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說明

一、本《阿含經》乃以《高麗大藏經》為底本,參考《南傳大藏經》、《磧砂藏》、《大正新修大藏經》、《正倉院圣語藏本》等不同藏經,并在現代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而作相應校注。

二、本《阿含經》中各單經序號,皆依現代最為通行的《大正新修大藏經》補上,方便讀者對照《大正新修大藏經》。

三、本《阿含經》將原經繁體字皆轉為現代通用的簡體字,并分段、加上現代通用的標點符號。如原“諦”字一律改為現代通用的“滴”字,原“踰”字一律改為現代通用的“逾”字,原“沈”字一律改為現代通用的“沉”字,原“鉾”字一律改為現代通用的“矛”字,原“著”字若為心行則保留不變,若為身行則改為現代通用的“著”字,且在頁注中不再作注釋。《阿含經》正文中的……乃是譯經者當時翻譯時的省略,注釋中的……多是校注者對經典正文的省略,注釋中( )內的文字是校注者依文意所作的補充或說明。

四、本《阿含經》注釋中所提到的各種藏經名,高麗藏是指韓國海印寺版《高麗大藏經》;宋藏、元藏、明藏分別指由中國先后傳入日本的宋代開版藏經、元代開版藏經、明代開版藏經,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校注中分別簡稱為宋、元、明;磧砂藏是指南宋延圣院版大藏經;圣藏是指日本《正倉院圣語藏本》;大正藏是指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漢譯《南傳大藏經》是指臺灣元亨寺翻譯的《南傳大藏經》。

五、本《阿含經》注釋中所提到的《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及別譯《雜阿含》,其卷次、品類、單經序號、經文皆依照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如《雜阿含·四一經》,是指《雜阿含經》總第四十一經;《中阿含·七二·長壽王本起經》,是指《中阿含經》總第七十二經,經名《長壽王本起經》;《長阿含·二一·梵動經》,是指《長阿含經》總第二十一經,經名《梵動經》;《增一阿含·結禁品·第二經》,是指《增一阿含經》中《結禁品》之第二經;別譯《雜阿含·一六九經》,是指別譯《雜阿含經》總第一六九經。

六、本《阿含經》注釋中所提到的漢譯《南傳大藏經》,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三·蘊相應·羅喉羅(一)》,是指漢譯《南傳大藏經》之《相應部》第三冊之“蘊相應”中的《羅喉羅(一)》此經;《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一·蛇喻經》,是指漢譯《南傳大藏經》之《中部》第一冊之《蛇喻經》;《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一·梵網經》,是指漢譯《南傳大藏經》之《長部》第一冊之《梵網經》;《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經典五·八集·阿那律》,是指漢譯《南傳大藏經》之《增支部》第五冊之第八集中的《阿那律》;《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經典四·六集·三十八》,是指漢譯《南傳大藏經》之《增支部》第四冊之第六集中的第三十八經;《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義品·摩健地耶經》,是指漢譯《南傳大藏經》之《小部》之《經集》之“義品”中的《摩健地耶經》。

注釋中《南傳大藏經》經文中的……或……乃至……,一般是巴利原本依文意的省略,個別地方的……是校注者對經文的省略;經文中的[……]或[……乃至……]則是日譯《南傳大藏經》權宜上的省略;經文中的[ ]內的詞句,是譯者為補足行文語氣及幫助讀者了解而添加的;經文中的( )內的文字,是校注者依文意所作的補充或說明。

另外本《阿含經》注釋中少數地方的《南傳大藏經》經文與臺灣漢譯《南傳大藏經》經文不盡一致,系本校注者依巴利本原意對引用的臺灣漢譯《南傳大藏經》不太妥善的譯文所作的改動,其中包括錯別字與不規范的標點。

七、在各部阿含經文的頁注中,前面經中已經注釋過的相同的人名、地名、法相名詞,在后面經中一般不再注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乐安县| 资源县| 天等县| 集安市| 万全县| 宜昌市| 明星| 崇信县| 阜阳市| 揭西县| 富川| 淳安县| 湛江市| 武功县| 镇康县| 奉贤区| 谷城县| 米易县| 乌鲁木齐县| 聂荣县| 古丈县| 佛坪县| 玉田县| 白城市| 唐山市| 五寨县| 大安市| 门源| 无极县| 肥乡县| 龙门县| 珠海市| 鲁山县| 龙山县| 庐江县| 英超| 蓬莱市| 左权县| 舒城县|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