間趙匡胤已經追至黃羅傘蓋,左右尋覓,卻不見劉崇蹤影,忙問左右道:“劉崇老兒何在?”
一旁石守信眼尖,手指前方道:“騎黃馬者是也!”
匡胤策馬前追,說時遲,那時快,眼看追至近前。他揮舞大棍朝黃騮馬后丘打去。若打上未打上之時,只聽腦后生風,忙收招回身撥打。背后那人見劉崇得救,變實為虛,收了手中金刀。匡胤定睛觀看來者這人,見這員大將跳下馬來平頂身高九尺開外,冠玉白面,劍眉虎目,通觀鼻梁,方海闊口,海下五柳須髯。頭帶帥字金盔,身披金甲,大紅中衣,虎頭戰靴,紫金蹬,大紅袍。胯下日月霜霄馬,蹄至背高八尺,頭至尾長丈二,走海登山如履平地。在手中托著一柄九環金刀。來者正是太原而來的援軍主將保衛指揮使——金刀無敵楊業。那劉崇如何趁機敗走太原暫且不講,單說趙楊二將也來不及通報姓名,便各舞棍刀戰在一處。
趙匡胤手中大棍嚯嚯生風,氣勢排山倒海,有似龍騰九霄,又如翻濤戲浪。
楊業手中九環刀也不示弱,上下翻飛,掀起排排氣浪,兇猛之勢好似壺口飛瀑,又似錢塘涌潮。
說話間,二人已經戰了不下八十個回合,楊業本想以一己之力阻止周軍掩殺,挽回敗勢,不想遇到勁敵,只得盡力頑抗以拖延時間便于漢軍撤退。戰至此時,眼見漢軍殘部跑的差不多了。他也無心再和趙匡胤糾纏,打著打著心生一計,一陣刀花亂舞,似是無心恰將金刀碰在大棍之上,險些脫手,于是撥馬敗去,匡胤占著個年少氣盛,但終究實戰經驗不足,他貪功心切,竟然沒有看出楊業是佯敗!二馬相追,楊業一面跑,一面側臉向身后觀瞧,待趙匡胤追至約有一箭之內,他迅速將寶刀掛在德勝鉤鳥翅環上,伸手從背后取下寶雕弓,弓交左手,右手從走獸壺里抽出一枝雕翎箭,認扣填弦,弓開如滿月,喊了聲“看箭!”,朝向匡胤面門便是一箭,這楊業有養由基之能,平日射箭百步穿楊,箭無虛發。身背后隨之追來的趙匡胤眼見箭矢迎面而來,再想躲閃業已不及,只得閉眼受死。可說也奇怪,正應了無巧不成書,眼看著箭矢飛來,可活該趙匡胤命不當絕,就在那一瞬間,天空中突然刮來一陣旋風。風向正南,正逆著箭矢來向。那箭矢雖然力猛,奈何生生被勁風吹歪!未射中匡胤的面門,而射在他左側肩頭之上。疼得匡胤一哆嗦。楊業看箭射不中,猛的一愣,可說時遲,那時快,二馬已經快要馬頭銜馬尾,趙匡胤手中盤龍大棍向前正戳在楊業胯下馬的肋骨之上,那寶馬疼痛難忍,哐的一聲橫倒在地,把楊業摔出數十步開外。直摔得他盔歪甲斜,帶朗袍松,大刀也脫手而出,好不狼狽。這時的楊業手上無有弓箭,身邊沒得兵刃,而匡胤雖然左肩中箭,當并不影響他施展武藝,這下反輪到楊業閉眼受死了。可等他閉上雙眼,卻未發現項上有涼意,只覺小臂一暖,睜眼一看原來是趙匡胤俯身在攙扶自己,匡胤道是:“將軍請起平身!”
待等將楊業攙扶起身,匡胤又道:“將軍您武藝高超,箭法精湛,在下遠不如也,若不是天來奇風,趙某人早已經死在箭下。”
楊業一時驚住,臉上表情木訥。過了片刻方才回過神來,整理盔甲衣容,躬身深施一禮道:“敢問將軍可否賜教名姓?”
趙匡胤道:“在下趙元朗!”
楊業道:“趙將軍活命之恩,在下沒齒難忘。青山不改,綠水長流,他年相見,必定答報。”
說完他拱手拜別,帶上殘兵敗向太原。
一旁觀戰周世宗見二將你來我往,最后見匡胤馬前放將,不但不怪,反倒心中暗挑大指,贊二將德藝雙全!更是對趙匡胤心生喜愛!
趙匡胤等了片刻,見楊業人馬漸遠,又才上馬,還欲追趕,卻聽身后有人高喊:“將軍且慢,將軍且慢!”
回頭觀看,原來是世宗追將上來。匡胤連忙下馬要見君臣大禮。
世宗忙下馬搶步上前攙扶:“趙將軍有傷在身,不必拘禮!”
匡胤憨憨道:“陛下,臣這點小傷算不得什么,臣還欲前去取那劉崇老兒的首級!”
世宗笑道:“有將軍在,何妨再讓老兒再茍活幾日!”
又俯身探看趙匡胤左肩傷口:“來來來讓寡人看看你的傷勢!”
還好沒有傷及骨頭,不過也已經是血流不止。世宗好不心疼,忙叫過軍醫為其啟出箭頭,清洗傷口,上了創傷藥。而后世宗點手示意軍醫讓在一旁,自己從身披黃袍上撤下一段,上前親自用其為匡胤包扎傷口。包括匡胤在內,一旁眾將士見狀無不感激涕零。
匡胤想要閃避:“陛下,微臣何德何能,敢勞陛下如此。”
世宗忙勸道:“小兒尚曉知恩圖報,將軍于寡人有救命之恩,寡人為你包扎傷口,不過舉手之勞,將軍不必推辭!”
匡胤聞言更是感動的熱淚盈眶。
期間世宗見他眉頭微皺,知道他必是疼痛非常,于是故意轉開話題問他道:“趙將軍,今日救駕有功,可曾想過要討要什么封賞?”
匡胤臉一紅:“陛下,微臣不過盡臣子本分,何敢造次!”
世宗笑聞:“真的不要封賞了?”
匡胤撓頭憨笑道:“若是陛下開恩,微臣斗膽向陛下討要一壇好酒。不知陛下能否恩準?”
世宗哈哈大笑:“莫說是一壇,就是十壇,百壇朕也賜得。”
此時傷口已經包扎完畢,世宗叫過左右取來數壇陳年好酒。
適逢夕陽西下,就在這萬馬軍中,君臣二人對坐胡床之上,手持酒壇暢快豪飲,好對千古風流!
回頭說此時扼守在江渚嶺的周軍守將潘仁美,他聽聞北漢人馬大敗,想要討個功勞,便率領本部人馬出關殺向楊業部。敗退途中的楊業一見追兵好不氣惱,心說:真當爺爺我是落水狗不成,須讓你們知道我的厲害。想到此彎弓搭箭朝向來將便是一箭,這一箭本想取其性命,但念及趙匡胤此前于己有恩,這才稍稍一偏,中了那潘仁美的右耳,這潘仁美本是個俊美人物,生得偉貌長髯,風流倜儻,可讓楊業這一箭破了相,由此深恨其人。中箭之后,他也不敢再追,只得臊眉耷眼回歸關嶺。
楊業率領殘部退入太原城中,他于殘敗中臨危不亂掩護敗兵全身而退,也算是給劉崇留下點顏面。單等他一入城,太原城吊橋高懸,城門緊閉,至此高平一戰以周軍大勝告終,北漢主力損失殆盡。
那劉崇逃回太原之后,龜縮不出,太原城原是唐高祖李淵發跡所在,唐以來歷朝經營,城防堅固。再加上劉崇其人雖成事不足,但卻是守城能手。周軍久攻不下,傷亡慘重。
且說這一日,世宗正在御帳內和文武商議破城之計,突有兵卒通報,帳外有道人苗訓苗光義求見。世宗聞言大喜,人的名,樹的影,這苗訓乃是當世名士,尤其是他的授業老師更是鼎鼎大名的老神仙陳摶老祖。于是親自出帳相迎。二人會面,見苗訓其人,三十歲上下,生得劍眉鳳目,碧眼金晶,海下長髯,仙風道骨,氣宇不凡。雙方見禮已畢,期間如何寒暄不表,歸入主題。
世宗問苗訓:“道長仙軀何故到此?”
苗訓道:“貧道奉師命,前來辦事。途經此地,見西北天,太原城中有妖氣環聚,貧道掐指一算,方知是那大遼國師赤眉老祖在城中做法,不日城外必降大雨,日夜連作,數日不休。唯恐陛下措手不及,這才冒昧前來,望您早作準備,命人在高處安營扎寨,多儲糧草柴薪,另備艾草以防疫疾。”
世宗深信不疑,連連道謝,忙吩咐眾將士依計下去準備。
又道:“道長神算堪比孔明,敢請您出山輔佐寡人。愿拜為軍師,委以大事。”
苗訓道:“陛下,貧道何德何能,受陛下如此托付?”
世宗道:“道長不必過謙。”
苗訓道:“我實愿為陛下馬首是瞻。不過現下身附師命,須先回去復命。待等一切處理完畢,我再來投奔。”
世宗大喜:“如此甚好,有您輔佐,寡人如魚得水,如虎添翼!”
二人又縱論天下,數個時辰后,方才依依惜別。世宗送走苗訓,積極做好應雨的準備,果然不過二日天降大雨。雖好有準備,奈何這雨一下起來沒完沒了。軍中還是不乏有將士染病。程子逸奉命巡營查看了疫情。一看之下,各營情勢嚴重,于是進諫世宗不如盡早班師回朝!
此時朝中又有噩耗傳來,老宰相馮道業已撒手塵寰。原來前面一番他被世宗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一頓奚落,憋氣帶窩火,急火攻心,沒多久就病倒不起,加之年過七旬的高齡,最終醫治無效,郁郁而終。
面對當前的局面,世宗分析:我軍雖然殲滅了北漢的主力,算是大勝,但卻是慘勝,痛失不少兵將,而且期間自己幾次遇險,差點陣前喪命。由此又念起老臣馮道當日的勸告,心有慚愧,由是心生退意。于是找來眾人商議,眾將領皆無異議,程子逸上前奏道:“不如將多余軍糧分配給河東百姓,他們累受劉崇暴政摧殘,又加之戰亂影響,苦不堪言。陛下若能如此,必能盡收河東民心。”
世宗點頭贊許,又下令免除所有苛捐雜稅,由此民心思歸。
臨走之前,世宗又在巴公原的西澗村,召開了御前軍事會議,總結戰爭得失,在這次會議上,樊愛能、何徽以及七十余名臨陣逃跑的將校被當眾斬首,全軍上下無不肅然。而以趙匡胤為首眾多有功將領都各自得到獎賞,趙匡胤被晉升為殿前都虞候,進入了禁軍的核心高層。
會議期間,周圍百姓得知世宗在此,皆簞食壺漿前來拜謁,世宗聞訊出營觀看,一見之下,好不動容,只見營外密密匝匝跪滿了百姓,其間多是老幼婦孺,為首一老者上前跪拜道:“陛下,我等鄉民累受劉崇苛捐暴政之苦,今陛下揮師河東,救民于水火,陛下之恩,我等永世難忘。”
世宗聞言,鼻子一酸,留下淚來:“老人家請起平身,諸位快快請起。”說著向前一步,躬身攙扶老者。
又謂眾人道:“孟子有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君王者,不能厚待百姓,何堪受命于天。”
又令左右取來紙筆,提筆揮墨,寫下四義曰:“愛護百姓講禮義;扶危濟貧重道義;軍民互助講仁義;一言九鼎重信義。”
并命令將其鐫刻在石碑之上立于村中。(后人將此村改稱四義村)
由此一戰,世宗也才安下心來,整肅軍隊,儲備錢糧,充實國力。
對于高平之戰還有一點不得不說,那就是在此次戰場上同時出現了三位不同朝代的皇帝,分別是后周世宗皇帝柴榮,北漢世祖皇帝劉崇,和大宋太祖皇帝趙匡胤,真真古今未有。
此所謂:巴公原上三龍會,少杰揮斥逞雄威。
若知世宗如何整軍備戰,諸位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