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阇尼沙經[76]
如是我聞:
一時,佛游那提揵稚住處[77]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尊者阿難在靜室坐,默自思念:甚奇!甚特!如來授人記別[78] ,多所饒益。彼伽伽羅大臣命終,如來記之:此人命終,斷五下結,即于天上而取滅度,不來此世。第二迦陵伽,三毗伽陀,四伽利輸,五遮樓,六婆耶樓,七婆頭樓,八藪婆頭,九他梨舍?,十藪達梨舍?,十一耶輸,十二耶輸多樓,諸大臣等命終,佛亦記之:斷五下結,即于天上而取滅度,不來生此。復有余五十人命終,佛亦記之:斷三結,淫、怒、癡薄,得斯陀含,一來此世便盡苦際。復有五百人命終,佛亦記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極七往返,必盡苦際。有佛弟子處處命終,佛皆記之:某生某處、某生某處。鴦伽國、摩竭國、迦尸國、居薩羅國、拔祇國、末羅國、支提國、拔沙國、居樓國、般阇羅國、頗漯波國、阿般提國、婆蹉國、蘇羅娑國、乾陀羅國、劍洴沙國,彼十六大國[79] 有命終者,佛悉記之。摩竭國人皆是王種、王所親任,有命終者,佛不記之。
爾時,阿難于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我向于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佛授人記,多所饒益,十六大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唯摩竭國人,王所親任,有命終者,獨不蒙記。唯愿世尊當為記之!唯愿世尊當為記之,饒益一切,天人得安!又佛于摩竭國得道,其國人命終,獨不與記。唯愿世尊當為記之!唯愿世尊當為記之!又摩竭國瓶沙[80] 王為優婆塞,篤信于佛,多設供養,然后命終,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養三寶,而今如來不為授記。唯愿世尊當與記之,饒益眾生,使天人得安!”爾時,阿難為摩竭國[81] 人勸請世尊,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那伽城乞食已,至大林處,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佛不遠,有一鬼神,自稱己名,白世尊曰:“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
佛言:“汝因何事,自稱己名為阇尼沙[82] ?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稱見道跡?”
阇尼沙言:“非余處也。我本為人王,于如來法中為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為毗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p>
時,世尊于大林處隨宜住已,詣那陀揵稚處,就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聲,喚阿難來?!?/p>
對曰:“唯然!”即承佛教,往喚阿難。
阿難尋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今觀如來顏色勝常,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爾?”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向因摩竭國人來至我所,請記而去。我尋于后,著衣持缽,入那羅城乞食,乞食訖已,詣彼大林,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我不遠,有一鬼神,自稱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阿難!汝曾聞彼阇尼沙名不?”
阿難白佛言:“未曾聞也。今聞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為豎。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阇尼沙耳[83] ?!?/p>
佛言:“我先問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稱見道跡?’阇尼沙言:‘我不于余處,不在余法。我昔為人王,為世尊弟子,以篤信心為優婆塞,一心念佛,然后命終,為毗沙門天王作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極七往返,乃盡苦際。于七生[84] 中,常名阇尼沙。一時,世尊在大林中一樹下坐,我時乘天千輻寶車,以少因緣,欲詣毗樓勒[85] 天王,遙見世尊在一樹下,顏貌端正,諸根寂定,譬如深淵,澄凈[86] 清明,見已念言:我今寧可往問世尊,摩竭國人有命終者,當生何所?又復一時,毗沙門王自于眾中,而說偈言:
我等不自憶,過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壽命得增益。
“‘又復一時,忉利諸天以少因緣,集在一處。時,四天王各當位坐,提帝賴咤在東方坐,其面西向,帝釋在前。毗樓勒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釋在前。毗樓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東向,帝釋在前。毗沙門 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釋在前。時,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復有余諸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凈修梵行,于此命終,生忉利天,增益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時,諸忉利天皆踴躍歡喜言: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爾時,釋提桓因知忉利諸天有歡喜心,即作頌曰:
忉利諸天人,帝釋相娛樂;
禮敬于如來,最上法之王[88] 。
諸天受影福,壽色名樂威;
于佛修梵行,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光色甚巍?。?/p>
佛智慧弟子,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89] ,思惟此自樂;
禮敬于如來,最上法之王[90] ?!?/p>
“阇尼沙神復言:‘所以忉利諸天集法堂者,共議思惟,觀察稱量,有所教令,然后敕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當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異光照于四方,時忉利天見此異光,皆大驚愕:今此異光,將有何怪?余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驚怪:今此異光,將有何怪?時,大梵王即化作童子,頭五角髻,在天眾上虛空中立,顏貌端正,與眾超絕,身紫金色,蔽諸天光。時,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請坐。時,梵童子隨所詣坐,坐生欣悅[91] ;譬如剎利水澆頭種,登王位時,踴躍歡喜。其坐未久,復自變身,作童子像,頭五角髻,在大眾上虛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動,而作頌曰:
調伏無上尊,教世生明處;
大明演明法,梵行無等侶;
使清凈眾生,生于凈妙天。
“‘時,梵童子說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凈,乃名梵聲[92] 。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93] 。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我今更說,汝等善聽!如來弟子摩竭優婆塞,命終有得阿那含[94] ,有得斯陀含[95] ,有得須陀洹[96] 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天[97] 、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剎利、婆羅門、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時,梵童子以偈頌曰:
摩竭優婆塞,諸有命終者,
八萬四千人,吾聞俱得道。
成就須陀洹,不復墮惡趣,
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濟。
此等群生類,功德所扶持,
智慧舍恩愛,慚愧離欺妄。
于彼諸天眾,梵童記如是,
言得須陀洹,諸天皆歡喜。
“‘時,毗沙門王聞此偈已,歡喜而言:世尊出世,說真實法,甚奇!甚特!未曾有也。我本不知如來出世,說如是法,于未來世,當復有佛說如是法,能使忉利諸天發歡喜心。
“‘時,梵童子告毗沙門王曰:汝何故作此言:如來出世,說如是法,為甚奇!甚特!未曾有耶[98] ?如來以方便力說善不善,具足說法而無所得,說空凈法而有所得。此法微妙,猶如醍醐[99] 。
“‘時,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更為汝說。如來、至真善能分別說四念處。何謂為四?一者內身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內外身觀[100] ,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101] 。受……意……法觀亦復如是,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內身觀已,生他身智;內觀受已,生他受智;內觀意已,生他意智;內觀法已,生他法智[102] 。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念處。
“‘復次,諸天!汝等善聽!吾當更說,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103] ,何等為七?正見、正志[104] 、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105] 、正念,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
“‘復次,諸天!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何等謂四?一者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者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三者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四者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106] ,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
“‘又告諸天:過去諸沙門、婆羅門以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正使當來沙門、婆羅門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亦皆由是四神足起;如今現在沙門、婆羅門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者,亦皆由是四神足起。時,梵童子即自變化形為三十三身,與三十三天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見我神變力不?答曰:唯然已見。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無數變化。時,三十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子獨于我坐而說是語,而彼梵童一化身語,余化[107] 亦語;一化身默,余化亦默。
“‘時,彼梵童還攝神足,處帝釋坐[108] ,告忉利天曰:我今當說,汝等善聽!如來、至真自以己力開三徑路,自致正覺。何謂為三?或有眾生親近貪欲,習不善行,彼人于后近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于是離欲、舍不善行,得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自以己力開初徑路,成最正覺。又有眾生多于嗔恚,不舍身、口、意惡業,其人于后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離身惡行、口意惡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二徑路。又有眾生愚冥無智,不識善惡,不能如實知苦、集、盡、道[109] ,其人于后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識善不善,能如實知苦、集、盡、道,舍不善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三徑路?!?/p>
時,梵童子于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毗沙門天王復為眷屬說此正法,阇尼沙神復于佛前說是正法,世尊復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復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正法。
是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10] !
[1] 長阿含經卷第五……典尊經:高麗藏原作“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第一分典尊經第三”等三十一字。
[2] 羅閱祇耆阇崛山: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王舍城之靈鷲山”,《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王舍城鷲峰山”。羅閱祇,又譯作王舍(城)、羅越,乃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都城。耆阇崛山,又音譯作耆阇多山、崛山,意譯為靈鷲山、鷲頭山、靈山,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的東北側,為著名的佛陀說法圣地,為王舍城五山之一?!洞笾嵌日摗肪砣龑Α苞愵^”名之來源,一說山頂似鷲,王舍城人故共傳言鷲頭山;一說王舍城南尸陀林中有死尸,諸鷲常來啖食,食畢即還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
[3] 執樂天般遮翼子:應作“執樂天子般遮翼”。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乾闥婆子五髻”,《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五髻乾闥婆王子”。
[4] 四天王:又作四天王天,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分別居住于須彌山半山腰之四周,為欲界天之第一天,屬地居天,為佛教護法神。
[5] 提帝賴咤:又音譯作袟栗帝羅色咤羅,意譯作持國,能護持國土,守護東方,四天王之一。
[6] 毗樓勒:又意譯作增長,能令眾生增長善根,守護南方,四天王之一。
[7] 毗樓博叉:又音譯作毗樓匐叉,意譯作廣目,能以凈天眼觀視天下,守護西方,四天王之一。
[8] 毗沙門:又音譯作鞞沙門,意譯作多聞,能賜眾生福德而名揚四方,守護北方,四天王之一,亦被一般佛教徒視為財神或福神。
[9] 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壽命、色相、名稱、吉祥、眷屬”。
[10] 阿須倫:又音譯作阿修羅、阿素洛、阿須輪,略稱修羅,意譯為非天、不端正,為好斗、多嗔之鬼神類,屬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
[11] 因提:指釋提桓因,為忉利天之天主。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主”。
[12] 八無等法:《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八希有法”。其內容,此經、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與《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各異。
[13] 至真:又作應真、應供、應、真人,音譯作阿羅漢、阿羅訶,意謂已得一切所應得義,堪作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人天恭敬供養。如來十大名號之一。
[14] 炎摩:又音譯作耶扶那、耶符那、耶菩那、擔扶那,印度五河之一。
[15] 剎利、婆羅門、居士、沙門有智慧者:意謂剎利、婆羅門、居士、沙門中的有智慧者。
[16] 眾: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17] 說。四:高麗藏原作“四天”,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8] 梵童子隨所詣坐,坐生欣悅:意謂天神因梵童子坐其座位而欣悅。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勝、歡喜、滿足”。生,宋、元、明三種藏經作“主”。
[19] 剎利水澆頭種:又作剎利水澆頭王種、剎利灌頂王,意為剎利種姓、經過灌頂儀式正式登基之王。水澆頭,即灌頂,指古印度新王登基時取境內海湖之水澆灌其頂。
[20] 汝等欲聞一無等法不: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三十三天之諸天!汝等如何思惟耶:世尊于何等長時間為大智者耶”,《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汝等若欲樂聞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大智慧、于長夜中多所利樂如是事者,應當勝前發歡喜心、起忻樂意”。
[21] 地主: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與《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域主”。
[22] 慈悲: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與《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音譯作“黎努”。
[23] 典尊:《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意譯作“堅固”。
[24] 焰鬘: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與《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護明”。
[25] 太子慈悲有朋友,其朋亦與六剎利大臣而為朋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如是黎努王子與護明童子及六人剎帝利等八人為友”,《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彼黎努太子別有六人剎帝利童子而為伴友,常所共會,聚砂為戲”。
[26] 典尊大臣欲理國事,先問其子,然后決斷;有所處分,亦問其子: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與《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均無此內容。
[27] 輔:高麗藏原作“幹”,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28] 言:高麗藏原作“宮”,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29] 王: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30] 父先所為,焰鬘亦知;父所不及,焰鬘亦知: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父所輔佐之事情,皆輔佐之;父所不輔佐之事情,皆不輔佐;父所實行之業務,皆實行之;父所不實行之業務,皆不實行”,《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如父所作,諸所應事,悉如其父,而無違失”。
[31] 我等與尊生小知舊: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我等是黎努王子之親愛、可意、情深之友伴”。尊,系對焰鬘王子的尊稱。知舊,意為宿交。
[32] 當與我封: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亦請將王國分與我等”,《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當以國土與我分治”。
[33] 此閻浮提地,內廣外狹: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北方廣大、南方如車前部形之大地”,《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此地界)正北北隅,其界廣闊;正南南隅,其界狹略,猶如車形”。
[34] 耳:高麗藏原作“爾”,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本經下文同。
[35] 部分:本經下文又作“分部”,此處意為劃分好。
[36] 七國:本經下文偈中說為“檀特、伽陵城,阿婆、布和城,阿槃、大天城,鴦伽、瞻婆城,數彌、薩羅城,西陀、路樓城,婆羅、伽尸城”,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中說為“迦陵伽國之旦多布啰城,阿濕沙迦國之褒惶那城,阿槃提國之摩呬沙摩城,蘇尾羅國之勞嚕迦城,毗提訶國之彌體羅城,鴦伽國之瞻波城,迦尸國之波羅奈城”,《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中說為“迦陵誐國、奈多布啰城,摩濕摩迦國、褒那城,晚帝那國、摩呬沙摩城,蘇尾啰國、勞嚕迦城,彌體羅國、尾提呬城,摩伽陀國、瞻波大城,波羅奈國、迦尸大城”。
[37] 常與梵天相見、言語、坐起、親善: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是為真實大婆羅門”。
[38] 餐:宋、元、明三種藏經作“養”。
[39] 夏四月:指印度雨季的四個月。印度全年只分為旱季、雨季、涼季等三個季節,故每個季節均有四個月。
[40] 四無量:即四無量心,又作四梵室、四梵住、四等心,指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等四種禪觀。
[41] 髣髴:約略的形跡。
[42] 梵世: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梵界”。
[43] 大:宋、元、明三種藏經作“火”。
[44] 未然幽冥之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來世之善利”,《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生他界(即梵天界)義”。
[45] 當舍我人想: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舍離此等我執”,《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修無我者即凈行”。
[46] 慈心: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悲禪定”,《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悲解脫”。
[47] 誰開世間門,墮惡不生天: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依何之覆蔽,生類起臭穢?何塞障梵界,而墮于惡趣”。開,宋、元、明三種藏經作“閉”。
[48] 慢、增上慢: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高慢”。
[49] 此開世間門,墮惡不生天: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被此所縛系,不得離臭穢;梵界被障塞,而墮于惡趣”。
[50] 法服:意謂穿著如法的衣服。
[51] 以:本經下文又另作“已”。
[52] 上:奉上。
[53] 慈悲王:指七國王。
[54] 實:高麗藏原作“寶”,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55] 檀特、伽陵城: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迦陵伽國之旦多布啰城”,《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迦陵誐國、奈多布啰城”。
[56] 阿婆、布和城: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阿濕沙迦國之褒惶那城”,《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摩濕摩迦國、褒那城”。
[57] 阿槃、大天城: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阿槃提國之摩呬沙摩城”,《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晚帝那國、摩呬沙摩城”。
[58] 鴦伽、瞻婆城: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鴦伽國之瞻波城”,《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摩伽陀國、瞻波大城”。
[59] 數彌、薩羅城: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毗提訶國之彌體羅城”,《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彌體羅國、尾提呬城”。
[60] 西陀、路樓城: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蘇尾羅國之勞嚕迦城”,《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蘇尾啰國、勞嚕迦城”。
[61] 婆羅、伽尸城: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迦尸國之波羅奈城”,《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波羅奈國、迦尸大城”。
[62] 三法衣:又作三衣,出家比丘所持之三種衣,即僧伽梨(大衣)、郁多羅僧(七條衣)、安陀會(五條衣)。
[63] 釋迦文:又作釋迦文尼、釋迦牟尼,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意譯作能仁、寂默,意即釋迦族之圣人?;蜩鬂h并舉,譯為釋迦寂靜。
[64] 破損: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打噴嚏或跌倒”。
[65] 尋:立即、即刻。
[66] 南無大典尊、七王大相:意謂禮敬為七王大相之大典尊。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歸命大典尊婆羅門,歸命彼人師”,《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譯作“歸命圣者大堅固、七王輔相”。南無,又音譯作南牟、那謨、南謨、那摩、納莫,意譯作禮敬、歸依、歸命、信從,表示歸依信順之意。
[67] 究竟道:意為最高、最極之道,即解脫道。
[68] 大家:富貴人家。
[69] 漏:煩惱的異名,能令心漏失、生當來有,故名為漏。
[70] 心解脫、慧解脫:心解脫,心離貪等煩惱而得解脫。慧解脫,未身證八解脫,但以慧斷盡煩惱,名慧解脫。《雜阿含·一〇二七經》中佛陀說“于欲離欲,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
[71] 五下結:又作五下分結,指欲貪、嗔恚、有身見、戒禁取、疑等欲界五種結使。下結,相對于色、無色界等上界諸結而說。
[72] 三結:指有身見、戒禁取、疑。
[73] 薄淫、怒、癡:指所剩的貪、嗔、癡等三結使比較薄弱。
[74] 一來世間:指只會在欲界投生一次。
[75] 極七往返:指最多在人、(欲界)天投生七次。
[76] 阇尼沙經:高麗藏原作“佛說長阿含第一分阇尼沙經第四”等十四字。
[77] 那提揵稚住處: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阇尼沙經》譯作“那提迦市鎮之磚瓦堂”,《佛說人仙經》譯作“那提迦城崑左迦精舍”。那提,本經下文又作那伽、那羅,聚落之名。
[78] 授人記別:即授記、記別。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阇尼沙經》譯作“記說”。
[79] 鴦伽國、摩竭國、迦尸國……彼十六大國:依本經下文文意,此十六大國中,應至少除去摩竭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阇尼沙經》譯作“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拔沙、拘樓、般遮羅、婆蹉、戍啰西那等諸國”,《佛說人仙經》譯作“盎誐國、摩迦陀國、迦尸國、憍薩羅國、蜜沙國、大力士國、奔拏國、蘇摩國、阿說迦國、
帝國、俱嚕國、半左國、
蹉國、戍囉西那國、夜
那國、甘謨惹國等,而彼諸國”。鴦伽,又作殃伽、鴦祇、央伽,意為體,在摩揭陀國北部,都城為瞻波。摩竭,又作摩竭陀、摩揭陀、摩伽陀、摩揭,意譯為無害、勝善等,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區,都城為王舍城。迦尸,又譯作迦私、加尸、伽私,意為光,位于摩揭陀國之西、居薩羅東南。居薩羅,又作拘薩羅、(北)憍薩羅,位于迦毗羅衛國之西北,國都為舍衛城。拔祇,又作跋耆、跋祇、婆祇,隔恒河在摩揭陀國之北。末羅,意譯作力士,位于中印度恒河北部,國都為拘尸那。支提,又作枝提,位于迦尸國之西,以憍賞彌為首都。拔沙,又作跋蹉,在迦尸國之西,支提國之南。居樓,又作拘樓、拘留,位于恒河上游之西岸。般阇羅,又作般遮羅,隔恒河在居樓之東。頗漯波,又作阿濕波、阿攝貝,意為不巧、不安隱。阿般提,又作阿磐提、阿槃陀、阿婆提、阿槃提,位于西印度。婆蹉,位于鹽牟那河西岸。蘇羅娑,又音譯作蘇羅咤,在鹽牟那河西岸,北鄰婆蹉國。乾陀羅,位于旁遮普之西北。劍洴沙,又音譯劍浮、劍蒲阇、甘滿阇,位于印度河西岸、乾陀羅之西南。十六大國,指佛陀時代古印度當時的十六個比較大的國家。
[80] 瓶沙:又作頻鞞娑邏、頻毗娑羅、頻婆娑羅、萍沙,意譯為影勝、影堅、形牢等。為古印度摩揭陀國王,其皇后為韋提希夫人,生有一太子名阿阇世。
[81] 國: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82] 阇尼沙:又音譯作赦你娑、禪膩師,鬼神之名,意為勝威、最勝尊,生前為頻婆娑羅王,死后生于毗沙門天宮作毗沙門天王太子?!斗鹫f人仙經》意譯作“人仙”?!吧场弊种螅啕惒卦凶g者注釋的“阇尼沙,秦言勝結使”等八字。
[83] 耳:高麗藏原作“爾”,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4] 生:此字后高麗藏原有一“名”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刪去。
[85] 毗樓勒:又意譯作增長,能令眾生增長善根,守護南方,四天王之一。
[86] 凈:高麗藏原作“靜”,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7] 提帝賴咤……毗樓勒……毗樓博叉……毗沙門:此四者合稱為四大天王。帝,高麗藏原作“頭”,今依圣藏改。“勒”字之后高麗藏原有一“叉”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刪去。參見《長阿含·三·典尊經》 注釋。
[88] 王:高麗藏原作“法”,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9] 因提:指釋提桓因,為忉利天之天主。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阇尼沙經》譯作“主”。
[90] 王:高麗藏原作“爾”,今依《長阿含·三·典尊經》改。
[91] 梵童子隨所詣坐,坐生欣悅:意謂天神因梵童子坐其座位而欣悅。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典尊經》譯作“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勝、歡喜、滿足”。二“坐”字,高麗藏原作“座”,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92] 梵聲:又作梵音,指梵天王所發出的音聲。
[93] 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阇尼沙經》譯作“俱備八種聲,即玲瓏、清徹、美妙、和雅、充滿、不亂、甚深、廣博”,《佛說人仙經》譯作“具五種妙音,所謂大梵音、迦陵頻伽音、大鼓音、大雷音及愛樂音等”。
[94] 阿那含:三果圣人,又作不還,指修道位中斷五下分結之圣者,將不會再于欲界中受生。
[95] 斯陀含:二果圣人,又作一還,指修道位中斷三結、薄淫怒癡之圣者,只會于欲界再受生一次。
[96] 須陀?。撼豕ト?,又作七還、預流,指修道位中斷三結之圣者,最多還會于人天中受生七次。
[97] 天: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98] 耶:高麗藏原作“也”,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99] 醍醐:即酥精,系由牛乳精制而成的最精純之酥酪,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最上之美味。
[100] 內身身觀……外身身觀……內外身觀:意謂如內身而觀察(內)身……如外身而觀察(外)身……如內外身而觀察(內外)身。身身,高麗藏原作“身”,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01] 內外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高麗藏原無此十六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102] 他身智……他受智……他意智……他法智:意謂知他身之智……知他受之智……知他意之智……知他法之智。
[103] 七定具:意謂正定之七種方便、資助?!吨邪⒑ひ话司拧なサ澜洝纷g作“謂圣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而有七支”。
[104] 正志:新譯作“正思惟”,指不欲念、不恚念、不害念。
[105] 正方便:新譯作“正精進”,內容即四正勤。
[106] 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阇尼沙經》譯作“欲等持勤勇成就而修神通、精進之等持……乃至心之等持……乃至思惟之等持勤勇成就而修神通”。滅,乃“勤”之誤譯。
[107] 余化:意謂(梵童子)其余之化身。
[108] 坐:應作“座”。
[109] 苦、集、盡、道:即通常所說的苦、集、滅、道。集,高麗藏原作“習”,今依元、明兩種藏經改,本經下文同。
[110] 行:此字后高麗藏原有“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等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