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轉輪圣王修行經[45]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羅酰搜人間游行,與千二百五十比丘漸至摩樓國[46]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47] 。云何比丘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于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無懈,憶[48] 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自熾燃,熾燃于法,不他熾燃;自歸依,歸依于法,不他歸依。
“如是行者,魔不能嬈,功德日增。所以者何?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王名堅固念[49] ,剎利水澆頭種[50] ,為轉輪圣王[51] ,領四天下。時,王自在以法治化,人中殊特,七寶具足:一者金輪寶,二者白象寶,三者紺馬寶,四者神珠寶,五者玉女寶,六者居士寶,七者主兵寶。千子具足,勇健雄猛。能伏怨敵,不用兵仗[52] ,自然太平。
“堅固念王久治世已,時金輪寶即于虛空忽離本處。時,典輪者[53] 速往白王:‘大王!當知今者輪寶離于本處?!瘯r,堅固王聞已念言:我曾于先宿耆舊所聞,若轉輪圣王輪寶移者,王壽未幾。我今已受人中福樂,宜更方便受天福樂,當立太子領四天下,別封一邑與下發師,命下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時,堅固念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為知不?吾曾從先宿耆舊所聞:若轉輪圣王金輪離本處者,王壽未幾。吾今已受人中福樂,當更方便遷受天福。今欲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為道,以四天下委付于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菚r,太子受王教已,時堅固念王即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時,王出家過七日已,彼金輪寶忽然不現,其典輪者往白王[54] 言:‘大王!當知今者輪寶忽然不現。’時王不悅,即往詣堅固念王所,到已白王:‘父王!當知今者輪寶忽然不現?!瘯r,堅固念王報其子曰:‘汝勿懷憂、以為不悅,此金輪寶者,非汝父產,汝但勤行圣王正法。行正法已,于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婇女[55] 圍繞,升正法殿上,金輪神寶自然當現,輪有千幅,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p>
“子白父王:‘轉輪圣王正法云何,當云何行?’王告子曰:‘當依于法,立法具法,恭敬尊重,觀察于法,以法為首,守護正法。又當以法誨諸婇女,又當以法護視教誡諸王子、大臣、群僚[56] 、百官,及諸人民、沙門、婆羅門,下至禽獸,皆當護視?!?/p>
“又告子曰:‘又汝土境所有沙門、婆羅門履行清真,功德具足,精進不懈,去離憍慢,忍辱仁愛,閑獨自修,獨自止息,獨到涅槃。自除貪欲,化彼除貪;自除嗔恚,化彼除嗔;自除愚癡,化彼除癡。于染不染,于惡不惡,于愚不愚,可著不著,可住不住,可居不居。身行質直,口言質直,意念質直;身行清凈,口言清凈,意念清凈;正命[57] 清凈,仁慧無厭,衣食知足,持缽乞食,以福眾生。有如是人者,汝當數詣,隨時咨問,凡所修行,何善何惡?云何為犯?云何非犯?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作?何者不可作?施行何法,長夜受樂?汝咨問已,以意觀察,宜行則行,宜舍則舍。國有孤老,當拯給之;貧窮困劣,有來求[58] 者,慎勿違逆。國有舊法,汝勿改易,此是轉輪圣王所修行法,汝當奉行?!?/p>
佛告諸比丘:“時,轉輪圣王受父教已,如說修行。后于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升高殿上,婇女圍繞,自然輪寶忽現[59] 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輪徑丈四。時,轉輪王默自念言:我曾從先宿耆舊所聞,若剎利王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升寶殿上,婇女圍繞,自然金輪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輪徑丈四,是則名為轉輪圣王。今此輪現,將無是耶?今我寧可試此輪寶。
“時,轉輪王即召四兵,向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復以右手摩捫金輪,語言:‘汝向東方,如法而轉,勿違常則?!喖礀|轉。時,王即將四兵隨從其后,金輪寶前有四神導,輪所住處,王即止駕。爾時,東方諸小國王見大王至,以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來趣王所,拜首白言:‘善來,大王!今此東方土地豐樂,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順,唯愿圣王于此治正[60] !我等當給使左右,承受所當。’時,轉輪大王語小王言:‘止!止!諸賢!汝等則為供養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時,諸小王聞此教已,即從大王巡行諸國,至東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隨輪所至,其諸國王各獻國土,亦如東方諸小國比。時,轉輪王既隨金輪,周行四海,以道開化,安慰民庶,已還本國。時,金輪寶在宮門上虛空中住,時轉輪王踴躍而言:‘此金輪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圣王。’是為金輪寶成就。
“其王久治世已,時金輪寶即于虛空忽離本處,其典輪者速往白王:‘大王!當知今者輪寶離于本處。’時,王聞已即自念言:我曾于先宿耆舊所聞,若轉輪圣王輪寶移者,王壽未幾。我今已受人中福樂,宜更方便受天福樂,當立太子領四天下,別封一邑與下發師,令下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時,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為知不?吾曾從先宿耆舊所聞:若轉輪圣王金輪寶離本處者,王壽未幾。吾今已受人中福樂,當設方便遷受天樂。今欲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四天下委付于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爾時,太子受王教已,王即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時,王出家過七日已,其金輪寶忽然不現,典金輪者往白王言:‘大王!當知今者輪寶忽然不現?!瘯r王聞已,不以為憂,亦復不往問父王意。時,彼父王忽然命終。
“自此以前,六轉輪王皆展轉相承,以正法治;唯此一王自用[61] 治國,不承舊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訴,國土損減,人民凋落。時,有一婆羅門大臣往白王言:‘大王!當知今者國土損減,人民凋落,轉不如常。王今國內多有知識,聰慧博達,明于古今,備知先王治政之法,何不命集問其所知?彼自當答。’時,王即召群臣,問其先王治政之道。時,諸智臣具以事答,王聞其言,即行舊政,以法護世,而猶[62] 不能拯濟孤老,施及下窮。
“時,國人民轉至貧困,遂相侵奪,盜賊滋甚。伺察所得[63] ,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愿王治之!’王即問言:‘汝實為賊耶?’答曰:‘實爾,我貧窮饑餓,不能自存,故為賊耳。’時,王即出庫物以供給之,而告之曰:‘汝以此物供養父母,并恤親族,自今已后,勿復為賊。’余人傳[64] 聞有作賊者,王給財寶,于是復行劫盜他物,復為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愿王治之!’王復問言:‘汝實為賊耶?’答曰:‘實爾,我貧窮饑餓,不能自存,故為賊耳?!瘯r,王復出庫財以供給之,復告之曰:‘汝以此物供養父母,并恤親族,自今已后,勿復為賊?!?/p>
“復有人聞有作賊者,王給財寶,于是復行劫盜他物,復為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愿王治之!’王復問言:‘汝實為賊耶?’答曰:‘實爾,我貧窮饑餓,不能自存,故為賊耳?!瘯r王念言:先為賊者,吾見貧窮,給其財寶,謂當止息,而余人聞,轉更相效,盜賊日滋,如是無已。我今寧可杻械其人,令于街巷,然后載之出城,刑于曠野,以誡后人耶?時,王即敕左右,使收系之,擊[65] 鼓唱令,遍諸街巷。訖已,載之出城,刑于曠野。國人盡知彼為賊者,王所收系,令于街巷,刑之曠野。時,人展轉自相謂言:‘我等設為賊者,亦當如是,與彼無異?!谑牵瑖藶樽苑雷o,遂造兵杖、刀劍、弓矢,迭相殘害,攻劫掠奪。
“自此王來,始有貧窮;有貧窮已,始有劫盜;有劫盜已,始有兵杖;有兵杖已,始有殺害;有殺害已,則顏色憔悴,壽命短促。時,人正壽四萬歲,其后轉少,壽二萬歲,然其眾生有壽有夭、有苦有樂。彼有苦者,便生邪淫、貪取之心,多設方便,圖謀他物。是時,眾生貧窮劫盜,兵杖殺害,轉更[66] 滋甚,人命轉減,壽一萬歲。
“一萬歲時,眾生復相劫盜,為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愿王治之!’王問言:‘汝實作賊耶?’答曰:‘我不作。’便于眾中故作妄語。時,彼眾生以貧窮故便行劫盜,以劫盜故便有刀兵,以刀兵故便有殺害,以殺害故便有貪取、邪淫,以貪取、邪淫故便有妄語,有妄語故其壽轉減,至于千歲。千歲之時,便有口三惡行始出于世:一者兩舌,二者惡口,三者綺語[67] 。此三惡業展轉熾盛,人壽稍減至五百歲。五百歲時,眾生復有三惡行起: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貪,三者邪見[68] 。此三惡業展轉熾盛,人壽稍減,三百、二百,我今時人,乃至百歲,少出多減。
“如是展轉,為惡不已,其壽稍減,當至十歲。十歲時人,女生五月[69] 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石蜜[70] ,諸甘美味不復聞名;粳糧、禾稻變成草莠;繒、絹、錦、綾、劫貝、白,今世名服,時悉不現,織粗毛縷以為上衣。是時,此地多生荊棘;蚊、虻、蠅、虱、蛇、蚖、蜂、蝎[71] ,毒蟲眾多;金銀、琉璃、珠璣、名寶,盡沒于地,唯[72] 有瓦石砂礫出于地上。
“當于爾時,眾生之類永不復聞十善之名,但有十惡充滿世間。是時,乃無善法之名,其人何由得修善行?是時,眾生能為極惡、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忠不義、反[73] 逆無道者便得尊敬。如今能修善行、孝養父母、敬順師長、忠信懷義、順道修行者便得尊敬。爾時,眾生多修十惡,多墮惡道。眾生相見,常欲相殺,猶如獵師見于群鹿。時,此土地多有溝坑,溪澗深谷,土曠人希,行人[74] 恐懼。
“爾時,當有刀兵劫[75] 起,手執草木,皆成戈矛,于七日中,展轉相害。時,有智者遠逃叢林,依倚坑坎,于七日中懷怖畏心,發慈善言:‘汝不害我,我不害汝?!巢菽咀樱源嫘悦_^七日已,從山林出。時有存者,得共相見,歡喜慶賀言:‘汝不死耶?汝不死耶?’猶如父母唯有一子,久別相見,歡喜無量。彼人如是各懷歡喜,迭相慶賀,然后推問其家。其家親屬死亡者眾,復于七日中悲泣號咷,啼哭相向。過七日已,復于七日中共相慶賀,娛樂歡喜,尋自念言:吾等積惡彌廣,故遭此難,親族死亡,家屬覆沒,今者宜當少共修善。宜修何善?當不殺生。
“爾時,眾生盡懷慈心,不相殘害,于是眾生色壽轉增[76] ,其十歲者壽二十歲。二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行,不相殘害故,壽命延長至二十歲,今者寧可更增少善。當修何善?已不殺生,當不竊盜。已修不盜,則壽命延長至四十歲。四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邪淫。于是,其人盡不邪淫,壽命延長至八十歲。
“八十歲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妄語。于是,其人盡不妄語,壽命延長至百六十。百六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長,我今寧可更增少[77] 善。何善可修?當不兩舌。于是,其人盡不兩舌,壽命延長至三百二十歲。三百二十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惡口。于是,其人盡不惡口,壽命延長至六百四十。六百四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綺語。于是,其人盡不綺語,壽命延長至二千歲[78] 。
“二千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慳貪。于是,其人盡不慳貪而行布施,壽命延長至五千歲。五千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嫉妒[79] ,慈心修善。于是,其人盡不嫉妒,慈心修善,壽命延長至于萬歲。萬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行正見,不生顛倒。于是,其人盡行正見,不起顛倒,壽命延長至二萬歲。
“二萬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滅三不善法: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貪,三者邪見。于是,其人盡滅三不善法,壽命延長至四萬歲。四萬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孝養父母,敬事師長。于是,其人即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壽命延長至八萬歲。
“八萬歲時人,女年五百歲始出行嫁。時,人當有九種?。阂徽吆?,二者熱,三者饑,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80] 。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瑠璃,人民熾盛,五谷平賤,豐樂無極。是時,當起八萬大城,村城鄰比,雞鳴相聞。
“當于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81] 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如今如來十號具足。彼于諸天、釋、梵、魔、若魔天、諸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中[82] ,自身作證,亦如我今于諸天、釋、梵、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中,自身作證。彼當說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83] ,義味具足,凈修梵行。如我今日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凈。彼眾弟子有無數千萬,如我今日弟子數百[84] 。彼時,人民稱其弟子號曰慈子,如我弟子號曰釋子。
“彼時,有王名曰儴伽[85] ,剎利水澆頭種轉輪圣王,典四天下,以正法治,莫不靡伏,七寶具足: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王有千子,勇猛雄烈,能卻外敵。四方敬順,不加兵杖,自然太平。爾時,圣王建大寶幢,圍十六尋,上高千尋,千種雜色嚴飾其幢。幢有百觚[86] ,觚有百枝,寶縷織成,眾寶間廁。于是,圣王壞此幢已,以施沙門、婆羅門、國中貧者,然后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修無上行,于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p>
佛告諸比丘:“汝等當勤修善行,以修善行,則壽命延長,顏色增益,安隱快樂,財寶豐饒,威力具足。猶如諸王順行轉輪圣王舊法,則壽命延長,顏色增益,安隱快樂,財寶豐饒,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當修善法,壽命延長,顏色增益,安隱快樂,財寶豐饒,威力具足。
“云何比丘壽命延長?如是比丘修習欲定,精勤不懈,滅行成就[87] ,以修神足;修精進定、意定、思惟定,精勤不懈,滅行成就,以修神足,是為壽命延長。
“何謂比丘顏色增益?于是比丘戒律具足,成就威儀,見有小罪,生大怖畏。等學諸戒,周滿備悉,是為比丘顏色增益。
“何謂比丘安隱快樂?于是比丘斷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行第一禪。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斂[88] 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行第二禪。舍喜守護,專念[89] 不亂,自知身樂,賢圣所求、護念樂行[90] ,行第三禪。舍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凈,行第四禪,是為比丘安隱快樂。
“何謂比丘財寶豐饒?于是比丘修習慈心,遍滿一方,余方亦爾,周遍廣普,無二無量,除眾結恨,心無嫉惡,靜默慈柔,以自娛樂;悲、喜、舍心亦復如是,是為比丘財寶豐饒。
“何謂比丘威力具足?于是比丘如實知苦圣諦,集[91] 、盡、道諦亦如實知,是為比丘威力具足。”
佛告比丘:“我今遍觀諸有力者無過魔力,然漏盡[92] 比丘力能勝彼。”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93] !
[1] 第二分……小緣經:高麗藏原作“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六,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第二分初小緣經第一”等三十二字。
[2] 清信園林鹿母講堂:又作東園鹿母講堂、東園鹿子母講堂,位于舍衛城外。鹿母,又作鹿子母。依巴利《法句經注》所述,優婆夷毗舍佉為彌迦羅長者之媳婦,但因其使長者由此皈依佛門,故長者對人言毗舍佉為我母。因“彌迦羅”意為鹿,故后人稱毗舍佉為“鹿母”?!段宸致伞肪硎惠d,“爾時毗舍佉婿名鹿子,鹿子敬毗舍佉猶如敬母,時人遂名為毗舍佉鹿子母”?!毒闵嵴摴庥洝肪戆藙t云:“鹿母者,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從星為名,此云長養,即功德生長也。是彌伽羅長者兒婦,有子名鹿,故名鹿母,從子為名?!甭鼓概醽以诩藿o彌伽羅之子時,施舍價值九億錢之嫁衣,為佛陀建造此講堂,故名鹿母講堂。
[3] 一名婆悉咤,二名婆羅墮: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婆悉吒與婆羅墮”,《中阿含·一五四·婆羅婆堂經》譯作“婆私咤及婆羅婆”,《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白衣、金幢”。婆悉咤,意為最勝、最上。婆羅墮,又作婆羅婆、婆羅墮阇、婆羅豆婆遮,意為惡語勝。
[4] 吾我憍慢之心:《增一阿含·五戒品·第九經》中阿那律說“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于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為憍慢結也”。
[5] 下流:此處指出身低賤。
[6] 四種姓:又作四姓、四種,指古印度基于出身而設的四種社會等級、階層。種姓,高麗藏原作“姓種”,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7] 雜居:高麗藏原作“居之”,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 智者所譽,智者所責:意謂(其善為)智者所稱譽,(其惡為)智者所呵責。譽,高麗藏原作“舉”,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9] 剎利……婆羅門……居士……首陀羅:此四者為印度之四種姓,即基本由出身所決定的四種社會階層。剎利,又作剎帝利,主要是王族及士族之階層,在印度四種姓中處于第二位。婆羅門,又作梵志,指婆羅門教之出家僧侶與在家學者,壟斷知識,掌握祭祀,在婆羅門教中是人神溝通的媒介,在印度四種姓中處于最高位。居士,《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經》又意譯為長者,此處指古印度四種姓之一的吠舍種姓,又音譯作毗舍,主要是從事農、工、商等的平民階層,在印度四種姓中處于第三位。首陀羅,又作首陀,指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階層,終身侍奉前面的三種姓。又前三種姓有念誦吠陀及祭祀的權利,死后能再次投生,故為再生族。而首陀羅既無權誦經、祭祀,又不能投生轉世,故為一生族。另參見《中阿含·一五四·婆羅婆堂經》及注釋。
[10] 黑冥行:即本經前文所說的“不善行”。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陰險之行”,《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黑業”。
[11] 清白行:即本經前文所說的“行善法”。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白凈行為”,《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白業”。
[12] 自:高麗藏原作“作”,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3] 我是婆羅門種,親從口生,從法化生,現得清凈,后亦清凈: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我等實是世尊之真子,從彼口生,從法生,由法所造,是法之繼承者”,《中阿含·一五四·婆羅婆堂經》譯作“我等梵志是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我等皆是沙門釋子。白衣當知,法爾如是,是法本來,最上最大,最極高勝。如是正見,諸法本母,是即增上,畢竟歸趣”。“婆羅門”,宋、元、明三種藏經作“沙門”。
[14] 世間眼:指堪為世間有情之明眼。眼,此字后高麗藏原有一“法”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刪去。
[15] 無時節:《雜阿含·八四八經》譯作“不待時節”。
[16] 泥洹:又音譯作涅槃、泥曰、涅槃那,意譯作滅、寂滅,與擇滅、離系、解脫等詞同義。原指(燈火)熄滅之狀態,佛教則用來指一切煩惱斷盡的狀態。涅槃分有余依涅槃與無余依涅槃兩種。
[17] 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此五眾又稱為五分法身、無漏五蘊、無等等五蘊,乃阿羅漢及以上之圣者所得之清凈法身。
[18] 玷:高麗藏原作“點”,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9] 羅漢:正譯應為“阿羅漢”,指斷盡一切煩惱、得究竟解脫之圣者,為聲聞之極果。《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云:“復次,羅漢名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名阿羅漢。”
[20] 波斯匿:意譯作勝軍、勝光、明光,為古印度憍薩羅國國王,與釋尊同壽,為佛教僧團的大護法。曾娶釋迦摩訶男之婢女,共生一太子名毗流離。
[21] 光音天:又作晃昱天,為色界之二禪天。此天眾由定心所發之光明,以替代言語傳達彼此心意,故稱光音天。
[22] 自然化生,以念為食: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由意所成,以喜為食”,《中阿含·一五四·婆羅婆堂經》譯作“妙色意生,一切支節諸根具足,以喜為食”。
[23] 大冥: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黑暗而不見物”,《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日月光明悉不出現”。
[24] 大:高麗藏原作“天”,今依大正藏改。
[25] 躁:高麗藏原作“易”,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26] 內:通“納”。
[27] 象:高麗藏原作“像”,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28] 地味:即本經前文所說的“狀如酥蜜”、由地涌出的“甘泉”。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說此地味“猶如煮沸之牛乳粥,將冷于表面生泡,而現出[大地]。彼地味色具、香具、味具也,恰如完全之醍醐,或如呈現純粹乳酥之色,又如混入蜂蜜之味?!?/p>
[29] 地肥: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地餅”,并說其“恰如菌之發生,彼地餅具色、具香、具味。其色實如完全之醍醐,或純粹之乳酥;其味又實如混蜂蜜”。《長阿含·三〇·世紀經·世本緣品》譯作“地皮”。
[30] 粗厚地肥: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蔓草”,并說其“恰如竹之出現”?!吨邪⒑ひ晃逅摹て帕_婆堂經》音譯作“婆羅”,《長阿含·三〇·世紀經·世本緣品》譯作“地膚”,《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林藤”。
[31] 自然粳米: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不耕作而出現之熟米”,《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香稻”。
[32] 無有糠糩: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無糠、無殼”,并說其“有佳香、肌身細。晚上以此為晚食,持回家者,至早上再生長而熟[如舊];早上以此為早餐,持回家者,至晚上再生長而熟[如舊],不見有切痕”,《中阿含·一五四·婆羅婆堂經》譯作“白凈無皮,亦無有藁”,《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無糠無秕”。
[33] 復:此字后高麗藏原有一“自”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刪去。
[34] 由:高麗藏原作“猶”,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35] 便以手加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或者以手打,或者以土塊打,或者以杖打之”,《中阿含·一五四·婆羅婆堂經》譯作“便以拳扠,牽詣眾所”,《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即捉雙手,舉杖以打”。
[36] 平等主:《中阿含·一五四·婆羅婆堂經》與《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田主”。
[37] 不禪婆羅門: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起世因本經》譯作“學習者”,《中阿含·一五四·婆羅婆堂經》譯作“博聞”,《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教授者”、“多說婆羅門”。
[38] 沙門:又作沙門那、沙聞那,意譯作靜志、凈志、息惡、勤息、貧道,為出家者之統稱,通于內、外道。
[39] 種:高麗藏原作“猶”,今依明藏改。
[40] 二種:指善與惡。
[41] 七覺意:又作七覺支、七菩提分、七覺分,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42] 族姓子:又作良家子,本指出身良好的男子,這里指正信三寶的善男子。
[43] 明行成就:意謂明與行極善圓滿。其中明指三明,行指止觀或三妙行。
[44] 五種:指本經前文所說的剎利、婆羅門、居士、首陀羅與沙門等五種人。
[45] 轉輪圣王修行經:高麗藏原作“佛說長阿含第二分轉輪圣王修行經第二”等十七字。
[46] 佛在摩羅酰搜人間游行,與千二百五十比丘漸至摩樓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世尊住摩揭陀國之摩偷羅”,《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佛游摩兜麗剎利,在?林駛河岸”。搜——su,為文法上的于格復數語尾。
[47] 汝等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自作洲!自作歸依處!勿作其他歸依處;以法為洲,法為歸依處,勿為其他歸依處”,《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當自然法燈,自歸己法,莫然余燈,莫歸余法”。熾燃,又或譯作“然法燈”,意謂點燃(法之)明燈;又或譯作“洲”,本指水中的陸地,此處喻指能安身之所。
[48] 憶:高麗藏原作“識”,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49] 堅固念:《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堅念”。
[50] 剎利水澆頭種:又作剎利水澆頭王種、剎利灌頂王,意為剎利種姓、經過灌頂儀式正式登基之王。水澆頭,即灌頂,指古印度新王登基時取境內海湖之水澆灌其頂。
[51] 轉輪圣王:又作轉輪王,此王擁有七寶,具足四德(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君臣愛敬),身具三十二相,生有千子;輪寶飛轉時,所到之處四方皆服。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金輪王統治四洲,銀輪王統治東、西、南三洲,銅輪王統治東、南二洲,鐵輪王統治南閻浮提一洲。
[52] 仗:高麗藏原作“杖”,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53] 典輪者:看管金輪寶之人。
[54] 王:指本經前文所說的太子。
[55] 婇女:宮女。
[56] 僚:高麗藏原作“寮”,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57] 命:高麗藏原作“念”,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58] 求:高麗藏原作“取”,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59] 現:高麗藏原作“然”,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60] 治正:本經下文作“治政”。
[61] 自用:指自用意,即依自意?!吨邪⒑て擤枴まD輪王經》譯作“自出意”。
[62] 猶:高麗藏原作“由”,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63] 伺察所得: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人人捕捉彼,彼被捕捉”,《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因偷盜故,其主捕伺收縛”。伺察,指巡察者。
[64] 傳:高麗藏原作“轉”,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65] 擊:高麗藏原作“聲”,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66] 更:高麗藏原作“轉”,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67] 千歲之時,便有口三惡行始出于世:一者兩舌,二者惡口,三者綺語: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人壽五千歲時,有二法增長,即粗語及綺語也”,《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人壽二千五百歲時,復三法轉增:兩舌、粗言、綺語”。
[68] 五百歲時,眾生復有三惡行起: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貪,三者邪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人壽五百歲時,有三法增長,即非法欲、非理貪、邪見法也”,《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人壽五千歲時,三法轉增:非法、欲貪、邪法”。
[69] 五月: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作“五歲”。
[70] 酥油、石蜜、黑石蜜: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酥、酪、油、砂糖、鹽”,《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酥、油、鹽、蜜、甘蔗、糖”。石蜜、黑石蜜,分別指甘蔗經不同方法熬制而成的白糖塊、黑糖塊,糖塊如石,故稱石蜜。
[71] 蝎:高麗藏原作“蛆”,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72] 唯:高麗藏原作“遂”,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73] 反:高麗藏原作“返”,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74] 人:高麗藏原作“來”,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75] 刀兵劫:《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三十四中說:“初刀兵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嗔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刀杖;各逞兇狂,互相殘害。七日七夜,死亡略盡;贍部洲內,才余萬人。”
[76] 色壽轉增: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壽命增長,并增顏色之美”,《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壽便轉增,形色轉好”。
[77] 少:高麗藏原作“小”,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78] 二千歲:《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二千五百”。
[79] 嫉妒:《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嗔恚”。
[80] 人當有九種病……九者老: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有三種病,即欲、斷食、老也”,《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唯有如是?。汉疅帷⒋笮”?、欲、不食、老,更無余患”。
[81] 彌勒:又音譯作梅呾麗耶、末怛唎耶、彌帝禮、彌帝隸,意譯作慈氏,生于南天竺婆羅門家,釋迦佛時為佛之聲聞弟子,釋迦佛授記尊者彌勒當于未來人壽八萬歲時自兜率天下生人間,于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度無量眾生。
[82] 彼于諸天、釋、梵、魔、若魔天、諸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中: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彼亦于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之沙門、婆羅門中”。若魔天,如魔之天,通常指他化自在天。諸天世人,應作“諸世人”,因本經前文已經提到“諸天”,本經下文同。
[83] 初言亦善,中下亦善: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宣示初善、中善、后亦善之法”,《雜阿含·二四五經》譯作“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后語亦善”。中下,指相對于初言之中言與下言。初、中、下,本經下文又作“上中下”。
[84] 數百: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數千”。
[85] 儴伽: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山伽”,《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螺”,《佛說古來世時經》譯作“軻”,《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三經》與《增一阿含·非常品·第七經》譯作“蠰佉”。
[86] 觚:棱角。
[87] 精勤不懈,滅行成就: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轉輪圣王師子吼經》譯作“精勤、圓滿”,《中阿含·七〇·轉輪王經》譯作“依遠離,依無欲,依滅盡,趣向出要”。
[88] 斂:高麗藏原作“撿”,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9] 念:高麗藏原作“心”,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90] 賢圣所求、護念樂行:意謂如賢圣者所求之護念樂行。巴利本通常譯作“具足圣者宣說之舍、念、樂住”,《中阿含經》通常譯作“圣所說、圣所舍念樂住空”,《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譯作“圣所觀、所護念安樂住”。護,新譯作“舍”,意為中舍,指無作為地平等對待一切。
[91] 集:高麗藏原作“習”,今依元、明兩種藏經改。
[92] 漏盡:指斷盡一切煩惱。
[93] 行:此字后高麗藏原有“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六”等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