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系辭》:察動識變 贏得始終
- 徐丙昕
- 1923字
- 2021-01-08 19:45:26
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系辭上》第一章下面的一小節內容,依據里面的話把今天的題目叫作“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和原話還是有區別的,就是我們引用一些經典原文的時候,往往會根據當下的語言習慣或者表達的需要有所出入,比如我們引用《易經》的“與時偕行”就變成了“與時俱進”,其實意思是一樣的。今天我們引用的話在原文中是怎樣的表達的呢?我們先看原文: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我們先看“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里的“方”是什么意思呢?我們最常講的一個詞就叫“四面八方”,這就是方向,也指八個方位,在《易經》中指八個卦的方位。這里的“方”是八卦代表的方位,就是指地域,一個地方,一個范圍內。這與前文的意思相連貫,前面說天地,說高低上下,說剛柔,這些相對的概念,相對于一個“方”,就是說天上聚的都是剛的、尊的、貴的等;相對于天上聚的東西,地上聚的東西就是柔的、卑的、賤的。就是一類的東西會聚在一起。同樣地,每個地方一定范圍內聚的類別都有差不多的性質。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這個意思,這里面就有風水學的概念,我們也常常說“地靈人杰”,有什么樣的水土氣候就會養育什么樣的人。塞北的秋風駿馬養成的人多豪邁剛勇,杏雨江南養成的人多溫軟多情、精明善謀。從小環境而言,具體的風水格局也講究氣度、氣勢、氣質,故所蔭育人物的性情、品貌、才能就會有千差萬別,故地理格局越純粹,生長在其間的人就越能感受其純粹之氣的影響,在地靈的潛移默化下而形成各色人物,富貴貧賤,康健壽夭都在其中。這是風水學中的理論,與《易經》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西北方的卦為乾,故多剛??;東南、南方的卦為巽為離,故多溫柔、美麗、多情。這就是卦類的分別。
我們討論了方以類聚,主要是講了人群分類的問題,“物以群分”,也是一樣的,濕地的物種與高原物種是不會一樣的,環境會使同類型的物種相聚。高山與平原的物種肯定不同,草原與山林的物種肯定也不相同。同在草原的物種間會有各樣生存相處之道,這是宇宙自然形成的天然秩序與規則。這個不需要我們多加討論,我們要討論的是社會的群、人群的問題,這是我們研究《易經》的功用。物以群分,人也是以群分的,我們講東方人、西方人,這是“方群”,也有人種不同在里面,這是“族群”。例如,黃種人、白種人、黑人等??梢园疵褡宸?,還有漢族、蒙古族、回族等;可以按國別分,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等;還可以按階級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也可以按政治身份分,統治階級與普通民眾;還可以按信仰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所以我們人群社會最為復雜,這些都叫作“社會哲學”。主要研究的就是“人以群分”的問題。從一個小團體的小群一直到世界范圍內所有人的大群,就形成了各種各類的社會群的不同,因為每個族群、每個團體都有不同的訴求,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紛爭,從一般談判一直到大的戰爭,這樣“吉兇生矣”。所以利益意見紛爭是不可避免的,人類大同的社會,讓人的思想都一致,沒有紛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易經》告訴我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這是從天地宇宙自然的規律秩序中,從乾坤陰陽剛柔的概念一直到物質世界、物理世界的各種關系得出的結論。有類群就會有紛爭,有紛爭就會有吉兇,這是人類社會出現后不可避免的一個結果。
下句所說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我們知道伏羲畫卦是根據天象、地形以及人自身各類形象取為卦的。宇宙一對大陰陽就是天地,取為乾坤兩卦,天上的象、地上的形也組成一對陰陽。那么天上的日月星辰組成類象,不過是陰陽變化的不同組合,在卦中呢就是離卦為太陽,坎卦為月亮,星象更復雜,在中國古天文學中可以把星空劃分為四部分,也分別組象,叫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這叫四象。在地成形呢,也是陰陽剛柔的氣變化組合成各類各形,山川河流、崗阜原野、湖澤洋海、風雨雷電,這是我們地球大地上的物質世界的的形。上面講的“類聚群分”,吉兇就會生出來。這兒講的天象、地形,是會變化的。天象會變化嗎?會變化,只不過我們人類的生命太短,感覺不到。地形會變化嗎?那是一定的,俗語說“滄海桑田”,高山在億萬年前就是大海,大海中也有森林草原。這些變化需要億萬年的時間,大地的形貌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風雨雷電、地震火山都是使之變化的原因,現在還有我們人類來加以改變。我們要了解研究這些變化,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以便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服務。如果不能了解、掌握這些,人類就會被動地接受自然變化帶來的吉或兇了。所以,變化是與吉兇聯系在一起的?!兑捉洝愤@本書的本質就是研究變化的,也可以說,是研究吉兇的。掌握了《易經》的原理,就可以預知變化,就可以趨吉避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