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系辭》:察動識變 贏得始終
- 徐丙昕
- 1487字
- 2021-01-08 19:45:28
十一、彖爻象變
——《易經》教給我們的處世之道
今天我們開始講解《系辭上》第三章,這一章節內容主要在解釋一些名詞,這些名詞是我們在讀《易經》中幾乎每句話中都會出現,孔子在這兒作了一些解釋,當然了,一些名詞后來又成了他解讀《周易》的文章的冠名。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其實,這些名詞的解釋,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先看“彖”,這個字呢是指豬的嘴,是一個會意字,豬嘴上面很大,下面比較小,上面部分把下面部分蓋住了。所以,這個字呢就有包括、總括的意思。南懷瑾老先生解釋為一種兇猛的動物,嘴里的牙特別厲害,就算是鐵的東西,它一下子也能咬斷,表示一種斷語,很厲害的斷語。南老先生的解釋中的動物很像野豬,意思差不多。所以,這里的“彖”指的是一卦中總括、總的斷言。實際上應該是一卦的卦辭。這卦辭就是對一卦的總括、總的方向,而大象,是一卦的中心。
這里所說的“言乎象者也”,象,就是大象,就是現在講的“像”,總體的形象,大的輪廓,并沒有細節。下面的爻才講一些具體的細節狀態。孔子在這里給“彖”一個定義,就是言乎象者也。在整個《系辭傳》中,你找不到“卦辭”這樣的說法,卦辭是后來研易者為區別孔子后來寫的《彖辭》《象辭》一種說法。孔子把卦辭、爻辭總括起來還說成是“系辭”,是附在每一卦后面的字句。所以,這里的“彖”與“象”并不是孔子寫的研究《周易》的兩篇文章。這一點要區分清楚。
孔子先講卦辭,那是總括一卦的判斷。接著就說“爻辭”,這是符合寫文章的邏輯順序。我們前面也專門講“爻”就是交,就是變。所以,這里的定義“言乎變者也”,爻辭就是描述卦中六爻變化情況作出的各種判斷。所謂卦有卦象,爻有爻象,卦象為大象,爻象就為小象。所以,孔子研究《周易》寫出的《象傳》就針對每卦的卦爻辭都進行了象的總結。一切的變化起于爻變。爻就是變的另一種說法。俗語云:“水無常形,兵無常勢”。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化中,只有認識了、掌握了變化的規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吉兇,是對卦象或者爻象所作的性質判斷,按照道理來說,易是研究宇宙自然世界的本來的固有的狀況,是沒有吉兇的。不過是失與得的狀況而已,消失與存在而已。吉兇是對人而言的,失去與得到對人產生兩種不同的影響:一種是有利于人,另一種是不利于人,在這種情況下,不再分吉與兇了。前面我們已經作了講解,這里不再多作論述。
“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吉兇悔吝這四種吉兇狀態,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兇是一種最不好的情況,悔吝是中間的狀態,也是不好的一種,不過呢,這兩種狀態不是大兇,只是小毛病。給人添了煩惱罷了。
“無咎者,善補過也”,前面說過,在《易經》中的吉兇判斷共有九個等級,吉兇悔吝是其中四種,也是較為常見的四種狀態。“無咎”,也是其中的吉兇判斷的一種,無咎就是沒有咎錯、害處。其實,這種狀態很難有的,無論是吉還是兇,還是悔吝,這里面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錯誤、過失。所以,我們才有一句話叫作:“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就是我們無論做什么事,當事情結束的時候,我們總結起來,總會有些過失與遺憾的。如果是兇,那就是大的過失;就算得吉,也不保證里面沒有過失,只是及時改過,沒有犯大過失而已。要善于補過才能做到無咎。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隨時隨地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能檢查出自己某一方面的過失或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少犯錯誤,或者不犯錯誤。所以,我們在卜卦的過程中看到卦爻辭給出的結論是無咎,就以為沒有問題,不會有過失,那就大錯特錯了。而是要學會“善補過也”,才能真正無咎。