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開礦有風險
- 簡一諾
- 筱競
- 1133字
- 2021-03-04 20:07:00
2021年3月3日,周三
澳大利亞一家著名礦業公司攤上了大事。
今天,公司董事長宣布明年離任,稱其對去年的一起不幸事件負責。
去年的事件是這樣的:
2020年5月24日,在開礦爆破的過程中,公司部分損毀了兩個土著人的洞穴棚戶遺跡。據稱這兩個洞穴有46,000年的歷史。輿論嘩然。
公司隨即發表道歉聲明,并與土著人開始討論善后事宜。但是,輿論繼續發酵。
6月19日,公司宣布董事會將就該事件展開調查。
8月24日,董事會公布調查意見。認為炸毀洞穴雖然是取得了許可的合法行為,但是的確是個錯誤,不符合公司自身的高標準嚴要求,也令土著人民心痛。公司決定開展整改,并決定罰沒有關高管的當年全部績效獎金。
但是,輿論繼續緊追不舍。
9月11日,公司宣布三位高管下臺,包括全球CEO、相關產品集團的CEO,以及負責公共事務的CEO。輿論稍有平息,但是余波未平。
然后,今天,公司董事長宣布辭職。
如果從輿論的角度看,這家公司真是罪不可赦,怎么能為了商業利益破壞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呢?
但是,如果從公司的角度看,也真是有苦沒處說。
所涉區域的開采權早在1965年就形成了。
17年前,即2003年,公司開始與當地土著居民展開協商與談判。
2006年,雙方達成具有約束性的初步協議。
2012年,正式簽署了原住民土地使用協議,類似開發協議。通過經濟及非經濟補償的方式,獲得了土著居民在信息評估基礎上做出的具有自主意志的許可,同意公司對有關區域進行開發。該區域包括13,300多個文化遺跡。
公司雖然獲得了土著居民的許可,但是本著保護文化遺產的宗旨,在開發設計中,盡量避免毀損文化遺跡。但是,有些毀損不可避免。
2013年,鑒于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之前提到的那兩個洞穴,公司還專門向政府提出申請,并獲得了有關土著遺產法的批準(section 18 consent)。
在隨后的幾年中,公司同原住民及有關考古專家合作,完成了對相關文物的記錄及異地保存工作。
2020年5月,在實施爆破前夕,土著居民正式提出終止開采的要求。但是當時炸藥,而且是液態爆炸物,已經全部到位。如果終止爆破程序,將造成安全與環境危險。
結果就發生了震動整個澳洲的土著人洞穴被炸毀事件及其后續影響。
不知道今天的董事長辭職是不是可以平息這波輿論。誰都沒有把握。
這或許就是當今公司運營所面臨的巨大ESG風險(環境、社會、治理風險)。取得黑白分明的法律許可不難,但是要獲得民意的評判、認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作為礦業公司,面臨的巨大環境風險更是不可低估。
只是,也不能忽略,這家礦業公司是去年澳大利亞排名第一的納稅大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包括原住民的就業、教育、培訓、醫療、小微企業的發展等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何在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取得平衡,抑或是保護文化遺產高于一切,這將成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在企業與土著居民的利益之間,或許是需要政府扮演重要的居間及政策規范角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